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陶艺茶壶设计中非陶瓷材质的介入_第1页
浅析当代陶艺茶壶设计中非陶瓷材质的介入_第2页
浅析当代陶艺茶壶设计中非陶瓷材质的介入_第3页
浅析当代陶艺茶壶设计中非陶瓷材质的介入_第4页
浅析当代陶艺茶壶设计中非陶瓷材质的介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王鹏浅析当代陶艺茶壶设计中非陶瓷材质的介入分类号: 密级: 公 开 U D C : 编号: 中 国 美 术 学 院学士学位论文浅析当代陶艺茶壶设计中非陶瓷材质的介入王鹏指导教师姓名(职务、职称) 许群(副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 文学学士 专业名称 陶瓷艺术设计 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中国美术学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年 月 日 中国美术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中国美术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国美术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浅析当代陶艺茶壶设计中非陶瓷材质的介入目录摘要序言 一、非陶瓷材质介入传统陶瓷茶壶设计的源流 5 (一) 非陶瓷材质在传统陶瓷茶壶中应用的开端 6(二) 非陶瓷材质在传统陶瓷茶壶中应用的丰富时期 8二、当代陶艺茶壶设计中非陶瓷材质的介入形式 10 (一) 介入当代陶艺茶壶设计中的非陶瓷材质 11 1、竹木与当代陶艺茶壶的结合 2、金属当代陶艺茶壶的结合 3、玉器等其他材质当代陶艺茶壶的结合 (二) 当代陶艺茶壶设计中非陶瓷材质介入的方式 171、非陶瓷材质在壶嘴和盖钮中的应用 2、非陶瓷材质在壶把及提梁中的应用 3、非陶瓷材质在壶的整体中的应用三、非陶瓷材质介入当代陶艺茶壶设计中的审美特点 22(一)对比和谐,和而不同 22(二)个性展示,殊途同归 24结语 非陶瓷材质介入当代陶艺茶壶的发展的空间参考文献摘要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项,自古以来茶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和关注,茶的兴起带动了茶壶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代,受到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影响,中国的陶瓷茶壶艺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以功用为主要目的而日益转变为以追求艺术审美为最大价值,茶壶在此时脱离以往茶壶的一般用器的束缚,不仅在造型方面突破了传统造型的禁锢,也越加重视对于材质语言的探究,不仅仅局限在陶和瓷本身材质语言的挖掘,也将视角转到其他材质与陶瓷材质的对比探究,这些非陶瓷材质的介入丰富了陶艺茶壶的艺术语言,扩展了当代陶艺茶壶的概念,使得当代的陶艺茶壶呈现多元化的局面。探究非陶瓷材质的不同语言在陶瓷材质上的全新演绎,会更加深入的了解陶艺茶壶本身创造的意义以及对材料的深入把握,对今后的艺术创作发展也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本人着手对陶艺茶壶中非陶瓷材质介入的探究。关键词当代陶艺茶壶 材质 审美Abstac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ea cultur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ea since ancient times by men of letters to the love and attention, the rise of tea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 of tea, especially in the contemporary, modern and postmodern by the West Art of the Chinese art of ceramic tea sets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Changed in the past in