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田园城市小主人.ppt_第1页
我是田园城市小主人.ppt_第2页
我是田园城市小主人.ppt_第3页
我是田园城市小主人.ppt_第4页
我是田园城市小主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是田园城市小主人,文庙街 三大炮 武侯祠 送仙桥 担担面 九寨沟 迎仙桥 夫妻肺片 杜甫草堂 春熙路 龙抄手 文殊院 同仁路 韩包子 金沙遗址 染坊街 钟水饺 锦里,目录,文庙街的来历 唐代开始,全国普遍修建文庙,以专门祭祀孔子。唐代以前,则是祭祀周公。汉景帝时,文翁作为蜀郡守,修建了周公礼殿,用石料修筑,以保护书籍,被称为“石室”。这条街因为立有纪念文翁的牌楼,原名为文翁坊。后来经过战乱,周公殿和文翁牌楼均被毁坏,唐代的人便在原址上修建了孔庙,兴办学堂。文庙迄今未被毁尽,这条街也由此得名,现以文庙的方位,分为前、后、西三街。,文庙街的来历,送仙桥的来历 送仙桥: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日是李老君寿辰,青羊宫每年于此时办庙会,会期过后,众仙经此桥西去,因此得名送仙桥。送仙桥的另一神话传说,“有位学士清晨漫步于摸底河桥时一游人驻足凝视之,惊呼曰此乃天上上八洞金仙吕洞宾也来观灯赏花也从此遇仙桥、送仙桥传说天下传遍。”据了解,此段文字是出自四川大学一名家之手。 送仙桥距青羊宫不到300米,有三月三(二月十五日)各路神仙到此与民同乐赶庙会的传说有人在迎仙桥看见何仙姑笑口微露,撒下五彩斑斓的鲜花;有人在遇仙桥碰见骑驴的张果老与吕洞宾在观赏蜀人的蜀绣竹编时辰到了,神仙们离去时,站在亘古不变的送仙桥头,向桥下的河中抛撒万千珍宝。 千百年来,人们就在送仙桥的“摸底”河畔,寻觅触摸历史留下的厚重积淀,送仙桥成为川西坝子一处最具地方民俗的景观。 成都有不少关于桥的传说,有的是史实,有的是虚构,有的真伪参半。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成都著名老子,写了著名的子虚赋等文章,受到皇帝欣赏,召他进京。赴京之时,其妻卓文君送他到成都北门城外升仙桥,依依惜别。相如豪情万丈地说:“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果然,他在长安受到皇帝的重用,任命他为中郎将,全权代表朝廷处理西南地区事务。他真的乘着四匹马拉着的红马车回成都了。此后升仙桥就改名为驷马桥。 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费祎出使东吴联吴抗魏,诸葛亮送他到一座桥边。费祎上船时,诸葛亮一语双关地说:“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即指费祎开始了漫长的旅途,又指费祎肩上责任重大。从此,该桥得名“万里桥”。 其实遇仙桥(散花楼)、送仙桥和望仙桥是一体的,用现在的语言就是同一个传说故事的不同发展阶段吧 传说在三月三的时候,民间赶庙会,八仙到此与民同乐。在今天青羊宫散花楼附近,人们看见何仙姑在散花楼上撒下五色鲜花,如今的百花大桥地址就是当年的遇仙桥的位置;随后人们同八仙一起赏蜀人的蜀锦竹编等等,沿浣花溪(今天的青羊上街)一路走到送仙桥,时辰到了,八仙在送仙桥头凌云而去并撒下无数珍宝,人们追赶着欢送八仙,于是跑到离送仙桥不远的望仙桥,目送凌云而去的八仙。,送仙桥的来历,迎仙桥的来历 周静清特别爱好道家的书,拜元静真君为师。一日,一个衣衫破烂的道人投奔玉芝祠,安排于厨房干烧火等杂事。某日烧饭的柴火断了,这道人就把两只脚伸进灶门,旁人大为吃惊,速告静清,静清又把此事告诉来访的元静真君,真君说:“幸哉幸哉!乃是李纯阳(仙人)先生来拜访普福观啊,你们还不赶快迎接!”。静清等人进厨房欲见那道人,道人却不知去向。静清便于道观外寻找,只见观前的石桥上有一乞丐,枕双瓶横卧在桥上,于是回道观告元静真君,真君道:“乃是吕翁(吕洞宾)也”。静清随即迎见吕翁,却已不见踪影。静清懊恼不已,而见吕翁唾涕洒在墙上的污痕,皆成金光闪闪的祈天青祠及呼风唤雨的符咒。再回到祠中一看,几张榻、椅都跌倒在地,失了脚柱,才知道是被纯阳大仙把榻、椅的柱脚放进灶门焚烧了。而石桥上还留下了两个白色如瓶口的印痕。是故石桥被称为“迎仙桥”。,迎仙桥的来历,1924年时,杨森被北洋政府委任为四川督理(变相的督军),便开始推行新政,其中一条便是修建马路。杨森决定把东大街拓宽成马路,下令把这座衙门全部拆除,所有商店住户锯去屋檐,缩进门面。成都市民本来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推成都极有名望的“五老七贤”徐子休、方鹤斋、曾鉴、尹仲锡、刘豫波等人为民意代表,到督理署向杨森陈述利弊。杨森不为所动,对这些守旧思想当即毫不客气进行了斥责,弄得这几位自恃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灰头土脸,再也不敢出头露面。