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案例分析.ppt_第1页
流浪儿童案例分析.ppt_第2页
流浪儿童案例分析.ppt_第3页
流浪儿童案例分析.ppt_第4页
流浪儿童案例分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想有个家,-流浪儿童案例分析,他哭着要找妈妈。,他用疑惑的眼神看着这个社会,她憧憬着自己的未来。,案例回顾,小余,一个10岁女孩,她的父母出来打工后就音信全无了,不得已她只好寄养在姑姑家里,但在姑姑家她没有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经常被虐待,几乎每天身上都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她不爱说话,有严重的自闭倾向。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难以忍受,就偷偷跑出来一个人外出找父母,但出来不久就迷失了。每天走到哪算哪,没有方向,边乞讨,边寻找父母。白天乞讨,晚上就在火车站的候车室休息,冬天就用白天捡来或偷来的衣服御寒。遇到醉酒的人,她就要挨打,她的左胳膊就是因为这样而残废的。实在没办法时就到路边的小摊偷点东西吃,或者在别的顾客付钱的时候趁机抢过那些钱就跑,被抓到的时候轻的只是把钱还回去,重的还是会被打。,流浪儿童基本定义,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和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流浪儿童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在我国实际存在的流浪儿童为100万到150万之间,实际受到救助的流浪儿童只有20万左右。在这一群体中,多以青少年为主,这些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缺乏监控则已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处境不利的儿童中属于高危群体。,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社会学分析,(一)、社会原因 流浪作为一种生存状况或生存方式毕竟与人们的价值观念相背离。流浪儿童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副产品。 (二)经济原因 家庭生活困难的人数较多,因此为了维持生计很多未成年人外出打工,而当他们找不到工作,无法正常生活时,常常选择乞讨。流浪儿童主要来源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三)家庭原因 与家人关心不和睦,以及有些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当也会造成他们选择离家出走,到街头流浪。,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社会学分析,(四)教育原因 那些学习成绩不好, 在家庭和学校乃至学生群体中经常被忽略、蔑视的学生,会成为“边缘儿童”。这部分孩子时间长便会产生厌学情绪,以至脱离学校和家庭,转向社会成为流浪儿童。 (五)自身原因 8-14岁的孩子好奇心强,喜欢模仿,这个时期是心理学理论认为的“危险年龄阶段”。他们逆反心理强,主观有要求家长和社会尊重其个性和独立意志的朦胧意识,但实际上又不具备分辨是非和解决生活中复杂问题的能力。,案例中的小余正是受家庭和经济条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而走上流浪的道路的。,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心理学分析,一)、在皮亚杰的认知与情感理论中,儿童是态度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的智力或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而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又是这种适应的本质。主体只有通过动作形成对客体的适应,才能真正导致儿童心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它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同化与顺应。 另外,皮亚杰对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1)成熟,即神经系统的成熟。他认为,一定的躯体结构或神经通路的发生机能在整个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但并非决定作用。 (2)物理环境,包括物体经验(来自外物)和数理逻辑经验(来自动作)。 (3)社会环境,即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4)平衡(或自我调节),即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起决定作用。,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心理学分析,二)、(1)自我概念拓展,儿童期正是自我观念的拓展期:理想自我、人种意识、良知觉醒,能够自我区分,形成更加稳定的自我概念,镜中我的概念。 此时的小余正好处于这一时期,但是由于小余的特殊经历,如被父母遗弃,与姑姑一家感情不合,外出找父母,备受欺凌,这些都会是小余对人丧失信心,必然会在理想自我,与良知发展方面迷茫,受阻,甚至是出现扭曲。,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心理学分析,(2) 处于儿童时期的女生自我接受程度与自我谐和程度表现为随年龄的增大而渐减的趋势,即年龄越大,自我接受程度越弱。 小余作为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处于这一时期的她必然也面临这一问题,处于特殊环境中的小余,由于父母的抛弃,亲人的虐待必然使她在自我接受程度方面越来越弱,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产生疑问。而身心的和谐程度也必然会降低,出现自我矛盾,甚至人格分裂。,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心理学分析,(3)这个阶段儿童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小余在自我体验中,由于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自我体验必然是消极的,由此他的自我评价自然也是较低的。 这时期的小余对外界有肯定的需求,她需要外界的认同及关心,由此带给自己一个良好的自我体验,进而促进其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自我评价。,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心理学分析,三)、教养方式同时具有非强制性和冷漠、拒绝性的行为。不参与的父母常常在情感上比较疏远、抑郁,由于生活的压力太大而感到难以承受,他们因而较少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儿童。 小余的父母对小余的遗弃会使小余在情感方面比较疏远,抑郁。也会降低小余对父母及身边人的依恋感。同时也造成了小余的自闭和抑郁倾向。 此时的小余,需要一个健康而温暖的家庭,更需要可以提供权威教育的方法的父母。这要可以形成小余健康的依恋,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心理学分析,四)、随年龄的增长,对友谊的看法会发生变化儿童对友谊的认识是逐渐发展的。 小余是孤独的,小余几乎没有同龄的玩伴,仅有的玩伴是时常欺负她的表姐妹等,这使得小余在友谊建立及其对友谊的看法产生不良影响。难以建立健康的友谊或对真正的友谊持怀疑态度。而且对友谊的忠诚难以形成。也阻断了小余有同龄玩伴来形成自我评价的通路。 小余需要一个亲密的同龄群体,可以接受他,并提供稳定的友谊支持。,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心理学分析,五)儿童时期的心理危险包括:控制的内化问题:社交恐惧、焦虑、孤独、抑郁情绪障碍(焦虑、恐惧、强迫、逃避,抑郁等)品行障碍、抽动障碍等。 小余悲惨的经历会造成小余的心理危险。小余在找父母的过程中,周围人的冷漠,及对小余的虐待都会是小余产生焦虑,恐惧,抑郁,逃避等情绪障碍。由于过早的接触到社会的黑暗面,会使流浪儿童小余在品行上出现障碍,如偷窃,抢劫等。,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心理学分析,在人格的形成上环境因素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儿童的大脑尚未发育成熟,有较大的可塑性,强烈的精神刺激会给儿童个性发育带来严重影响,不合理的教养可导致人格的病态发展,缺乏家庭正确教育或父母的虐待是发生人格障碍的主要原因。