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 文言实词、虚词,考点三部曲,考点一,课堂四面清,考情一点明,考点二,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一、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考查在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 “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二、命题规律 (1)考查以单音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 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考查对象为常见常用词。120个实词,不是个个都 考,考查的都是常用的。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古 文时,要注意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都有涉及。实 词的考查,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 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考查。 (4)考查形式依然以选择题为主,在翻译题目中也 会落实对实词的考查。 三、考点解读从教材说起 文言实词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一)一词多义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而同一个词的几个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其中一个是本义,其余是引申义。比如“兵”字,甲骨文中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根据这一结构,可以有多种理解:若侧重“斤”,意思是“械”“武器”;侧重“双手持斤的人”,意思是“士兵”(个体)“军队”(集体);侧重“双手持斤的行为”,意思是“砍”“击杀”“作战”“军事”等等。,解释下面两个一词多义的字:,副词,从小路,动词,夹杂,动词,参与,动词,辞别,动词,谢绝,推辞,动词,告诫,劝告,(二)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这是词义缩小了。另外,还有词义扩大、词义转移、色彩变化、说法改变等方面的区别。,下面是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请解释它们的古义。,. .,. .,. .,是副词和动词构成的两个 词,这里是“因此作” 的意思,奔跑,形容马上赴任,意外的变故,. .,(三)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作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跟了“之”,成为使动用法。 “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词类活用的字,请你连线使之对应。,(四)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要,邀,邀请,可忧患 的事,悯,闵,生,性,资质、 禀赋,受,授,传授,第段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多在开 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如本部分中姓名:何灌;字:仲源,籍贯:开封祥符人;科举:武选登第;最初任职:为河东从事。,第段了解主要事迹:在阅读时要理清时间、地点、人 物、官职、事件等。 如本部分中地点:边境;人物:辽人、何灌;事件:何灌 打败前来汲水的辽人。 第段本部分为补叙。时间:后三十年;人物:何灌、 萧太师;事件:契丹萧太师佩服何灌“神射”。 第段本部分中人物:何灌、夏人;官职:河东将;事 件:何灌用箭射退敌人。 第段本部分中人物:何灌、徽宗;地点:皇宫;事 件:与徽宗讨论国事。,第段本部分是略写其官职升迁情况。 第段本部分人物:何灌;官职:引进使;事件: 进言皇帝就地收粮,增加费用。 第段本部分人物:何灌;官职:岷州知州、河州 知州、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事件:兴修水利、箭 法精湛。 第段本部分时间:靖康元年正月二日;地点:滑州、京城;官职:步军都虞候;事件:战死京城。,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解析:C项,“敛”,整理,结集。 答案:C,解析: D项,“次”, 驻扎,引申为“攻打”。 答案:D,解析: A项,“从事”,一种官职。 答案:A,解析: C项,名词作动词,担心。 答案:C,参考译文: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任河东从事。当时的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你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位子。”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国人经常越过边境来取水,何灌亲自申明划定边界,不许他们前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发兵犯境。何灌面对敌阵向高处山崖射箭,每射必中山石,有的箭头都射到山崖的石头里面去了,辽军吃惊地把他当成是神人,迟疑徘徊着整兵离开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当年这件事,称赞那时的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 随后,何灌任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穿透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引兵退走了。,后来大臣张康国向徽宗推荐何灌,徽宗召见了他,询问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在御榻上指画,把衣服上的花纹比作敌我态势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 后来何灌担任提点河东刑狱,升任西上阁门使、担任威州刺史、掌管沧州。,因为修建城障有功,再升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食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行船,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辆,沿边正值麦子成熟,希望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何灌把这些意见上奏朝廷,朝廷应允了。 过了没多久,何灌又被任命为岷州知州,他引邈川水灌溉闲置的田地上千顷,河湟一带的百姓把它叫做广利渠。