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讲 群落生态学,2,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动态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内容提要 单元测试,3,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动态(演替),1 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 2 演替的类型 3 顶极群落 4 影响生物群落演替的因素 5 演替的机制,参考文献 思考题,4,经典的演替模式,一年生 杂草,多年生 杂草,灌木,早期演替 树木,晚期演替 树木,发生在弃耕地上的群落演替:,5,1 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群落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自然群落中,一种群落被另一群落所取代的过程称群落演替。多数群落的演替有一定的方向性,但也有一些群落有周期性的变化,即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个类型,然后又回到原有的类型,称周期性演替,如:石楠石蕊熊果石楠。 演替系列(succession sere):按顺序发生的一系列群落称演替系列。,6,1 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先锋种(pioneer species)和先锋群落(pioneer community):演替过程中,最早定居下来的物种称先锋种;演替过程中最初形成具在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群落称先锋群落。 演替顶极(climax)和顶极群落(climax community):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当群落达到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时(物种组合稳定),群落演替渐渐变得缓慢,最后的演替系列阶段称演替顶极;演替最后阶段的群落称顶极群落。,7,2 演替的类型,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分为: 世纪演替 长期演替 快速演替 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可以分为: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按基质性质,可以分为: 水生演替 旱生演替,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可分为: 内因性演替 外因性演替 按群落代谢特征,可分为: 自养性演替 异养性演替,8,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和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原生演替:发生在裸露岩石上、湖边沙丘或火山爆发后毁灭一切生命的地方上的演替,就属于原生演替。原生演替进行得极其缓慢.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例子可见于砍伐殆尽的森林、弃耕农田的演替。次生演替由于土壤中积累有有机物质,还有植物种子等条件,因而其出现和进展都较快。,9,内因性演替和外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 如由于海岸的升降、河流的冲积、冰川的影响等原因所引起群落演替为外因演替。 内因性演替 气候条件和其他条件相当稳定的情况下,演替原因在群落内部,这样的演替便是内因性演替。 按演替过程时间的长短来划分,又可将群落演替分为地质演替14C(geological succession)和生态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10,自养性演替(autotrophic succession )和 异养性演替(heterotrophlc sue cession),在自养性演替过程中,植物的活动所固定的生物量积累得越来 越多,这是由于植物种类增加、植物个体增大和数量增多,因而其总光合量增加。