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教 材 分 析,教材内容编排分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共六个单元, 可以分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另外部分课文后面还附有课外知识,包括语法知识,口语表达,以及一些人物资料等。下面按五个板块加以说明:,一 阅 读 我们这一册课本中新课文比较多,而且以名家名篇为主,文化内涵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当代意识。共有六个单元,四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全书共有30篇课文,精读17篇,略读13篇,其中文言文有八篇是中考重点篇目。四个现代文单元主题分别是: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多数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是说明文,但是和传统说明文相比,既注重了语文性又注重了科学性,拓宽了学科学习和科学技术的运用。五、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内容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本册教材安排和上册一,样,把文言文单独编在两个单元中集中学习。根据以往经验,最好是把这两个单元分开教学。上半期学习1、2、5单元,后半期学习3、4、6单元,使学生有更充足的识记时间。在有些课文的后面,还有与课文相应的语文知识短文,特别是语法知识是一个难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二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在每个单元的后面,都安排了和单元相应的综合性学习 、写作和口语交际,这种模式贯穿整个教材。 第一单元:献给母亲的歌在口语交流中感受母爱的伟大,并能写成感人的文字;第二单元:寻觅春天的踪迹收集资料,出墙报或写文章;第三单元:科海泛舟收集资料,动手实践;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关注我们平常不了解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第五单元:古诗苑漫步我们可以让学生开展古诗朗诵比赛,来提高他们背古诗的积极性;第六单元:背起行囊走四方通过这次活动,感受旅游文化的魅力。,三 课外古诗词背诵 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教材的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四 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教材的亮点,是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本册教材推荐了两部名著:海底两万里、名人传。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达到这个目标,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就尤为重要。现在许多出版社已经出版了相应的学生读本,我们可以通过“图书漂流”活动为学生推荐好书,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另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给学生介绍名著的有关内容和主题。,五 附 录 前四册在这一板块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书法和书法欣赏为一个部分,汉语知识为另一个部分。这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 本册附录承接部分课文后面的语法知识,附有两个表格短语结构类型表和句子成分简表,另附有“标点符号用法”,我们可以适当了解。,第 一 单 元 (分两部分),一 单 元 分 析 二 分 课 解 读,第一部分 单 元 分 析 (分为四个方面),一 教 材 分 析 二 教 学 设 想 三 教 学 建 议 四 教 学 目 标,一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均是大家、名家之作。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它们或是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此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便于引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比照。学习这一单元,要注意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学习时应有所拓展,甚至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五篇课文均是叙事性作品,适宜朗读,朗读中悉心揣摩、体会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二 教 学 设 想 1 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认为,人的心灵既是折射外界事物的“镜”,又是本身发光而照彻外物的“灯”,因此他在镜与灯中提出文学的四要素是: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文学欣赏必须关注三组主要的对话关系:作品-作家,作家-世界,作品-读者。 本单元作品主要特点有三个:丰富沉重的人生经验;深厚的文化积淀;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因此,局限于诠释性的文本解读必然太过狭隘,也违背了新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进入艾布拉姆斯所说的三组对话,从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2 从七年级上到八年级上三册语文课本中叙事性作品占了绝大部分,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等教学活动也都是以叙事为主,所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积累和认识。这一单元作品各具异彩的表现手段提供了绝好的素材,我们可通过思维方式、叙事形式和语言方面的训练,一方面使学生提高对作品的阅读能力,一方面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比较、揣摩中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三 教 学 建 议 (有以下三个) (一) 关于课文教学 1 课文深厚的人文内涵决定了本单元教学的目标首先应该定位于学生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必须对课文内容和思想进行整体把握,从“精神的人”这一层面去把握人物的人生轨迹,理解他们的人生追求。 2 要使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提高人文素养,还必须以文本为基点,把杰出人物的人生轨迹放到更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观照。例如鲁迅与胡适,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与成长道路上的经历和接受的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可以从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两篇课文中找到影响作者人生的积极或消极因素。,3 课堂对话中,我们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独特的人生体验,但相对于本单元课文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非常有限也十分稚嫩的,因此有效的课前资料搜集和课外阅读准备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广泛搜集作者、作品的有关材料,我们也应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下足功夫,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并推荐一定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并积累。 4 五篇课文思想情感深沉而饱满、语言文字各具神韵,读这些文章应该披情入文、涵咏体味,文章篇幅虽然长,但是也不能没有感情充沛的朗读。同样,长文易短教,但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和隐藏于字面之下的深沉隽永的意味还要细加揣摩。,(二) 关于“研讨与练习” 在课后的练习设计中,“研讨与练习”大体有三个梯度:一般来说,第一题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于课文语言的揣摩与品味;第三题侧重于知识面的扩展和能力训练的综合。在指导学生完成第一题的过程中,一要关注学生读懂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二要关注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接受人文教育,受到母语文化的滋养。在指导学生完成第二题的过程中,一要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来感悟作品的内涵、情趣,以培养语感;二要引导学生留心关键语句、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意识和习惯。对于第三题,首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以及知识基础,因为这一题常常和学生的生活以及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其次要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如口语表达、写作和语文实践活动等,通过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三) 关于综合性学习 1 期望达成的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2 指导活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倡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学习方式越丰富越好。搜集资料、调查、访谈、开展活动都是很好的语文学习方式,我们应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引导。,(2)要激发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兴趣,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活动是锻炼、体验的最好方式,所以,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和人文情感的体验,借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把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培养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比如,与母亲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用语言或文字向母亲恰当地表达感情就是寻求“结合”的成功尝试。,四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作家及作品常识,掌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2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3 体会散文的特点,学习写有真情实感的散文。 