另外,恶劣的社会风尚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均可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人格障碍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心理学分析,小余有自闭倾向,并会偷东西,小余的人格障碍及有可能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的人格障碍。 (1)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多种挑战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害怕社交活动,即使有集体活动也会躲在一旁。小余有自闭倾向,明显是回避型人格。 (2)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 小余存在这些人格障碍,需要药物医学方面的治疗,同时也需要适当的心理治疗,和情感感化。,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法,一、政府支持系统 政府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最主要支持因素,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占据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在中国,政府对于流浪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法律、政策上支持、重视保护流浪儿童的各种权益对流浪儿童的支持,法律支持是基础,是保证。 2、民政部门的直接支持民政部门是中国政府支持、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主要职能部门。 3、政府对流浪儿童的舆论支持。,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法,二、群体支持系统 1、学校的支持。从流浪儿童的年龄构成特征来看,多数流浪儿童的年龄在1315岁之间,其详细年龄分布为:7岁以下占10%, 812岁占23%, 1315岁占63%,1618岁占4%。这些孩子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年龄,在给予救助和保护的同时,更应该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如果荒废了学业,流浪时间一长就会有走向犯罪的危险。学校作为儿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在向流浪儿童提供教育支持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法,2、由群众团体提供的社会支持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各级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利用自己独特的组织优势,通过开展维护儿童合法权益、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以及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在支持流浪儿童方面发挥着独具特色的巨大作用。,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法,3.社区支持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区工作逐步发展起来,在支持流浪儿童方面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社区作为一种社会中介组织,上可以与政府联系,协助政府;下可以与社团、单位合作,动员社会,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家庭、邻里的作用。它的特点是集生活服务、健康服务、精神服务和教育服务于一体,以无偿的方式提供义务抚养、收养收托、心理安慰、文化教育等服务,达到对本社区流浪儿童的预防、监控、救助、安置和矫治工作等目的。,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法,三、个体支持系统 1、以血缘为基础的个体支持。这主要是指来自家庭成员和亲戚方面的社会支持。 2、以人生价值取向为基础的个人支持。以人生价值取向为基础支持流浪儿童主要表现在表现在家庭寄养、助养两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法,1、支持性心理疗法 小余多是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她在家里和姑姑家受到不公正甚至是粗暴的对待,有了困扰和压力得不到有效舒解和支持才离开家庭流落社会的,这些也导致他们对他人冷漠、敌视的心理。因此,在心理辅导中,倾听她的心声、关注她的经历、尊重她的人格、理解她的困境以获取她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法,2、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主要通过强化与惩罚来实现。首先可以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奖励机制,对她的平时操行规范与其他流浪儿童进行评比,通过不断表扬、肯定,以此来建立他们的荣誉感。惩罚,针对她的一些习惯性不良行为,可采取一些措施,使他记住偷窃的后果。另外,还采用不允许参加下一次体育活动或外出等方法消除她偷窃的不良行为,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法,3、认知重建法 家庭不幸和流浪经历对她的心理造成的最大障碍是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的缺失。因此,我们可以给她讲述一些少年不幸而又成才的故事,使他们逐渐明白,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困难或不幸,只有克服了困难,而不是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才会成为一个受别人尊敬、对社会有用的人。除此以外,让她自己从责任和使命感中得到自我认同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因为她自卑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认为自己很多时候一事无成,完成不了他人所能做成的事情,如果我们给她某项任务,赋予她一些责任和使命,让她体会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之前没得到机会,在这种激励下,她会特别认真地完成交与她的事情,而且也会树立强烈的自信心。,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法,4、同伴教育法 流浪儿童具有乐群性的特点,让她们相互讨论流浪的经历,容易引起她与其他流浪儿童间的相互信任和共鸣。在救助保护中心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交流非常频繁,他们也很容易相互模仿。之所以同辈群体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这些受助儿童的相互交往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孩子们之间的交往就是一个经验学习的过程。他们在相互交谈中的确学习到了一些相关的处理事情的经验和方法,也使他们的一些能力在某些方面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心理素质较好、领悟力较强、不良习惯较少的流浪儿童,让他们成为辅导老师的助手对小余进行辅导。,感想,全社会都要对流浪儿童负责,不仅仅是家庭,社会、学校、政府等都要关心流浪儿童。制定和完善流浪儿救助机制,解决问题要对症下药,给流浪儿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让他们在家的温暖中快乐地成长。,参考文献,鲍宗豪. 全球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J. 社会科学, 2001,(11) . 李春玲,王大鸣.中国处境困难儿童状况分析报告R.青年研究,1998,(5):12 李遵英, 张双全, 朱惠保, 等. 救助保护流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