何灌后来调到河州,不久又防守岷州,并担任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一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百姓不担心耕地干旱,则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也就能招够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才半年,就改善良田二万六千顷,招募弓箭手七千四百人,是当时西北几路中最成功的。何灌陪辽国使者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第二次射就没有射中,使者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你。”整理了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任步军都虞候。金兵大举南侵,朝廷把精锐骑兵都交付给梁方平固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打到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的军队亦望风而溃。黄河南岸无一人抵御金兵,金兵于是一直攻打到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他率兵在京城西部边角抵御金兵三天,身受重伤,死于阵前,享年六十二岁。,文言实词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从近几年所考实词看,绝大多数迁移自课本,所以,熟练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常用的文言实词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实词中,又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多义实词古今差别大的义项。在文言文的阅读中,要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文言实词推断6法,1代入推断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2通假推断法 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 (1)完全同音。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中 “惠”通“慧”;苏武传“畔主背亲”中“畔” 通“叛”。 (2)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苏武传“空自苦亡人之 地”中“亡”通“无”。 (3)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同音代替”这个规律,又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十分密切。一是形声字和它的声旁字可以互相替代,如赤壁之战“将军禽操,宜在今日”中“禽”通“擒”。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以互相替代,如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距”通“拒”。我们弄清了通假的来龙去脉,便可以坦然地接受字音推断法了,即从音的假借上去探求,以声求义。,.,.,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如2011年浙江卷“时以(张文瓘)执法平恕方戴胄(人名)”一句中“方”按照正常词义去解释显然行不通,这时就要考虑是否通假。本句中“方”通“仿”意为“相仿、相同”。,.,3语法推断法 判断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如2009年高考重庆卷“规小得而大失者也”中的“规”,由“规小得”和“大失”的转折结构可知,“规小得”为动宾结构,从而推断“规”为动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而确定为“谋求”之义。 另外,语法推断法还有助于理解词类活用现象,我们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就是依据语法结构。如:,.,(1)名词充当谓语且后面带有宾语或补语,那它就活用 为动词了。如2010年安徽卷中的“后有以良家子镇 武川者,遂家焉”一句,其中的“家”即名词用作 动词:安家。 (2)名词放在动词前且非主语,那它就活用作状语了。 (3)动词、形容词在句中充当宾语或主语,那它们就自 活用为名词了。,.,4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中“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一句,“穷、乏”意思相近,可以推知“周、振”意思也相近,均为“救济”之义,显然,选项中解释为“振作”是错误的。,.,5语境推断法 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然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义项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实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如2008年高考福建卷中“子何绝我之暴也”一句,如脱离语境将“暴”译为“暴躁”也可讲得通,如“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中的“暴”就是这个意思。,.,.,但我们结合上文“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这一语境可以知道,越石父因为晏子没有以礼待己,怒而请绝,晏子感到非常突然,才有此问的。再联系我们熟知的“暴病”“暴富”等常见词义,可知此处“暴”为“突然”之义,整句话的意思是:“您为什么突然就要同我绝交呢?”,6联想推断法 (1)课内知识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对应文句相应迁移。如2010年江西卷中“继迁兵相随属”一句,要想判断“属”的含义,应该马上准确联系屈原列传中的一句“然亡国破家相随属”,意为“连接”。,.,.,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虽然“形”在课外,但根基仍在课内。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用好教材这块宝,善于由高考文言语段中的实词联想到教材中意义相对应的实词,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2)双音联想法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词,可以联想双音词来推断。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中“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中的“稽”可以联想“稽查”一词,解释为“查考”;“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中的“杜”可以联想“杜绝”一词,解释为“制止”。,.,.,(3)成语联想法 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2008年高考安徽卷“休复执论”中的“执”可以联想成语“各执一词”,解释为“坚持”。