order to function as the main purpose of growing into the largest in pursuit of aesthetic value, tea at this point from the previous eneral Appliances bound, not only in shape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imprisonment, but also increasing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language materials to explore, pottery and porcelain is not limited to digging their own language materials and also to view materials and ceramic materials to other comparison inquiry, those non-ceramic materials involved enriched language of aesthetic ceramic tea set to expand modern ceramics The concept of tea, making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eramic tea diverse and situation. Explore the different languages of non-ceramic materials in the ceramic material on the new interpretation will be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of creating their own pottery tea sets and in-depth grasp of the material on the future of art development will also have a subtle effect. I therefore embarked on a ceramic tea set ceramic materials involved in the inquiry Africa.KeywordsThe aesthetic of modern pottery teaSet Material序言非陶瓷材质介入当代陶艺茶壶的可能当代陶艺茶壶产生于现代艺术发展的大浪潮中,在现代陶艺日益发展的今天,一些非陶瓷材质的介入使得当代陶艺茶壶更加具有观赏性,设计性和艺术性。它们在当代的茶壶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使得当代陶艺茶壶不仅仅具备了传统陶瓷茶壶的功能性的一面,同时还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更是现代艺术家丰富情感对泥与火的注入,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兼备个性、审美和功能的当代陶艺茶壶。从艺术家自身方面来说,一直从事泥土语言探索的陶艺家们不再局限于单体陶瓷材质本身的摸索,视野的开阔也使得他们对其他的材质产生兴趣,在这个展示个性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艺术家的作品也不再拘泥于传统茶壶惯性观赏上面,而是把重点放在艺术家情感的表达上。茶壶也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器物,而是一种能与观众互动,能表现个性,能表达作者思想表现主题的一种创作手法,非陶瓷陶瓷材质丰富的语言使得它在当代陶艺茶壶的中的介入提供可能。另一方面,观众的视角也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个艺术对话频繁的时代,人们与艺术家的交流的焦点在于作品上,这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单独创作与欣赏的年代,观众的眼光也在日益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在交流与对话中,使得陶艺茶壶的艺术表现性更加的丰富多彩了。相对于实用而唯美的传统茶壶而言,当代陶艺茶壶更加注重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表现,茶壶成为艺术表现的一种方式,艺术家在这一主题中灌注以更多的实验精神。