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六讲 文 气 说,第六讲 文气说,讲授提纲: 一、先秦至汉魏时期“气”概念含义的演变 二、曹丕有关“文气”之说的解读 三、“文气”说之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六讲 文气说,一、先秦至汉魏时期“气”概念含义的演变 “气”是内涵非常复杂纠结的一个文化概念。大体说来,它的涵义经历了一个由自然物质(元素)向人的精神气质发展的过程。当然,在这个发展历程中,“气”之两种涵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纠结在一起的。现在做一简单梳理。 1、先秦时期 “气”的最初含义,当是指一种生成物质的元素。,第六讲 文气说,今存最早论说“气”的资料,是国语周语上的这段话: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周太史)曰:“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韦昭注:“过,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韦昭注:“烝,升也。阳气在下,阴气迫之,使不能升也。”)于是有地震” 这里的“天地之气”应是指“阴阳”,是自然界物质性的东西。,第六讲 文气说,到春秋时代,有“六气”之说。左传昭公元年记载: (医和)对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这里明确说,六气谓阴阳风雨晦明,是自然界物质性的东西。但要注意:它说五味、五色、五声均源自六气,开启了把“气”从自然物质的意义引向人文意义的途程。,第六讲 文气说,到战国时,论述“气”的资料就更多了。管子即有不少关于“气”的论说,如云: 凡物之精,化(一作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内业)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同上) 管子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枢言),第六讲 文气说,这些话的意思是说,“气”(精)是生成万物之根本,也是人体之得以诞生的根本。这里的“气”,仍是指物质性的东西。但同时,管子还说“气”生成了人的心智: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通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内业) 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心术下) 这就进一步明确地把“气”和人的精神状态联系在了一起。,第六讲 文气说,孟子也说到“气”: 吿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公孙丑上) 这里的“气”,是专就人而言。孟子把“气”和“心”、“志”对言,“气”侧重指身(生理)的方面;但也包括心志方面的涵义(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第六讲 文气说,同样的意思又如: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公孙丑上)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尽心上) 孟子这里所说的“气”,都是兼生理之气和精神之气而言的。,第六讲 文气说,庄子谈到“气”的文字也很多,其总的说法,是认为“气”属于物质性的东西。例如: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 这里,庄子区别了“心”与“气”,“气”是指人体内的生理之气。,第六讲 文气说,知北游还有一段著名的话: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这里提出的“通天下一气”的命题,被张岱年先生称为“古代最早的气一元论”。这里说,“气”生成万物,亦生成人体,则“气”是“原创”性的物质。,第六讲 文气说,荀子也多次说到“气”,如: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 水火有气,草木有气有生,禽兽有气有生又有知,人有气有生有知更有义。可见,气是无生无知的,而有生有知之物皆有气。那么,气就是生命与意识得以产生的基础,是一般的物质存在。 总之,战国时期,“气”的涵义主要仍是一种物质存在(无论其说自然界还是人本身),是生成万物(包括人)的根基,但同时也兼指人的精神意志。,第六讲 文气说,在先秦所有论“气”的言论中,我们最应注意的,是那些把“气”和人体、人的精神联系起来的论说。如管子心术下云“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孟子公孙丑上说“浩然之气”;庄子人间世说“心斋”;等等。但是,先秦的这些说法,仅停留在“气”与人体、人的精神有联系这样一个泛泛的浅层面上,没有更深入细致地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第六讲 文气说,2、秦汉魏时期 秦汉的思想家继承了先秦的上述观念,如王符说: 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壹郁,万物化淳。