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剩余价值理论PPT.ppt_第1页
专题三-剩余价值理论PPT.ppt_第2页
专题三-剩余价值理论PPT.ppt_第3页
专题三-剩余价值理论PPT.ppt_第4页
专题三-剩余价值理论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南大学贾淑品,专题三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学习目的: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历程,理解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把握资本论及其手稿对马克思主义的证明和重大发展,了解马克思在第一国际期间反对各种机会主义的斗争,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总结。 学习重点:剩余价值理论创立的基本过程和革命意义,资本论及其手稿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总结。 学习难点:资本论及其手稿实现的政治经济学革命,资本论中的科学方法论。 计划学时:4学时,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资本论的创作过程 1、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科学时期 这是从1843年底到1845年初在巴黎时期的经济学研究,也可以称作资本论的史前期。主要文本是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特点是经济学批判的主要理论工具是哲学人本学,理论出发点是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主要理论成就是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的前科学时期的原因:,一是因为研究的方法论主要是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学(人本主义历史观),从而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必然陷入“应有”与“现有”的对立; 二是因为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全盘否定:否认其创立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价值(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价值论不是肯定人的真正劳动的价值,而只是肯定了异化劳动的价值),否定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他们认为,全部经济学都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都是为私有制辩护)。,2、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向科学时期。,这是指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时期的经济学研究及其理论成果。其最初成果是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的雇佣劳动和资本,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开始向科学时期转变。这个时期也可以叫做资本论的孕育期。,称为科学时期的原因:,原因有二:一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制定并系统阐述的唯物史观,实现了历史观的变革,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二是因为马克思这时对劳动价值论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由否定到肯定的转变。前一个转变是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实现的,后一转变则是以批判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完成的。,第一阶段,从1850年9月到1859年1月,主要成果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第一草稿),在草稿的基础上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1859年),并写了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生前未出版)以及论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的重要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个阶段可以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成熟。,第二阶段,从1861年8月到1863年7月,主要成果是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第二草稿) 第三阶段,从1863年8月到1865年底,马克思重新对手稿进行加工和补充,形成了资本论第三草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是最接近资本论的稿本。,第四阶段,是1866年1月1867年9月,马克思详细地修订1863年1865年经济学手稿的第一卷,形成了资本论第一卷,并于1867年9月出版。 第五阶段,从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出版到1881年 马克思对资本论其它各卷进行补充和修订,特别是增加了人类学研究的新成果和关于俄国社会最新发展的材料。,二、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第一,首次明确规定了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起始范畴,并科学地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马克思对商品的研究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如前所述,古典经济学家已经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并没有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这个重要范畴。马克思的一个伟大贡献就在于,进一步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把价值和使用价值看作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或基本因素。,第二,首次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古典经济学家虽然正确地看到了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没有进一步分析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没有把体现为价值的劳动与体现为产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区分开。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的二重存在之后,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马克思明确地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具体说明了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三,提出了商品拜物教理论,对于拜物教意识,马克思把它看作是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物化形式的主观映像,这种映像通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意识形态家的加工,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货币拜物教 资本拜物教,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商品拜物教(物当作神来崇拜)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些物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控制着商品生产者,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为商品生产者崇拜和迷信。 社会经济关系的物化(人与人的关系物化为物与物的关系),货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式。当金和银因其天然属性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就决定于商品能不能换成货币,商品的神秘性进而发展成了货币的神秘性,货币具有了支配人们命运的神秘力量。,资本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本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就是把资本的价值增殖看作是物本身具有的魔力的一种错误观念。,第四,对价值形式理论的初步阐述,第二阶段 扩大价值形式,第三阶段 一般价值形式,第四阶段 货币价值形式,三、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一)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二重性。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这一理论突破是马克思得以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关键。 (二)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三)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四)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使用了“剩余价值”(Mehrwert)这一科学用语,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来源。,第二节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证明和重大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1、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和特征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在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和劳动力商品的二重性的分析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即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生产),而且是价值增殖过程,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生产使用价值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追求剩余价值是生产本质和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是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根本规律。,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基本特征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进行考察,说明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提出原始积累的过程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又是以资本对劳动者的野蛮剥夺的残酷形式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什么?,第三,资本主义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的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以简单商品生产为历史前提,但与简单商品生产有本质区别。这表现在:前者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后者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前者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完全分离为本质特征,后者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为特点;前者以分工合作的社会化生产,后者以分散的个体小生产;前者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后者以剥削他人的劳动为基础。,2、科学评价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下,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世界历史”,发展出人们之间的全面交往和联系,人们的联系突破了地域、血缘、民族、语言等自然限制而呈现出全面性,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们的需要的全面性。,3、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灭亡的必然性,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日益发展。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资本积累与无产者的贫困积累的同时发展,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客观条件。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培育和锻炼了有组织的无产阶级队伍,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社会力量。,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证明和重大发展 资本论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重要著作。它的伟大哲学意义在于列宁所总结的:它把唯物史观应用于一种具体的社会形态,这就是最发达、最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应用于一门具体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研究.,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使得唯物史观在得到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实践检验的同时,又得到深刻的理论证明。 因此,列宁说:“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全集2版112页 ),1、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概括。,第一,生产关系的经典定义: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第二,经济基础的含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第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四,用“社会存在”范畴代替形态中的“生活”概念,(“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揭示唯物史观的实质:“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第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第六,“两个决不会”,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 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第七,关于历史分期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关于五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论争.doc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论争,2、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方法,(1)对生产力概念的精确规定和科学分析。 (2)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等重要论断。,(二)对唯物辩证法的重大发展,1、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 2、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的本质。 马克思:“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批判的和革命的。”资本论1872年第二版跋。选集2/112页,3、从抽象到具体是资本论的总方法。,(1)抽象与具体概念的含义 (2)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 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_试析_资本论_的基本方法.caj,从商品这个简单、抽象的规定开始分析,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工资,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进程是和历史过程相符合的。 5、矛盾分析方法。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奠定,1、通过对资本原始积累、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积累过程的分析,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对立的深刻的经济根源,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通过对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阶级特点的分析,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一、对第一国际的理论贡献 1864年领导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 即第一国际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 马克思在这两个文件中以“实质上坚决,形式上温和”的形式阐述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三个:,(1)夺取政权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然政治手段,马克思用官方的资料说明,50年代以来的经济繁荣并没有改变个人贫困和被奴役的地位,而劳动者在经济上被奴役、被支配的地位“是一切社会形式的奴役即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基础”,因而工人阶级的一切政治斗争都应当服从于争取经济解放这一目标。