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ppt_第1页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ppt_第2页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ppt_第3页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ppt_第4页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编制标准、方法、实例及系统,北京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 ,北京城市与安全减灾中心,2008年4月25日,内容安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规划编制方法 实例及系统简介,第一部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控制性详细规划,结构工程学科和防灾学科已经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抗震防灾设计,城市总体布局的抗震要求,建设用地防灾适宜性评价,基础设施布局及建设,抗震设防水准和防御目标,次生灾害防御,避震疏散规划建设,城区、工程新建及加固,工程抗震 防灾要求,城市建设与发展,健全城市抗震防灾体系,规划的实施和保障,城市抗震防灾建设与管理,城市抗震 防灾规划,公共政策,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内容,城市用地 基础设施 城区建筑 地震次生灾害 避震疏散 信息管理系统,基本规定,6个专题:,规划内容 三类模式 四类工作区,总体抗震要求 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减灾策略和对策 不同区域抗震设防标准、防御目标与相应的规划要求、技术指标,规划内容,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划分,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选择与相应的城市建设抗震防灾要求和对策,新建建筑工程建设,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建设与改造,建筑密集或高易损性城区改造,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源,避震疏散场所及疏散通道的建设与改造等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规划的实施和保障,三类模式,甲类模式 乙类模式 丙类模式,位于地震烈度七度及以上地区的大城市,中等城市和位于地震烈度六度地区的大城市,其它城市,依据:城市规模、城市规划要求、城市地震灾害环境,四类工作区,一类工作区 二类工作区 三类工作区 四类工作区,甲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近期建设用地,乙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近期建设用地,丙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近期建设用地,城市的中远期建设用地,示例,各类工作区的主要工作项目,主要内容 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 地震破坏及不利地形影响估计 抗震适宜性评价,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专题之一,层次确定,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20,地震破坏及不利地形影响估计,场地液化 地表错动 地质滑坡 震陷及不利地形,评价、圈定潜在危险地段,20,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八大系统 供电 供水 供气 交通 医疗卫生 消防 通信 物质保障,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专题之二,基础设施评价要求,规划要求 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抗震加固改造的对策和规划,并针对各系统的专业规划提出抗震防灾要求 重要建筑和关键节点找出薄弱环节,抗震加固改造及新建工程震防灾要求 电力、供水、供气、交通等工程系统的抗震防灾对策和措施,新建要求 其他要求 对地震时可能引发地震次生灾害的供气等系统的防御建议 对于交通、消防等系统的避震疏散等要求,基础设施规划要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专题之三,主要内容 重要建筑抗震防灾要求 新建工程抗震设防 建筑密集或高易损性城区抗震改造,评价要求,城区建筑抗震性能评价 设防烈度和罕遇地震水准 地震破坏程度估计 伤亡和需安置避震疏散人员数量估计 城市的重要建筑应进行单体抗震性能评价,规划要求,对城区在役建筑 找出薄弱环节,提出城区抗震建设与改造规划要求和措施 对于高密度、高危险性的城区,提出城区拆迁、加固和改造的范围、力度,及其他安排等。 