和气生人,以统理之。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 天之以动,地之以静,日之以光,月之以明,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丑类,变异吉凶,何非气然!(潜夫论本训) 这是说天地之气的变化,生成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第六讲 文气说,再如王充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烝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论衡自然)这里的“气”,是专指自然物质。王充又说: 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始生而死,未产而伤,禀之薄弱也;渥强之人,不(当作必)卒其寿。若夫无所遭遇,虚居困劣,短气而死,此禀之薄、用之竭也。此与始生而死、未产而伤,一命也,皆由禀气不足,不自致于百也。人之禀气,或充实而坚强,或虚劣而软弱。充实坚强,其年寿;虚劣软弱,失弃其身。(论衡气寿),第六讲 文气说,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立,形命相须,以至终死,形不可变化,年亦不可增加。以何验之?人生能行,死则僵仆,死则气灭,形消而坏。禀气生人,形不可得变,其年安可增?(论衡无形) 这里的“气”,便是指人体生命之气了。,第六讲 文气说,值得注意的是,秦汉之际的思想家开始将人体之“气”与人的生理现象甚至品格特征联系起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吕氏春秋说: 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恃君览达郁) 这是把“气”与生理现象联系在一起。,第六讲 文气说,再如荀子说: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智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照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荀子修身),第六讲 文气说,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埶也;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荀子修身) 荀子说“治气养心之术”,意含下列“血气刚强”等九种心性,可知“气”与那些心智品格有关。而所谓“安燕而血气不惰”,亦是指精神、意志而言。只是,荀子没有把“气”和精神品格之关系说得清楚明晰。,第六讲 文气说,到了汉代思想家那里,对此一问题的讨论便更加深入明切些,他们开始明确地论说“禀气”状况与人的不同品格特征之关系。如王充说: 豆麦之种,与稻粱殊,然食能去饥。小人君子,禀性异类乎?譬诸五谷皆为用,实不异而效殊者,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残则受仁之气泊,而怒则禀勇渥也。仁泊则戾而少慈,勇渥则猛而无义,而又和气不足,喜怒失时,计虑轻愚。妄行之人,非故为恶。人受五常,含五脏,皆具于身。禀之泊少,故其操行不及善人,犹酒或厚或泊也,非厚与泊殊其酿也,麴糵多少使之然也。是故酒之泊厚,同一麴糵;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论衡率性),第六讲 文气说,俱禀元气,或独为人,或为禽兽。并为人,或贵或贱,或贫或富。富或累金,贫或乞食;贵至封侯,贱至奴仆。非天禀施有左右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论衡幸偶) 王充认为,人之善恶贤愚、残仁怒勇等品格,乃至贵贱贫富等境遇,都与个人禀受元气的状况有关。王充的探讨较荀子细密了一步,但相对于其后的思想家,还是显得粗放迂阔。,第六讲 文气说,真正把“禀气”与个人的个性才能、精神气质联系起来,要到汉末曹魏时期。我们来看一些史料: (胡根)应气淑灵,实有令仪。(蔡邕童幼胡根碑) 申屠蟠禀气玄妙,性敏心通。(后汉书申屠蟠传载蔡邕语) (徐干)含元休清明之气,持造化英哲之性。(佚名中论序) (扬雄)受气纯和,韬真含道,通敏叡达,钩深致远,建立玄经,与圣人同趣。(陆绩述玄),第六讲 文气说,这里所谓“淑灵之气”、“玄妙之气”、“清明之气”、“纯和之气”,都是禀受于天,并且都是称道人的美好的精神气质和聪明智慧的。再如: 无乃李广之气,循发益怒,乐一当单于以尽余愤乎?(孔融遗张紘书) 霍光怀沉勇之气。(嵇康明胆论) (毌丘兴)志气忠烈,临难不顾。(张既表毌丘兴) (徐邈)才博气猛。(三国志魏书徐邈传载卢钦所著书),第六讲 文气说,这里所谓“怒愤之气”、“沉勇之气”、“忠烈之气”、“恃才之猛气”,则都是形容人的某方面的精神品格的。再如: 或谓吾子英才秀发,邈与世玄,而经纬之气有蹇缺矣。(伏义与阮籍书) 任城王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三国志魏书任城王传) 这里所说的“气”,都是指人的某方面的资质、才能。