再如2010年江西卷中“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一句,若要弄清加点字“薄”的含义,只要联系成语“日薄西山”,就能快速判断其含义为“靠近”“迫近”“接近”等。,.,.,总之,要做好文言文阅读里的实词题,积累是基础,在有一定量积累的前提下,再懂得运用一些方法,才可以有备无患。,一、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虚词的考查,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命题规律 (1)题型相对稳定。试题大都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 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这一命题 形式,不仅可以扩大考查的范围和信息量,而且 将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出高考文言 文注重迁移、突出运用这一“能力立意”的考查 趋势。,(2)相对集中,热词考查密度大。考试说明规定考查18个, 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以”“而”“乃”“其” “之”“为”“因”等。 (3)在同一阅读材料中对不同句子中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比较异同,也成为一种考查方式。有的试题把 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结合在一起考查。,三、考点解读从教材说起 文言虚词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而”字在文言虚词中一般作连词,但有时也作代词用。 请你将原句与“而”字的用法连线:,(2004湖南高考,有改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放 鹤 亭 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分析景情关系 第段 景:春夏交替:草木茂盛;秋冬:瑞雪、皓月,千 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情:怡然自得 第段 景:早晚之景 情:隐然自乐,分析叙中之情 第段 人:苏轼、山人 事:议论隐居之乐 理: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不可同日而语 情: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分析物象之情 第段 物象:鹤 景:高空飞翔、涧中啄食 情:清远闲放,分析点题之情 第段 物象:鹤 景:农耕图 情:向往归隐,解析: 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当“用”“拿”讲。B项“其”,代词,指“它们”;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C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D项“于”,介词,在;介词,由于。 答案:A,解析: 结构助词,的;指示代词,这些;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它,指“放鹤亭”;句末语气词,不译。 答案:D,解析: A项,介词,到;B、C、D三项,介词,在。 答案:A,解析: B项,“以为”中的“以”,是动词。 答案:B,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养两只鹤,非常驯服而且善飞。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绕东山飞回,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斟酒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经上说:鸣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那种东西(指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 之外,因此易经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 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 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 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的 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 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坐北朝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也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正确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我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针对性和典型性。掌握重点虚词的词性和用法,就要对每篇课文中的重点虚词进行分类整理,弄清用法。除此之外,以下方法可灵活使用。,文言虚词推断7法,1代入筛选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 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 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 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 “过于荆,至江上”和“苛政猛于虎也”,后一句源自课本,我们比较熟悉,“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比更”的意思,用“比”代替句中的“于”,句子通顺,语义不变;但将“比”代替前一句的“于”,显然讲不通,前句中的“于”是“从”的意思。如果是选相同的项,该项即可排除。,.,.,2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3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遣使约降于燕”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田单,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第二句中“于”译为“被”。,.,.,4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 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 用法也不一样。如“将以定其志也”和“必有以 也”,前一个“以”是介词,“用”;后一个是 动词,“作为”。,.,.,5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特别提示 我们在做虚词题时容易犯理解虚词词义不结合语境的错误。