对新建工程 应提出抗震设防对策和要求 提出分期分批加固和改造要求 对重要建筑 抗震加固改造 提出专门抗震防灾对策和监测、检测要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专题之四,种类 次生火灾 次生水灾 爆炸 毒气泄漏扩散 放射性污染 海啸,30,规划要求,应根据次生灾害特点,制定防御对策和措施 对次生灾害重要源点 提出危重次生灾害源的防治、搬迁改造等要求 结合城市的发展控制和减少致灾因素,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专题之五,要点 紧急、固定、中心疏散场所的安排 避震疏散道路安排,评价要求,避震疏散场所和主通道安全评估 地震地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评价 设施抗震防灾能力评价 需避震疏散人口数量及其在市区分布 甲类模式避震疏散模拟分析,规划要求,避震疏散场所 平均有效避难面积 避震疏散场地的规模 服务半径 多个进出口 防灾设施及交通环境 防火要求 管理和建设要求 疏散道路 城市的出入口数量:中小城市4个,大城市8个 应保障城市主干道两侧建筑一旦倒塌后不阻塞交通 避震主通道道两侧建筑宜保障疏散通道的安全畅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专题之六,系统结构 基础数据层 专题数据层 规划层 文件管理层 辅助分析与决策层,显示空间图形信息,图层组合显示 图形、属性查询和交互查询 编辑、更新 图形加工,专题提取 数据加工:多形式统计,报表和图表输出 成果输出,系统基本功能,重点内容回顾,三类模式,四类工作区,六项主题,第二部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方法,确定各工作区研究内容、制订编制大纲,确定编制模式,划分工作区,资料收集,专题研究,规划编制,信息系统,编制流程,抗震防灾规划总体研究和编制思路,总体实施框架,场地分区和土地利用研究分析技术路线示意图,内容回顾,城区建筑抗震性能评价技术路线示意图,内容回顾,基础设施(生命线)系统技术分析路线示意图,内容回顾,内容回顾,研究工作内容 研究避灾疏散的管理对策、避灾疏散的人员和场地规划等。包括市、区、街道各级的避震通道、防灾据点和避震疏散场地,人员分布、疏散道路及疏散场地规划,防灾据点的建设(结合新建工程和抗震加固规划统筹安排)等。提供相应的规划设计图。 对各类防灾据点进行抗灾可靠性分析,保证疏散据点的安全性; 提出避灾疏散规划管理和实施对策;,一、避震疏散场所的分类,紧急避震疏散场所 是城市居民住宅附近的小公园、小广场、专业绿地以及抗震能力强的公共设施等。其主要功能是供居民临时避震疏散,也是居民转移到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过渡性场所;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 面积较大、人员容置较多的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停车场、空地、绿化隔离带等。固定避震疏散场所是供灾民较长时间避震避震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重要场所; 防灾据点 抗震设防高的有避震疏散功能的建筑物,如体育馆、人防工程、居民住宅的地下室、经过抗震加固的公共设施等。 中心避震疏散场所 规模较大、功能较全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五、避震疏散场所的规划安排分析,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安排建议 使用功能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具有明确的主管单位,主要包括:广场、公园、体育场馆和学校操场; 可使用避震面积满足前述表中对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要求; 进行抗震安全改造的工作量少,如疏散道路满足要求,基础设施比较容易解决等。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安排建议 城市公共绿地 有充分抗震安全保障的进行抗震设防的居民住宅的地下室 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避难间 城市居民住宅附近的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专业绿地 抗震能力强的公共设施,7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辅助信息管理系统,抗震防灾辅助决策系统特点,空间数据库的管理 基础信息 空间分析 灾害影响 管理信息 数据管理模型及工具动态分析、动态预测 系统管理模型及工具 动态更新,动态模拟 系统更新模型及工具动态管理,动态决策,160,第三部分 实例及系统简介,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概况 位于北纬3141-3243 ,东经12012-12155 城市性质:上海北翼现代化的港口、工业、贸易、旅游城市 。 