,第六讲 文气说,此一时期,特别应注意者,是曹魏刘劭的人物志。他说: 葢人物之本,岀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人物志九征第一) 这是说,人的情性、品质虽虚玄神妙,但它是禀受太一之气、涵纳阴阳五行而形成的,故可以循其形质,考其情性。,第六讲 文气说,所以他又说: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著于厥体矣。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是故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矣。五常之别,列为五德。是故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人物志九征第一),第六讲 文气说,刘劭在这里把五行(五德)与人的生理现象、精神品格一一对应起来: 木骨温直而扰毅 金筋刚塞而弘毅 火气简畅而明砭 土肌宽栗而柔立 水血愿恭而理敬,第六讲 文气说,要说明的是,汉魏时期学者在论说“气”与人的精神现象时,常常把五行与“气”看作是一个范畴的东西。如王充即说:“人禀天地之性,怀五常之气,或仁或义,性术乖也”(论衡本性);“人之所以聪明智惠(慧),以含五常之气也。”(论衡论死)这里所谓“五常之气”,就是指五行。案: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云:“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淮南子本经训“圣人节五行则治不荒”高诱注:“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水属阴行,火为阳行,木为燠行,金为寒行,土为风行。五气常行,故曰五行。”白虎通五行:“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可见,“五行”与“五气”是同一个概念。,第六讲 文气说,所以,刘劭以五行说明人的精神品格,便是讲“气”与人的精神品格的关系。在曹魏时代,认为禀受五行之气之侧重不同,会造就人的不同精神品格的观念,是普遍的。再举二例以证: 木气人勇,金气人刚,火气人强而躁,土气人智而宽,水气人急而贼。(任嘏道论,全三国文卷三十五) 孔文举金性太多,木性不足,背阴向阳,雄倬独立。(姚信士纬,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子编名家类),第六讲 文气说,汉魏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用“气”来形容言辞。例如: (张承)每升朝堂,循礼而动,辞气謇謇,罔不惟忠。(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载周昭语) (张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同上) (臧洪盟誓时)辞气慷慨,涕泣横下。(三国志魏书臧洪传) (张衡)声气芬芳。(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 (祢衡)飞辩骋辞,溢气坋涌。(孔融荐祢衡表),第六讲 文气说,以“气”形容人的言辞,早在先秦和西汉时即有。如: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泰伯) 传曰:孔子过康子,子张、子夏从。孔子入坐,二子相与论,终日不决。子夏辞气甚隘,颜色甚变。子张曰:“子亦闻夫子之论议邪?徐言誾誾,威仪翼翼。后言先默,得之推让。巍巍乎,荡荡乎,道归矣。小人之论也,专意自是,言人之非。瞋目扼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一幸得胜,疾笑嗌嗌。威仪固陋,辞气鄙俗。是以君子贱之也。” (韩诗外传卷九 ),第六讲 文气说,综上所述,从先秦到曹魏,“气”这个概念的内涵,有一个由自然物质向人的个性才能、精神气质演变的趋向,并且,人们也用它来形容言辞。到曹丕的时代,人们普遍用“气”来品评人物的个性气质,用“气”来说明人的言辞。在这个背景下,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就是容易理解的了。并且,了解了“气”概念内涵的演变,也可以准确理解曹丕命题的真实含义。 不过,到曹魏时期乃至其后,“气”概念仍有“自然物质”的含义,这一点是必须说明的。只是它的这个含义,不是我们要注意的了。,第六讲 文气说,二、曹丕“文气”之说的解读 曹丕首次将“文气”概念明确地推广到文学创作中,他有关“文气”的论说主要是以下几段文字: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巵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第六讲 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以上典论论文) 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与吴质书),第六讲 文气说,下面联系曹丕评论作家,具体考察一下各自“文气”的内涵。 