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方标准《中越水稻迁飞害虫综合防控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_第1页
广西地方标准《中越水稻迁飞害虫综合防控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_第2页
广西地方标准《中越水稻迁飞害虫综合防控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_第3页
广西地方标准《中越水稻迁飞害虫综合防控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_第4页
广西地方标准《中越水稻迁飞害虫综合防控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中越水稻迁飞害虫综合防控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一、项目来源和起草单位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8年第三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计划的通知(桂质监函2018258号)的文件精神,我单位申请制定的广西地方标准中越水稻迁飞害虫综合防控导则(项目编号2018-0319)于2018年7月获得立项。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负责起草。二、项目背景1、规程编制必要性中国和越南都是水稻大国,且中越两国陆地相邻,迁飞性害虫(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是两国水稻重要的害虫。我国水稻迁飞性害虫的初始虫源主要是从中南半岛迁来,而中南半岛与我国迁飞性害虫迁入量关系最密切的是越南。每年上半年大量迁飞性害虫迁入我国,对我国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下半年我国水稻迁飞性害虫往南回迁也给越南水稻迁飞性害虫的防控造成压力。因此,如何有效防控水稻迁飞性害虫成为两国共同关切的问题。害虫发生的异地预测预报、害虫生物型异地监测和害虫抗药性异地监测是迁飞性害虫有效防控的几个关键因素。水稻迁飞性害虫在中越间跨境迁飞,通过国际间虫情资料和气象资料收集交换,做好害虫异地预测,利于准确掌握迁入害虫的种类、迁入期、峰次及数量等,利于迁入地水稻迁飞性害虫防控。对水稻迁飞性害虫生物型进行异地监测,及时掌握迁出地迁飞性害虫生物型的变异动态,利于迁入地针对性地选择抗虫品种、科学地进行品种布局。异地监测水稻迁飞性害虫的抗药性,及时掌握迁出地迁飞性害虫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分化趋势,利于迁入地科学选择杀虫剂,避免滥用农药,以免抗药性更强的品系变为优势种群后爆发成灾,造成被动。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制订有4个以上与水稻迁飞性害虫有关的标准,分别是国家标准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规范(GB/T 15793-200X)和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GB/T 15794-2009)、广东农业标准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防治技术规程:稻纵卷叶螟(NYT 2737.2-2015)、广东农业标准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防治技术规程:稻飞虱(NYT 2737.1-2015)。越南与水稻迁飞性害虫有关的标准有S tay hng dn s dng phng chng bnh la ln sc en v ry lng trng(译:白背飞虱和黑条矮缩病防治指导手册)。以上规程或标准中对迁飞性害虫的预测预报都是以本国、本省或本地区的虫情为基础,没有对异地(迁出地)迁飞性害虫发生情况、害虫生物型变异动态和害虫抗药性水平进行监测,规程或标准的部分内容不适应目前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的综合防控生产实际,需进行制定(修定)。因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适合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综合防控的技术标准,指导迁飞性害虫发生的预警与防控,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2、规程编制的基础研究广西农业科学院长期在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物型、水稻品种抗虫性、害虫抗药性、害虫迁飞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积累了大量的工作基础,完全有条件编制中越水稻迁飞害虫综合防控导则。广西农业科学院先后主持了“八五”、“九五”、“十五”国家攻关项目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研究有“褐稻虱生物型的监测和控制对策研究”、“国际稻试验圃在中国的评价和利用”、“八种粮食作物种质资源抗病虫特性鉴定与评价”、“普通野生稻稻褐飞虱抗性基因鉴定和种质创新”、“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等。