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自然观》PPT课件.ppt_第1页
《科学的自然观》PPT课件.ppt_第2页
《科学的自然观》PPT课件.ppt_第3页
《科学的自然观》PPT课件.ppt_第4页
《科学的自然观》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的自然观,人与自然,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人工自然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必然结果,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是生物学上的一个种,是“自然之子”,一,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依赖于自然 人能动地改造自然,进化论的积极支持者、著名学者赫胥黎(Thomas H. Huxley)在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一书中则阐述道:“有关人类的许多问题之一,就是确定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和人类与宇宙间事物的关系”,明确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 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人类产生的自然过程:,森林古猿,脱离森林生活,人类社会,人手 猿手,劳动创造了人,劳动的专门器官人手的形成导致了人全身器官的相应变化 劳动的集约化过程产生了语言和意识 劳动的群体性特征形成了人类社会,人的新进化,体内进化: 人的形体结构在新形式下进一步完善。比如脑量的增加。,体外进化:人类各种器官的延长,即人所制造的各种工具及其功能的进化; 精神方面的进化:人的思维机制的进步,和人类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的提高。,综上所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孕育了人类,自然界哺育了人类。 维持生存的自然资源:光能、土壤、水、生物、气候、金属等 维持生存的社会资源:劳动力、智力、技术、经济。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2、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 (主体),自然 (客体),对象性关系,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 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改变其面貌,实践是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人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的第一个实践; 人通过实践,才能“认识自然” ; 人通过实践,才能“改造自然”。,人,自然,劳动实践,人类的两大活动,人对自然的反作用,具有二重性,顺应自然规律,做自然界的有效管理者,是大自然链条中最积极的一环。,小 结,二 人工自然,人类出现就给自然界打上了人的印记,使自然界从一个绝对非人的存在物成为人化的自然、人工的自然。,1、区分“自然”,在一定阶段上,凡属人类既未认识又未变革的那部分自然界,就是天然自然。包括人们今后认识和实践的潜在对象。广义地讲,我们只能谈论天然自然,人是天然自然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狭义地讲,天然自然包括在空间上人类目前尚未观测和未被了解的领域,“自然界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的提法,既表示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所把握的自然,被人所观察着的自然,在人们意识中所反映的自然,也包括被人所改造和由人们创造的自然。我们把这里的“人化自然”仅规定为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感知其信息的那部分自然界。,人类所利用、控制、改造、创造或“再生产”自然。按着自然界被人工化的程度和水平,人工自然可以分为:对自然的简单控制、改变天然自然的某些形态、创造天然自然中没有的事物,生态自然:是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工自然发展的高级形态。保护自然、利用天然自然的过程中改善和优化天然自然,把天然自然看做共生伙伴。 特点:仿天然,从产品设计到工艺设计到工艺流程等都是努力仿生、仿生态的。 实质:向天然自然的某种复归,有利于人的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使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更趋天然化、生态化。是人的全面发展。,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关系 联系 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自然存在物 天然自然是人工自然的基础 天然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本身的自在之物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服从于同一自然规律,区别 天然自然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它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并将在人类消亡后依然按其固有规律而存在下去。 天然自然只服从自然规律和受自然规律自发作用的支配。而人工自然要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共同制约 天然自然演化过程缓慢,而人工自然演化周期短 人类文明初期依赖天然自然,后期依赖于人工自然,3人工自然产生的条件 人的生产劳动是实现人工自然的基本条件 人的生产活动性质、方式和规模的变化引起人工自然的变化。,4 人工自然的特点 人工自然是人与物的统一体 人工自然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人工自然是自然运动与社会运动的统一体,三,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路径一:产生过程 制造狩猎工具和畜牧业的出现,狩猎工具,工具的制做方法,特征: 原始农业技术及相应的生产能力对自然系统的稳定性和影响,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自我调节而消除。