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体育管理高职教育.doc_第1页
中美体育管理高职教育.doc_第2页
中美体育管理高职教育.doc_第3页
中美体育管理高职教育.doc_第4页
中美体育管理高职教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美体育管理高职教育“符号信息系统”对比研究A Contras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emiotic Message Systems of Undergraduate Sport Management Program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符号信息系统”的角度,对比分析中美两国体育管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与评估。认为:美国的体育管理高职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弹性及自由度的标准化课程与教学,中国应关注如何将标准化的课程与教学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关键词:体育管理;高职教育;符号信息系统;Abstract: Literature review was used, from the symbolic information system point of view, to compare objectives,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orts management program. The American undergraduate sports management education is based on market, with the flexibility and freedom of the standard, while China should focus on how to standardize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nd the integration with local culture. Key words: sport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program; symbol message systems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体育管理领域的拓展,为那些有志从事体育管理职业的个人提出了挑战,越来越要求个人具备丰富的知识,并在具体领域具备广泛的胜任能力1。“如何提供高质量的体育管理教育”已成为全球性的议题,Frisby2(2005)曾呼吁,需要将社会科学更好地应用到体育管理教学中,并且反思我们现在的知识诉求以使体育管理教育更加顺畅有效。Costa3(2005)和Chalip4(2006)认为,当前还缺少一些机制来提供科研支持,以保证体育管理教育。对体育管理教育人员来说,设计一个符合学生需求,适合体育发展背景的课程结构十分重要。Bernstein曾提出了一个“符号信息系统”(Semiotic Message Systems) 5,即创造一个清晰的、批判性思考的教学;形成与课程、与评估之间的对齐6。本文将从“符号信息系统”的角度,分析借鉴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体育管理高职教育课程结构,通过比较分析中美大学体育管理高职教育的异同,探讨适合我国体育管理高职教育课程的完善对策。1 “体育管理”辨析指导意见中提到的“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绝不仅仅是行政管理人才,也不仅仅是体育企业中的人才。作为一个产业,体育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多元的。“体育管理”一词应该是从英语“sport management”翻译而来,而描述“体育管理”这一专业的术语还存在争议,在广泛的意义上,运动管理、体育经营、体育商业、体育行政、体育休闲管理、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休闲管理等名词皆可包含在体育管理范围之内。而这些术语上的争议已经困扰高校及研究者很多年了。本研究所指体育管理是运用管理的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来设计提供体育产品或服务,以求达成体育及相关组织的既定目标的一项活动。Parks等人在当代体育管理(Contemporary Sport Management)指出体育管理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存在于体育及相关产业的管理,另一种则是存在于高等教育环境的学术养成领域,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的体育相关组织经营管理人才7。前者主要是体育管理实务,后者更多地是体育管理专业、体育管理学。2 中美体育管理高职教育的演进体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术、一门科学,在早期常被称作体育行政(sport administration),且多数是研究与学校有关的领域,研究范围较狭隘,发展演变至今逐渐地拓展到商业活动的层面。在体育管理成为一个学科专业之前,大多数体育管理人才都只是接受来自俱乐部的培训课程。北美体育管理院系的设立,一般认为最早起源是俄亥俄大学于1966年成立的体育管理(sport management)系,但早在19491959年间,佛罗里达州南方大学(Florida Southern University)经过该州教育部的核准,曾开设棒球商务管理(baseb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其课程内容类似今天北美体育管理课程标准的内容8。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体育管理院系相继成立后,设置体育管理院系在北美地区逐渐盛行,有两个民间组织:北美体育管理学会(North America Society for Sport Management, NASSM)与美国国家运动与体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NASPE)应势成立,NASSM主要宗旨为每年定期举办研讨会与出版学术期刊,NASPE主要为课程提供规划指引(指导方针),这两个学术团体共同致力于研究制定北美地区大学院校的体育管理课程规划与认证制度。北美的体育管理课程发展初期,由于多数学校是由体育院系转变为体育管理院系,课程规划仍具有强烈的体育课程取向,例如:主要课程有运动生理学、体育测量等,选修课程有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史等,而体育管理学相关的课程仅有体育行政(sport administration)之类的科目,有些学校则提供商业新闻及实习的课程,许多学者对于这样的课程规划感到质疑,体育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需要体育、商业管理、财务、经济、营销、新闻学、广告学及大众传媒等领域的结合,因此基于培养具备专业能力的体育管理人才的目的,多方学者认为有必要设立课程标准(Fielding, Pitts & Miller9, 1991; Parkhouse10, 1987)。为了满足许多NASSM会员对课程认证的需求,1989年NASPE-NASSM联合工作小组(NASPE-NASSM joint task force)成立,负责体育管理课程规划与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除了课程外,更增加了对授课人员资格的要求。1993年美国健康体育休闲与舞蹈联盟(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and Dance)解散了NASPE-NASSM联合工作小组,成立了体育管理课程审查委员会(Sport Management Program Review Council,SMPRC),该委员会独立运作,除了规划标准课程之外,还负责决议增加课程认证程序。