具体的语言环境是词义存在的基础。文言虚词的意义虽然较“虚”,但也符合一定语境,并且语境限定了虚词的用法。因此,文言句子里面的虚词,如果根据句子的大意还不能判明其意义和用法,那就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否则,就会出错。,1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 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所作的 解释,同一意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述;而“用法”则 不然,某一文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 它具有稳定性。,因此,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2常见与特殊的关系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 为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3寻同与析异的关系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都是“比较异同”题型,而且命题者所设计的“意义和用法不同”选项都具有“同中有异”的特点,探究其具体情况,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两句中的“而”词性相同,都是连词;但上句中“而”的作用是表示并列关系,下句中“而”的作用是表示修饰关系。 从上述剖析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有“同”,才具有干扰性;正是因为有“异”,才构成可比性。为此,考生在答题时,不仅要运用求同思维善于发现例句中虚词用法的共同点,而且要运用求异思维仔细探求例句中虚词用法的不同点。 其基本的思维流程应该是“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解析:D项,挽:拉。 答案:D,解析: C项,“奉承”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是“侍奉”的意思。 答案:C,参考译文: 勃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陪送(给女儿)的嫁妆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佩戴着漂亮的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有修养,品德高尚,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您,(我)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及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她)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都称赞她。,解析:B项,过:拜访。 答案:B,解析:B项中的“许”和题干“然其心许之矣”中的“许”都为动词,答应,允许;A项,地方,处所;C项,如此,这样;D项,左右,上下。 答案:B,参考译文: 延陵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流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徐国国君了。(季子)在晋国完成了出使任务,返还,可是徐国国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要)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送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上流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意思,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然如此,我在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欺骗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前国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啊不忘故人,解下千金的宝剑啊挂在坟墓边的树上。”,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 “_”通“_” (2)今也则亡 “_”通“_” 答案:(1)蚤 早 (2)亡 无,答案:(1)哀痛到了极点 (2)更 (3)谁 (4)犯过失,犯错误,参考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答案:(1)同在一张桌子 (2)急忙,迅速 (3)打在脸上 (4)脸色,答案:(1)旧例 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2)跑 行走 (3)不同平常,非比寻常 十分,极。,参考译文: 从以前的旧例看,三江看潮,其实没有什么潮可看。在午后,人们嚷着传说:“今年是暗涨潮。” 年年都像这样的情形。戊寅年八月,我凭吊朱恒岳少师到了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和我同席。听得海塘上有人喊看潮,我迅速前往,陈章侯、祁世培也紧跟着到了塘上。我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水如一条线,从海宁过来,一直奔到塘上。潮水稍稍靠近,就隐隐露出白色,如同有人驱赶着千百只小鹅在展翅惊飞。,潮水又渐渐逼近,喷出的飞沫如突然溅起的冰花,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了江面,浩浩荡荡地沿江而下,如同有怒雷驱赶着似的,那百万雪白的雄狮密密地挤在一起,一个也不敢落后。潮水第二次逼近,就如同飓风逼迫着它,水势要拍岸而上似的。这时,看潮的人纷纷避开,跑到塘下躲避。潮水到了塘上,尽力磅礴而起,水花激射,溅起数丈高,打得人脸都湿了。,潮水很快又旋卷着向右面扑去,被龟山挡了一下,轰怒声不同寻常,如同大炮击碎了龙湫,在半空中如雪花般飞舞。(我)看着这一切,惊吓得头晕目眩,坐了半天,脸色才恢复过来。 先辈们说:浙江潮水的源头,从龛、赭两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两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为什么呢?,解析: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可根据词典中的多个义项,用“代入检验法”选义。A项,揭:举;B项,去:离开;C使:使者。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多义实词的辨析能力,亦可采用“代入检验法”选择。A项,“使”均为“派、派遣”;B项,“信”均为“诚实”;C项,“亡”均为“跑掉”;D项,“故”分别为“缘故”和“所以”。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活用的判断能力。