4 学会体察并探究文中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 5 联系背景,力求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将名人、伟人的间接经验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第二部分 分 课 解 读 (每课从三方面来分析),一 教 材 分 析 二 教 学 建 议 三 教 学 目 标,1 藤 野 先 生 鲁 迅,一 教 材 分 析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一)本文的叙述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起因、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还有一条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二)人物刻画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 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第一件事: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文中写道:对“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这些事情表现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精神。 第二件事:为“我”改正解剖图,则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在藤野先生亲切和蔼的谈话里,我们还可以体会出他既尊重学生“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也尊重科学“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第三件事:关心解剖实习。“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第四件事: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课文除了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外,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精神特征。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进行似褒实贬的讽刺,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三)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二 教 学 建 议 (一)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且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关系密切,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也可以结合历史知识,介绍20世纪初中国落后挨打的社会状况。 (二) 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很有特点,可先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明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暗线。 (三)本文有几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应给予适当的提示。例如以下两点:,1、“中国是弱国,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一段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匿名信事件。第二件是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这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2、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他所改正的讲义,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对主题的作用。结尾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和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三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 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本文的叙事线索。 3 学习通过选择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4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 我 的 母 亲 胡 适,一 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文章记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行文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还要从中了解自传的语言特点。这篇文章的语言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突出了自传的语言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全文的内容组织大体是这样的:先写了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14段)。表现的是,在九年的孩童生活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交代了这些内容后,,作者笔锋一转,水到渠成地把“母亲”推到了文章的中心:“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文章的主体部分写母亲(第58段),写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写母亲在痛苦的生活处境中“当家”的艰难,写母亲“气量大,性子好”,仁慈,温和,但又不缺乏“刚气”。总的来说,是写母亲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这一段里,作者尽管写了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但用词极为谦逊,讲究分寸。40岁的胡适,已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说“混”了二十多年。有幸和胡适交往,或读过他传记的人,都会感觉到他的“好脾气”“待人接物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美好品质。但作者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却极为低调。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体现了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风格,而这一点正是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仿佛是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但细细品读起来,文中还是有艺术技巧可寻的,比如,文中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母亲对我要求极其严格,而待人又极其宽容;对大哥大嫂二嫂极为和善、忍让,而涉及自己的人格,又非常认真,毫不马虎,等等。,二 教 学 建 议 1 导入设计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课前补充一些体现母爱的经典故事、歌曲、名言、诗歌等内容,让母爱这一主题荡漾在学生心中。 2 走近老舍。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前,给学生布置阅读老舍作品和搜集老舍资料的作业,并给学生交流时间,使学生对老舍有一个总体的了解。还可以利用单元首页和课文前的导语,明白阅读本课时的重点所在。 3 初读课文时,由于文章篇幅过长,在阅读时适宜用速读的方式,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记叙顺序,并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中的一些词语。 4 品读课文,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三 教 学 目 标 1 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3 品味语言特色,感受质朴、真切的文风。,3 我 的 第 一 本 书 牛 汉,一 教 材 分 析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第1段里作者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句话很有诗意,但又似乎有点儿玄妙,这与“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第38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接下来(第10段),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去了,由此“我”才知道,本应该还有别的书,而“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如果说,前面写的是“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那么,这一段则进一步交代了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 通常,文章到此可以收尾了,但是,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进而写出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并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 文章最后呼应开头,表达了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但是,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二 教 学 建 议 1 教学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虽然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生活有些遥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课文所展示的生活境况,去想像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2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又耐人寻味,可以提供同类题材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三 教 学 目 标 1 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2 品味重点语句,感悟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 3 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4 列夫 托尔斯泰 茨 威 格,一 教 材 分 析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篇刻画人物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托尔斯泰的“形”“神”的细致刻画,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的外貌平庸多毛的脸庞,粗鄙的长相,忧郁的面孔,非常普通的一员,以致让来客大失,所望。这一真实的刻画,实际上反衬了他那双锐利异常、无比精美、能够洞察世界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思想,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都是通过他的眼睛表现出来的。 本文作者用文字给托尔斯泰画像,运笔于方寸之间,洋洋洒洒。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的描绘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而强烈的印象。