有一个PR比率可代表群落能量学的特征,其中p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总能量或有机物质的总量),R代表群落总的呼吸 量(呼吸是一个消耗有机物的过程),因此:用P:R之比衡量自氧和异氧.,11,自养性演替(autotrophic succession )和 异养性演替(heterotrophlc sue cession),如果PR1,说明群落中的有机 物质增加,群落演替是属于自养性的; 如果PRl,说明群落中的有机 物质减少,群落演替属于异养性的; 如果PR接近或等于 1,说明群落有机物质的收支相平衡,这是处于相对稳定的项极群落的特征。 因此,PR比率是表示 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在应用生态学领域中,它也是表示生态系统污染程度的一个指标。,12,13,14,群落演替的实例从湖泊演替为森林,一个湖泊经历一系列演替后,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群落,大体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裸底阶段 沉水植物阶段 浮叶根生阶段 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 森林群落阶段,15,16,17,群落演替的实例湖泊沙丘的群落演替,美国密执安湖沙丘上的群落演替(原生演替) 裸露沙丘 固沙草本植物(滨草Ammophila breviligulata、沙拂子茅Calamovilfa longifolia) 固沙灌木(沙李Prunus pumila、沙柳Salix spp.、三角杨 Populus deltoides) 松柏林 黑栎林 栎山核桃林 山毛榉槭树林,18,群落演替的实例从裸岩演替到森林,在裸岩的演替基质上,如果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合于森林生长,经过漫长艰难的演替,迟早会长出森林来。从裸岩到森林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演替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19,群落演替的实例橡果上的异养演替,橡树果提供了生物群落演替的基质 象甲等昆虫侵入橡果,进入橡果胚,在其中产卵,孵化后的幼虫利用橡果胚作为营养;象甲侵入时,亦把真菌带入橡果; 象甲幼虫离开橡果,在果壳上留下洞,食真菌者和食腐动物进入,橡胚组织被降解为粪便; 捕食螨等进入,捕食食腐动物;真菌软化橡果外壳; 较大的动物如毛虫、多足类等进入,橡果崩裂,成土壤腐殖质的一部分。,20,旱生演替系列,从环境条件极端恶劣的岩石表面或砂地开始,包括以下阶段: 1. 地衣植物阶段:裸岩上没有土壤,只能生长壳状地衣,以极薄的一层紧贴岩表,并由根分泌有机酸来腐蚀岩表。在壳状地衣长期作用下,待环境有所改善后,才出现叶状地衣,然后是技状地衣。 2苔藓植物阶段:苔鲜植物与地衣相似,能忍受极干旱环境。苔藓生长可以积累更多的土壤和腐殖质,为草本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 4. 灌木群落阶段。 5. 乔木群落阶段。,21,森林次生演替,森林被砍伐殆尽之后,其恢复过程较缓慢,一般都要经过草本植物期、灌木期和盛林期等时期。以云杉林为例,云杉林是我国北方针叶林中的优良用材林,也是西部和西南地区亚高山的针叶林中的一个主要的森林群落。在云杉林被采伐后,一般要经过(图9-27)恢复过程, 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在森林的演替过程中,动物群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显,22,森林次生演替,23,森林次生演替,24,高山草甸弃耕地的植物群落演替,这种演替可分为五个阶段:次生裸地阶段一、二年生杂草阶段 根茎、匍匐茎杂类草阶段 疏丛禾草阶段密草禾草阶段。一般来说,要经过15年左右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但是由于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和高原兔(Ochotona curzoniae)等啮齿动物的危害,往往使植被不能按上述5个阶段演替。在鼠类密度较高的地区,演替会停留在杂类草阶段。原因是中华助鼠之最适宜生活环境是根茎、匍匐茎杂类草群落,由于鼠类的挖洞、推土等活动,使生境变成次生裸地,于是那里就像弃耕地那样,从裸地开始重新进行演替;当进行至根茎、匍匐茎杂类革阶段时,又遭到鼠类的严重破坏。如此循环不已,从而使演替停留在一、二年生或多年生杂类草阶段。,25,珊瑚礁演替,海洋中定居动物也有演替报导,如珊瑚礁演替。 Smith(1975)曾对拉美西印度群岛的一种硬放射珊瑚(Montastrea annularis)形成的群落进行演替研究。演替开始是单种的群体,随着群体由小变大,形成圆顶状直径约1米的帽状物以后,由于其边线生长快,逐渐变成了具帽沿状的边饰,边饰下受波浪侵蚀而出现许多小室,其他生物入侵,就由单种的珊瑚群体发展为镶嵌状的珊瑚礁群落。