城市总体规划面积为528.2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现状人口85.36万。规划人口近期100万,远期115万人。,抗震防灾规划成果,规 划 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文本及说明书 十三章,六十九条 基础研究 专项研究报告 抗震分析薄弱分区评价规划对策与抗震措施 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城区建筑,次生灾害,避震疏散,应急建议 图 件 二十四张,图 件,规划图件 工作区类别分区图 防灾空间结构图 地震工程地质分区图 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位置 地震动破坏效应图 建设用地抗震类型分区图 工程抗震土地利用图 城市用地抗震防灾适应性分区图 防灾空间布局图 供电系统关键节点震害预测图,供水管网震害分布图(大震) 供水防灾关键管网分布图 燃气管网震害预测分布图(大震) 医疗机构分布图 城区抗震加固改造层次图 地震次生灾害危险源分布图 地震次生火灾区划图(小震、中震、大震) 避灾疏散规划图 震后防灾救援资源分布图(各防灾组团),第一章 总则(18条),主要内容:修编目的,规划性质,城市抗震防灾目标 ,规划原则,规划编制模式,规划区范围,规划期限,规划实施,本规划所使用名词术语 规划性质 (第2条) 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关城市抗震防灾要求的专业规划 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的指导性文件 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任何单位或个人均须遵守本规划,并服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监督与协调 城市抗震防灾目标 (第3条) 规划实施: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主管部门协调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组织实施。(第7条),规划编制模式(第5条),一级工作区:主要为南通市崇川区和港闸区的建成区,该级工作区域约为86.65平方公里; 二级工作区:主要为城市近期建设用地,该级工作区域约为137.34平方公里; 三级工作区:主要城市周边待发展区域,主要为港闸区的乡镇部分以及江海港区,该级工作区域约为218.26平方公里。,20/80,主要规定(911条) 抗震设防要求,避震疏散技术指标,疏散道路 确定合理的的抗震设防要求(第9条) 易引发严重灾害的建筑:学校、公共建筑 城市发展的薄弱地区的抗震防灾建筑:村镇医院 高层建筑城市的庞然大物 生命线工程柔性连接,减轻场地破坏效应 避震疏散要求,第二章 基 本 要 求,表10.1 人均避震面积要求,综合考虑到影响南通市的潜在地震震源发生一次6级左右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综合分析结果,城市的地震影响相当于城市的地震基本烈度; 达到应对6级地震的能力具体措施: 抗震设防 设计防灾型空间布局、落实防灾规划 制定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第三章 城市防灾空间布局,防灾空间结构布局(12条) 防灾组团:港闸西区组团,港闸新城组团,主城区组团,开发区富民港区组团,开发区滨江新城组团 救援骨干网络 疏散生活分区(防灾街区) :65个,城市防灾空间布局的规划目标,防灾保障型都市防灾空间布局的基本理念 城市机能的分散布置,通过城市防灾用地布局引导城市防灾空间布局的合理化; 确保城市防灾救灾骨干基础设施功能,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 支持城市安全恢复重建机制的建立和规划的有效实施; 生命线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逐步形成可抗御各类灾害的城市防灾空间布局。,1、防灾空间结构的改造与建设理念,组团式防灾街区示意,3、主要规划对策,城市防灾空间骨干网络 根据城市出入口的设置和规划,规划城市的救灾干道和疏散主干道作为城市防灾空间分割的骨干网络,形成城市的防灾空间骨架,城市救灾干道作为城市的防灾主轴。 城市的防灾空间骨干网络,同时考虑阻止城市地震次生灾害的蔓延,形成城市次生灾害蔓延隔绝带状骨架。 因此,城市防灾空间骨干网格的作用为: 1)城市避难、救援、救护的骨干通道; 2)阻止次生灾害蔓延; 3)城市灾后指挥场所、疏散场所、消防医疗等救灾据点等相互联系的骨干网络; 4)城市供水、排水、供电等生命线基础设施保障网络形成的主要依托骨架。,城市防灾空间分区 震后可有效实施对内、对外的疏散,使城市可以安全往来,保障城市交通的安全,为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依托,重点通过城市防灾空间布局的引导、城区建筑的加固改造(不易燃化、抗震能力提高)、基础设施的加固改造建设、避难空间(场所和道路)的保障、救灾据点的加固改造等,形成以城市防灾分区为特点的防灾保障型城市。 