人在本质上屈从于自然。 在消费结构方面,饥饿与半饥饿决定了人口增长缓慢。极低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决定了原始农业对自然系统的压力不会超过其承载限度。,作物的种植和农业的出现 利用简单的自然规律,选择优良品种,(1)传统农业社会,人服从自然。 使用生物能源、大量利用气候、土地、生物资源,初级社会产品满足基本的衣食往行,生活废物可降解, (2)传统社会人与自然的冲突体现在消费结构与自然资源不平衡之间。 技术进步和社会经验增长导致人口规模扩大,并未导致人均消费水平提高 以农业技术的不断改进来缓解人口压力带来的人与自然冲突 消费结构方面的调整为:人均低消费;自然压力最大规模化 (3)脆弱的平衡 自然资源个人所有制和社区所有制 国家保护所有制,特征:,机器广泛应用和工业化实现,工业生产给自然界带来巨大影响,作为人工自然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生活之中,人工产品急剧增多。,1 工业社会出现的问题 人口增长和规模过大,人口就业困难和老化、资源短缺、能源危机、水土流失、粮食紧缺,荒漠化、干旱、洪涝、盐渍化、森林减少、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噪声、电磁污染、核放射性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生活垃圾等。 2 技术结构与自然系统的本质对立 技术结构解决途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寻找替代物;降低废物排放及可再生利用;环保 消费结构方面的调整:不是降低人均消费,而是控制人口规模 政府的参与,特征,3 市场失效 市场是目前资源配置最主要力量 所有权的不完全导致市场失效 所有权的外部性、不可分性、可拥有性和非专有性以及实施完全所有权时遇到的可行性问题 公地的悲剧 1968 加勒特哈丁 解决方案 政府解决方案:如排污许可证制度 市场解决方案:不存在成本的全产权交易,小 结,敌人(原始社会)(神话) 榜样(农业社会)(形而上学) 对象(工业社会)(机械论) 伙伴(后工业社会)(机体论),路径二:人工自然的形式 利用简单自然 对自然的认识还是童年期,只是初识自然,停留于表面和现象上,技术水平不高,只能凭经验和感觉。 物质重组 人工自然的进化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及科学史是一致的。生产方式的确定,归根还是思想方式的确定。,人工智能 本质是对人的思维信息过程进行模拟。这是人类第一次有了对人造物的恐惧。 基因重组 意味着人类有可能按自己的意愿把某一物种的基因移植到另一物种中,创造出新的物种。,小 结,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利用简单的自然,到人工合成无机物、人工合成胰岛素、尿素之类的有机物;从模拟人脑功能,到通过转基因制造新的植物、通过克隆制造新的动物,人工自然不断突破原有的界限迅速地扩大自已的势力范围。,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1、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困境,协调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维持或恢复某种自然平衡,而是通过人的干预,或利用自然界本身的力量,使自然平衡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引发全球性问题,主要症状 1 环境污染 2 人口过剩 3 资源短缺 4 能源匮乏,即环境问题.也就是由于环境的不断恶化所引发的问题.,(1)环境成了问题,环境问题的提出 环境问题由边缘到中心 表现为全球性问题 全球性问题体现在所有的领域 成为各世界组织思考与解决的重要课题,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的厘定,环境的功能:为人类提供物质来源 承受人类活动的场所 环境危机的实质: 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乃至全部退化的趋势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需求与影响,超过地球的容量与承载能力.,定义: 广义是指由于自然力和人为作用所引起的地球生态系统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地球的生存和发展的一节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环境结构异常改变,自然生态系统失衡,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进而影响地球的生存和发展。,从引起原因可以分为 原生环境问题:自然自身不可抗力引起,人还不能阻止其发生。 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引起的。,从性质上可以分为 第一代环境问题:生态宏观破坏,具有区域性和中等规模性质。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森林植被减少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第二代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规模的性质,且对人与生物的影响比第一代要大得多。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3)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与能源问题 全球性环境问题:,大气污染 森林锐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土地荒漠化和水资源短缺及污染 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森林面积减少,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被灭绝的和濒危的 生物物种在地球上的灭绝速率竟比其自然过程加快了约1000倍 多样性的意义 基因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生活物质和重要的生存环境。 