当珊瑚礁继续增大到直径数米,由于上部悬浮过重和波浪的冲击,礁体部分地或全部地崩塌,其他更多种的珊瑚得以更生,形成了复杂的珊瑚礁(图929)。 在此演替过程中,礁中鱼类多样性也随着礁复杂多样和有更高的空间异质性而增加。部分崩塌增加空间异质性,提高鱼类多样性,但完全崩塌使多样性有所降低。,26,珊瑚礁演替,27,28,29,30,3 顶极群落,顶极群落的特征 演替顶极学说,31,顶极群落的能量学特征,群落能量学 总生产量群落呼吸(B/R) 总生产量生物量(P/ B) 单位能流维持的生物量(B/E) 群落净生产量 食物链, 高 低 高 线状,牧食为主, 低 高 低 网状、腐食,群落特征,演替中群落,顶极群落,32,顶极群落的结构和生活史特征,群落结构 有机质总量 无机营养 物种多样性 生化多样性 层次和空间异质性 生活史 生态位特化 生物大小 生活周期,少 生物外 低 低 简单 宽 小 短、简单,多 生物内 高 高 复杂 窄 大 长、复杂,群落特征,演替中群落,顶极群落,33,顶极群落的特征物质循环和内稳定性特征,物质循环 无机物质循环 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 腐屑在营养物再生中的作用 内稳定性 内部共生 营养保持 抗干扰能力 熵 信息,开放 快 不重要 不发达 差 弱 高 少,封闭 慢 重要 发达 好 强 低 多,群落特征,演替中群落,顶极群落,34,演替顶极学说,单元顶极学说(F.E.Clements,1916) 多元顶极学说(A.G.Tansley,1954) 顶极格局学说(R.H.Whittaker,1953),35,单元顶极学说(F.E.Clements,1916),在同一个气候区内,只能有一个顶极群落,而这个顶极群落的特征完全是由当地的气候决定的,因此又叫气候顶极。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内,所有的演替系列最终都将趋向一个顶极群落(只要给它们足够的时间),而这个区域最终也将被一种单一的植物群落所覆盖。,前顶极: 除气候外,地形、土壤或人为因素决定的稳定群落。 亚顶极:达到气候顶极前的相当稳定群落。 偏途顶极(分顶极、干扰顶极):由一种强烈而频繁的干扰因素所引起的相对稳定群落。 预顶极(先顶极):在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气候比较适宜而产生的较优越气候区的顶极。 超顶极(后顶极):在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内,由于局部气候条件较差而产生的稳定群落。,36,多元顶极学说(A.G.Tansley,1954),任何一个区域的顶极群落都是多个的,都是由一定的环境条件所控制和决定的,如土壤的湿度、土壤的营养特性、地形和动物活动等。有人则分别将这些群落称为地形顶极、土壤顶极和动物顶极。,单元顶极学说和多元顶极学说实质上的差异是在开对于测定相对稳定的时间标准的差异,即以地质时间还是以生态时间。,37,顶极-格局学说(R.H.Whittaker,1953),自然群落是由许多环境因素决定的,除气候外,还包括土壤、生物、火、风等因素。在逐渐变化的环境梯度中,顶极群落类型也是连续地逐渐地变化的,它们彼此之间是难以彻底划分开。,是多元顶极群落学说的一个变型。,38,4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人为因素,39,非生物因素,气候因素:气候顶极 土壤因素:土壤顶极 地形地貌因素:地形顶极 火烧:火烧顶极 洪涝,40,生物因素,群落内物种的生命活动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种内和种间的关系:动物顶极,41,人为因素,逆行演替:在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污染和过牧)干扰下,生物群落的演替也可以向反方向进行,使群落逐渐退化,使群落的结构简单化和群落生产力下降。 偏途演替:人为因素影响下,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这种演替称为偏途演替。,42,5 演替的机制,经典的演替观 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前一阶段群落中的物种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个体论演替观: Egler(1952)提出初始物种组成决定群落演替系列中后来优势种的学说,Connell和 Slatyer(1977)提出了3种可能的物种取代机制: 促进模型(facilitation model) 抑制模型(inhibition model) 忍受模型(tolerance model) 演替机制总结,43,促进模型(facilitation model),物种替代是由于先来物种的活动改变了环境条件,使它不利于自身生存,面促进了后来物种的繁荣;因此物种替代有顺序性,可预测和具方向性。