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其它相关论文-19世纪中期以前皖北小农家庭的生计——以凤台县为中心 .doc_第1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19世纪中期以前皖北小农家庭的生计——以凤台县为中心 .doc_第2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19世纪中期以前皖北小农家庭的生计——以凤台县为中心 .doc_第3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19世纪中期以前皖北小农家庭的生计——以凤台县为中心 .doc_第4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19世纪中期以前皖北小农家庭的生计——以凤台县为中心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19世纪中期以前皖北小农家庭的生计以凤台县为中心摘要:本文通过考察以凤台县为中心的小农家庭生计,揭示了19世纪中期皖北衰落、至贫的深层原因。关键词:19世纪皖北小农生计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捻军相继起事,兵灾匪患夹杂其中,承平200余年不见兵革的清朝陷于战乱之中。究其原因,人们一般以为是人口爆长及土地兼并造成了激烈的生存竞争,脆弱的小农家庭于其中无法立足,绝大多数沦于破产,成为起义的土壤和中坚。这里显而易见涉及到了小农家庭的生计问题。但以往的分析有以下二误:其一是以册籍人口数除册籍土地数,得出极少的人均耕地数,如嘉庆十七年人均耕地1.95亩等。如今,清中期以前册籍人口数并非实际人口数的观点已为共识,然有清一代鲜少变化的册籍土地数同样不是实在的地亩数,而是经过“折亩”的“粮田”、“税亩”。因此,其方法和结论均不正确。其二是依据清人所说,得出不高的土地产出数,如“南方种田,一亩所获以石计,北方种地一亩所获以斗计”;南方“每亩所收止一二石”,北方“一亩不过一石”等1。然清人多根据赋税、地租额推算亩产量,而赋税、地租通常不计间种套种、两岁三收一岁再收的菽荞菜豆。因此,其结论与事实也有差距。此二误,使人们对19世纪中期小农家庭生计流于传统的观点和印象而较少具体研究,遂难于了解其时已悄然变化了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传统小农家庭陷于生存困境的多方面原因。皖北依淮河平原优势为北方传统农业区,19世纪中期成为捻军的发源地。本文拟以凤阳府凤台县为中心,考察19世纪中期以前当地小农家庭生计,揭示皖北衰落、至贫的深层原因,企图弥补以往研究之不足。一、口粮、地亩、产出、人口研究小农家庭生计,首先要明确基本口粮数,亦即一个人一天、一年吃多少粮食。从清代的情况看,一般一人一天的口粮为一升,一年最低消费粮食三石六斗;灾荒赈济施粥的标准是大口五合2。明确了这一数字,便可结合考察地亩、产出、人口,分析小农生理能否给敷家人所食了。那么,19世纪中期以前,凤台地亩、产出、人口状况如何呢?嘉庆十三年(1808)就任凤台县知县的著名学者李兆洛,曾主持纂修凤台县志,后人又以之为基础续修重修,其中载有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3关于耕地面积,凤台县志食货志记载:县境侈于西北而缩于东南,断长补短方百里而有余,准今亩度之,方一里者为田五百四十亩,方百里者为方一里者万,则为田五百四十万亩也。山水之占地者少,民居既稀,里落寥旷。计城郭途巷山陵林麓川泽四而去一,共余当得田四百万亩有奇。今岁赋田之计在额者,不过四之一。李兆洛等对凤台耕地面积的估计没有依据官方土地册籍其明确指出:官方土地册籍中登记的土地是“税亩”,其数额不过实际地亩的1/4。李兆洛等依据的是当时通行的地理学计田法(大小略有出入)。同时代人包世臣对此法解释道:今法,以天测里,里长三百六十步,当官尺百八十丈,亩积二百四十步,开方得七丈七尺四寸,则方里为田五百三十亩,方十里为田五万三千亩,方百里为田五百三十万亩,方千里为田五万三千万亩。4李兆洛等用地理学计田法,从实际地况出发,纵横测量,截长补短,减去城郭途巷山陵林麓川泽等非耕之地,得出凤台实有耕地400万亩左右。关于人口,凤台县志食货志记载:民户近十万,丁口不及三十万。丁口计三十万,别其士工商不在农者约五万,计实丁在南亩者不过二十五万。“民户近十万”包括民户97107户、屯户1564户、流户604户。光绪志注明:此为嘉庆十五年报部之数,旧志不载户口,无从比核。可知此户数口数不是通过编审作为赋役单位的册籍数字,当为李兆洛于嘉庆十五年推行落实保甲制后,通过保甲系统统计上来的数字,应较符合实际。关于农业产出,凤台县志食货志记载:黍麦菽荞菜稻为大种,率两岁而三收。二月种黍,七月而收;九月种麦,至四月而收,五月种菽,九月而毕收。乃稍息之,及明年二月复种黍。其一岁再收者麦,若稻若菽若瓜若荞,荞春秋皆可种,其熟又速,间种荞者,或一岁三收矣。地之值其下者止数百钱,贵者不过四五缗。亩所收者,当其稔时,黍麦可二石,稻可四五石。至此,人地比、产出比可轻易算出:凡县中田地当得四百万亩有奇,计亩岁收二石,当得米谷八百万石。以二十五万丁口治四百万亩之地,人可得十六亩,家有三丁,通力合作,治其屋下之田,不为兼并所取,计岁米谷常在九十石以上。家不过八口,人食日一升,岁所食三十石。以其余具粪溉、供租赋,与工商交易其有无,为婚嫁丧葬之具。又以余力治塘堰、穿窦窖,为水旱之备。塘可以鱼,堰可以树,亦足以悠游乡里,长子养孙,为安足之氓矣。凤台田地四百万亩,按普遍种植的黍麦计算,亩岁收二石,当得米谷八百万石。以25万农民除400万亩耕地,平均每人16亩。家有三丁,共种48亩。按亩产二石,48亩所收为96石,还不算间种套种、两岁三收、一岁再收的菽荞菜稻。如家有八口,每人每天食粮一升,那么每年消耗仅为28.8石,剩余60多石,可交纳地丁田赋;作为土肥灌溉工本;用于购买生产生活资料以及住居、娱乐、祭祀、婚嫁丧葬等方面的支出。而“家有八口”亦为“假设”,如果按同书“民户近十万,丁口不及三十万”的记载,多数家庭应该是二三口的小家庭,那么,情况还要好得更多。包世臣以为,“各县以田计口,人得二亩者,中岁可足食(包在此处以小字注:地隘者农必精,中岁亩三石,以大小口计之,六石可支人一岁食,杂粮济之,可以无饥),为下县;得四亩者为中县,得七亩者为上县,以上为饶县,得二亩以下者为瘠县”。5按这一标准,就人地比、产出消费比而言,凤台竟可算作“饶县”。在李兆洛等县志纂修者以及后续纂修者的眼中,小农家庭只要全家通力合作,辛勤耕耘,“不为兼并所取”,“又以余力治塘堰、穿窦窖,为水旱之备”,“塘可以鱼,堰可以树”,则足可以“悠游乡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