1992年起,开始从事水稻抗药性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了11项水稻害虫抗药性研究课题,系统地监测了广西水稻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对各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褐飞虱对噻嗪酮的田间抗性监测和抗性风险评估,测定了稻纵卷叶螟对21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水平,明确了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和抗性变化规律,掌握了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方法并监测了不同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2000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广西农业科学院与越南河内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中越农业技术综合示范基地”,该项目是第一个获得成功的中越两国政府间合作的农业科技项目,为国际间虫情资料交换提供了平台。2009年,主持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我国水稻“两迁”害虫迁飞、爆发与越南虫源的关系及可持续防控策略”研究了我国水稻“两迁”害虫迁飞、爆发与越南虫源的关系;中越两国水稻“两迁”害虫的监测及异地预测预报;中越两国“两迁”害虫抗药性时空监测和治理方案;中越两国褐飞虱、白背飞虱生物型监测及抗虫品种鉴定利用;中越两国水稻“两迁”害虫可持续防控策略。2012年,主持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中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技术合作研究”进行了中越主要稻区白背飞虱灾变因子研究;抗白背飞虱水稻品种筛选、鉴定、创新与利用;合理化药剂防治研究;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白背飞虱的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2014年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项目“水稻“两迁”害虫防控关键技术在越南集成与示范推广”在越南中部、北部分别设立3个技术试验示范区;对防控关键技术措施进行优化;进行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不同配套技术对水稻“两迁”害虫的控制效果及生态效益,提出一套优化的适合当地条件的“两迁”害虫防治综合配套技术。以上研究为本规程编制打下坚实基础。三、规程编制的目标依据和编写过程1、规程编制的目标本标准规定了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越冬,成虫、幼虫发生程度普查,灯光诱测,田间虫量方法,防控和测报资料整理与归档要求等技术与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测报调查及防控。2、规程编制的原则和依据本标准制定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政策性原则,本标准制定的每一项内容都遵循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二是遵循“科学、适度、合理、可行”原则,参考国家、地方或行业标准,内容力求完整、标准、深入浅出、易于操作,以以往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中越水稻迁飞害虫综合防控导则,力求做到规范科学,原则分明,指标准确。规程编制依据:规程编制按照国家标准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规定进行编写。主要技术依据:1)多年来,广西农科院对中国广西、云南、河南、湖南、重庆、贵州和越南河内、河静、顺化、胡志明市和九龙江等主要稻区迁飞性害虫进行研究,掌握了个稻区田间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动态、规律。越南北方、南方、我国、广西历年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情况、发生为害程度如图1-1图1-10。根据图中数据,得出越南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与我国的关系如表1-1、表1-2。