这条马路分东、南、西、北四段,十字交叉,中间还辟了个街心花园,在当时可算得是布局新颖。马路修成后是请的双流县的一位前清举人江子渔先生为其命名的,“春熙路”的“春”字寓意杨森,“熙”字表示升平气象的意思。,春熙路的来历,同仁路的来历 清朝末年,少城内满蒙下层人民生活非常贫困。辛亥革命时,成都旗兵与军政府签约交枪,军政府在城西靠墙处以支矶石祠宇为基础,拓地盖房,设办“同仁工厂”,招收旗人及家属就业,生产机织线袜、毛巾等,物美价廉,销路很广。后因军阀混战,厂停地卖,今天只留下同仁路这一街名。,同仁路的来历,染房街的来历 染房街在盐市口旁,傍靠流经城内的金河,明代前此街曾开设土布染色作坊,汲取金河水漂涤。后因金河堵塞,江水不畅,染房业大多迁到城外,城内仅留下江南馆街有家大染房。染房街名至今留存,但沿街小店,已变为卖手工加工的木纺锤、象棋、骨牌、麻将、刀把等小木器的街道。解放前的民谚:“染房街,无染房,将帅对阵打麻将”,就是对这条街手工作坊特点的介绍。,染房街的来历,三大炮是一种四川特有的面食,因为制做时要把面团扔到一块钢板上弹三下,发出三下响声,所以叫“三大炮”。,三大炮的来历,担担面是用面粉擀制成面条,煮熟,舀上炒制的猪肉末而成。成菜面条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担担面中最有名的又要数陈包包的担担面了,它是自贡市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始创于1841年。因最初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得名。过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担担面,用一中铜锅隔两格,一格煮面,一格炖鸡或炖蹄膀。现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的担担面,多数已改为店铺经营,但依旧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担担面特色最浓。,担担面的来历,早在清朝末年,成都街头巷尾便有许多挑担、提篮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用牛杂碎边角料特别是牛肺成本低,经精加工、卤煮后,切成片,佐以酱油、红油、辣椒、花椒面、芝麻面等拌食,风味别致,价廉物美,特别受到拉黄包车、脚夫和穷苦学生们的喜食。20世纪30年代在四川成都有一对摆小摊的夫妇,男叫郭朝华,女叫张田政,因制作的凉拌肺片精细讲究,颜色金红发亮,麻辣鲜香,风味独特,加之他夫妇俩配合默契、和谐,一个制作,一个出售,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时顾客云集,供不应求。有那常来品尝他们夫妻制作肺片的顽皮学生,用纸条写上“夫妻肺片”字样,悄悄贴在他夫妻俩的背上或小担上,也有人大声吃喝,“夫妻肺片,夫妻肺片”。一天,有位客商品尝过郭氏夫妻制作的肺片,赞叹不已,送上一个金字牌匾,上书“夫妻肺片”四个大字。从此“夫妻肺片”这一小吃更有名了。 为了适应顾客的口味和要求,夫妻二人在用料和制作方法上不断改进,并逐步使用牛肉、羊杂代替牛肺。虽然菜中没有牛肺了,但人们依然喜欢用夫妻肺片这个名字来称这道菜,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夫妻肺片的来历,龙抄手:创建于1940年,1941年开业于悦来场,50年代迁新集场,60年代以后迁春熙路南段至今。据说,开办前张光武等几位股东集于“浓花茶园”,商议办抄手店事宜。议到店名,有人提出借用浓花茶社“浓”字的谐音“龙”,以祈吉祥。并说,吾辈乃龙的传人,中华子子孙孙无穷尽矣,我们的事业也会代代相传,永远昌盛。张光武等人一致表示赞成,认为龙抄手无论辅以红汤、清汤或是奶汤,有水,这条龙定会活起来,一代名小吃龙抄手“就这样诞生了.。,龙抄手的来历,成都名小吃韩包子从创业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1914年温江人韩玉隆在成都南打金街开设“玉隆园面食店”,因其包子的味道格外鲜美而在成都站稳了脚跟。韩玉隆辞世后,其子韩文华接替经营,他在包子的做法上精心探索、实践,创制出“南虾包子”、“火腿包子”、“鲜肉包子”等品种在成都饮食行道一炮打响,名声不胫而走。后来韩文华干脆专营包子,并将其店名更换为“韩包子”,生意越做越红火。从解放前至今,韩包子在成都、四川乃至全国,一直享有经久不衰的声誉。一位外地游客曾在留言簿上写道:“北有狗不理,南有韩包子,韩包子物美价更廉。”全国著名书法家徐无闻先生生前撰写对联一副赞韩包子:“韩包子无人不喜,非一般馅美汤鲜,知他怎做?成都味有此方全,真落得香回口畅,赚我频来。”形象地描绘出韩包子的特色和它在成都名小吃中的地位,以及食客在品尝时的欢悦心情。,韩包子的来历,创始人钟少白,原店名叫“协森茂“,1931年开始挂出了“荔枝巷钟水饺“的招牌。钟水饺与北方水饺的主要区别是全用猪肉馅,不加其它鲜菜,上桌时淋上特制的红油,微甜带咸,兼有辛辣,风味独特。