人类生存:一种植物灭绝就会引起1030种其他生物的丢失;,世界生物多样的分布图,从形式看,分为直接转移和间接转移 从路径看,由境内转移到境外 由城市转移到乡村 由沿海转移到内陆,人口问题,问题的提出 韩非子: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韩非子五蠢 马尔萨斯: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而食物增长以算术增长 马寅初:提高人口质量 控制人口数量,(1)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当前人口:1999年6月16日 世界“60亿人口日”,从数量上看: 1800 1930 1960 1975 1987 1999 年 10 20 30 40 50 60 亿 从分布上看: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 发展中国家,世界人口快速增长,日本出生率降低,人口过快增长将带来一系列影响,粮食供给不足 就业问题严重 人民生活贫困化 妨碍人力资本形成 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中国的人口问题,(1)数量的增长过程 历史上,中国人口增长经历过 3个台阶 (一)先秦1000-2000万陡升到 西汉的6000万 (二)清朝,由6000万增长到 4亿 (1840年测算) (三)建国后,历史上总人口数最多,台 阶幅度最大,增长最快的时期,(2)老龄化(白色浪潮) 社会保障 目前全国有1.32亿60岁以上的老人。也就是说,老人在13亿人口中占10%以上。而且老人的数量以每年3.2%的速度不断增加。因此,国家将面临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 (3)2050年 中国将人口总数控制在14亿以内(世界90亿)。,(4)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 降低人口增长率,实现适度人口目标。 广拓就业途径,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提高教育投资强度和效益,实现全民普及教育目标。 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资源问题,可更新资源:可更新、可循环、可再生(如生物资源、水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不可循环、不可再生(如矿物资源),资源类别,水资源危机 水源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 利用性缺水 污染性缺水,土地危机,可耕种土地问题 工业用地问题 土地的沙化问题,能源问题,世界能源危机是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 石油资源将会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枯竭。 煤炭资源虽比石油多,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的。 太阳能虽然用之不竭,但代价太高,并且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不可能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我国资环状况,耕地锐减,目前人均耕地已不足1.2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水资源紧缺,原本缺水的北方,用水日趋紧缺,京津一带缺水尤其严重“南水北调工程”; 森林过度采伐,植被破坏,土地涵养水源能力大幅度下降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土地沙漠化加速; 铁矿、石油、天然气等支柱性矿产将短缺。,2、两种观点的对立,环境悲观论 1962 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1972 米都斯 增长的极限 环境乐观论 1976 赫尔曼卡恩 今后二百年美国和世界的一幅远景 1981 朱利安西蒙 没有极限的增长,局限性 悲观主义仅仅考虑物质能量自然系统的影响和作用,而没有考虑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等社会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将全球化的模型系统简单化,用几个参数来反映世界实际的运行情况。 乐观主义也并不符合事实,因为大多数国家仍按着传统工业化模式发展,使得环境继续恶化。远没有达到环境质量好转的时期。,3、危机产生的根源分析,经济根源:工业化发展的负面效应 工业发展观利弊分析 经济的“外部性”与生态系统有限自净能力的矛盾 生态危机对经济理论的质疑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膨胀的矛盾,思想根源 机械世界观和文化观的支配 控制自然的效应与实质 社会历史根源 唯物史观对自然“异化”根源的揭示 资本的逻辑与生活的逻辑的冲突与对立,、困境出现的价值实质,含义 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类是实践的主体,总是以自身利益的价值尺度来规范、调整和控制与自然客体的关系。 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把自然界、生命系统看成是与人一样独立的、平等的价值主体、道德主体,主张“多极主体论”。,观点交峰 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就是人类中心主义所造成的。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的中心地位不容置疑。环境问题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人类中心论的梳理与困境分析,西方学者的基本观点 J帕斯莫尔:产生困境的原因是自然界仅仅为了人而存在并没有内在价值的自然界的专制主义(支持人类中心主义) 墨迪:生态危机实质是文化危机,即当人类具有的开发自然能力的知识,超过了用于服务于我们自己生存和生活质量改善的知识。(功利主义) 诺顿:强化人类中心主义与弱化人类中心主义(人类需要的感性心理与理性心理),国内学者的基本观点(主要是生态伦理学) 刘湘溶:人是自然界进化的目的,是自然界中最高贵的东西;自然界中的一切为人而存在,供人驱使;一切按人的需要而安排宇宙。(第一点是人类中心论的“灵魂”是“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余谋昌:一切以人为中心,人类行为的一切都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的利益作为惟一尺度,人们只依照自身的利益行动,并以自身的利益去对待其他事物,一切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中西方学者观点比较,1 西方学者话语的人类中心主义侧重在伦理观、道德观或价值观层面,国内学者则是从文化观、世界观范围来理解。 