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实创新.doc_第1页
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实创新.doc_第2页
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实创新.doc_第3页
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实创新.doc_第4页
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实创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摘 要 中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当世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德治为主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核心,它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历程得以形成,并不断的在历史的洗礼和考验中逐步向前发展完善。儒家德治思想所彰显的人性的光辉,“民本观念”,“仁政思想”,“以德选贤”,“德刑并用”的治国方略都对我们今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然而,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儒家的德治思想毕竟是根植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有其不可跨越的历史局限性和内在缺失性,所以我们必须要辩证的去看待它,创造性的对其汲取、转化和继承,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关键词:儒家德治思想;基本内涵;历史局限性;启示Abstract China has five thousand years brilliant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fucianism as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By virtue of Confucianism is the core of the rule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it has experienced long time course of formation, and constantly move forward step in the history of baptism and test to improve. Confucian thought of rule of virtue brings humanity, people-oriented concept, hand as benevolent governance thought , according to the moral select oftalents, punishment and statecraft is to present construction of our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as extensive significance. However, we must be clear that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rule by virtue is, after all, planting 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at time, has its historical limitations and not across the inner deficiency, so we must be dialectical to look at it, and creative learning , and transformation and inheritances, to its make is better serve a the society and people.Key words: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rule of virtue; Basic connotation; Historical of limitations; revelation.前 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传,其中以儒家文化最为突出,而作为儒家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的德治思想,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发展研究的点。从夏商西周到孔孟时期,从荀子、董仲舒再到唐宋明清,先哲们都对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虽然,五四时期儒家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和批判,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和积淀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乃至个人的修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而且对几千年后的今世仍拥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儒家德治思想以“仁政”为核心,以“道德教化”为主要手段,在实践的过程中,重视民生,倡导修身养性,强调选贤与能,提出宽猛相济,德刑兼施的治国方略。本文从儒家德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内涵入手,切实分析,充分阐释其内在合理性与历史局限性,从而更进一步揭示其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一、儒家德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儒家德治思想上至夏商西周三代,下贯明清两朝,初见于孔子,充实与孟子,荀子,完善于董仲舒,经过封建王朝的众多贤哲们的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1(一)夏商西周是儒家德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奠定时期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所为,他的形成与发展是几千年来儒家文化积淀的产物,是几千年来儒家圣贤们思想的结晶。夏朝,统治者推行“家天下”的思想,建立起以父权家长制为基础的宗族政治,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维护这种以血缘建立起的宗亲制度,非常重视推行“礼”,这是早期儒家德治思想的萌芽。2其统治者还宣扬“君权神授”,认为自己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将自己的残酷暴政和私利说成是上天的旨意,并且强迫人民接受服从。武王伐纣,西周建立,周朝的统治者积极总结夏商灭亡的经验和吸取其教训,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清楚的认识到了人民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明德慎罚”主张,强调慎德和慎刑。