多出现在环境条件严酷的原生演替中。(A、B、C、D代表个物种,箭头代表被替代),44,抑制模型(inhibition model),先来物种抑制后来物种,使后者难以入侵和发育,因而物种替代没有固定的顺序,各种可能都有,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一种先到。演替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的生活史对策,因而难以预测。在该模型中没有一个物种可以被认为是竞争的优胜者,而是决定于先到该地,所以演替往往是从短命种到长命种,而不是由规律、可预测的物种替代。(A、B、C、D代表个物种,箭头代表被替代),45,忍受模型(tolerance model),介于上述二者之间,认为物种替代决定于物种的竞争能力。先来的机会种在决定演替途径上并不重要,任何物种都可能开始演替,但有一些物种竞争能力优于其它种,因而它最后能在顶极群落中成为优势种。至于演替的推进是取决于后来入侵还是初始物种的逐渐减少,可能与开始的情形有关。(A、B、C、D代表个物种,箭头代表被替代),46,演替机制,可定居的空间,只有演替初期 物种能定居,所有生长到成体 的物种能定居,定居的首批物种改变环境,环境不适于早期物种 但较适于后期物种 ,早期物种被淘汰,环境较不适于早期物种, 但对于后期物种,既非 较适宜,又非较不适宜,环境不适于所有 物种,最后存留的物种是不 再使环境有利于其它 物种,最后存留的物种能够耐受 早期物种产生的环境变化 ,而其它物种无法耐受,最后存留的物种阻 止其它物种侵入, 直到受到干扰为止,干扰破坏顶极阶段,演替开始,促进,耐受,抑制,顶极,顶极,顶极,47,世界上的主要生物群系,一:陆地 冻原、草原、森林、荒漠 二、淡水 三、海水 四、湿地,48,世界上的主要生物群系,一、陆地生物群落 世界陆地生物群落的划分主要是根据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相互关系。成熟而稳定的植物群落在地球表面随温和降水量作有规律的地带性变化。虽然其变化多少是连续的, 只有在环境改变很骤然的地方其分界线才比较明显, 但在宏观上根据森林、草原、荒漠、冻原等划分生物群落类型是可能的,也很有用的。无论是生态学家还是生物地理学家,他们都毫不例外地 把植被的外貌和结构作为划分陆地生物群系的基础。,49,50,从赤道到极地随年均温下降,生物群系作有规律的更替,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泰加林(或北方针叶林)和冻原(或苔原)。 由于从沿海向内陆深处,降水量逐渐减少,依次出现沿海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的荒漠。南北纬矿之间由于信风影响,大陆东侧出现湿润的森林,西 侧为干旱区。 温度和降水两因素的交换作用,形成了陆地生物群系在地球陆地上分布的复杂的情形。,51,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年平均气温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下降06),生物群系也与由热带往极地一样作有规律的变化,称为垂直地带性。例如,如果热带山地,随海拔上升有以下各带:热带雨林、山地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原和草甸、永久冰雪等。但山地比较复杂,因为有阴坡和阳坡的区别,接受光辐射量不同,随之干燥度也有区别。并且,顺风面和背风面降水量也不同。 季风:海洋和大陆的温差造成,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夏季由海 洋吹向大陆。 信风:在赤道两边的低层大气中,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很少改变,叫信风。,52,()草地 草地出现在降水量介于荒漠和森林之间的区域。热带草地,或称为萨旺纳(savana)或稀树草原,常常散生着树木,在非洲分市最广。温带草地出现在(l)东欧和亚洲,称欧亚草原Steppe;(2)中北美洲,称北美草原Prairie;(3)南美洲,称南美草原Pampas。 热带草地湿季降水量达1200mm,但是在持续的旱季却可能一滴雨水都没有。在旱季期间,许多萨旺纳地区每年都要发生火灾、一年中有相当长的时期土壤湿度很低,这限制了微生物的活动,并降低了营养物的循环。 温带草地是中等干旱的,每年的降水量为250600mm。但是可获得的水分将依赖于温度、降雨的季节分配和土壤的持水能力。其气候是夏季炎热和冬季寒冷的大陆性气候。 草地植物通常是短寿命的,草地土壤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其腐殖质含量可达森林土壤510倍。