1、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巵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 齐气,指舒缓之文气。文选李善注:“言齐俗文体舒缓,而徐干亦有斯累。汉书地理志曰:故齐诗曰:“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此亦舒缓之体也。”,第六讲 文气说,案: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季札观乐,“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服虔注:“泱泱,舒缓深远,有太和之意。”汉书地理志:“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汉书朱博传:“齐部舒缓养名”颜师古注:“言齐人之俗,其性迟缓,多自高大以养名声。”论衡率性:“楚越之人处庄岳之间,经历岁月,变为舒缓,风俗移也。故曰齐舒缓。”,第六讲 文气说,七子中,徐干的作品散佚最为严重,大多仅存零散佚句。仅就曹丕提到的作品看,玄猿漏巵圆扇橘赋四赋中,仅圆扇还存留几句遗文: 惟合欢之奇扇,肇伊洛之纤素。仰明月以取象,规圆体之仪度。(太平御览卷702;北堂书钞卷134;全后汉文卷93) 这几句描述团扇的质地和形状,使用了比喻手法。此外,看不出其他特征。但是也能透漏出一点有意味的信息:曹魏时期的作家,大多关注动荡的现实人生,格调慷慨悲凉。徐干此作,从题材上看,似乎无法与三曹和王粲等同调。,第六讲 文气说,徐干的诗,存留情况要好于赋。从存留者看,似乎缺少阳刚之气。如: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陶陶诸夏德,草木昌且繁。(答刘桢诗) 这诗似乎并非完篇。写对朋友的思念,深挚笃诚却柔弱缠绵。 这是今存徐干诗中最“阳刚”的一首,其余有情诗、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和著名的室思六章,都是关乎情爱的。风调舒缓柔和,与建安时期的普遍风气不类。试看室思六章:,第六讲 文气说,沉阴结愁忧,愁忧为谁兴?念与君生别,各在天一方。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不聊忧飡食,慊慊常饥空。端坐而无为,髣髴君容光。 峩峩高山首,悠悠万里道。君去日以远,郁结令人老。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飘飖不可寄,徙倚徒相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第六讲 文气说,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喟然长叹息,君期慰我情。展转不能寐,长夜何绵绵。蹑履起出户,仰观三星连。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思君见巾栉,以益我劳勤。安得鸿鸾羽,觏此心中人。诚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何言一不见,复会无因缘。故如比目鱼,今隔如参辰。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终之。别来历年岁,旧恩何可期。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讥。寄身虽在远,岂忘君须臾。既厚不为薄,想君时见思。,第六讲 文气说,2、 应玚和而不壮, 刘桢壮而不密。 这是说,应玚的作品气调平和而不遒壮,刘桢的作品气貌高爽劲健但不够细密。他们的创作到底如何呢? 应玚的诗今存六首,多是表现诗人离居漂泊之苦闷(也有游宴之作)。例如:,第六讲 文气说,朝雁鸣云中,音响一何哀。问子游何乡,戢翼正徘徊。言我寒门来,将就衡阳栖。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远行蒙霜雪,毛羽日摧颓。常恐伤肌骨,身陨沈黄泥。简珠堕沙石,何能中自谐。欲因云雨会,濯翼陵高梯。良遇不可值,伸眉路何阶。公子敬爱客,乐饮不知疲。和颜既以畅,乃肯顾细微。赠诗见存慰,小子非所宜。且为极欢情,不醉其无归。凡百敬尔位,以副饥渴怀。(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第六讲 文气说,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 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别诗二首) 可见,应玚的作品不似徐干那样柔弱缠绵,但情感也不像王粲那样浓烈慷慨。同时,他的题材也不够阔大,还囿于个人的天地,未及时代,气势不够雄壮。,第六讲 文气说,再看刘桢: 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终夜不遑寐,叙意于濡翰。明镫曜闺中,清风凄已寒。白露塗前庭,应门重其关。四节相推斥,岁月忽已殚。壮士远出征,戎事将独难。涕泣洒衣裳,能不怀所欢。 凉风吹沙砾,霜气何皑皑。明月照缇幕,华灯散炎辉。赋诗连篇章,极夜不知归。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飞;小臣信顽卤,僶俛安能追。