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阶段怎样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_第1页
浅议现阶段怎样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_第2页
浅议现阶段怎样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_第3页
浅议现阶段怎样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_第4页
浅议现阶段怎样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的探讨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以下简称财税59号),就企业重组所涉及的企业所得税具体处理问题进行了明确,为加强对企业重组业务的所得税处理的理解,本文作进一步探讨。一、企业重组业务所得税的处理根据企业重组的税务处理依据的不同条件,重组业务税务处理可以分为一般性重组税务处理和特殊性重组税务处理。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作为原则性规定普遍适用;对于一些特殊重组,则适用不同的计税基础和计税方法。(一)一般性重组的税务处理包括以下四种情况:1.企业由法人转变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非法人组织,或将登记注册地转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应视同企业进行清算、分配,股东重新投资成立新企业,企业的全部资产以及股东投资的计税基础均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2.企业债务重组,以非货币性资产清偿债务,应当分解为转让相关非货币性资产、按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清偿债务两项业务,确认相关资产的所得或损失。3.企业合并,合并企业应按公允价值确定接受被合并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4.企业分立,被分立企业对分立出去的资产应按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二)特殊性重组税务处理特殊性企业重组需同时符合下列五个条件:一是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且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二是被收购、合并或分立部分的资产或股权比例符合规定比例;三是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重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四是重组交易对价中涉及股权支付金额符合规定比例;五是企业重组中取得股权支付的原主要股东,在重组后连续12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取得的股权。对于一些特殊重组,适用不同的计税基础和计税方法。需注意的是,特殊性企业重组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五个条件外,对支付资金也有一些具体要求:1.资产收购时,受让企业收购的资产不低于转让企业全部资产的75%,且受让企业在该资产收购发生时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 2.企业发生涉及中国境内与境外之间(包括港澳台地区)的股权和资产收购交易,可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方式,但需符合一定的条件3.特殊性重组申报双方需备案。企业发生符合本通知规定的特殊性重组条件并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当事各方应在该重组业务完成当年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书面备案资料,证明其符合各类特殊性重组规定的条件。企业未按规定书面备案的,一律不得按特殊重组业务进行税务处理。财税59号执行后,回溯至2008年1月1日企业合乎规定的股权收购等行为,免征企业所得税,所以实际上很多在去年进行并购重组的企业仍能享受到优惠政策。企业并购重组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所得税,财税59号对资源的合理流动而进行的企业重组给予免税待遇,减轻了企业负担,也为支持和推进行业兼并重组,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动力。二、案例分析(一)特殊税务处理依据(二)计算非股权支付额应纳税所得额(三)确定收到股权及非股权支付的计税基础浅议现阶段如何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 从2004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三十四字”的新征管模式,即:“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以来,特别是近期国家税务总局召开的两个重要专业会议,着眼于信息时代加强税收征管、优化纳税服务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要求,更进一步明确指出“信息管税”的先进理念。因此,努力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信息管税”的税收管理新格局已成为当今形势需求,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和重任已迫在眉睫。 一、当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县)以下征收机构越来越精简,从事一线征收管理的税收管理员越来越少。就东宝区地税局征管现状来看,全局从事一线征收管理的税收管理员有36人,而全区注册登记的纳税户4536户,人平管户126户,还不包括因造册登记实行动态管理的纳税户。要想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实现“严、实、细、优”的目标,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信息化管理职能。而目前,东宝区地税局前期在信息化建设上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综合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完善了信息基础化建设。提高了信息化硬件配置,进行网络系统提速,加强征管软件系统运行维护,确保系统运行稳定、高效、安全。同时充分发挥综合征管软件各系统的作用,提高税收征管质效。 二是搭建了信息交换平台。建立了与工商、国税、银行等部门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搭建有关信息交换平台,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丰富信息采集来源,确保采集数据完整、准确、有效,及时掌握经济户口的登记信息情况。同时将采集的信息及时分析,加大监控管理力度,查找存在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三是提高了数据质量和应用水平。在工作中所采集的征管数据以全面、真实、准确、完整,严把数据质量关,同时清理垃圾数据,确保了系统的征管数据干净、有效运行。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以一斑可窥全豹,从局部可看全貌,去年至今,全省地方税费征管软件成功上线到正式运行,地税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已迈上了一条便捷化的高速公路上。