肥沃的土壤(如黑钙土)非常适宜于农作物如玉米和小麦的生长。,53,非洲萨旺纳草原有众多的食草动物,像角马,角马群的迁 移穿过了塞仑盖提(Serengeti),追逐着雨水,寻找最肥美的牧草。其他食草动 物还有斑马、非洲水牛、汤普森瞪羚。食叶动物包括黑斑羚、长颈鹿和黑犀牛。这些食草动物养活了大量的哺乳类食肉 动物如斑鬣狗、狮、豹、猎豹和猎狗。现在这些动物本身和它的大部分栖息地得到了保护,生态旅游为当地提供了相当的收入。,54,原始的温带草原动物区系是由迁移的食草动物、营洞穴生活的小哺乳动物和相关 的捕食者组成的。在温带草地中鸟类是不多的,也许是由于植被结构的均匀性和缺少树木的原因。较短的生长季,使两栖类和爬行类没有足够时间完成从卵到成年的发育。目前存在的种类是直接生产幼体,卵在母体内孵化,幼体出生后就可以立即寻找食物。 较低生产力的草地大都已作为牧场用来饲养牛、山羊和绵羊。重度放牧能够导致草地群落的破坏和土壤的侵蚀。由于表层土壤流失和持续放牧压力,在植物不能更新的地方会发生荒漠化。 为了满足兽群的迁移性行为,国家公园面积必须要足够大,有时会跨越国家边界,或者要有设置适宜生境的走廊相连接。欧亚草原曾经有大量的野马,现在已经灭绝了,仅仅在动物园里能够见到,一个再引入正在进行中。,55,(二)冻原 北极冻原分布在北冰洋和极地冰盖南部与北方针叶林之间,形成了一个环北极带。但是,较小的、生态学上相似的冻原在高山树线以上也有分布,称为高山冻原。冻原是极其贫瘠和无树的地区,严酷的环境条件严重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冻原的气候是温度低和生长季短,森林不能生长。 在一年的大多数时间里,温度都在植物生长所需要的以下。在温度适宜,日照很长的时候(高纬度),有8一10个星期的生长季节。年降水量较低,通常少于250毫米,而且主要以降雪出现。由于蒸散率很低,所以水分成为限制因子。在地面以下一定的深度,有一个永远不化的永冻层。较低的生产力和有限的微生物活动导致了土层很薄,这层薄土壤在冬季会结冰,在夏季会形成积水和沼泽。由于结冰和融化逐渐地使土壤破碎,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土壤颗粒,56,冻原植被的生产力很底,但是却有不少物种。植被是由很矮的垫状植物和形成小丘状的植物组成,如莎草、地衣和矮柳。地衣、苔藓、禾草和莎草形成了种类丰富的群落。因为夏季日照很长,并伴有较高的温度,植物初级生产力比冬季高一个数量级,足以养活的动物和迁移而来的动物种群。夏季才迁移到这里的鸟类像雁、鸭在冻原繁殖后代,它们以植物和突然发生的昆虫为食。永久居住的哺乳动物在全年都很活跃,如麝牛和驯鹿,它们在冬季刨开雪寻找地衣为食。这些动物也是迁移性的,但为了寻找充足的食物而在广阔的地区内迁移。旅鼠、北极兔、哈例、熊、北极狐、雷鸟和雪鸽也是常住冻原的动物。 冻原的低生产力和薄土壤层的特点,意味着植被从干扰中恢复过来的速度也是很慢的,石油的发现已经开始了对冻原的开发,运输车辆的破坏和石油的四溅破坏了苔藓和禾草的盖度,并使永冻层融化,土壤下沉和侵蚀。北极冻原的保护和发展控制是国际保护对策的一个课题。,57,(三)森林 森林发展的环境条件的范围是非常宽的,地球上森林主要有四种类型,即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北方针叶森林(泰加林 Taiga)。 1 热带雨林 分布于温度和降水都很高的区域,主要出现在南北美洲的赤道带、中美洲、中部和西部赤道非洲、东南亚和印度洋与太平洋的许多岛屿上。 热带雨林的气候是非季节性的,年平均温度是28C。降雨频繁且雨量很大,年均降雨大于2 220mm。巨大的降雨引起土壤淋溶和酸性化。土壤微生物活动和营养物循环是十分迅速的,土壤中储存的养分很少,结果土壤是很贫瘠的。,58,热带雨林以众多高耸的乔木为特征,最高的树木可以达到60米或更高,常有板状根作支持。很高的温度和降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净初 级生产力在陆地生物群系中是最高的。它们的生物多样性很高,可能是由于有漫长历史 的原因;热带雨林从没有被冰川覆盖过,因此物种能够积累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成为复杂的群落。此外,复杂的物理环境为许多特化种提供了较多的生态位。 茂密的林冠阻止了光线到达地面,从而限制了地面植物区系的发展。然而,雨林的垂直结构是复杂的,耐阴的树种生长在优势树种的林冠以下,并且其上有大量的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林冠内的营养物循环可能对许多产生气生根的种类十分重要,它们吸收养分的方式与土壤中固着的根系是一样的。,59,热带雨林以巨大的植物和动物生物多样性而著称。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尤其丰富。