(赠五官中郎将四首其三、其四),第六讲 文气说,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赠从弟诗三首),第六讲 文气说,曹丕在典论论文评刘桢“壮而不密”,看来有些失准。壮则壮矣(比较徐干、应玚而言,似仍不如王粲壮),其实还是很细密的。在与吴质书中,曹丕说“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就很是准确了。 案:“逸气”指自由奔放、不受约束之气。曹丕是说刘桢诗不拘常规,只是还不够遒劲。,第六讲 文气说,3、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 文心雕龙风骨引用刘桢的话:“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才略又云:“孔融气盛于为笔,祢衡思锐于为文。” 都说孔融“气盛”,曹丕亦然。例如: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临终诗),第六讲 文气说,使气命诗,写得激愤而无悔。这便是“体气高妙”。 孔融的荐祢衡疏,重对偶,善用典,词藻华丽。刘勰说“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文心雕龙章表),概括了此文特点。 孔融文又善嘲讽,并且其嘲讽对象往往仅针对曹操,如嘲曹公为子纳甄氏书与曹公书啁征乌桓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故曹丕又有“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之评。,第六讲 文气说,4、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 体弱,即气弱。文选李善注:“典论论文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弱,谓之体弱也。” (王粲诗赋例略) 总的看来,曹丕之“气”,乃是指与作家个性直接相关的表现风格。,第六讲 文气说,三、“文气”说之于文学批评史 (一)从孟子到韩愈 1、孟子“浩然之气”(修仁养义所得之高尚宏壮的人格精神)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第六讲 文气说,2、刘勰文心雕龙说“气” 大抵继承曹丕,指作家或诗文的精神气质(或情思内涵) 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风骨),第六讲 文气说,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诸子) 宋玉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放怀寥廓,气实使文。(杂文) 孔融气盛于为笔,祢衡思锐于为文,有偏美焉。(才略) 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章表) 智术之子,博雅之人,藻溢于辞,辩(或作辞)盈乎气,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杂文),第六讲 文气说,3、南朝至初盛唐其他文论家论“气”更多指诗文的情思内涵,并且“气”、“文”对举并说 钟嵘诗品: 才高词赡,举体华美。气少于公干,文劣于仲宣。(评陆机)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评刘桢),第六讲 文气说, 初唐令狐德棻等周书: 原夫文章之作,本乎情性,覃思则变化无方,形言则条流遂广。虽诗赋与奏议异轸,铭诔与书论殊涂,而撮其指要,举其大抵,莫若以气为主,以文传意。(王褒庾信传论) 钟嵘、初唐史臣之说“气”,往往指诗文作品的情思内涵。,第六讲 文气说,4、刘禹锡“气为干,文为支”说“气”“文”关系的变化 顾其词甚约,而味渊然以长。气为干,文为支。跨跞古今,鼓行乘空。附离不以凿枘,咀嚼不以文字。端而曼,苦而腴。佶然以生,癯然以清。(答柳子厚书),第六讲 文气说,5、韩愈之“气盛言宜”说 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揜。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晣者无疑,优游者有余。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答尉迟生书)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答李翊书),第六讲 文气说,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答李翊书)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翊书) 以上之“气”,是指道德力量。韩愈的“气”还有别的意思,例如:,第六讲 文气说,少年气真狂,有意与春竞。行逢二三月,九州花相映。川原晓服鲜,桃李晨妆靓。荒乘不知疲,醉死岂辞病?饮噉惟所便,文章倚豪横。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东都遇春) 忆昔初及第,各以少年称。君颐始生须,我齿清如冰。尔时心气壮,百事谓己能。一别讵几何?忽如隔晨兴。我齿豁可鄙,君颜老可憎。