(二)孔孟是儒家德治思想基本完成时期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亲历了家庭的破败,亲睹了“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论语季氏)3的违礼现象。礼崩乐乱,战乱频繁的社会动荡现实,深深的刺痛了这位圣人,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德治理念,主张“德主刑辅”,以此来根治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一方面各诸侯国纷纷启用贤才,创立、完善、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另一方面统治者武力攻伐,横征暴敛,贪婪的榨取人民,出现了“庖有肥肉,厮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孟子梁惠王上)4的悲惨社会景象。至此,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仁”,提出了“仁政”思想,推行“德”治,维护社会的统一和谐。(三)汉及其各后世对儒家德治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儒家德治思想经过夏商西周时期的奠定,和孔孟对其的发展壮大,使其基本形成。荀子完善了孔孟的“天命”理论,重点强调了人在治理国家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主观能动作用,揭示了人作为治国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到了汉代,董仲舒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变为一跃中国的正统思想。此后先秦时期的儒家德治思想,成为两汉以后历代传统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传统,唐宋元明清,都是在此基础上对其不断完善发展的。二、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的悠悠长河中儒家文化是其璀璨的明珠,儒家的德治思想几千年矗立不倒,必有其独特的光辉。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儒家德治思想的核心,德主刑辅,德行并用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具体运用和外在表现,为政以德,以德选贤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要求。(一)以民为本,实行仁政1.爱民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儒家德治思想的核心内涵。中国的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国家兴衰,江山社稷,他们拖行多种政策维护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在不断地尝试、检验、调整后最终认识到人民在政权兴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儒家的思想家提出“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主张,充分注重民生,开始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价值“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5孟子,更是冲破了社会氛围对君主的绝对崇尚,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口号,喊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6将人民的意志放在了治国的第一位,强调人民在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维护巩固上的历史作用和重要价值。儒家的统治者逐渐明白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孙子公孙丑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2.富民要达到政权的长期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并不只能空喊口号,儒学思想家立足于封建社会实际提出了“制于民之产”、“取于民有制”的重要思想,以此为手段,切实保证民众利益在现实意义上的根本实现。7孟子,认为实行仁政,让人民安居乐业,首先要给予群众一定的土地。他从“井田制”入手,制定具体的策划部署,将土地划分为九块,犹如“井”字分布,最中心的一块土地作为国家的公田共同耕种,公田周围的八块土地分别分给八户人家,作为他们的私产进行耕种。这样公田所得上交国家,私田所得留为民用,既保证了国家税收的有效来源,有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8以此,达到“养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9的天下安乐太平之境。同时,思想家也看到实行“仁政”,保障人民利益,促进经济增长,维护国家统一,并不能无节制的横征暴敛,欺压榨取百姓,统治者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对人民的索取必须要有理、有度、有节,否则夏商灭亡,秦王朝的残酷景象必将重演。3. 育民儒家德治思想讲求仁政,不单单局限于“制民之产”保求温饱的阶段,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注重对民众实行礼仪教化,致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真正做到让民众安居乐业。儒家思想家认为人人都有向善的本能“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后天的环境致使人的善性被掩盖,统治者应擅用礼治教化引导人们弃恶从善。要达到弃恶从善的目的,首先,统治者要具备良好的德行。“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正君而定国矣。”(孟子离娄上)10统治者只有先对自己的德行修养有所培养与完善,才能更好地为民众树立榜样力量和指导方向。其次,统治者要采取积极措施对民众进行教化。“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11的伦理道德,培养民众信善、向善、从善。(二)德行并用,德主刑辅1.修身养德在个人的培养上,儒家德治思想非常注重修身养德,不仅君王臣子要修生养德,就连普通民众也要不断地修养好的德行。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的孔子非常推崇周王朝的“礼”,在实践中更是注重对个人修为的培养,强调“为仁由己”张扬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自觉性,指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子路)12孟子从“仁、义、礼、智”出发,形成了“尽心”、“知性”、“存心”、“养性”、“养气”的一整套修生的理论。2.为政以德在治理国家上,儒家德治思想非常强调为政以德,政治不能仅仅依靠严酷刑法,真正能够震慑人心灵的是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13治理国家,运用道德教化,就好似北极星一样,所有的群星都围绕和拥护它,运用比喻深刻的阐释道德对政权统治的重要性。