尽管如此,但在信息化建设的某些细节上还存有一些问题,如人员素质问题、制度建设问题、税源管理问题等等,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瓶颈”。笔者肤浅认为,加强和完善信息化建设,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队伍素质建设,夯实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地税队伍综合素质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年龄层次老化,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人才少;队伍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等方面。现代税收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是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效的举措,是实现税收征管目标的手段,而队伍素质建设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1、优化人员配置。结合本单位人员结构、综合素质等情况,将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与岗位职责、工作量和难易程度结合起来,将现有人员合理搭配,岗位职责与工作能力相匹配,实现岗位职能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个人专长,做到人尽其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最大效能。 2、加强学习培训。税收管理员以操作实务为培训重点,加强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岗位技能为中心,举办纳税评估技能、查账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与纳税人约谈技巧、增值税纳税检查、企业会计制度、企业所得税业务、出口退(免)税业务、征管软件系统操作、文书受理、稽查业务等方面的培训,重点培训征管软件系统应用的有关知识。同时鼓励干部职工自学业务和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使税收管理员更新知识和管理理念,不断“充电”,进一步提高业务工作能力。 (二)加强规章机制建设,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落实。 1、落实税收管理员管理制度。税收管理员是“税收宣传员、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纳税评估员和税收监控员”,是信息采集与运用最主要的人员。因此,只有通过进一步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做到管户必管事,管事必管户,强调“管户”的全面性和“管事”的动态性,责任到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据不真实、信息运用不足等问题,避免“真空”和“扯皮”现象。遵循“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纳税人的户籍管理情况进行全方位的静态和动态监控,定期对辖区内业户进行巡视检查,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纳税申报和税源变化情况,定期组织开展地毯式清理漏征漏管户工作;落实巡查(服务)工作制度,税收管理员每次下户都要做好记录,详细登记巡查(服务)情况,并将巡查(服务)情况在信息软件中及时反映。巡查(服务)是减少信息漏洞的关键,是加强户籍管理的有效举措。建立税源管理台账,开展经常性的税源巡查,定期对所辖区域进行户籍普查,及时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变化情况,并定期进行行业纳税评估和纳税预测,并将这些信息在软件中及时进行反映,增加信息的可运用性。 2、完善纳税评估机制。通过税收征管软件系统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预警值,税收管理员将日常管理掌握的纳税人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掌握的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产销量、工作流程、成本、费用、能耗等税收相关数据信息录入相关软件,就能开展纳税评估。结合实际,制订出行业投入产出比、产品耗能比、行业平均利润率、行业平均税负等估标指评,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加强信息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提高评估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依托信息网络,与国税、银行、工商、审计等部门的联系,掌握纳税人有关经济信息,把这些信息与纳税人申报的商品进、销、存,产品产、供、销等资料进行比对,从中寻找差异。还要在税收征管软件系统中建立纳税人从登记到注销的整套管理档案,根据评估需要能够调出同行业或同类纳税人的有关数据进行横向对比,从而发现纳税人的异常情况,自动提示有疑点的纳税人。 3、抓征管质效考核。开发和利用税收征管考核辅助系统,制定税收执法电子考评管理办法,实现“执法有记录、过程有监控、结果可核查、绩效可考核”,对税收征管各环节进行考核和评价。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考核评价指标,是衡量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基础指标,该指标既可以反映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诚信度,也可以反映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的力度,通过征管质量与效率考核和评价,能进一步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夯实征管基础。 (三)加强税源监控力度,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税源管理是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基础,是税收征管的基本要求。强化税源管理,必须按照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探索管理新路子、新方法,进一步强化税源监控的力度,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详细的税收日常检查管理办法,充分运用日常检查了解的情况,以信息化为依托,研究开发相关软件,加强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申报真实性的分析。特别是对重点税源实行以服务为主的管理办法,根据大企业账册健全、核算规范、财务人员素质较高的特点,在加强有关信息收集、监控的基础上,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资金、物流的监控分析,综合评估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科学预测税收收入情况,确保主要税源的税收稳定,实现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健康、稳定、协调增长,避免整体税收大起大落;对中小企业实行管理为主的办法,在督促建帐建制、规范核算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税负预警体系,掌握中小企业税源变化规律,通过纵向、横向对比,强化管理,提高企业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综合评估,对长期零申报或负申报的纳税人,依法进行核定征收,提高税收的监控能力和管理水平,这样才能有效地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从大型企业的信息需求探讨信息服务来源:互联网 作者:刘慎河 日期:2009年10月07日 访问次数: 109次 论文关键词:大型企业信息需求信息服务论文摘要:分析了大型企业的经济特点、信息需求特点以及信息服务发展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探讨了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方法。 