因此,更加严格的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用器,更是以一件艺术品的审美来判断它的价值。因此在这里我暂且将当代茶壶称之为陶艺茶壶,以有别于传统陶瓷茶壶。本文主要从不同材质入手,探究其介入陶艺茶壶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展开论述。一、非陶瓷材质介入传统陶瓷茶壶设计的源流图1-0 明代 王向 煮茶图局部在中国,茶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中国人自古爱茶喝茶(图1-0),舀一捧清泉,烹一壶淡茗,濯洗脑中的喧嚣,荡涤心里的尘埃,漂净周身的浮躁,讲究“和”“静”“清”“寂”的境界。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壶,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类似今天四川、云南的烤茶罐,虽笨重粗糙,但却透露着古朴大气。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壶,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壶的艺术性。到了唐代,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陶瓷茶壶也随之兴盛,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壶。宋代“斗茶”用的茶壶,以黑釉盏为主。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壶相继问世。一直以来,茶壶艺术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一) 非陶瓷材质在传统陶瓷茶壶中应用的开端在中国的饮茶习惯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汉之际,当时的茶种已由川蜀传入中原地区。汉代已经将茶作为饮料喝,又以茶代酒待客,那个时候的茶壶设计中更多的是单纯考虑到制作和使用的便利,在历年的考古发现中很少见有非陶瓷材质的介入。 图1-1 唐 陆羽茶经局部局部到了唐代,饮茶风尚日益盛行。陆羽茶经(图1-1)的问世,茶经内容完整,涉及广泛,几乎囊括了茶学的每一层面。这大大推动了中国制茶叶的发展,唐代人们喝茶的方式是以煮茶或把茶末放入茶壶内滚水中,这一时期的茶壶中非陶瓷材质的介入特征并不显著,只见少许出土的茶壶中有部分非陶瓷材质的处理。如图1-2为唐代比较少见的一个釦金白釉瓜稜形执壶,整个壶体造型简洁大方,通体施以白釉,颇具现代气息,在壶口沿盖沿以及壶钮处釦以金箔,同时在整个流处釦以金箔,与白釉形成对比,充满富贵的气息。壶钮处金箔的图案取自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很具有中国传统的特色。图1-2唐 釦金白釉瓜稜形执壶 浙江省临安县文物馆藏宋代饮茶风尚更盛,上至皇帝,下至走卒,都懂得,茶艺知识,无形中推动了茶壶艺术的发展,当时的饮茶以点茶法为主,多用盏,由于斗茶之气盛行,黑釉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图1-3 辽 绿釉鸡冠壶 高24厘米 口径3.3厘米 底径11.8厘米图 1-4 辽 绿釉鸡冠壶 高19厘米 口径3.5厘米 底径7.1厘米在宋朝北方的游牧名族辽代名族也有自身的艺术特色,这之中的壶具也就与契丹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密切联系。这一时期应运而生了鸡冠壶、盘口束颈壶、折肩壶、长颈壶、穿带扁壶、注壶等等。最具特色的是鸡冠壶(图1-3),此壶上部有鸡冠状的提系,或钻上小孔或做成提梁。有些鸡冠壶在壶体上部打孔处捏些小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图1-4)增加了作品的趣味。这些孔或提梁用于悬挂在马背上,这很好的印证了游牧名族特有的生活习惯。此时的非陶瓷材质绳子则更多的是考虑到使用的便捷。(二) 非陶瓷材质在传统陶瓷茶壶中应用的丰富时期图1-5元 影青浮雕风纹把壶 台北陈昌蔚先生藏经过了前面诸多朝代的更替,茶文化也随之发展,元代继承宋代的文化,为过渡时期。图1-5元代影青浮雕风纹把壶,此壶平口、斜肩、鼓腹、矮圈足;弯形流,环形把;把手上有一圈,与盖侧一圈,用绳相连接。壶施白釉闪青色,盖上白釉翻黄色,器肩上拱有风纹,腹上有旋转痕迹。