表1-1可见,越南南方稻飞虱为害面积与我国发生面积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越南南方为害面积与我国广西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的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越南北方稻飞虱为害面积与我国发生面积、我国广西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的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越南南方为害面积与越南北方发生面积的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结果表明,越南南方、北方稻飞虱的发生同我国发生的关系很密切。表1-1 越南稻飞虱发生与我国的关系(1)越南南方为害面积与我国发生面积之间的关系:Y=1425.6079+22.6616XY为我国的发生面积,X为越南南方的为害面积相关系数R=0.6854F值=8.8573p值=0.0139(2)越南南方为害面积与我国广西发生面积之间的关系:Y=111.4945+0.9445XY为我国广西的发生面积,X为越南南方的为害面积。相关系数R=0.8187F值=22.3527p值=0.0006(3)越南南方为害面积与我国广西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Y=3.3955+0.0160XY为我国广西发生程度,X为越南南方的为害面积。相关系数R=0.8905F值=34.4921p值=0.0002(4)越南北方为害面积与我国发生面积之间的关系:Y=741.3860+60.7363XY为我国的发生面积,X为越南北方的为害面积。相关系数R=0.7618F值=13.8278p值=0.0040(5)越南北方为害面积与我国广西发生面积之间的关系:Y=92.8755+2.1451XY为我国广西的发生面积,X为越南北方的为害面积。相关系数R=0.7740F值=19.4237p值=0.0007(6)越南北方为害面积与我国广西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Y=3.0277+0.0422XY为我国广西发生程度,X为越南北方的为害面积。相关系数R=0.8087F值=20.7858p值=0.0008(7)越南南方为害面积与越南北方为害面积之间的关系:Y=-4.7105+1.5572XY为越南北方为害面积,X为越南南方为害面积。相关系数R=0.6925F值=11.9770p值=0.0042表1-2可见,越南南方稻纵卷叶螟为害面积与我国发生面积、我国广西发生面积的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越南南方为害面积与我国广西发生程度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越南北方稻纵卷叶螟为害面积与我国发生面积、我国广西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越南南方为害面积与越南北方为害面积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说明,越南南方、北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同我国发生的关系很密切。表1-2 越南稻纵卷叶螟发生与我国的关系(1)越南南方为害面积与我国发生面积之间的关系:Y=66.2673+59.5513XY为我国的发生面积,X为越南南方的为害面积。相关系数R=0.7644F值=16.8722p值=0.0015(2)越南南方为害面积与我国广西发生面积之间的关系:Y=46.5985+2.1635XY为我国广西的发生面积,X为越南南方的为害面积。相关系数R=0.6843F值=9.6845p值=0.0099(3)越南南方为害面积与我国广西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Y=1.8436 +0.0548XY为我国广西发生程度,X为越南南方的为害面积。相关系数R=0.6400F值=6.2439p值=0.0339(4)越南北方为害面积与我国发生面积之间的关系:Y=1082.2337+10.9231XY为我国的发生面积,X为越南北方的为害面积。相关系数R=0.6042F值=6.9005p值=0.0221(5)越南北方为害面积与我国广西发生面积之间的关系:Y=84.1447+0.4052XY为我国广西的发生面积,X为越南北方的为害面积。相关系数R=0.6315F值=7.2982p值=0.0206(6)越南北方为害面积与我国广西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Y=2.4786+0.0161XY为我国广西发生程度,X为越南北方的为害面积。相关系数R=0.7171F值=9.5248p值=0.0130(7)越南北方为害面积与越南南方为害面积之间的关系:Y=21.0808 +0.1154XY为越南北方为害面积,X为越南南方为害面积。相关系数R=0.5936F值=5.1874p值=0.0415图1-1 越南北方历年稻飞虱发生情况图1-2 越南南方历年稻飞虱发生情况图1-3 我国历年稻飞虱发生情况图1-4 广西历年稻飞虱发生情况图1-5 广西历年稻飞虱发生为害程度图1-6 越南北方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情况图1-7 越南南方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情况图1-8 我国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情况图1-9 广西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情况图1-10 广西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程度图1-11 越南北方稻飞虱第二代发生量图1-12 广西稻飞虱第三代发生量图1-13 越南北方稻纵卷叶螟第二代发生量图1-14 广西稻纵卷叶螟第三代发生量通过国际间虫情和虫源及气象资料交换,建立了以越南虫情为基础的“两迁”害虫异地预测预报方法: (1)Y=-9362.6402-17.4625X1-11.2671X2+220.2714X3+418.3608X4 (R=0.9055*)式中Y为广西第三代稻飞虱的发生量。