把疏散生活分区作为城市防灾基本单元,由防止次生灾害蔓延防灾带相互隔离,进一步形成城市防灾空间网格和防灾组团分区。 防灾空间分区的建设应作为城市防灾规划的主要建设内容,重点进行配套的疏散场所、基础设施的规划,提出配套的技术指标和防止次生灾害蔓延的防灾带的技术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社区/街区的防灾对策制定。,防止次生灾害蔓延防灾带的设置 城市防灾组团分区、防灾骨干网格、疏散生活分区的分界构成了城市的防止次生灾害蔓延防灾带的主要骨架,主要由城市的救灾干道、疏散主干道、疏散次干道、铁路、河流山川等天然界线构成,是防止次生灾害蔓延整治的重点。 通过城市防灾空间结构的构建和整治,形成以疏散生活分区为基本防灾空间单元的城市防灾空间布局,作为城市防止次生灾害蔓延的主体防灾带骨架。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防灾社区/街区的分布,通过主体防灾带骨架的延伸和其它次级道路型城市的防灾社区和街区的防止次生灾害蔓延防灾对策。 因此,规划时,把城市防止次生灾害蔓延防灾带划分为四级:组团防灾带,骨干防灾带,疏散生活圈防灾带,防灾街区防灾带。,南通市城市防灾空间分级技术要求,规划时震后不同时期地震应急反应考虑,规划时震后不同时期地震应急反应考虑,规划时震后不同时期地震应急反应考虑,30/80,主要规定:(第13条) 建设场地选择要求 有利不利地段分布 规划区内因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潜在危险的抗震不利地段在南部沿江地区分布较广,五山地区存在不稳定斜坡但范围很小的抗震不利地段。,第四章 土地使用,第五章 城市 基础设施,主要规定(第1421条) 供电系统 交通系统 供水系统 供燃气系统 医疗卫生系统 消防系统 通讯系统 物资保障系统,供电系统(第14条),现状评价:2个电厂、22个变电站 根据防灾重要性和抗震性能评价结果,建议近期规划进行鉴定的重要建筑物:6处。 全市供电要实现多路出入,互为备用; 加强旧城区和部分镇老旧房屋电力线路整改,避免地震时引起次生火灾。(分布图) 对于具有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构)筑物,其电力设施应配置地震应急预警保护系统。 对重点供电单位、抗震救灾指挥部门及负有重要救灾任务的职能部门,应制定供电保障和震后抢排险、应急恢复供电措施。 震后电力系统恢复的优先次序,供电系统关键建筑物震害预测,供电系统震后恢复次序,40/80,交通系统(第15条),抗震能力总体较好,只有个别中小桥梁和路段稍差。 城市道路应根据避震疏散的规划安排,加强道路改造建设,并采取措施逐步提高避震疏散道路的建设标准。 对过窄的道路应按抗震防灾要求拓宽或采用抗震保护带保障避震疏散的安全。包括钟秀东路,环闸西路,跃龙南路南段(洪江路疏港路段)、青年中路(跃龙路段家坝段)、城山路、姚港路、任港路等。 抗震鉴定与加固改造: 对震害预测结果破坏严重的路段进行整修改造。 对规划区的重要桥梁,应抓紧安排抗震鉴定,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抗震加固。 近期重点安排唐闸大桥(大洋桥)、唐闸人行便桥、友谊桥、易家桥、疏航桥、高墩圩桥、海港引河1#桥(狼山港1#桥)的抗震鉴定。 针对桥梁具体情况,对桥面系统采取防落梁措施。 对城区船闸、港口、码头等构筑物进行鉴定加固以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加强道路的整修改造,提高其抗震和通行能力。 制定应急抢修预案,对可能遭到地震破坏地段,储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资。,供水系统(第16条),2015年以前完成主要给水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主要给水建筑包括狼山水厂和洪港水厂的取水设施、生产办公大楼、水池及泵房。 通往南通市防灾关键节点的主管道宜提高一度进行抗震设防,并应采取柔性连接措施。 主管道应布设为多连通环状管网,并增设备用水井、水塔;给水设施应采用对抗震有利的结构。 结合供水系统的整修,将老城区中抗震性能较差的管材,逐步改造为抗震性能好的管材和柔性接头。 制定应急预案,在管线可能发生严重破坏地段储备必要的抢险物资。 根据避震疏散的规划安排,对避震疏散场所配备供水设施。在中心疏散场所修建应急给水点。,燃气系统(第22条),现状评价:重要建筑物、管网 新建主干管网选用抗震性能好的管材;逐步淘汰小管径刚性接口的铸铁管,积极推广采用钢管或PE管;尽可能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管道接头形式。 天然气门站的主要调度楼和高压调压间应按乙类建筑进行设防。 管线穿过抗震危险地段以及河道、故河道、断层、液化和震陷等抗震不利地段时,应采取可靠措施,以适应场地地震破坏效应可能造成的变形; 建立应急预案,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灾情,震时应能快速有效地控制气源供应,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各气化混气站内的建筑物抗震性能较好; 各燃气调压室抗震性能一般,在罕遇地震下,预估有48.6的调压室将会出现中等以上破坏。 