此壶的特点在它用绳子系住把和盖,这样一来盖子不易滑落,使用起来也更加的方便,这在中国古代的陶瓷茶壶以及水注中是常见的处理方法。图1-6明末宜兴窑茶壶 紫砂胎体 高7.5厘米台北陈昌蔚先生藏明代的饮茶风尚是饮茶史的一大变革,饮茶方式与今天接近。不仅讲究茶质、制茶的方法、贮存的场所及用水的好坏,而且还讲究喝茶的环境。因此对茶壶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明末人文震亭在长物志中说“茶壶以砂者为上。”宜兴的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饮誉中外。古代吃茶用紫砂壶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宋人诗句“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在传统的紫砂壶的设计 中,特别是清代,出现了许多锡包、木把、嵌玉等处理手法不同于传统紫砂壶的“另类壶”。图1-6是台北陈昌蔚先生所收藏的明末宜兴窑的茶壶,此壶的作矮扁形,弯管形流,环形把手,笠形盖;磨制极为光滑,似上釉者。紫砂胎内现金星闪耀,别饶风趣。盖顶镶以金球状组,流口镶金嘴,盖边及口沿亦镶以金,尤为豪华、富贵气派。是金与紫砂相结合的不错典范。图1-7 清道光 宜兴窑镶玉包锡槟榔木壶 朱坚制清代于明代的茶习基本相同。清代道光年间朱坚是当时的制壶名家,擅长金石书画,精于鉴赏,曾作砂胎色壶,将紫砂与锡、玉、木工艺相结合,为紫砂工艺另辟蹊径。图1-7是他制的宜兴窑紫砂镶玉包锡槟榔木壶,垂腹,环柄,短流,平底,平盖,圆钮。紫砂胎外以槟榔木包裹,盖沿、口底包一层银灰色锡皮;盖面、外腹、柄皆镶槟榔木,上刻有纹饰;流、钮皆镶玉,外底中心有四字印章款“石楳摹古”。在同一件壶上同时用玉、槟榔木、锡皮三种材质装饰,工艺复杂,深受喜爱。 图1-8 清光绪 贡局款铜把抛光提梁壶图1-9 清 乾隆 紫砂镶银饰提梁壶 口径9.6厘米 足距13.5厘米 高17厘米 在中国的外销瓷中,非陶瓷材质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当时贡局款的铜把提梁壶只要销售到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应消费者的需求,对紫砂壶表面采用磨光技法,紫砂壶经抛光后,表面光亮似镜。多数砂壶在口部、盖沿和钮处镶有黄金或铜皮等金属作装饰,并陪以漂亮的铜把提梁,显得珠光宝气,富丽华贵。时称“车光茶壶”,畅销一时(图1-8)。再如图(1-9)现藏于西方古董公司的清代乾隆时期的镶银饰提梁壶,此壶方形流口,器身所镶银饰由瑞典银匠皮特*约翰*尼育斯特德于1758年于斯德哥尔摩制作,银饰上刻有其制作年号,地步模印有如意形花束。提梁、壶嘴以及壶身的银饰相互呼应,其典雅端庄富贵,符合西方人的审美,是当时外销瓷的杰出代表。二、当代陶艺茶壶设计中非陶瓷材质的介入形式 “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由此可见古人对于材质有着极高的追求。图2-0考工记 书影考工记(图2-0)把顺应天时,适应地气,优质材料,精巧工艺作为造物设计的四个基本条件,明确阐述了一种顺应自然,把天工、人工融为一体的设计概念,他在人类观察和解释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以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把包括人在内的自然自然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天有时,地有气”强调大自然客观。“工有巧,材有美”强调主体方面的主观因素。这是”天人合一”审美观念在工艺造物中的最初表达,也是形而上的文化精神之“道”对形而下之“器”的制约。从事现代壶艺创作的艺术家群体大多是学院派的年轻艺术家,包括许多宜兴的紫砂艺人,还有一些热衷于陶艺茶壶创作的台湾艺术家以及国外的艺术家。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往往是一些接受过正统大学教育的艺术家,其作品注重表达内心情感、,他们在材料的实验上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努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主要进行实验的非陶瓷材质有竹木、金属玉器、漆器等等。本文着重探讨这些常见的材质在当代陶艺壶中的应用。(一) 介入当代陶艺茶壶设计中的非陶瓷材质1. 竹木与当代陶艺茶壶的结合图2-1 丁纪言 柴烧茶壶竹子在中国古代象征着有志之士坚强傲骨的精神,被认作是构成宇宙基本原素的“五行”之一;木质材料散发着古朴之风,正所谓“大巧若拙“,透露着清新典雅之境。