X1、X2分别为越南北方1月份、2月份的降雨量;X3、X4分别为越南北方1月份、3月份的平均气温。(2)Y=1.6507-0.1613X1+0.2546X2 (R=0.9138*)式中Y为广西早稻稻飞虱发生程度。X1、X2分别为越南北方1月份、3月份的平均气温。(3) Y=-938.5070-1.4297X1+49.0680X2-17.265X3+25.1261X4 (R=0.8887*)式中Y为广西第3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量。X1为越南北方2月份的降雨量;X2、X3、X4分别为越南北方1月份、2月份、4月份的平均气温。(4) Y=-2.5829+0.0106X1+0.0029X2+0.2667X3 (R=0.9149*)式中Y为广西早稻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X1、X2分别为越南北方1月份、4月份的降雨量;X3为越南北方3月份的平均气温。2)通过多年监测,明确了中越两国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生物型变异动态中越两国褐飞虱生物型变异动态结果如表2-1、表2-2。表2-2结果表明,2009-2011年监测,上述监测点的褐飞虱种群对TN1、IR26、IR42均表现为致害或强致害;除了云南开远(2009年)、贵州独山(2009年)、越南顺化(2009年、2010年)种群对Mudgo表现为中等致害,其余种群对Mudgo均表现为致害或强致害;除了云南开远(2009年)种群对IR36表现为中等致害,其余种群对IR36均表现为致害或强致害;除了云南开远(2009年、2010年)、越南顺化(2009年)种群对ASD7表现为中等致害,其余种群对ASD7均表现为致害或强致害;除了河南信阳(2009年)、湖南长沙(2009年)、贵州独山(2009年)、越南顺化(2011年)种群对IR56表现为中等致害或低致害,其余种群对IR56均表现为致害或强致害;除了云南思茅(2010年)、越南胡志明市(2010年、2011年)、越南九龙江(2010年、2011年)种群对RHT表现为致害或强致害,其余种群对RHT均表现为低致害或中等致害;除了云南思茅(2009年、2010年)、越南河静(2010年)、越南胡志明市(2010年、2011年)、越南九龙江(2010年、2011年)种群对Babawee表现为致害或强致害,其余种群对Babawee均表现为低致害或中等致害;上述监测点该虫对Ptb33均表现为低致害或中等致害。褐飞虱致害性群体测定,越南胡志明市、九龙江褐飞虱种群的致害能力最强,对含Bph1、bph2、Bph3、bph4抗虫基因的水稻品种均表现为致害或强致害,其它代表点褐飞虱对含Bph1、bph2基因的鉴别品种均表现为致害。在我国进行水稻抗褐飞虱育种亲本选择时,不要选择含Bph1、bph2基因的品种。褐飞虱致害性个体测定,除了云南思茅、越南胡志明市、九龙江以+ 型的比例多,其它代表点均以型的比例多。目前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水稻品种对褐飞虱均表现感虫,褐飞虱生物型的变异同这些感虫品种的关系不大,而同虫源地越南水稻的品种结构关系很大。表2-1我国褐飞虱田间种群生物型群体测定结果采集地年份各鉴定品种的受害级别TN1IR26MudgoIR36IR42ASD7IR56RHTBabaweePtb33广西南宁20098.68.87.27.28.17.27.43.33.62.220109.09.08.88.98.99.08.93.75.53.020119.09.07.97.97.48.38.23.44.13.0广西合浦20119.08.77.18.27.66.28.63.63.83.3云南思茅20098.78.57.68.08.38.87.95.27.23.120109.08.98.58.09.09.07.67.08.34.220118.88.46.87.58.67.68.35.85.13.4云南开远20098.47.55.05.46.84.66.43.53.72.620109.09.06.88.68.35.47.74.35.23.720118.98.36.07.98.47.18.04.54.83.5河南信阳20099.08.86.56.26.37.94.43.23.73.120109.08.97.87.26.46.86.23.83.63.2湖南长沙20098.97.86.06.86.77.24.03.64.63.2重庆秀山20098.88.66.16.66.87.76.93.65.63.320109.09.07.27.36.78.99.03.44.33.3贵州独山20098.98.65.56.16.66.93.54.14.13.620109.08.78.08.78.46.98.34.14.14.1越南河内20119.08.87.37.38.26.27.23.13.83.0越南河静20098.98.96.58.28.26.98.83.24.74.220109.08.98.18.58.58.78.34.76.23.120119.08.38.38.28.38.98.93.73.4越南顺化20098.98.84.56.08.75.98.02.83.62.020109.08.55.36.27.48.56.43.94.13.320119.07.46.36.26.26.65.53.13.0越南胡志明市20109.09.08.19.09.08.48.86.96.75.320119.08.78.48.38.78.58.68.48.33.9越南九龙江20109.08.98.68.89.08.98.98.28.15.220119.07.68.27.18.07.96.66.78.24.5表2-2 