猴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是非昆虫食草动物。有少数大型的哺食种类如虎和美洲虎。大多数动物的生活被局限在树冠下,以全年有供应的果实为生。因为不同树种和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内结果实,许多灵长类动物就必须保卫大的领地以满足它们的生存。例如黑猩猩以群体生活,并且能够分享领地。食叶的树獭具有多室的胃,胃中有消化纤维素的细菌。叶片是营养贫乏的食物,所以它们必须保持极少运动的特点,这可能就是树獭如此懒惰的原因为保存能量。而生长在身体上的蓝绿藻,成了它们摆脱捕食者的伪装。,60,2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东岸,非洲东南、美国东南和大西洋的那利群岛也有少量分市,我国的常绿阔叶林是地球面积最大、发育最好的一片。常绿阔叶林夏季热而多雨,冬季少雨而寒冷,年降雨10001500mm。森林结构简单,高度明显降低,以壳斗科、樟树、山茶科常绿树为主,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仍常见,但木如雨林茂盛。常绿阔叶林的动物多样性不是太高的,常见鸟类如山雀、燕雀、营、啄木鸟和松鸦。大型哺乳动物如熊、鹿、狼,小型的如松鼠、林姬鼠、刺猬。 我国常绿阔叶林区是中华民族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主要基地,平原与低丘全被开垦为水稻为主的农田,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区。原生的常绿阔叶林仅残存于山地。,61,3 温带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又称夏绿林,分布于中纬度湿润地区,年降水5001000mm。冬季寒冷,树木仅在暖季生长,入冬前叶子脱落。土壤为褐色土与棕色土,较为肥沃。优势树种为壳斗科落叶乔木。动物区系基本上与常绿阔叶林相似。目前,原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仅残存于山地,平原及低丘多被开垦为农田,如我国的华北平原、北美东部等,为棉花、小麦、杂粮及落叶果树的主要产区。,62,4 北方针叶林 北方的针叶林是寒冷气候的象征,广泛分布于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北部并向南延伸到高海拔的山脉上。它具有温长而寒冷的冬季,夏季降雨多,冬季降水少。 水通常是有限的,因为冬季的降水主要以雪的形式出现,而且永冻层是广泛分布的。土壤是灰壤、酸性的和富含有机质,积累的枯枝落叶层深厚,因为在低温下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是缓慢的。 植物以云杉、冷杉、落叶松和松树这样的针叶树为优势种类,其中混生有少量的阔叶种类,如桦木和杨树。针叶树的针叶最小限度地降低了蒸腾和水分丧失。许多针叶树圆锥形的生长形式,适应于雪的破坏,阻止了雪停留在树冠上。它们低的蒸腾蒸散速率和叶片中产生抗冻的能力使它们的叶片在冬季仍能存活。,63,北方针叶林有众多的食草哺乳动物,从糜鹿到姬鼠、野兔和松鼠。食肉动物虽然还有许多隔离的种群保留着,但是像狼和欧洲熊这样的捕食种类已经被猎杀得几乎绝灭了。针叶林是许多迁徙鸟类如草和鹅的重要的营巢场所,它们支持了不同的食种子的鸟类,包括交像鸟,这种鸟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本领,它可以从未张开的球果中取出种子。 北方针叶林组成整齐,便于采伐,作为木材资源对人类极端重要,世界木材工业总产量有一半以上来自针叶林。,64,(四)荒漠 荒漠分布在北纬30”和南纬30o之间。主要的荒漠区域有北非和西南非洲(撒哈拉沙漠和Namib沙漠)、中东和亚洲(戈壁荒漠)、澳大利亚、北美大湖盆地和美国西南部以及墨西哥北部。 荒漠每年的降雨量少于500mm,有些地区年降雨量少于50mm,而且降雨时间极不确定。荒漠通常白天炎热夜晚凉爽。稀疏的植被和很低的生产力意味着有机物质的积累很少,导致土壤养分贫瘠、土层薄而且容易流失。当降雨的时候,雨水能很快地渗入 地下或沿着季节性河流流走。 荒漠植被是非常稀疏的,它包括有很大空间的多刺灌木,这些多刺灌木能够脱落它们的叶片,而在干旱的季节里成为优势植物。荒漠一年生植物仅仅在雨后立即发芽。它们是机会主义的短命植物,能迅速生长和开花,在短时期内,像地毯一样 平铺在荒漠上。地下芽植物以球茎或块茎的形式生存于地下。肉质植物,像仙人掌或大就属植物,都具有在长期干旱的情况下生存的适应性。我国西北的戈壁滩也属于一类荒漠,65,爬行动物和昆虫能够通过它们防水的身体表面和干燥的排泄物的特性而在荒漠条件下生存。一些哺乳动物通过排泄高浓度的尿来适应水分的缺乏,而且已经演化出了不是利用水而保持凉爽的行为。它们甚至在完全不喝水的情况下也能够生存。