这些材质在陶瓷上大多出现在壶纽、壶把、提梁和茶盘处,取之自然粗朴之性与陶的粗放古拙形成呼应,与瓷的细腻温润形成对比。这里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图2-2 朱乐耕 佛性台湾陶艺家丁纪言热衷与烧制柴烧的茶壶(图2-1),他的作品中许多采取“竹”这一材质作为作品柴烧茶壶的握把,在整个壶体造型上也颇具匠心,壶体打破了传统造物对称的思想,把壶把设计成微微翘起,搭配上竹子的把手,与柴烧的壶体形成材质上的对比,同时色泽上的搭配,使得壶体整体和谐。既符合了壶把手的一般使用功能,又增添了把玩的趣味,是一把难得的茶壶设计作品。 如图2-2是朱乐耕设计的茶壶佛性,壶体采用捏塑成型,壶钮取自佛手的造型,而壶的提梁则是采用多重弯曲的藤条连接壶体两侧,宛如传说中的佛光普照,作品采用象征的手法,寓意深邃,表现巧妙,从中国传统中汲取精华,表现出具有当代意义的壶艺作品。图2-4 Dina Angel-Wing Berkeley 45.7*25.4*20.3cm图2-3 Dina Angel-Wing Berkeley 40.6*20.3*15.2cm 图2-3 是加利福利亚Dina Angel-Wing Berkeley茶壶作品,壶体方梯形,壶身用龙泉开片装饰,把手取自一光滑竹节,没有枝杈,干净利落,整个壶体端庄大方,颇有中国古代君子的傲骨之气,表达了艺术家的一种艺术理想。竹子除了具有端庄唯美的象征意义之外,有时还能用表达一种个性的张扬,Dina Angel-Wing Berkeley另一件作品的提梁选用象征高风亮节的瘦长挺拔的竹节,特地留下竹节的细枝杈,个性张扬,渗透出了一股君子气质。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这样写道:“I am strongly inspired by age-old Asian tea traditions which I combine with the need for my work to express playfulness.”(我深深的被亚洲古老的文化所启发,这些文化被根据需要组合到我的作品中来表达玩意) 很显然,他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图2-4)图2-5 刘伟 茶具木之质感总是与人温暖亲近,有着良好的嗅觉、视觉、和触觉效果。再如我的学长刘伟的作品(图2-5)。他创造性地选择艺术化的枝干作为茶壶的提梁和把手,利用木头易于切割的特性,将茶盘嵌入其中,使茶盘脱离展台,“悬浮空中”,木头的材质自然粗犷与青瓷玉一般的质感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刺激;不能说此作品有多完善,这确实一组难得的木头和青瓷相配作品,一次颇有意义的尝试。2. 金属与当代陶艺茶壶的结合在金属材质方面,金属的干脆硬朗的感觉给人以很好的印象,从实用上说,它相对于竹木材质不容易变形,韧性好,不不易腐蚀,耐用等特点。主要用于提梁,然而在艺术家的眼中,金属早已不是单单考虑用作一个提梁,而是作为整体茶壶中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元素,这种把金属与陶瓷结合起来,在一些国外的艺术家的作品中是比较常见的。图2-6 Dina Angel-Wing Berkeley Celestial Ciel Teapot 50.8*30.5*7.6cm图2-11 Hwang Jeng-Dawwalking alien no.16图2-6是加利福利亚艺术家Dina Angel-Wing Berkeley设计的Celestial Ciel Teapot,整个茶壶采用打破了的五角星的壶体,巧妙的将金属提双梁经过加工成型后安置在壶体的提梁上,金属特有的“冷”与茶壶的“暖”在材质语言和触感上形成对比,作品个性激情,极富现代气息。Eric van Eimeren是美国著名陶艺家,它设计的茶壶许多都是陶瓷和金属材料的综合运用,如他的作品Oiler(图2-7)采用手拉坯成型,保留拉坯手工留下的旋纹,将拉好的瘦长坯歪倒放置,加上用粗电炉丝装置在壶把手、流和壶的两只“脚”的连接壶身处,“脚趾”分别是两个白泥烧制的球形,壶身以乳钉状的玻璃球嵌入其中,整个壶体造型奇特别致;他的另一件作品Quake-Proof Teapot(图2-8)亦是如此,与上件作品不同的是此壶体站立,在壶把处选用白色电炉丝缠绕,与壶体整体色调相统一,壶腹部依然采用电炉丝连接,令人耳目一新。