答此题可采用“语法分析推断法”。A项,“道”,应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在路上”。古汉语中名词直接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时用作状语,本句中名词“道”直接限制动词“飞”。B项,“诈”本义为“虚伪”,形容词,作“造”的宾语后活用作名词“虚伪的经历”。,C项,“出”和“饮”用在代词“之”(代“鹄”)前面,表“使它出来”、“使它喝水”之意,故为使动用法。D项,“倍”本为名词“倍数”,这里表“增加一倍”之意,故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A,参考译文: 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去献鸿鹄。出了城门,在道路上那只鸿鹄飞走了。(淳于髡)只举着个空笼子,编造虚伪的经历成了一套谎话,前去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献鸿鹄,(乘船)从水中经过,(我)不忍心让鸿鹄干渴,放出来让它喝水,它离开我飞掉了。我想剖开肚子或勒紧脖子自杀,又恐怕别人议论我们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士人自己伤害自己或自杀。,鸿鹄,是长毛的禽类,有很多相似的,我想买一只代替它,这是不诚实而欺骗大王的行为。(我)想逃跑到别的国家去,又哀痛着我的两位国君的使者不能联系,所以来承认错误,向大王叩头接受大王处罚。”楚王说:“好。齐王(竟)有这样诚实的士人啊!”(于是)优厚地赏赐了他,(赏赐他的)财物比有鸿鹄在的情况下增加了一倍。,答案:(1)曾经 (2)水中小洲 (3)停止 (4)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5)通“邀”, 邀请,参考译文: 袁虎年轻时,家里贫穷,曾经被人雇佣,载运租谷。镇西将军谢尚从船边经过,那天晚上清风习习,明月皎洁,听到江上小洲之间的商贩船上,有吟咏诗歌的声音,很有情调;所吟诵的五言诗,又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他赞叹不绝。就派人去详细询问事情原委,原来,是袁虎在吟咏自己作的咏史诗。谢尚于是邀请袁虎相见,对他十分赏识。,答案:(1)的原因 (2)屡次 (3)军队 (4)统治 (5)竭尽,参考译文: 魏文侯问李克道:“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回答说:“屡次作战屡次取得胜利。”文侯又说:“屡次作战屡次获胜,这是国家的福气啊,军队却因此而灭亡,这是为什么呢?”李克回答:“多次战斗,百姓就疲惫不堪,多次获胜,君主就骄横,让骄横的君主统治疲惫的人民,这就是它灭亡的原因。所以,喜欢打仗穷竭兵力的君主,他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答案:(1)吉利 (2)立即,马上 (3)柴火 (4)狭隘 (5)能够,作为,参考译文: 有一位老者与人为邻,有一棵枯死的梧树,那老者说那棵死梧树不吉利,邻居就马上把树砍了,老者就请求邻居把枯梧树给他当柴火。那邻居很不高兴地说:“做邻居的这么阴险,怎么能做邻居啊!”这是太过狭隘了,要和不要枯树当柴火,这一点不能作为怀疑枯梧树吉利还是不吉利的依据啊。,答案: 1、2、3、6.表承接关系,译为“然后”“就”或者不译。4、9.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5、7.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8.你的,代词。10、11.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关系,译为“着”或者“地”,或不译。12.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13、14.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答案: 1.作副词,表承接,于是,就。2、3.表转折,竟然,却。4.前一个“乃”,表顺承,于是,就;后一个“乃”,表范围,仅仅。5.才。6、7.表判断,就是,是。8.代词,你的。,答案: 1、2.作名词,译为场所,处所,位置。3、4、6.句中的“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作助词用。5、7.句中“为所”表被动。8、9.“所以”构成的复音虚词表示原因,释为“的原因”。10、11.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手段或条件,译为“用来的(方法、方式等)”。12.用在数量词的后面,表示猜测,译为“左右”。,答案: 1.介词,凭借身份。2.动词,认为。3、11.介词,用。4.动词,任用。5.动词,率领。6、7、10.介词,因为。8、14.连词,表原因,因为。9.介词,在。12.介词,按照。13.连词,表并列,并且。15.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相当于“而”。16.来,用来,表目的。17.以致,因而,表结果。18.相当于“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答案: 1.介词,根据。2.动词,沿袭,继承。3.介词,凭借。4、5、6介词,趁,趁(机)。7.介词,通过,经由。8.动词,继,接着。9.名词,机会,因缘。10.介词,顺着。,答案: 1、11.表处所,在。2.前一个“于”,从;后一个“于”,表比较,比。3.“在方面”。4.在。5.第一个“于”,从;第二个“于”,被,表被动。6.表对象,向。7、8.表被动,被。9、10.表对象,和。,答案:1、8.类似,相同。2、3.比得上。4.若,你;若属,你们,代词。5.如果,连词。6.连词,或者。7.代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制造与合成生物学研究员劳动合同
- 航材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补充协议
-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管理与改进机制
- 艺术体操替身演员保险合同
- 智能康复设备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
- 养子女抚养费用支付与监督协议
- 校招运营笔试题目及答案
- 工业废水处理与智能监控委托管理协议
- 拉丁美洲分公司设立:跨国市场拓展合作协议
- 淘宝直播渠道商品选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协议
- 教师专业发展第2章 理想教师的专业形象
- 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中考二模英语试题(解析版)
- 监狱餐厅承包协议
- MT-T 1208-2023 煤矿在用产品安全检测检验规范 摩擦式提升机系统
- 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计算题-(直接打印版)
-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小班活动学情分析
- 国家开放大学《合同法》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小古文100篇074-《鹿照水》
- 危房改建申请报告
- 银川市安置房买卖合同合集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