文章之所以能尺水兴波,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更加突出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我们带进了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其情趣。,二 教 学 建 议 这篇课文虽然只是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但文中涉及了深广的人文背景,内涵丰富,如果仅仅拘泥课文本身,有些地方就难以理解。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阅读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三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2 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3 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5 再 塑 生 命 海伦.凯勒,一 教 材 分 析 再塑生命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个部分。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所感动。这篇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这对一个盲聋哑人来说尤为难能可贵。我们面对这样的奇人美文,不能不感动。,二 教 学 建 议 1 理解课文题目“再塑生命”的含义,结合海伦简介资料和课文中“当时的我,经过几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的描述,弄清课题的含义。 2 课文既展示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又凸现海伦自强不息的进取形象,叙述中有议论抒情,感情真挚。我们只有多读课文,多去品析,才会较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3 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一个残疾儿童,她心里想着什么,需要什么,渴望什么,不妨在边读边想这些问题时,加深对语言的感受。 4 海伦作为盲聋哑的残疾人,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那么,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快乐、光明、健康之中的人,该怎样从海伦身上汲取精神食粮呢?大家在阅读中,也要思索这个问题。,三 教 学 目 标 1 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 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3 体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总之,本单元的内容应该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品读词句,并激发他们对人生的思考,人生的感悟不是别人给的,要引导学生在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思考,学有所得,并能够学会感受别人的关爱,学会用充满爱意的眼睛去关注世界、关注生活。),第 二 单 元 (分为五个方面),一 教 材 分 析 二 课 文 内 容 三 教 学 目 标 四 教 学 设 想 五 教 学 建 议,一 教 材 分 析 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含有哲理,内涵丰富,很适合诵读。,二 课 文 内 容 第二单元共有五篇课文。,6 雪 鲁 迅,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作者在雪的背景中分离出两幅画面,一幅是江南的雪景,一幅是北方的雪景。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保持长久,他更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形象的体现。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是鲁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把握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本文文字精粹,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7 雷 电 颂 郭 沫 若,郭沫若的雷电颂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号召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事实上,他已经和风暴雷电完全融为一体!本文想象瑰丽奇特,在屈原与风暴雷电物我同化的境界中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激情。阅读本文需要调动学生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想象剧中情景,走近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8 短 文 两 篇 巴 金,巴金的日和月虽然是两篇不同的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但看看写作时间,只是一天之隔。把文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很多人都曾经歌颂过太阳,但巴金写的虽是日,意却不在此,他在文章开篇首先写的是“飞蛾”,一种渺小不美丽的生物,但是它“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为此,“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谷”,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这里的飞蛾和夸父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了,巴金重新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而人也要像他们那样,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虽然“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而这个人间“没有了光和热”,也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所以,“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这是巴金激情洋溢的一面。 月集中体现的是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与千百年来吟月的诗词不同,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种感觉”,暂时没有了前文中对热的礼赞,而对冷有了一种独特的感受。一个人踱步在月光之下,是孤寂凄清的,但可以清楚地整理自己的思绪。“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了落了霜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不是悠闲、自在的,而是忧愁、沉重的,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忧愁情绪之下,作者也并未就此沉溺,而是写道:“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里的姮娥和飞蛾、夸父是相似的,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只不过飞蛾和夸父是追求光和热,而姮娥却“妄想”去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但是他们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日和月,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是相同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我们要通过诵读,体会两篇短文表达的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希望、信念。,9 海 燕 高 尔 基,海燕是高尔基在俄国大革命前夕创作的,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它犹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在作品中,高尔基以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气势磅礴的艺术笔触,通过对暴风雨即将来临时客观景象的生动描绘,深刻反映了俄国大革命前夜“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暗示了革命暴风雨即将到来。在俄文中,“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在文中,作者借海燕欢呼革命风暴的来临,赞美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可以说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它把诗和散文的特点结合起来,又表现出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现在我们学习这篇文章,除了了解创作背景,理解文章的深意,更应该赋予它时代的意义。,组 歌 纪 伯 伦,组歌是被誉为哲理诗人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作品。组歌共有5首,这里节选的是其中两首,在这两篇短文中,作者以极富灵性和乐感的笔触,运用拟人化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感性与理性交相辉映的自然画面。在浪之歌里,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也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爱的使者的形象,“润物细无声”,把忧郁与苦难留给自己,把欢乐与幸福播种人间。其实,作者在这里唱出了一曲婉转感人的歌:让世界充满爱。 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要仔细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文中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三 教 学 目 标 教学目标可以根据课文前的单元导读来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德州十中住宿班考试题及答案
- 天然药物学实操考试题及答案
- 期末数量关系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 2025年公需科目人工智能与健康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高速监测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级钳工试题题库及答案
- 读章程及运行管理办法
- 计量标签化管理办法
- 苏州青青菜管理办法
- CT检查的课件教学课件
- 电动汽车原理与构造- 课件全套 第1-9章 绪论 -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技术
- 医院防疫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皮肤炎症修复管理办法
- 车辆检测与维修驾驶员聘用合同
- 腹部血管超声诊断
- 2025年安全生产考试题库: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实操技能试题汇编
- PCR基本知识课件
- 员工烧烤联谊活动方案
- 草原安全管护方案(3篇)
- 中国鱼腥草素钠栓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24-203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