相逢风尘中,相视迭嗟矜(送侯参谋赴河中幕) 此谓年轻气盛之“气”,是无所畏惧、昂扬进取的精神。,第六讲 文气说,君少气高,为文有气力,务出于奇,以不同俗为主。始举进士,不与先辈揖(国子助教河东薛君(薛公达)墓志铭) 前一“气”与上文相同。后一“气”则专指其文章之气,由于它与“力”字连言,应是指一种壮大撼动人的气势。再如:,第六讲 文气说,崔侯文章苦捷敏,高浪驾天输不尽。曾从关外来上都,随身卷轴车连轸。朝为百赋犹郁怒,暮作千诗转遒紧。摇毫掷简自不供,顷刻青红浮海蜃。才豪气猛易语言,往往蛟螭杂蝼蚓。知音自古称难遇,世俗乍见那妨哂(赠崔立之(崔斯立)评事) 这里的“气”,应是指才学。又如:,第六讲 文气说,足下才高气清,行古道,处今世,无田而衣食,事亲左右无违。足下之用心勤矣,足下之处身劳且苦矣!混混与世相浊,独其心追古人而从之,足下之道其使余悲也!(与孟东野书) 这里的“气”,应与“气节”涵义相近。,第六讲 文气说,不论韩愈的“气”有多少含义,最应注意的,无疑是答李翊书的“气盛言宜”之“气”。韩愈的贡献主要有两点:第一,继承孟子的养气说,明确要求“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把养气与“文以载道”结合了起来,这就发展了孟子的养气思想,明确了如何养气和养气的目的;第二,韩愈之前的理论家,往往把“气”和“文”对立起来谈,韩愈则把“气”与“言”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成为“气盛言宜”。,第六讲 文气说,(二)韩愈之后的多元发展 韩愈“气”说,乃一里程碑。之后,则有不同路线的发展。首先是大抵沿着韩愈的思路论说的,如: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栾城集卷二二),第六讲 文气说,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古诗、苏、李、曹、刘、陶、阮,本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复及。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于无愧,凡以得诗人之本意也。潘、陆以后,专意咏物,雕镌刻镂之工日以增,而诗人之本旨扫地尽矣。大抵句中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复可观?阮嗣宗诗专以意胜,陶渊明诗专以味胜,曹子建诗专以韵胜,杜子美诗专以气胜。然意可学也,味亦可学也,若夫韵有高下,气有强弱,则不可强矣。此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第六讲 文气说,齐梁之病,正若体跼束而气不昌尔。文者气之用,气不昌则更无文。顾昌气者,非引之荒大,出之駤戾也。行于荣卫之中,不见其条理而自不相失。苟顺以动,何患乎窒?故有文采(字形:左火右昆,音kn)煌而经纬适,文情惊踔而纲维调。若气有或至或不至,小顿求工而失其初度,则削肉留筋,筋之绝理者,早已为戾矣。齐梁之失,唯此为甚。(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萧子良登山望雷居士精舍同沈右卫过刘先生墓下作之评语),第六讲 文气说,其次是在行文技术层面进行探讨的(“运气法”,“气”与技巧),如: 魏文典论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斯言尽之矣。然气不可以不贯,不贯则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小区环境改善及设施维护合同
- 游戏化沉浸体验设计-洞察及研究
- 媒体平台内容供应合同
- 定制矿泉水售卖合同范本
- 密封填缝剂采购合同范本
- 学校入股合同协议书范本
- 外墙抹灰工用工合同范本
- 定车合同解除协议书范本
- 废旧物资回收合同协议书
- 商品寄售合同协议书范本
- 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与实施
- 2025年农业农村局公务员招聘面试指南与模拟题解析
- 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管理制度
- 中药材仓库管理制度
- 2025年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公开招聘乡村医生73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秋季新学期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校长讲话:汇一股心力、立两个目标、守三条底线、打四场硬仗
- 2025年保安员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江苏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专家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2025废气处理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麻醉师进修汇报
- 基坑监测评审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