图2-8 Eric van EimerenQuake-Proof Teapot27.9*30.5*14.7cm图2-7 Eric van EimerenOiler 16.5*34.5*19.7cm图2-9 Hwang Jeng-Dawwalking alien no.162001在当代陶瓷茶壶的艺术创作中,许多艺术家不再仅仅把茶壶当做是一种用品,而是极力淡化、忽略它的功能性,使之区别于传统而更接近于现代艺术的范畴,向纯表现性靠拢,通过作品传递自身的心理情感和独特的观念。如图2-9是台湾艺术家Hwang Jeng-Daw设计的walking alien no.16,此壶通体施以黄釉,造型采用夸张的手法,仿照正在奔跑中的的一只鹤,而这里面的粗铜丝则作为一只小腿和向后飘动的丝带,起到了点缀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内心中激荡的感情。图2-10 王鹏 茶具*问青 图2-10是我的毕业设计茶具*问青,此套设计抓住中国传统的青瓷元素,在壶体表面施以灵动的线条,形成积釉与出筋的艺术效果。采用硬材质抛光铜把提梁式的把手,简洁凝练,方便使用,在整套茶具的茶海设计上,选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紫檀木如意茶海,配以青瓷,温文尔雅,典雅大方。3. 玉器等其他材质与当代陶艺茶壶的结合中国人自古尚玉,有“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认为“玉”乃纯洁美妙之物,文人士大夫也用“玉”比喻自己品行的洁身自好。所以一直以来,“玉”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没有被隔断过。同时玉自古以来还被认为是吉祥、平安、富贵、长寿和青春美容的象征。一直以来玉不只是一种“石之美者”,而且被看作是儒家道德的化身和象征,是“知祸福、兆兴亡”的通灵神物。以上在传统的陶瓷茶具紫砂壶的设计中,玉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图2-12 吴芝娟 玉旈图2-11 吴芝娟玉娑在当代陶艺茶壶的创作中,也不乏有玉与陶瓷结合的作品,如吴芝娟的作品玉娑(图2-11),她巧妙的将翡翠玉悬挂于自制的颇具个性的圆环体紫砂壶体上,壶的滴子上雕镂中国传统的图案,整个壶体彻底抛弃了茶壶的使用功能,而把审美情趣放在了创作的第一位,很有新意的一件作品。又如她的另一件作品玉旈(图2-12),壶钮直接镶有翡翠玉,壶体圆润饱满,器形大方典雅,翡翠玉的晶莹剔透和紫砂的雅致高调相互衬托。图2-13 吴光荣 不能装水的壶图2-14 Ole Morten Rokvam Risor 477古老而新颖的漆艺,如今在中国美术学院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但是和作为同样古老的陶瓷却有这深深的渊源,它们直接时有“合作”。吴光荣老师的摔壶系(图2-13)列中,其中有几把是在紫砂的表面结合了漆器的表现,在紫砂壶的表面结合漆器的表现,作品打破了传统紫砂的艺术审美,充分发挥泥性的表现可能,颠覆了人们对紫砂的欣赏偏见,树立了一种不同视角的观赏方式。除了以上提到的非陶瓷材质之外,当代许多陶艺茶壶不在是单纯的一种材质的介入,多种材料被综合运用到当代壶艺中来。复合材料的运用体现了现代陶艺发展的一种趋势,丰富了纯形式的表现力。挪威艺术家Ole Morten Rokvam Risor一直致力于多种不同材质介入当代艺术茶壶的探索。图2-14 是他运用金属、木头、橡胶等材料相组合成的具有抽象风格的壶艺作品。正像勋伯格所说:“艺术家为之奋斗的最伟大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表现他自己”作品反对实用,提倡自由创作,以简洁的造型和色彩来表现,整体和谐。图2-15 Michael C.McMillen Teapot Tower Sculpture图2-15 是Michael C .McMillen设计的茶壶Teapot Tower Sculpture,构成作品的材料选用了木头、金属、细线等材质,整个茶壶的零件构成一塔形建筑,极富艺术效果,这件作品并不是可使用的茶壶,他取用茶壶的概念特征,完全抛弃了了实用功能,使茶壶变成一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符号。图2-16 Gray MerxelShift-Tea,200139.4*35.6*17.8cm(二) 当代陶艺茶壶设计中非陶瓷材质介入的方式1、 非陶瓷材质在壶嘴和盖钮中的应用图2-17 John Frame Untitled,200054.6*20.3*22.9cm图2-18 John GoodheartThree Sister 33*10.2*17.8cm壶嘴作为茶壶的出水部分,在整个茶壶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 但是现代壶艺作品很少有非陶瓷材质仅仅在壶嘴上体现,为了作品的前后呼应关系,作者往往在壶盖和壶把处均有体现。