管网抗震性能良好,在罕遇地震下,预估有9.4%的管段会发生中等破坏,出现破坏的管段为小管径铸铁管,且位于不利场地地段。,医疗卫生系统(第23条),在城市新建区,医疗网点布置与疏散中心之间应考虑具有便捷的通道。 对规划区内的二级医疗机构的建筑物、设施和设备应抓紧安排抗震鉴定和加固。 逐步加强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设施的抗震防灾能力,对于周围5公里范围内没有其它二级以上医院的一级医院,特别是镇中心卫生院,应逐步安排抗震鉴定和加固,提高其抗震能力。 应结合医疗卫生规划,进一步完善市急救网络系统,增强应急能力,扩大覆盖区域;对于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区,按照较高设防要求建设乡镇中心卫生院或急救站。,消防系统(第19条),结合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尽早实现干道网络化,打通旧城区的消防通道。 加强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等易发生次生灾害易发区的消防机构和装备建设,使之满足城市发展和防灾、减灾的需要。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城市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池等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供水能力强和天然水源丰富的优势,改善消防供水环境。 加强防灾公园和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加强易发生地震次生灾害地区的消防设施建设工作。 主要区域有旧城区、南大街、唐闸镇、开发区化工区、江海港区油库区、姚港油库区等。,通讯系统(第19条),针对重要的通信建筑,如通信枢纽楼,通信“三房”(机房、话房、报房)及重要附属建筑,长途光缆中继站、通信铁塔、微波站等制定抗震鉴定和加固计划。 通讯系统主管部门应确保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城市抗震防灾主管部门与上级主管部门、市指挥机构建立专线电话及新闻、气象、公安、供水、供电、交通、燃气、医疗、消防等部门指挥机构的通讯畅通。 南通市通讯系统主要涉及电信、联通、移动、邮电、有线电视等单位,相关单位应按照本规划的要求进行本部门的抗震防灾应急预案的编制,制定抗震防灾措施和要求。 通信线路应采用多路由化,具有迂回调度接通功能。,物资保障系统(第20条),粮仓建设应避开危险地段和次生灾害源。 在2015年以前,完成对运河桥粮库的抗震鉴定,不满足抗震要求的应制订加固计划。,50/80,主要规定(第2225条) 城区建设防灾要求 城区新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 在役建筑抗震加固与改造要求 城区加固改造的抗震防灾要求,第六章 城区建筑 抗震设防,城区建设防灾要求(第22条) 总体设防要求 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项目 城区新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第23条) 抗震设防目标 加强工程选址(工程抗震土地使用)、方案评审和初步设计阶段的抗震防灾管理,有关主管部门在进行审查和审批时应同时进行抗震设防审查。 新建三级医院应针对抗震救灾功能的保障要求进行抗震验算。 新建的居住小区、新建厂区的生活区、大型公共场所或相当规模的其他建筑 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学校类建筑应考虑城市总体避震疏散场所的安排要求 新结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在役建筑抗震加固与改造要求(第24条) 在役建筑抗震加固与改造原则 “先加固重点后加固一般工程、先解决后果严重的工程后处理后果较轻的工程”分期分批进行 城区建筑的使用要求 城区建筑在设计使用期满后应进行抗震鉴定加固,经鉴定满足要求后,方可继续使用 经抗震鉴定或评估不能满足要求的建筑应逐年有计划的进行拆除或抗震加固改造。 提出加固改造期限要求 抗震加固的确定原则 抗震加固标准 抗震加固程序和原则 双优先原则,表24.1 南通市不同设计基准期地震加速度修正系数及抗震措施,在役建筑抗震加固与改造要求(第24条) 文物保护建筑的抗震保护 系统开展对国家及省级文物保护建筑的抗震检查和鉴定,保证文物安全 制定计划,对重要的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古建筑,逐个制定保护方案 在近期和中期进行抗震加固保护的有:太平兴国教寺、南关帝庙巷明清住宅、丁古角明代住宅、伶工学社旧址、唐闸老工房及南北西工房、油脂厂、胡长龄故居、三新浴室、范当世故居、袁氏住宅、通州女师通崇海泰总商会旧址、牙科诊所、南通医学专科学院旧址; 在中远期宜加强抗震保护措施的有:抚台平倭碑的附属建筑、城隍庙、冯旗杆明代住宅、富贵巷明代住宅、李方膺故居、濠阳小筑、唐闸红楼、城南别业、兴化禅寺(西寺)、玄妙观玉皇楼、赵绘沈绣之楼、南通农科大学校舍、大储货栈、泽生外港水利公司、史白故居、钱素凡故居、特莱克故居、通棉二厂厂房、水塔、周家禄公馆、观音庵(太平禅寺)、日军侵略碉堡、特莱克墓、钟秀山遗址。 