所有体育管理院系可以根据委员会公布的准则,准备申请认证资料,委员会审查后,公布通过审核标准的学校,提供相关单位、产业界以及有兴趣的学生参考。1999年课程标准再次修订,2000年SMPRC公布了学士班课程的10大领域,硕士班的9大领域,博士班的5大领域。2008年体育管理认证委员会(Commission on Sport Management Accreditation,COSMA)成立,取代了体育管理课程审查委员会(SMPRC),主要工作是提供认证,接受各体育管理院系课程认证申请,并在通过审核后公布。为了应对时代与环境的多元多变,各院系都强调各自的目标及特色,标准的课程规划未必适合每一个院系的目标。另外,符合课程标准的院系也未必能保证有高品质的教育产出,因此,委员会决定不再以标准的可趁规划作为审核依据,而开放给各院系更大的空间规划课程,审核标准以教育产出结果为基准,包含多项原则,例如院系的目标、方向、教学、师资等各项规划,是否具有一致性,是否能够符合教育和市场实际需求。这种以原则取代标准的审核方式,更具有弹性及自主性,也更适用于每一个不同的院系。体育管理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劳动专业化和体育市场化发展是体育管理教育产生的根源。与美国的情况相似,我国的体育管理学课程也是从体育行政演变过来的,如1935年金兆钧的体育行政,以及50年代东北师大、中南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单位编写的体育行政讲义11。但严格说来,我国体育管理专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节奏展开的,1984年,在国家体委科教司的支持下,教材编写组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体育管理学教材。1985年武汉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先后设立了体育管理专业,开始了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随后,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可开设了体育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很明确地为培养体育产业管理人才12。相比美国,我国体育管理教育的历史较短,更主要的是,两国体育管理教育产生的背景存在明显差异,相比美国民间的、自由的体育管理教育缘起,我国体育管理教育的发展一直伴有明显的官方、行政意识。3 中美体育管理高职教育“符号信息系统”的比较Bernstein(1971)提出的“符号信息系统”实质上是一套课程与教学方法,根据“符号信息系统”,体育管理教育的核心要素包括了课程、教学和评估,解决体育管理教育问题的钥匙在于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呼应。然而,体育管理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远比这一“符号信息系统”要复杂。根据2008年COSMA公布的卓越的体育管理院系应具备的条件:优质的体育管理院系应具备合适、明确的体育管理院系目标、依据教学与产业界的实际状况,规划与院系目标相符合的课程内容。除了教学资源的投入外,应发展并实行教学结果评价制度,针对不足与缺失做持续性的改善。该院系应与其他教育机构或产业界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与学习环境,能激励学生学习、具有创造力。课程规划应结合课程理论与实际操作,以确保课程内容的适宜性与时效性。授课人员应该具有楷模角色的人格特质,在课堂上能够提供学生符合道德观点的专业知识,更应是具有效能的教师,以合适的方式授课,持续进行学术研究,并对该教育单位与专业领域有所贡献。下面,本文将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与评估等方面展开对比分析。3.1培养目标根据NASPE-NASSM标准,体育管理教育的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体育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使雇佣这些专业毕业生的雇主,获得胜任的体育管理专业人才”。这也应该是目前美国体育管理专业教育的本质价值与功能。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需求导向的培养目标,使得北美地区发展的课程标准与认证制度,得到了产、学、官的认同,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因而逐渐影响世界各国竞相效仿,成为一股潮流。美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目标是“使每个人为了有利于自己及社会利益而把他的能力发展到最大程度”。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自由主义教育哲学更加强调“通才教育”,因此学士学位项目的标准一再提高,高职生教育的专门化程度降低,对某些课程实行新的标准,强调课程核心内容中的基础知识体系构建。从培养目标素质要求与体育管理高职人才目标定位的匹配看,美国大学体育管理高职人才将目标定位于培养未来的体育管理者,目标定位明确。而通过梳理我国大多数高校体育管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现其基本上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体育相关部门从事管理、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如果按照西方有关教育思想的分类,那么中国体育管理教育的主流思想基本上属于实用主义。但实际上,这样的表述使得培养目标含糊,没有与目标定位相匹配的素质要素加以支撑,这一点从两国体育管理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体现的更为明显。3.2课程设置NASSM和NASPE为了提倡体育管理院系所在教学及课程上的良好品质,以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于1987年出版了体育管理院系学生职业准备指导。1993年、1999年课程标准再次修订,2000年SMPRC公布,学士班课程分为10大领域,硕士班9大领域,博士班5大领域。目前美国大学体育管理高职课程主要有以下10个领域:表1 美国体育管理高职课程内容课程领域课程内容体育社会文化体育的性别与种族、体育的暴力与偏差行为、适应体育、国际文化与体育、古代和现代奥林匹克、体育职业化、体育与社会阶层、各年龄体育、体育心理学、药物滥用、体育与文化体育管理与领导管理学、体育管理、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时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团体行为、领导理论、体育与领导、场馆和赛事的管理规划与设计、场馆和赛事的运作和维护、目标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体育伦理学伦理学、职业伦理权利及责任、职业道德规范、个人与管理价值体育营销营销学、体育营销、营销组合、市场划分与目标市场、营销企划书、赞助、代言、授权商品、募捐、消费者行为体育传播沟通技巧、体育与媒体、电脑应用及信息管理、体育与大众传播、商业写作、体育新闻学、新闻稿写作体育预算与财务会计学、预算学、各类报表运用、体育与财务、体育产业的预算与财务体育法律侵权行为、危机管理程序、产品责任、宪法、合同法、行政法、法律系统、群众管理和安全体育经济学经济学原理、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与趋势、体育产业与经济理论的运用体育公共管理(规制)职业和业余体育组织、各级体育组织的体制框架与运作、政府单位与体育组织的关系与影响体育管理实习课程见习:在修业期间内,体育相关产业的经验实习:在体育产业内的工作,重点在理论与实务结合,工作时间必须每周40小时,供10周以上,并配合教授的指导与监督资料来源:Sport Management Program Standards and Review Protocol, by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Sport Management, 2000, Reston. VA.