图2-16 是Gray Merxel设计的茶壶,细看可以发现作品运用了很多的材质:金属、水晶等等,壶体造型取自传统的花篮形状,壶嘴的设计最富特点,作者有意把壶嘴夸张放大,用金属材质连接壶身。作者似乎已经忘记了茶壶的使用,而是把它提炼成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语言加以运用。John Frame 的茶壶似乎带有着某种色情艺术的成分,铁链的在壶嘴中似乎有着某种意义。(图2-17)图2-18 是印地安那艺术家John Goodheart设计的茶壶。壶体造型奇特,怪诞有趣,采用了金属和陶艺茶壶的结合,金属盖钮呈倒置斗笠状,表面打磨光滑,盖钮细长高挑,壶钮上钻有小孔,颇具匠心,将壶放置在打磨光滑的木质材料上,金属的光滑色泽和陶泥的粗朴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木头的光滑也与陶形成比对,二这两种抛光到近似的材质却仍然有着自身的差异.作者超越了壶的实用性,而将它作为传达情感的载体。图2-19 Elyse SapersteinPulsation,200027.9*64.8*15.2cm图2-21 Peter ShireScorpion Teapot,1982图2-20 俄亥俄艺术家Elyse Saperstein设计的茶壶(图2-19 2-20),此壶在设计的过程中,尤其注意到壶的各个部件形式和空间的特定关系,为了达到组合的协调,作者用不同的材质,不同的色调来是作品看上去和谐。金属壶纽和壶把在材质和形态上高度统一。“.Highly personal narratives are at the core of my work”在艺术家的眼中,个性化的叙述内心是他们一直以来工作的核心。 Peter Shire则以独到的视角来观察茶壶,在他的眼中,茶壶似乎与蝎子联系在了一起。(图2-21)作品颇有中国传统剪纸的味道,壶嘴运用拼凑的手法,宛如一蝎子的足,形象生动,壶纽则是用金属和塑料球来代替的,似乎是蝎子的眼睛高高挂起。个性化处理手法使得作品别具新裁。图2-22 Adrian SaxeUntitled Ewer,2000在当代的壶艺中,不仅仅有对生物和工业的思考,还有的是单纯性符号的当代茶壶设计,如图2-22 是Adrian Saxe设计的壶,壶形取自英文里面的一个简单的“&”符号,壶把像一只上翘的小尾巴,壶纽的材质选用小藤条和水晶镶嵌在上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 非陶瓷材质在壶把及提梁中的应用图2-24 Dina Angel-Wing Berkeley 40.6*20.3*15.2cm图2-25 Dina Angel-Wing Berkeley Celestial Ciel Teapot 50.8*30.5*7.6cm图2-23 朱乐耕 佛性壶把和提梁都是壶在使用时直接与手部接触的部位,一些使用性的提梁在设计上应考虑到手感的需要。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说,问题就没那么复杂,对艺术家而言,壶体的任何部位仅仅只作为一件艺术品的要素而存在,他们很少考虑到这把壶如何去用,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如何欣赏这把壶上,因此提梁和壶把也就渐渐淡化了它原本的使用功能,取而代之的是艺术化的表现和自然形态的提炼。图2-23 如朱乐耕的佛性,在提梁的设计上,作者考虑到主题内涵的需要,把藤条有意制作成佛光普照的景象,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手法在处理提梁和把手时是常见的处理手段;又如Dina Angel-Wing Berkeley设计的茶壶,(图2-24)光滑挺拔的竹竿作为方壶的提梁,很具有君子不屈傲骨的品质,表达出作者的一种艺术理想。 不同种材质有着其不同的韵味,竹子象征着高风亮节,金属材料是常见的提梁材质,从使用上来说也更加经久耐用,从艺术美感上而言,它则给人带来一种硬质爽朗的感觉。(如图2-25)金属材质的提梁除了具有试用上的方便。它有时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意义,Matt Wilt设计的茶壶即是如此,在具有建筑意味的壶体上部加入一细长的金属质提梁,很明显没有使用的功能,但是在艺术审美上却似乎又显得尤为重要,试想若是没有,整个作品的调子将会很沉闷,而金属提梁的出现则使得作品的精气神得到一种提炼。(图2-26)图2-26 Matt WiltBlow Torch 2,200153.3*40.6*22.9cm3、 非陶瓷材质在壶的整体中的应用上图局部 在小小的茶壶上,非陶瓷材质的介入有时候不只是在壶体的某一个部位出现,很多时候,作者为了使整个作品和谐匀称,在茶壶的壶盖、壶身、壶嘴、以及壶把处均有体现。