我国褐飞虱田间种群生物型个体测定结果采集地年份测定雌虫数生物型(%)型型型+ 型广西南宁200927440.1541.247.3011.31201033417.3731.1419.1632.33201127724.9153.0710.4711.55广西田阳201116838.6944.6411.315.36广西永福201116130.4342.2420.506.83广西合浦201114429.1747.2220.143.47云南思茅20093176.3127.1313.8852.6820102197.3125.5724.2042.92201123513.1922.9820.8542.98云南开远200930825.0042.8612.6619.48201025527.8445.4911.3715.30201128037.1428.9327.146.79河南信阳200928232.9848.236.3812.41201029516.2764.075.0814.58重庆秀山200926918.5941.6419.3320.44201028125.9850.1811.0312.81贵州独山200928020.0060.005.3414.64201019138.2245.559.956.28湖南长沙200926321.2948.6717.1112.93越南河内201128429.2345.7714.0810.92越南河静200933819.2347.6316.5716.57201021520.0033.0219.0727.91201125125.9047.8115.9410.35越南顺化2009280292934.6420.0016.07201019131.4135.6019.9013.10201125319.3739.1322.1319.37越南胡志明市20103297.9015.8126.14509020.8529.7335.52越南九龙江20103418.8017.6033.7239.8820113189.7518.5530.5041.20白背飞虱生物型变异动态结果如表2-3、表2-4。表2-4结果表明,2009-2011年监测,上述监测点的白背飞虱种群对TN1均表现为致害或强致害;除了广西龙州(2011年)、广西田阳(2010年)、广西永福(2009年)、云南开远(2009年)、河南信阳(2009年)、湖南长沙(2009年)白背飞虱种群对N22表现为中等致害,其余种群对N22均表现为致害或强致害;除了广西龙州(2009年、2011年)、广西田阳(2009年)、广西永福(2009年)、云南开远(2009年)、湖南长沙(2009年)、越南河内(2010年)白背飞虱种群对ARC10239表现为中等致害,其余种群对ARC10239均表现为致害或强致害;除了广西龙州(2010年)、广西合浦(2009年)、广西容县(2009年、2010年、2011年)白背飞虱种群对Ptb33表现为致害或强致害,其余种群对Ptb33表现为中等致害或低致害;除了广西龙州(2010年)、广西合浦(2009年)白背飞虱种群对N Diang Marie表现为致害,其余种群对N Diang Marie表现为中等致害。表2-3 白背飞虱田间种群生物型群体测定结果采集地年份各鉴定品种的受害级别TN1N22ARC10239Ptb33N Diang Marie广西南宁20098.77.36.85.55.620108.37.07.44.34.520118.46.28.15.54.1广西龙州20098.26.75.75.04.720108.87.27.16.76.220117.35.65.44.54.1广西合浦20099.07.27.26.86.720108.88.28.14.95.120118.36.06.54.14.5广西容县20098.98.28.08.45.620108.56.96.56.05.220118.77.47.16.14.1广西田阳20098.56.75.85.95.620108.85.76.14.34.520118.86.76.84.84.7广西永福20098.35.95.64.75.020108.88.07.38.05.720118.86.76.94.84.8云南开远20097.65.95.95.14.820107.56.16.03.94.6河南信阳20097.65.76.24.85.0湖南长沙20097.25.65.95.15.3越南河静20109.07.46.94.05.4越南顺化20109.08.38.44.45.3越南河内20108.97.35.85.24.8表2-4 白背飞虱田间种群生物型个体测定结果采集地年份测定雌虫数生物型(%)型型型+ 型广西南宁200919648.4734.1812.255.1020109438.3017.0240.434.26201110257.8429.4111.770.98广西龙州200914247.8931.6916.903.52201120123.8825.8741.798.46广西合浦200919744.6725.3825.384.5720118762.0722.9914.940.00广西容县200916140.9942.2413.043.7320115068.0012.0018.002.00广西田阳200915637.8234.6223.084.48201110145.5531.6820.791.98广西永福20096140.9844.2613.121.6420117643.4235.5318.422.63云南开远200913345.1116.5436.092.26河南信阳200911944.5426.0521.857.56201015433.1229.8725.9711.04湖南长沙200919739.5926.4024.879.14重庆秀山200912058.3321.6720.000.00越南河静201022838.1621.9333.336.58越南顺化201019030.0016.8447.375.79越南河内201011625.0031.9034.488.62白背飞虱致害性的群体测定,所监测的代表点白背飞虱的的致害能力表现不一,总的表现为对含Wbph1、Wbph2基因的鉴别品种的致害能力较强。