2 环境道德与生态伦理,离不开人的利益为动机,人仍然是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伦理关系的目的和对象,但决不意味着自然界进化以人为目的,“以人的利益作为惟一尺度”。 3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人虽居主导地位,担当管理者的角色,也不意味着“自然界的一切为人而存在”,“按人的需要而安排宇宙”。,人类中心论的科学界定,人类中心类是一个发展的命题 人是宇宙的中心,盛行于古代;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近代获得文化主流地位;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知世界,属当代人类中心。,人类中心论是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 人类中心是属于类意识; 人类中心是与自然相对的中心地位; 当代将人类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首位。,现代意义的人类中心 强调人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把对周围自然、环境本生的领悟,建立在对生态科学和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关系,并同时思考人的存在和本质、生命和终极意义之类等形而上问题,把人的精神关系和文化价值融入其中。,人类中心的超越与不可超越,人类中心能被“消解”吗? 自柏拉图以来,人类中心就踏上超越之途。绝对化的人类中心主义才造成环境问题。人类中心主义有缺陷,但其根本观点不能摒弃。 人类自我中心扬弃的契机 人们对自我中心进行反思、批判与重新定位,其本身就是一种超越。,5可持续发展战略,历史背景 1972只有一个地球 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保持地球不仅成为现在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而且将来也适合子孙后代居住”。 宣言提出重建“地球上的秩序” 三个方向:爱护人类共同享有的生物圈 学会在技术圈中生存 制定人类生存的战略,1987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 我们共同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挪威首相布伦 特兰夫人,负 责制定“全球 的变更日程”,199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里约热内卢宣言是将可持续发展概念和理论付诸行动的开始,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加深人对环境的认识,树立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观念。 二十一世纪议程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但它反映了环境与发展领域内国际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我们必须改变现行政策,在国家、区域、国际水平上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争取一个更为安全、更加繁荣的未来。,“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考虑后代人满足自身的需求”。,1993年又补充:“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代内平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单纯是经济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应该树立新的生产消费观,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 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若想得到合理发展,则需要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改变消费,以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废弃物”,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 鼓励经济在不损害环境条件下质的增长 生态可持续发展(条件) 有限制的增长才能实现持续的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 社会公平,健康、自由、平等、人权,基本原则: 发展原则: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发展最终意义是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 可持续性原则: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 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 共同性原则:危机的共同性、安全的共同性、 未来的共同性 公平性原则:代内平等;代际平等 自然资源价值性原则、公众性原则、法制性原则,基本内涵: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人的需求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涵。满足人的需求,增进人类福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本身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结果。 人类本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口、资源、环境诸要素的相互配合、协调运行。可持续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配合,协调运行的综合过程。,6、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 从中国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