钟水饺具有皮薄(10个水饺才50克)、料精(上等面粉、剔筋去皮的精选猪肉)、馅嫩(全靠加工时掌握好温度、水分,肉馅细嫩化渣)、味鲜(全靠辅料和红油、原汤)的特色。,钟水饺的来历,武侯祠创建于1500多年前的西晋末年,是为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所建的祠堂。它与蜀先主刘备昭烈庙相邻。1000多年来,武侯祠几经损毁,几度重建,屡有变迁。,武侯祠的来历,九寨沟因沟内有九个寨子而得名。这九个寨子又称为“何药九寨”。这里藏胞的语言、服饰和习俗,与四邻的藏胞有着明显的差异。 据考证,他们的祖先原来生活在甘肃省的玛曲,属阿尼卿山脚下的一个强悍的部落,随松赞干布东征松州时留在了白水江畔。中记载了唐初叶蕃东征时,松赞干布以勇悍善战的河曲部为先锋,一举占领松州,后部分人马被留在了弓杠岭下。他们将原河曲的俄洛女神山的传说及部落出生传说均带到了九寨沟内。九寨沟的色嫫山名及蛾洛色莫的传说都源于河曲。 九寨沟的藏族同胞有着值得子孙后代骄傲的历史。1841年8月,英军力犯闽浙沿海,道光帝下令调遣兵勇,收复失地。奉调赴战的川军,有一支是来自金川、松州羊峒58寨的藏族同胞。他们于1842年抵达江浙前线,先期到达预定地点,不料受到英军伏击。藏兵舍身杀敌,付出了重大牺牲。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大无畏气概,令英军心惊胆寒。当时,英军军官宾汉曾评价这些藏兵“是一些魁梧而健壮的人”,“他们曾决定不战胜即战死,他们具有一种特别不普通的样子”。,九寨沟的来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唐代诗人杜甫成都故宅旧址,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区,是富有诗情画意和竹林风光的名园。诗人杜甫于公元759年移居成都,历时3年9个月,在此作诗240余首,其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主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等。草堂博物馆内珍藏各种历史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是研究“诗圣”杜甫的珍贵资料。杜甫草堂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草堂的来历,文殊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两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铜铸大钟一口。观音大士像为青铜铸造,可称雕塑精品。护法神韦驮像,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第七代方丈本圆用青铜翻砂铸成,工艺精细,童颜神态,体现了“童子相貌,将军威仪”。还有一尊列为“空林八观之一”的缅甸玉佛,是院僧性鳞和尚于民国11年(1922年)历尽艰辛,步行募化到缅甸请回的。另外,院内还有大小300余尊佛像,无论是石刻、铜铁铸造,还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化艺术价值。 文殊院还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上万册佛经、文献,如院僧先宗等3人刺舌取血书写的“舌血经书”;明神宗的田妃刺绣的千佛袈裟;清杨遇春长女以自己头发绣制的水月观音。院内所藏唐僧玄奘顶骨尤为珍贵;1942年在南京发现3块唐僧顶骨,现在一块留存南京,一块送往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一块送给成都。,文殊院的来历,【金沙遗址】被誉为二十一世纪中国首项重大考古发现的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大道,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代表了3000多年前的灿烂辉煌的古蜀文化。在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中,大都是工艺精美的金玉印饰品和翡翠饰品以及大量的陪葬陶器、象牙、龟壳和鹿角。该遗址文化与近临的广汉三星堆遗址文化一脉相承,前后衔接,是中国考古史上继三星堆之后又一重大成就。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沙遗址的来历,传说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锦里二期也于2009年春节前开肆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