美国大学将体育管理教育与学生的就业需要、职业发展紧密联系,按照通才培养目标全方位开展对体育管理高职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上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高度重视人文、科学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而中国的体育管理高职课程则略有不同,如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现代管理学基础、体育管理学、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管理文秘、计算机技术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定量分析等。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体育产业概论、体育企业战略管理、体育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运营管理、会计学原理、公司财物管理、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体育场馆管理、体育赛事的经营与管理、俱乐部管理、体育经纪人、体育赞助、体育风险管理等。通过比较中美两国体育管理课程设置我们发现,美国的体育管理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三个主要特点:体育学科与工商管理学科的整合、体育管理学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美国体育管理高职教育课程通过人文、科学与专业相结合来整合实践,结合实际问题开展见习、实习及学习。而中国的体育管理高职课程受我国高校“学问中心”教育思想的影响,单纯考虑了知识的掌握,忽视了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我们发现中国体育管理高职教育的专业划分十分之细,过于强调课程结构,而缺乏对课程的整合。3.3教学与评估首先,中美两国在体育管理高职教育的院系设置问题上面临的挑战是相同的。关于体育管理专业应设置在那类院系的看法并未达成一致。体育管理所涉及的领域众多,如体育与休闲设施、酒店与度假地、公共与私人的水上运动中心、高尔夫球俱乐部、壁球网球俱乐部、商业健身俱乐部、医院、私人代理商、公共设施、贸易、青少年体育、校际体育、职业体育、社区休闲体育、大学休闲体育、军队体育、非营利性的青少年休闲与体育项目;另外还有体育休闲娱乐、运动与竞技、体育用品、酒吧和旅游、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因此,体育教育已经不能涵盖日益扩大的体育管理范畴,应该至少在现有的体育教育院系的基础上,寻求一种自治,一些学者如Mcmahon等开始建议“体育管理应该有自己独立的院系”13。 其次,在教学过程方面,美国体育管理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怎么学习。为了使体育管理教学更加有效,美国的体育管理教育更关注学而不是教、关注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更关注在体育管理社会实践中的参与及经验积累。美国体育管理教学过程也严格实行标准化,如2000年SMPRC 的规定:若要取得独立设置的体育管理学学士学位,该院系的毕业学分为120,其中20%,即24学分必须为该院系所授课的体育管理课程,除此之外,需要加上实务实习的课程。开设的领域课程里,必须含有所有“必修”(required content)的内容,以及包含50%以上“选修”(recommended content)所涉及的内容。授课人员方面,系上至少需要有两位专职教授。最后,中美两国体育管理高职教育的评估存在明显的差异。美国的专业评估机构,是独立于大学的课程评估法人实体组织。它定期对大学体育管理院系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学分学位等问题制定评价标准并实施具体评估,而且评估工作是定期的、连续性的。这从客观上保证了体育管理专业院系的办学质量。由于国情及体制的不同,我国目前并未形成类似于美国的专业认证机构。体育管理教育质量的评估工作是由政府部门组织开展的,尚未形成专门的体育管理专业质量评估标准,而且评估是间断不连续的。4 结语目前设有体育管理院系国家不在少数,北美地区有美国、加拿大,欧洲地区有英国、德国、法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匈牙利、荷兰、爱尔兰等,亚洲地区有中国(大陆及台湾)、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地区则有南非。由于各国体育发展的不平衡,其体育管理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也有很大的差异。美国的体育管理高职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标准化,但这种标准化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教育实际的,具有弹性及自由度的标准化课程与教学。对中国的体育管理高职教育而言,学习美国先进的标准化课程与教学,不应只学其标准化的“形”,还应该学习其立足市场、立足实际教育环境的“神”,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标准化的课程与教学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开发本土化的体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参考文献:1 Stier, W., (2001). The current status of sport management and athletic (sport) administration programs in the 21st century at the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lev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2(1), 60-97.2 Frisby, W. (2005).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Critical sport management research.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19, 1-13.3 Costa, C.A. (2005). The status and future of sport management: A Delphi study.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19, 117-142.4 Chalip, L. (2006). Toward a distinctive sport management discipline.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20, 1-21.56 Bernstein, B. (1971).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um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