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最近十年发展态势分析_第1页
汽车市场最近十年发展态势分析_第2页
汽车市场最近十年发展态势分析_第3页
汽车市场最近十年发展态势分析_第4页
汽车市场最近十年发展态势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汽车市场最近十年发展态势分析2003-04-11世界汽车2003年第1-2期1 总体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基本概况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此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初步成形、茁壮成长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初步成形(19491965年)新中国成立后便开始创建自己的汽车工业。在1966年以前的15年中共投资11亿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共9个车型品种,年生产能力近日万辆。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 茁壮成长(19661980年)198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为222万辆,是1965年产量的548倍;19661980年累计生产各类汽车达1639万辆;1980年,全国民用汽车的保有量由1965年的29万辆上升到169万辆,其中主要是载货汽车,约为148万辆。 全面发展(1981年现在)2000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均创下新的历史记录,双双突破200万辆大关。2001年,目录内的汽车企业共生产汽车23344万辆,同比增长1281;总销售量为23647万辆,同比增长1329。自1981年到2001年,全国累计生产各类汽车约为2100万辆,其中轿车450多万辆。在这一阶段,整个汽车行业的累计投资(包括引进外资)约1600亿元。 12 生产能力日益提高 在最近10年中,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十分迅猛。汽车总产量从1990年的51万辆上升到2000年的207万辆(见图1),增长了3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358%。2000年,前13家大集团(公司)产量合计为1659万辆,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14%。 图1 19902001年中国汽车产量变化虽然总体上是一种全面发展的大好形势,但不同车型的情况不尽相同。除中型载货汽车外,各类车型基本都有较大的发展。 轿车最近10年来,中国轿车呈不断持续发展的局面。1991年的产量为811万辆,1993年为2297万辆,比1992年增长4172;1995年为3255万辆,比1994年增长2941;1997年为4877万辆,较1996年增长2481;1999年为5661万辆,比1998年增长1124;2001年达7035万辆,同比增长1635。2002年18月,轿车继续呈向好的态势,产量达638万辆,同比增长426。从2001年的情况来看,总产量70多万辆中的80%主要由6家企业生产,而上海大众和一汽一大众占了总量的一半左右。 轿车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兴旺,主要是因为个人用户的购买力有所增强和轿车品种的增加。从各车型的市场分析来看,中高档轿车市场需求最大,其次是中低档的经济型轿车。 载货汽车在这一产品阵容中,各车型的情况不完全相同:重型车日益兴旺,中型车逐年下滑、轻型车徘徊前行。 重型载货车的产量在19911994年间一直呈增长态势,从191万辆上升到372万辆;随后出现了三年的徘徊状态。1998年又开始回升,特别是最近两年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从1999年的467万辆猛增到2000年的813万辆,幅度高达7408。2001年又有将近一倍的大幅增长,达到了1574万辆。2002年18月份的累计产量为1779万辆,同比增幅高达9861。多年来,这一市场主要被东风、一汽、重汽等企业占据。19971999年,上述三大企业的产量之和在这一市场中的占有率分别为:9333、9298和9636。 重型车快速增长的因素除公路运输高速发展外,主要是由于1998年以来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各种大吨位运输用车和工程用车需求急剧扩大。 中型载货汽车自1993年创下年产3347万辆记录以后,产量连年下滑。1997年的产量为1857万辆,比1996年下降265;1998年继续下滑,2000年降到1517万辆,比1999年减少1682。然而,2001年开始止跌反弹,但仅比2000年多200余辆。2002年18月的情况仍较好,同比增长862。一直以来,这一车型主要由一汽,东风两家企业生产,占了全国中型车市场95以上的份额。 中型载货汽车需求的不断下降主要是受重型车连年增长的影响。 轻型载货车最近10年的产量呈一种徘徊前行的局面。19911994年高速增长;19951997年逐年下降:1999年大幅回升,增长3113,达3967万辆。2000年又开始下滑,2001年继续下滑,幅度约为713。但是2002年18月有所反弹,产量的同比增幅达3957。在这一市场上,东风、江淮、一汽、江铃等企业的产品占据近80的份额。 大中型客车这一市场呈现一种不断向上发展的态势,特别是最近几年。1996年,大中型客车的产量为223万辆;1998年为30万辆;2000年继续看好,较1999年增长1841;2001年又大幅上升,创下了650万辆的新记录。在大型客车市场上,黄海、长江、安凯、东风、亚星、北方等9家企业占了9441的市场份额。中型客车市场主要由东风、亚星,长江、一汽等4家企业控制,所占市场份额为879%。 大中型客车市场因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发展而日益扩大,特别是中型客车的市场发展较大。大型和中型客车的比例近两年接近1:5。在大中型客车市场快速增长同时,轻型客车市场开始低迷。 微型汽车这一产品系列中的货车和客车的变化基本一样。 微型客车在最近10年里可谓是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19901996年,以年均3934的幅度增长;1998年的产量为2259万辆;1999年仍是攀升局面;2000年继续看好,达4097万辆,增长4279%;2001年继续增长,达4917万辆。多年来,这一市场主要由5家微型客车企业(昌河、哈飞、天汽、长安和柳微)所占有,市场份额高达9814。 微型货车在19901998年间同微型客车一样也呈高速发展态势,产量从497万辆持续上升到1461万辆,前6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932。1998年开始下降,首次出现负增长。2000年的产量为1351万辆,比1999年的1382万辆又有所下降。2001年呈继续下降之势,降到1305万辆。微型货车主要由柳州五菱、长安、昌河、哈飞和天津华利等企业生产,5家企业的产量之和占总产量的9587。 微型车特别是微型货车市场连年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5家企业争相扩产,从而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时,在城市里受到限制,市场已趋于饱和,农村则对这种车型几乎没有需求,而更欢迎价廉物美的农用车。 表1 19912001年汽车产量车型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轿车总计81055载货汽车总计 重型19026253913378237173308543165530904342814667981324 中型 轻型客车总计 大型301044074730406238363632466361517169656911609 中型2141733013243671950322740186241593023841300633589753420 轻型微型车总计69533 货车497196270275745 客车198144126371922各类汽车总计13 产品结构趋于合理 轿车产销量的逐年提高使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打破了多年来一直以载货车占绝对份额的格局,产品结构不断合理化。