哲学部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ppt_第1页
哲学部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ppt_第2页
哲学部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ppt_第3页
哲学部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ppt_第4页
哲学部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 哲学部分,第一篇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基本内容及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和把握实践的概念及其理论意义,明确提纲的核心思想是关于实践的思想,实践不仅是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而且也是其建构新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了解并掌握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人的本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文章简介,关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旅居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时写下的一篇供自己进一步研究用的笔记。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于1888年在为其路德维希.费尔吧哈和法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修订,把这份宝贵的提纲作为终结一书的附录公开发表了。发表时,恩格斯对提纲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给这个提纲加了一个标题马克思论巴尔费哈。 我们现所使用标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前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在发表这个提纲时所加的。 恩格斯称其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条件。”,写作背景,19世纪40年代初,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日益高涨,迫切需要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正确的世界观作指导。不破不立。要创立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不仅要彻底批判唯心主义,而且彻底清理当时已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占据优势的旧唯物主义就显得尤为重要。,结构分析,提纲全文共11条,可分为总论、分论、结论三个部分。 1、总论(1-2条)从总体上阐明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2、分论(3-9条)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从不同方面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 3、结论(10-11条)阐明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本质和历史使命,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里引起的革命变革。,原著精析,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1-2条) 1条:批判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去理解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批判旧唯物主义对实践的错误认识。 第一、指出旧唯物主义只把客观世界看作与人的活动无关的纯客体。,第二、批评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理解为对事物消极直观的反映,忽视了认识的能动性。同时,批判唯心主义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主体对客体依赖关系的错误。 第三、批判费尔吧哈对实践活动的错误看法,指出实践活动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2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指出了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问题不是理论所能解决的,而必须在实践中解决。因为客观世界首先是我们的实践对象、改造对象。然后才是我们的认识对象。对世界的认识建立在对世界改造的基础上的。改造世界的过程和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二、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的批判和对历史唯物主义几个基本观点的阐明(3-9条),3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教育的关系上的形而上学的错误理解,指出了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历史观,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科学地解决了人与环境与教育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即说:在实践中,人生于一定的环境中(自然、社会),并为环境所决定。而且,人又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着自己的生存环境。而且,人在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也改变着自身,环境的改变和人自身的发展都是实践活动的结果。所以,实践是人与客观环境相统一的基础。,4条:批判费尔吧哈的宗教观,阐明宗教的产生和消亡的途径。,马克思首先批判了费尔吧哈的宗教观。马克思认为,费尔吧哈在批判宗教方面是有贡献的。这就是“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费尔吧哈却没能深入研究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所以马克思才说他“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只有弄清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才能正确地把握宗教的本质,也才能真正找到解决宗教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费尔巴哈却根本没触及后一个问题,因为他认为,宗教感情是人天生就有的,所以心是宗教的本质。,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以唯心主义的宗教观为核心的唯心史观,明确指出了宗教现象“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也即说,必须从客观存在的社会自身内在矛盾和冲突中去寻找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在阶级社会中只能从社会的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来说明。马克思不仅揭露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还指明了宗教消亡的正确途径,马克思指出:“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即为了消灭宗教,必须揭露现实社会的各种矛盾,特别是要在认识阶级社会的阶级冲突的基础上,用革命的手段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建立起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从而为宗教消亡奠定基础。这才是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5条:批判费尔巴哈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这一条是马克思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由于不懂得实践而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强调实践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费尔巴哈的认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感性的权威,他主张哲学应从思辨哲学中解脱出来,借助感性直观去研究自然界和人的奥秘。,但是,费尔巴哈对感性的理解是错误的,“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费尔巴哈说的感性,只是用人的自然器官像照镜子那样,直观地、消极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不是能动地从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来反映客观事物。也就是说,他注重的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他把主客体关系仅仅限定在认识领域,把实践形式排除在外,从而没有看到实践关系是认识的基础。,6条:批判了费尔巴哈把抽象的人作为他的理论的逻辑起点的错误,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唯物史观的著名命题。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它表明:第一: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是由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只有把人放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具体地规定其本质;第二、人的本质不是由他所处的某一种社会关系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如政治的、思想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第三、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人性和人的本质,也不存在适合于一切时代和一切个人的永恒的普遍的本质。,马克思还指出,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没有看到人的所谓“宗教感情”本身是一定社会的产物,他所分析的孤立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社会形式的,即说,对人的本质的观察,也必须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用这种观点分析人就必然地要把人如实地看作是属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结成一定社会关系进行社会实践的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把人的本质才理解为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社会关系的超历史的、只有抽象的爱这种宗教感情的人,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7条:进一步批判费扼吧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由于费哈不了解人的社会性。所以他看不到作为人的感情的“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实际上,费尔巴哈分析的抽象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人也必然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社会的人。,8条:批判费尔巴哈不理解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史观命题。,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社会历史领域,必然会得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科学结论。因为以劳动为基本内容的实践活动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深刻基础,这是由于,生产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而以人的劳动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所以,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即说,无论那一种社会意识,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也都能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途径。,9条: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马克思在揭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之后指出:“直观的唯物主义,既不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单个人的直观。”这就是说,费尔巴哈只能从单个人的活动来理解“市民社会”,而看不到决定社会本质的东西。,“市民社会”是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们惯常使用的一个术语,用以指当时已经摆脱了奴隶制和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财产关系。 黑格尔按照18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使用了这一概念,他将“市民社会”于国家作为对应范畴来使用,用“市民社会”表示社会的经济关系(主要指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用国家代表社会的政治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市民社会”主要指人们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提纲中,马克思是把“市民社会”理解为社会存在的。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内涵:“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即社会的经济基础。,三、新唯物主义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10条:指出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不同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马克思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这里讲的“市民”是指资产阶级,“市民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了要求,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资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里的“人类社会”和“社会化了的人类”是一个意思,即指共产主义社会。 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基础是共产主义社会,它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服务的;它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无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11条:这是整个提纲的总结,是整个提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论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条马克思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特征即缺陷在于,他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说明和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哲学最重要的任务在于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恩格斯称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份文件,为什么?,提纲是在马克思转变为辨证唯物主义论、共产主义以后,建立哲学世界观以前写成的。从时间上看,写于1845年春,之前写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之后写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两个转变”的最终完成的标志是神圣家族,但系统阐发自己世界观的则是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提纲起两者的连接作用。,从内容上看,提纲实际上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纲要,它已包含了以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发的许多思想的萌芽。 在提纲中,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主要表现:十分强调革命实践的作用,实践的观点思想一条主线,自始自终的贯穿在整个提纲中。,第一、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点,认为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基础,也是哲学理论的基础,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提纲中,马克思十分强调革命实践的意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从而奠定了辩证唯物论的基础,把实践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提出了无产阶级哲学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不仅是说明认识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第三、由于马克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