试想如果一个国家的君王和民众都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那么这个国家必定处在一个长期良好的发展状态下。孔子还认识到统治者对百姓施以严酷的刑法和繁重的赋税后,虽说百姓有所听从,那也只是由于害怕,并不是百姓发自内心的真正诚服,所以,只有用道德来感化,规劝,引导民众,才能从根本上让百姓信服,才能达到最理想的统治状态。而能很好地实行“德治”的关键在于统治者要修身,慎独,自律,起表率带头作用,推己及人,上行下效。“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143.德为主,刑为辅,不否定法的作用德刑并用,德主刑辅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具体运用和外在表现在治理国家的手段是不能单一运用刑法或道德,要恩威并施、宽猛相济。在历史上,儒家“德主刑辅”思想由来已久了,发端于西周的“明德慎罚”,形成于春秋的“为政以德”,时至汉代中期完成了对其理论的建构,在唐代成为法典,被后世的历代封建王朝所遵循沿用,而后不断丰富和发展,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立法和司法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简单而言,德主刑辅就是要求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以礼仪教化为主,以刑法惩治为辅。第一,要清楚的认识到道德和刑法,宽和猛的协调运用,对巩固国家稳定的重要意义。孔子提出:“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正是以和。”第二,指出统治者运用刑法要适中,不可不依据实际滥用,乱用刑法。“刑法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第三,在德刑的地位上主张“大德小刑”以德治为主,以刑治为辅。董仲舒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天亲德而疏阴,任德不任刑”。15(三)以礼治国,以德选贤以礼治国,以德选贤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要求。其一,儒家思想推行“德治”,但在德治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来衡量,于是儒家德治思想引用了“礼”这一重要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勇、敏、和、宽等。16其二,儒家德治思想不仅强调君主要有德行,更进一步的将“以德治国”的思想贯彻到普遍的政治生活中,提出“以德选贤”,“以德治吏”。统治者在官员的任职罢免上不再只依据于知识水平和执政能力,更是将官员的道德品行纳入其中,选用德才兼备的人去治理国家和服务人民。三、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缺失毫无疑问,儒家德治思想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也一直都是封建君王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它的“仁政”核心,“民本观念”,推行“道德教化”,讲求“德行并用”都对当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认识到根植于封建社会的儒家德治思想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局限性,将其思想与当前的现实社会相结合,深挖其优秀内涵,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一)“内圣外王”的治国理念,存在巨大风险儒家德治思想以“天人合一”作为哲学依据,以“性善论”作为逻辑起点,强调君王和民众对于善行的修养和遵循。孟子在对治国理念进行探求的过程中,提出了“内圣外王”理想治国模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身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17中的“三纲目”和“八条目”对“内圣外王”的治国模式做了简明的阐释,圣人通过自身道德的完善,通过格外,致知,意诚,心正,修身等“内圣”历程,最终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目的和理想境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一,儒家德治思想将治理国家的命运寄托于君主的贤明道德。当君主是贤圣明君的时候,国家就处于太平盛世,但是他却忽略了作为人的君主有自身的善性和恶性,在修德中存在自觉性和不自觉性,在良好德性的保持上有其一定的时间限制。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不难发现,内圣外王的理想之境少之又少,所以,封建君主对德行的修养上存在巨大的偶然性,若将国家命运寄托于君王内在德行的修为上存在巨大的风险。其二,统治者推行德治,注重道德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归因于统治者个人,在所难免的会将统治者个人喜好带入德行培养中,如若统治者偏好孝道,上行下效,下属官员为了政绩和利益必会投其所好,多多抓孝廉,很有可能忽视德行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二)“君臣尊卑”的等级观念,专制思想明显 儒家“德治”思想作为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其本质是为封建的君王统治所服务的工具专制思想明显,它所遵循的思想有其糟粕内容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妻为夫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三纲五常”、“等级制”、“家长制”、“愚忠愚孝”、“男尊女卑”18这些思想标准带有强烈的尊卑等级观念,不利于创建平等的男女地位,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人类自然本性的释放,加深了封建纲常伦理对民众思想的束缚和压迫,限制了正常的法律制度的形成。 (三)“天命论”与“人性论”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和片面性儒家德治思想将“天命论”与“人性论”作为理论依据,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和片面性。中国封建时期由于科技水平落后和人的传统敬天思想的原因,对于许多常人无法解释的现象,统统归因于天的意旨,单言对“天”的理解就分很多种,如物质之天,主宰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19其一,人们习惯于对天地精神的窥测和理解把握,如许多占卜、巫术等。其二,将天人格化强调天所赋予的道德属性,如“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礼记经解)20其三,天具有道德的意志,人们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不可任意妄为的,而是要遵循天的意旨,顺应并弘扬天道,如“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礼记礼运篇)21儒家德治思想实施仁政,进行道德教化以“性善论”为起点,认为人人都具有向善从善的本能,作为君主只需要将人们潜藏在内心的善挖掘出来,并加之以利用和弘扬。