19902000年,轿车占总量的比例从1833上升到30左右。同时,轿车的品种也大有增加,从最初的35种增加到现在的40余种。与轿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载货汽车占汽车总量的比例由1990年的71左右下降到40以下。而且在载货车的产品构成中,重型车的比例不断上升、中型车则持续下降。 从最新的贡献度统计来看,2001年,轿车的贡献度最为突出,其产销贡献度分别为3730和4014;其次是微型客车,产销贡献度分别为31.45%和28.44%;重型载货车位居第三,产销贡献度分别为2835和2312,三者产销贡献度合计为 9710和9170。而2000年贡献度前三位则分别为微型客车、轻型客车、轿车。相比之下,2001年轿车上升为第一,轻型客车让位,重型载货车进入,可见变化之大。 14 经济规模有所提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汽车业通过合资相继建成一些”高起点”的轿车厂。但由于投入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汽车的价格比发达国家还要高,而我国的消费者购买能力没有提高,结果造成生产能力大量闲置,有些企业资金难以收回。当时全国一年销售汽车不过200万辆,有些企业的产量甚至不到一万辆,产量最多的企业也就30万40万辆。 2000年,我国汽车生产厂家共有119家,产销量超过20万辆的有3家,总体平均产量为17万辆,与国际上公认的经济规模相比差距甚大,轿车及其零部件企业尤其如此。如 1999年的轿车产量为5661万辆,由 15家轿车厂生产平均产量仅为38万辆。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这一情况有所好转。2001年,年产量5万辆以上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有明显提高,前12家企业(集团)的集中度为8736,比2000年提高398个百分点;前7家企业(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哈飞、北汽、昌河)的市场占有率比 2000年提高266个百分点。目前,三大集团的生产集中度为4810%,比 2000年提高335个百分点。 15 利用外资逐年增加 在中国汽车工业最近20年的“全面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推进,大量外国资本开始进入我国汽车领域。特别是2001年底,我国“入世”以后,外国资本的进入更加踊跃。 外资直接进入我国建立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是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由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克莱斯勒公司1983年签约,1984年正式开始运营。随后又建立了三大轿车企业:1985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和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1991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和一汽集团组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1992年,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共建的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挂牌。 在建成三大合资企业期间,还出现了许多中小型企业,中国汽车工业由此形成了“三大。三孝两微”的格局, 2000年,外商在中国投资成立了24家合资企业(整车5家、零部件 14家、技术和销售领域5家),总投资额51亿美元。另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中外汽车合资签约企业为17家,外商的投资总额为725亿美元,比2000年有所增加。 2002年,外企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大型跨国公司纷纷与中国三大集团合资合作通用公司投资3300多万美元与上汽集团和柳州五菱组建一家新企业;丰田公司和一汽集团签署了发展各类汽车产品的战略合作协议;日产公司与东风汽车公司签订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大的合资项目投资额高达855亿元。 在众多的外国资本中,对市场具有重大影响的当属世界最大的几家跨国公司。目前,全球第一大汽车,集团通用汽车公司在中国投资总额约20亿美元;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商福特汽车公司在其中国第一个合资企业长安福特的投资为4 900万美元,并拥有江铃30的股份;丰田汽车公司在中国共有35个合资合作项目,其中汽车项目10个,总投资约 5亿美元;在中国汽车市场份额最大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投资总额截止2002年约为184亿元。 据统计,至2000年底,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建立了600多家与汽车有关的合资企业,注册资本接近200亿美元。 应当指出的是,当前的中国汽车市场仍是在政府管理下的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形式。但也正是政府培育的这种市场竞争格局,才使跨国公司能够以如此之快、如此之广和如此之深的态势进入中国汽车市常 16 企业实力日渐增强 中国汽车企业面对“入世”带来的挑战,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均以“做强做大”为目标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全球汽车工业联合重组的浪潮。与跨国公司广泛的资本与技术合作,不但极大地促进了企业自身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还有利地促进长期不合理的产品结构的改善,告别了市场上“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局面。回顾汽车工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外合资建立的几个轿车生产企业,不但使中国的汽车产业组织结构和市场结构都发生了变化,而且也使产能得到了较大的升级。 一直以来,大众左牵上海,右携一汽,在中国轿车市场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但两家企业在技术与产品开发方面自主能力不强,较大地影响了企业开发能力的提高和新产品上市的周期。为此,与大众公司合作 10多年的上汽集团,又与通用汽车公司进行合作,使大众不得不重视上海项目的新产品开发工作,从而结束了一个产品生产18年的历史。一汽集团在保持与大众合作的同时,最近成功地牵手丰田,将来还有可能通过马自达与福特开展合作。过去,东风汽车公司的轿车合作伙伴只有雪铁龙,现在扩大到标致集团。本田和韩国起亚,最近又与日产开展全面合资。 中国汽车产业通过不断的联合重组,发展新的合作伙伴,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一手牵着两家甚至更多的外商企业,可以在他们之间寻找平衡,避免受控于某一家合作对象而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