在水稻抗白背飞虱育种亲本选择时,不要选择含Wbph1、Wbph2基因的品种。白背飞虱致害性的个体测定,所监测的代表点白背飞虱以型的比例多。目前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均表现感虫,白背飞虱生物型的变异同这些感虫品种的关系不大,而同虫源地越南水稻的品种结构关系很大。3)通过多年研究,明确了“两迁”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及变化动态 褐飞虱对杀虫剂的抗性及变化动态2009-2011年采集了广西、广东、四川、湖南、湖北、江苏、云南、河南、贵州和越南60个褐飞虱种群,并测定了大部分种群对7种杀虫剂(吡虫啉、噻嗪酮、氟虫腈、毒死蜱、吡蚜酮、噻虫嗪、异丙威)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所测定的褐飞虱种群中,对吡虫啉表现为高-极高水平抗性,除雷州(2010年)、武汉(2009年)、丹阳(2009年)、思茅(2010年)和河内(2011年)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为高水平抗性外,其他种群均为极高水平抗性,2011年抗性水平迅速提高,开始出现上千倍的抗性种群,最高达3446.83倍;对噻嗪酮表现为低-极高水平抗性,2009年以中等和低水平抗性种群为主,2010-2011年出现高和极高水平抗性种群,抗性水平逐年缓慢上升;对氟虫腈为低-极高水平抗性,2009年只有两个种群刚达到高水平抗性的标准,2009年7月1日起我国境内停止使用含氟虫腈成分的农药制剂,但2010年抗性仍然维持在2009年的水平,没有明显下降,2011年有两个种群达到极高水平抗性,各种群的抗性水平也在明显上升;对毒死蜱为低-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蚜酮为敏感-中等水平抗性;对噻虫嗪为中等-极高水平抗性;对异丙威为敏感降低-高水平抗性;年度间各药剂的抗性水平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表3-1)。表3-1 不同褐飞虱种群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 虫源采集日期抗性倍数吡虫啉噻嗪酮氟虫腈毒死蜱吡蚜酮噻虫嗪异丙威广西南宁09.04.24186.719.1113.5309.07.15462.5118.2331.0409.09.10200.914.1522.2910.04.27503.2511.499.555.140.8560.938.9710.07.20518.3622.149.087.550.9636.8011.5410.10.12430.4915.2212.606.311.2915.7910.6211.05.12285.056.6626.687.522.7721.3611.07.15613.7625.26161.5027.175.7411.11.023446.83366.91244.7936.2240.03永福09.07.21358.7124.6929.7110.05.22316.93106.4322.2914.093.6037.3613.5111.09.062577.0165.4423.69灵川11.08.241787.2336.5254.4812.5317.41柳州09.10.05349.9820.8561.7710.05.21374.73125.8442.219.561.7669.4113.64合浦11.09.21835.6929.9931.5413.274.01广东韶关09.07.16440.8814.9131.8709.10.16202.2714.4632.5611.10.201978.5728.7418.2114.7821.25阳江09.07.09416.825.108.6609.10.287.0416.2811.07.07782.5663.7164.1127.017.8111.10.201104.1976.40136.1410.51雷州09.06.15265.077.2525.1109.09.28182.3112.7916.2210.07.08143.2113.1017.685.260.1766.8344.7411.06.19430.6620.5520.9021.982.5629.18四川重庆秀山09.08.05409.0114.2891.0010.08.10304.1736.2714.3316.282.2250.3632.47湖南攸县09.09.25447.9331.2527.5611.09.15714.9263.8557.2628.2912.56永州东安县09.09.09168.0914.3540.2810.09.20240.858.0323.9911.120.2644.733.6311.10.09860.4444.0231.5212.2418.77长沙09.07.15306.4611.1531.07湖北武汉09.10.05109.977.4310.15江苏丹阳09.09.2963.085.9628.0810