孟子指出人具有区别于兽类的共有属性,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22这保证了人必定不能像兽类一样只满足于生理的基本需求,必须会向更高层次人的心理需求迈进。正是这些仁、义、礼、智的社会属性的存在才决定了人能被教化的先决条件,但是他没能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人性理论。人性是复杂多变的,且深深的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以,无论是孟子所说的“性善论”还是荀子所说的“性恶论”都带有强烈的片面性,都没能全面而具体的看待人的本性问题。四、儒家德治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处于封建小农经济下的儒家德治思想存在着许多历史的局限性和内在的缺失性,我们既不能全盘的否定,也不能全盘的接受,唯有创造性的加以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为现实的社会起到巨大的借鉴意义。(一)要密切联系群众,切实了解民情,尊重民意,顺应民心儒家德治思想启示我们当代的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应当密切联系群众,切实了解民情,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真正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现在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进程,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有些领导干部存在急于求成,好大喜功,不考虑实际情况,脱离群众的问题,他们缺乏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主动性,身在群众却不能心系群众。儒家德治思想重视民生,推行“仁政”,强调“民事不可缓也”,指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孔子离娄上)23将人民的意志提上日程,其强大的生命力得以彰显。民之所思,政府所行;民之所忧,政府所急。要想政权稳固长久政府理应将人民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最直接的实际问题。(二)要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儒家德治思想启示我们当代的统治者在治理国间的过程中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当前更是处于社会主义的转型时期,单单依靠道德约束调节是行不通的,社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有机体,它的正常运行必定要依赖于多种方式的有效配合。儒家德治思想主张“德刑并用”,“宽猛相济”虽然强调人们运用好的道德来约束自己,再用优秀的道德去治理国家,但是对道德道德的实施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运行机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也缺少系统有效的惩罚和补救措施。如果我们片面的追求法治,只能让人民“惧”,却不能“爱”,最终将导致夏桀、商纣残暴统治社会的在现;而如果我们片面的追求法治,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震慑力,必当流于不切实际的说教和形式化,所以,我们要吸取其教训,既要运用德治激励人们积极从善,又要运用法治保证德治的有效贯彻和实施。24 (三)要充分尊重人才,注重对人才德行培养古往今来,为政之要,首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儒家德治思想启示我们当代的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才,注重对人才德行培养,选贤与能,健全人才选拔机制。现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首先我们看到许多党政领导干部安于享乐,权利欲望膨胀,腐败现象严重,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以我们必须要注重对领导干部德行的培养教育,建立完善的监督问责长效机制,激发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理念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气节。25其次,在干部人才选拔上出现了依据血缘关系,职缘关系,地缘关系的不公正,不透明的干长裙带现象,让老实正派人吃亏,让正直敢言的人痛心,所以,我们必须要充分尊重人才,努力破除不正之风,打压不良习气,坚持民主,公开,依法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真正将德才兼备,注重实际,群众公认的好干部输送上去。结 论儒家德治思想,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历程从夏商发展而来,于孔孟时期完成,而后封建历朝历代不同程度对其发展完善,最后时至五四时期遭遇了了巨大重创,它的许多如“尊卑贵贱”,“内贤外王”,“天命论”的思想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但是作为几千年封建王朝主流思想的儒家德治思想我们仍应客观公正的看待它,肯定它其中所蕴含的的“仁政”核心、“民本观念”、“选贤以能”、“德刑并用”、“宽猛相济”的优秀思想文化对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完整起到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借鉴其优良经验总结其惨痛教训,不断的完善发展让其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参 考 文 献1杨绪庆.儒家德治思想及现代解读D.山东: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7.60.2张喜军,蒋龙翔.先秦儒家德治思想解析一种中国传统政治视野下的研究.A.社会科学战线,2007,(3):5-37.3杨丽红.孔孟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山东大学,2008.37.4涂秋生.儒家德治思想及其价值论析A.天赋新论,2007,(1):6-28.5甘安顺.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桂海论丛,2005,(4):3-31.6杨丽红.孔孟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山东大学,2008.37.7林涛,王维.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A.北方经贸,2001,(10):3-11.8杨丽红.孔孟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山东大学,2008.37.9郎雪霞.论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A.甘肃高师学报,2003,(4):3-42.10杨绪庆.儒家德治思想及现代解读D.山东:山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