,(2)在独立的民族国家内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是革命胜利的保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有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他们在1847年就提出建党主张,并指导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3)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工人阶级的斗争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国际性的团结和合作(如英国工人阶级发现,英国的资本家在工人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时,就从大洋彼岸的法国、意大利、德国输入劳工。) 这说明,因为劳动的解放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民族的问题,而是涉及各个先进国家的共同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有赖于各先进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合作。因此宣言最后再次提出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二、同第一国际中的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一)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1865-1868) 19世纪40年代末,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蒲鲁东的改良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但19世纪50-60年代以及1865年蒲鲁东去世以后,其在国际的信徒仍然在鼓吹蒲鲁东主义,在第一国际中造成重要影响,成为第一国际中影响最大的机会主义派别。与蒲鲁东主义的斗争,成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第一国际中指导思想地位的重要一环。,马克思与蒲鲁东主义的斗争主要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1、关于国际的性质和任务。,蒲鲁东主义者主张国际是一个国际性的信贷或合作社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经济改良,主张建立交换银行和合作社实现社会主义。认为前者旨在消除工人受资本的剥削和控制;后者是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的唯一途径和方式。,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不否认合作运动的重要意义,认为这种改良主义的合作运动(合作工厂、合作社)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了“共和的、带来繁荣的、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的制度”产生的可能性。 但马克思反对蒲鲁东主义者把合作运动当做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的唯一方式的机会主义主张,更反对把国际看做是一个合作组织,因为任何合作制度都不能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他说:“为了把社会生产变成一种广泛的、和谐的自有合作劳动的制度,必须进行全面的社会变革,社会制度基础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只有把社会的有组织的力量即国家政权从资本家和大地主手中转移到生产者本人的手中才能实现。”(全集16,219) 他主张国际是一个教育、组织、领导各国工人阶级进行阶级斗争以实现工人阶级解放的机构。,2、关于是否消灭私有制问题。,蒲鲁东主义反对大土地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但要求保留小私有制。马克思则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必然破产。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大生产也要求废除小土地私有制。,1868年9月,第一国际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布鲁塞尔代表大会)通过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决议,确立了资本论在工人运动中的重要指导意义,标志着在国际内部马克思主义战胜了蒲鲁东主义。,(二)批判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的斗争,1、批判巴枯宁取消国家和政府的无政府主义,阐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 (1)国家是“通过神的万能威力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影响而建立起来的”,是地上的教会。反对国家也就是向神权开战.,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巴枯宁,(2)国家创造了资本,因为资本家正是依靠了国家的恩赐才拥有资本。国家而不是资本是人世间剥削、奴役、掠夺和战争等一切罪恶的根源,因而首先要消灭的是国家。消灭了国家。资本就自行完蛋。 (3)最根本的是,国家是对人性的最大压制,是对人的自由的扼杀。恩格斯批判:“国家权力”,2、批判巴枯宁否认任何权威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巴枯宁认为,权威与国家一样,是绝对的祸害,应该废除一切权威,实现个人绝对自由。1872年被第一国际开除以后,他还伙同党召开“反权威主义”代表大会,建立“反权威主义”国际。为了清除巴枯宁的影响,恩格斯写了论权威一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权威观。 权威的含义:一方面意味着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又是以服从为前提。,3、批判巴枯宁的政治冷淡主义,科学地阐述了政治运动和阶级运动的关系,巴枯宁认为,工人阶级不应当从事政治活动,也就是说,不应该成立政党、参加政治罢工,成立工会,从事政治宣传,更不能从事政治革命,因为他认为从事政治就意味着承认现实,承认不合理的国家和雇佣劳动制度。,恩格斯在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马克思在政治冷淡主义中批判了这种错误观点。马克思:一切阶级运动必然是而且从来就是政治运动。恩格斯指出:“向工人鼓吹放弃政治,就等于把他们推入资产阶级政治的怀抱。特别是在巴黎公社已经把无产阶级的政治行动提到日程上来以后,放弃政治是根本不可能的。”(选集3/123页),三、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1、进一步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观点 2、进一步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1)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2)根本改造旧的国家机关,实行新的有利于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职能的政体。,实行立法与行政合一制。 用人民的武装代替旧的常备军。 实现国家机关的完全民主化。马克思特别强调要合理利用普选制,一切公职人员都应该由选举产生。,(3)无产阶级专政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国家。,马克思阐述了在这个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 首先,“公社要成为铲除阶级赖以存在、因而也是阶级统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杠杆。”(同上,第59页) 就是说,工人阶级要获得解放,不仅在政治上要建立自己的统治,而且要运用国家机器改造经济,“生产者的政治统治不能与他们永久不变的社会奴隶地位并存。”(59页),具体地说,就是要剥夺剥夺者,把一切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完全变成自由的和联合的劳动工具,“从而使个人所有制成为现实”(59页); 组织各种合作社,实行“合作制生产”,并把各个合作社联合起来,按照共同的计划调节全国生产,结束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的危机。,其次,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是一个将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工人阶级并不抱什么乌托邦幻想,指望凭一纸法令实现共产主义。要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选集3/60) 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后来在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得到系统阐述。,四、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哥达纲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纲领。19世纪70年代初,德国国内形势的发展,要求工人阶级消除内部分裂状况,共同对敌。 德国工人运动有两个影响最大的派别:由倍倍尔和李卜(bu)克内西于1869年在爱森纳赫建立的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和由拉萨尔(1825-1864)创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 拉萨尔主义的主要宗旨是推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