.09.20169.308.0022.9110.831.7429.823.93云南西双版纳州09.08.12467.216.722.6610.08.03230.617.039.7513.001.1437.045.3511.08.24694.1474.81170.3616.8622.00思茅09.07.26253.149.8721.5310.06.20105.877.7910.3324.482.99232.062.46开远09.07.28521.5133.0529.3911.08.20645.3049.6932.3215.469.68河南信阳09.08.07490.2713.95119.3610.08.15159.1221.7516.5219.430.9246.763.69贵州独山09.08.06456.3932.0512.5810.07.25261.5214.9710.706.270.5332.906.07越南顺化09.04.15195.729.436.0010.03.26191.286.208.935.920.9239.784.4411.05.25578.44117.8672.4819.1710.07河静09.04.16128.746.4121.1310.03.27165.653.8876.448.590.9223.013.8411.05.26672.2054.3475.788.7010.56胡志明10.04.29453.8366.7132.855.826.4636.1610.5311.05.28521.91223.11116.7318.8316.64九龙江10.04.30353.0339.6916.368.681.4549.538.1911.05.27382.18178.9081.0822.359.08河内11.06.3045.227.61147.6015.09注“”表示没有测定,下同。白背飞虱对杀虫剂的抗性及变化动态2009-2011年采集了广西、湖南、云南、河南和越南33个白背飞虱种群,并测定了大部分种群对7种杀虫剂(吡虫啉、噻嗪酮、氟虫腈、噻虫嗪、乙虫腈、氯噻啉、吡蚜酮)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所测定白背飞虱种群中,对吡虫啉,除龙州(2009年)种群为高水平抗性外,其他种群属敏感性下降-中等水平抗性,2009年开始出现高水平抗性种群,2010-2011年均为低-中等水平抗性,但总体抗性水平逐年提高;对噻嗪酮,除开远(2009年)种群为高水平抗性和柳州(2010年)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外,其他种群属敏感-低水平抗性,但敏感种群逐渐减少,敏感性下降的种群逐渐增多,低水平抗性种群的数量基本不变;对氟虫腈,除南宁(2010年)和龙州(2009年)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外,其他属敏感-低水平抗性,2009-2011年敏感性下降和低水平抗性种群逐年增加,抗性水平逐年提高;对噻虫嗪,除容县(2010年)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外,其他种群属敏感-低水平抗性,2009-2011年敏感性下降和低水平抗性种群逐年增加,抗性水平逐年提高;对乙虫腈抗性水平分化较大,属敏感性下降-高水平抗性,抗性水平逐年提高;对氯噻啉属敏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水平分化较大,以低水平抗性种群的频率最高,2009-2010年不同抗性水平种群出现的频率变化不大;对吡蚜酮,除容县(2010年)种群为高水平抗性外,其他种群属敏感-中等水平抗性,年度间该药剂的抗性水平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表3-2)。表3-2 不同白背飞虱种群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虫源采集日期抗性倍数吡虫啉噻嗪酮氟虫腈噻虫嗪乙虫腈氯噻啉吡蚜酮广西南宁09.04.107.379.441.792.6010.205.2909.09.103.143.302.014.683.885.6610.04.1814.184.445.266.224.804.739.6010.08.187.094.7313.056.5110.9311.05.123.621.903.271.1512.40永福09.05.0410.395.388.164.2610.408.8610.3609.09.1513.935.528.714.976.296.6810.05.115.645.557.703.3812.841.0011.05.2517.913.031.6813.31柳州09.05.233.615.489.852.4521.951.091.2709.09.125.008.216.702.149.899.3310.05.2014.7616.354.532.438.3014.38合浦09.05.136.012.171.9915.993.572.4309.09.186.273.154.276.424.747.4910.05.127.934.339.071.008.912.9712.3610.08.2738.099.667.043.013.982.6111.07.0726.492.603.6023.39田阳09.05.128.424.918.423.2716.022.683.1410.05.069.465.964.465.9417.282.44田东11.05.0730.003.394.3620.21容县09.05.052.396.269.122.8738.6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