对位于旧城区建筑物密集区的太平兴国教寺、南关帝庙巷明清住宅、丁古角明代住宅等文物建筑应加强消防措施,提高防御地震次生火灾的能力。 馆内文物的抗震保护,在役建筑抗震加固与改造要求(第24条) “先重点后一般、先严重后较轻” “分期分批,结合分区改造逐步改善” 以人为本,注重实施 三个层次: 由政府统一安排加固的 结合城市建设和改造完成的 和政府鼓励自主加固的 总加固面积估计有693.0万平方米,其中较严重的有248.9万平方米 城区建筑抗震加固的计划和安排 重点加固改造地段、逐步加固改造地段,表24.9a 南通市规划区抗震能力不足的各类建筑面积(万m2),重点加固改造地段,60/80,逐步加固改造地段,城区加固改造的抗震防灾要求(第25条) 城区改造要求 加速淘汰抗震性能差的结构类型空斗墙房屋 。 空斗墙加固方法 老城改造宜以组团建筑为主,严格按新建工程抗震防灾要求,综合考虑避震疏散等配套设施建设 旧城抗震改造重点区域 :寺街,仓巷,濠阳社区的冯旗杆巷、掌印巷,起凤社区的跃龙南巷、花园角社区的花园角、起风西巷,启秀社区的望仙桥东寺巷、唐闸镇的大生一厂、红楼及通扬运河两侧等处,主城区虹桥街道的青年路社区、虹二中社区、虹桥公园社区、金桥社区、桃坞路社区、新建东村社区、虹桥西村社区、虹桥东村社区; 和平桥街道的寺街社区、濠阳社区、花园角社区、起风社区、仓巷社区; 新城桥街道的易家桥社区、易家桥南区社区、易家桥东区社区、启秀社区、八厂社区; 城东街道的金龙花苑社区、文亮社区、濠东社区; 钟秀街道的城北村社区、郭里头村、城东村、联合村、中心村、校北村; 港闸区唐闸街道的大南社区、西洋桥社区、疏航桥社区、新华社区、港闸桥社区,永兴街道的曙光村,天生港街道的通燧社区、泽生社区,抗震能力薄弱社区,第七章 地震次生灾害防御,主要规定(第2627条) 次生灾害源的管理和监控要求 防止、减轻次生灾害的规划措施,次生火灾源点的种类和分布 成片的老旧房屋是地震次生火灾的多发区 生活用燃气泄漏可能造成严重的地震次生火灾 储量规模大,分布集中的油库是地震次生火灾的重大隐患 遍布主要交通要道的加油站是不容忽视的地震次生火灾灾害源 新建高层建筑是地震次生灾害发生的新隐患 商场、娱乐场所也是地震次生火灾可能发生的隐患 生产和贮存易燃物质的工厂企业是地震次生火灾的重点防范单位,次生灾害源的管理和监控要求 (第26条),由市防汛抗旱主管部门负责并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市防洪大堤和沿江涵闸进行抗震检查和鉴定。近期重点对九圩港闸、南通节制闸、任港船闸和营船港闸进行抗震鉴定,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必须采取加固措施。 市区内居住区禁止存储大量易燃、易爆、剧毒物品,将高危险物品逐步迁至安全地带。城区内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单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在危险源和居民之间设置足够的隔离带和救援通道。对不适宜设在市区的次生灾害危险大的单位,也应逐步迁至城外安全地带。 市建设主管部门应会同次生灾害源点单位定期按抗震要求进行检查。对易于产生次生灾害的重要建(构)筑物和设施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设置抗震保护装置,提高抗损毁能力,减轻地震次生灾害。,防止、减轻次生灾害的规划措施 (第27条),次生灾害高危险区主要在姚港码头至虹桥街道的连片地区,唐闸镇的老旧民房区,开发区化工区,旧城区的寺街、仓巷、南大街区域;青年东路两侧;天生港电厂和华能电厂的油库和仓库;江海港区的化工区和仓储区。 具有地震次生灾害危险的源点单位不得建设在居民区和避震疏散场所周围。现有的位于居民区、避震疏散场所周围的地震次生灾害危险源单位,应根据危险程度大小安排逐步迁出城区。不能立即迁出的,应采取有效的保护、隔离措施。新建的危险品生产储存单位,选址定点时将严格遵照“设在城市边缘的独立安全地区,并与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保持规定的防火安全距离”的要求设置。 调整现有布局不合理的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储存单位 姚港油库宜南迁至江海港区。仍在主城区内油库,加强防火措施和管理,建立统一的消防救灾体制。,平灾结合、以人为本,主要规定(第2840条) 避震疏散场所层次安排要求 避震疏散场所安全要求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技术要求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技术要求 避震疏散场所需求 中心疏散场所安排 分中心疏散场所安排 避震疏散场所重点建设改造对象 城市建成区避震疏散场所安排 疏散道路要求 地下空间利用 避震疏散场所管理要求 避震疏散宣传教育,第八章 避震疏散,70/80,避震疏散场所层次安排要求(第29条) 三个层次: 紧急避震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