其他的动物,像骆驼,必须定期地喝水,但是它们却能从生理上适应忍受长期的脱水状况。骆驼能够忍受失去整个身体水分的30,而且在IO分钟内喝进占它体重20的水分。,66,二、淡水生物群落 淡水生物群落通常是互相隔离的,它包括湖泊、池塘、河流等群落。淡水生物群落一般可分为两类,即流水和静水(群落。流水群落又可进一步分为急流的和缓流的两类。急流群落中水的含氧量高,水底没有污泥,栖息在那里的生物多附着在岩石表面或隐藏于石下,以防止被水冲走。缓流群落的水底多淤泥,底层易缺氧,游泳动物多,底栖种类多埋于底质之中。虽然有浮游植物和有根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大多被水流带走,或沉积在河流周围。 静水群落也可像海洋群落那样划分为若干带。沿岸带水浅,阳光能穿透到底,常有有根植物生长于此。离岸到远处的水体可分为上面的湖沼带和下层的深底带。湖沼带有光透入,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湖泊中的初级生产依靠沿岸带的有根植物和沿岸与湖沼带的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温带湖泊常分为富养的和贫养的两类。富养一般水浅,而贫养湖则深。淡水群落中还有一些很特殊的类型,如盐湖、温泉等,67,三、海洋生物群落 尽管从总的来看,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比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海洋的不同区域,其环境要素仍有很大区别。不同生境栖息看不同种类的生物,没有一种生物能生活在海洋的一切环境中。 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两大类,即漂浮或游泳生活的种类和栖息于海洋底部(底上或底内)的种类,因而首先把海洋分为两个部分,即水层部分和海底部分。前者指海洋的整个水体,后者指整个海底,它们各自又可分成不同的环境区域。 1水层部分(pelagic division) 在水平方向上分为浅海区和大洋区: (1)浅海区(neritic province):大陆架上的水体,平均深度一般不超过200m,宽度变化很大,平均约为80km。本区水文、物理、化学等要素相对地说还是比较复杂多变的。,68,(2)大洋区(oceanic province):大陆线以外的水体,这是海洋的主体,其理化环境条件比较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演出经纪人之《演出经纪实务》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ab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强化训练高能附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2025内蒙古呼伦贝尔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5人考试备考及答案详解(必刷)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能力检测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训练试卷【夺分金卷】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研优卷)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试题一附参考答案详解(研优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能力提升试题打印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网络文明培训课件
- 2025年三类人员安全员C证继续教育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党史党建知识测试题库100题(含标准答案)
- 【MOOC】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航天禁(限)用工艺目录(2021版)-发文稿(公开)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1课《学习伴我成长》课件
- 组合式塔吊基础施工专项方案(117页)
-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标准解析
- 现场临电方案改
- 生活百科常识试题及答案1
- 《建筑材料》 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