图2-27 Sonje HibbertSt.Basus Cathedral2001图2-28 同上图英国艺术家Sonje Hibbert在他设计制作的茶壶说明中这样写道:“This teapot series was inspired by St.Basus Cathedral in Moscow,which I photographe in 1990 while travelling through Russia.”(这一系列的茶壶灵感来自于我旅行俄罗斯莫斯科拍下的一张St.Basus Cathedral)观其作品,壶盖钮,壶嘴和壶把处均是由金属材料构筑而成,很有俄罗斯建筑的风范。很明显,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也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自己切身的经历对他自身的艺术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图2-27、28)图2-29 Richard MiletteTeapot with Studded Collar,1995Richard Milette的茶壶很据具特色,壶体不是完整的瓷器一次性成型,问世采用多种彩绘的瓷片拼贴而成,作品取名为Teapot with studded Collar(镶满领壶)壶钮、壶嘴、壶把、及壶身均有金属材质的介入,非金属材质在壶体里占据了很大的视觉空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图2-29)图2-30 Todd ShanafeltFiltered Apparatus,200125.4*30.5*10.2cmTodd Shanafelt(图2-30)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从小受到从事汽车机械的家人的熏陶,因此他对机器形态的构成感很是敏锐,他创作的壶不在是一般意义上可用的壶,而是一种壶的概念,运用整体深灰色调,搭配各个“机器零件”,用链条相连接。似乎是一群被囚禁的囚犯,作者似乎在思考着一些茶壶之外问题。此时的茶具已经成为一种情感的载体,或许是作者想要向观众传达自己内心的一种特殊情感。图2-31 Eric van EimerenUrchin Teapot,1997图2-31 是有Eric van Eimeren设计的茶壶Urchin Teapot,壶身造型饱满润,在壶身嵌有大小一样的螺丝钉,看上去显得张扬外露,壶身伸出3个由电炉丝连接的令一端的“壶腿”。在他的创作笔记中这样写道:“I enjoy the challenge of finding innovative solution to the centuries-old problems regarding functional ceramics-The juxtaposition of biological and industrial elements makes my work simultaneously familiar and disparate- ”从他自身的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结合了生物和工业元素构成了他的壶艺作品。艺术美作为了他首要的选择,此时的金属螺丝和电炉丝在整个作品的构成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与作品的主旨内涵极为贴切。三、非陶瓷材质介入当代陶艺茶壶设计中的审美特点(一) 对比和谐,相得益彰所谓“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多样变化中的统一。 “中国陶瓷造型的变化,是在把握整体的和谐中变化,是在追求整体圆满的效果中的变化的。这种变化也有中国人对中和之美的美学精神的体现,中和之“和”,意味着不同质的因素的配合,并不是某些具体手法或样式的“相同”或“相加”,不是把同质的因素组合在一起,这里还有相辅相成之“和”,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摘自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 第三卷 门类卷M 上海古籍出版社)论语*学而记载孔子弟子有子的话:“礼之用,和为贵” 追求和谐。如乐记:“乐从和,和从平。”“乐者,天地之和也。”音乐美之“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