企业信息需求是企业信息机构的起点和依据,满足其信息需求是归宿,而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则是作好信息服务工作的关键。1 大型企业的经济特点和信息需求特点1.1 大型国企的经济特点大型国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规模大、行业领域广泛;二是高新技术应用密集,技术、工艺设备较先进、复杂;三是科研力量雄厚,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能力强;四是先进产品占多数,市场份额大,市场波动对企业经营影响大;五是处于新旧体制磨合期,面临所有制实现方式及政企关系的深刻变革,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实行生产力要素重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国际竞争日趋激烈。1.2 大企业信息需求特点大型国有的企业的这些经济特点决定了其信息需求特点。通过对大企业信息需求现状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大型国企改革的深入,其信息需求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大企业需求信息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工作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其信息需求有明显的实用性。二是以产品开发为轴心。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品的竞争,因此,产品开发对于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是生命悠关的事。对产品开发信息、技术经济信息、产品标准信息的迫切需求,正体现了企业以产品为轴心的信息需求特点。三是需要高层次的信息。大企业进行的投资(资本运营、要素重组)及其科技开发、技术引进都是些大项目,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亿乃至数十亿,高投入、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因决策失误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的情况屡见不鲜。市场竞争中失去哪怕1%的份额也会造成企业巨大的利润滑坡。而上游原材料供应小幅上涨或者下游产品销售趋缓同样会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因此,大企业急需国内国际宏观经济走向、科技开发咨询、市场营销、关联行业市场动向等高层次决策信息,包括政策、价格等原始信息和加工整理后的预测信息与趋势信息。四是需要全方位综合性信息。大企业信息用户由企业领导、中层管理专家、各专业技术人员、各工种生产人员组成,各类用户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文化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决定了其信息需求全方位、综合性特点。五是需求信息内容的广泛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与科技、社会、经济、文化相融,信息需求已由过去单一的科技信息需求转变为经济、市场、政治、政策法规及科技信息并重。六是信息源的多样性以及信息渠道、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七是对计算机检索、信息加工、信息高速公路等新兴渠道和服务方式的需求尤为迫切。2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特点21世纪将是加速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要重点做好信息化基础结构的建设,在技术选择上应采取跨跃式的方式,而在基础结构布局上应采取渐进式的方式,来构筑我国的信息化工程系统。这一工程的全面铺开,将推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特别是以当代高科技为支撑的信息业的发展势头会更加强劲。2.1 网络多功能化进入21世纪,人们高起点地利用了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并将这3项技术融为一体,建立了多功能的网络化系统。我国的信息化基础结构已明确要建立一个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为基础的互通共享系统,这为21世纪的网络向多功能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2.2 资源建设集约化在传统的经济活动中,人们对资源的认识主要在土地、矿山、石油、产品、设备等各种物质方面。信息资源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战略性资源,是实现网络化的基础,是网络化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后资源建设将走集约化、联合开发的路子,实行大协作、大集成,彻底扭转目前信息资源配置、开发利用及经营服务的孤军作战、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大联合、大集成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优势,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发挥大系统的整体功效和联合体的群体优势,使信息产业向着生产规模化、分工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发展。2.3 信息服务市场化信息服务业将由众多行业组成,服务程度会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人员会不断增多,企业类型复杂多样,用户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联合开发、联合生产趋势改变了信息生产和消费的格局,强化了供求机制对信息市场的作用,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多模式的市场体系,信息产品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信息市场的各种交易活动通过各种机制实现了调节和合理配置。首先是价格机制,它调节着信息的供求关系,刺激着信息量的流入和流出。其次是信息市场的供求机制,它调节着信息在市场上合理流动以及供求双方的矛盾,实现了信息市场活动中各种量和结构的平衡。第三是竞争机制,它保证了信息市场的正确流向,优胜劣汰,促使信息市场供求实现合理化和优质化。2.4 产品与机构的多元化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任务的实施,信息业向多元化发展。也就说,信息业形成的产品、机构是多元的体系。信息服务业是一个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它遵循产品的一般经济规律,但又与一般产品有所不同,它是无形的产品,但有规模之分。一个产品可由多个系统构成,而多个系统又可能由多个部门完成。因此,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由多个部门、多个体系共同完成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涉及到硬件计算机制造业及信息产品的软件业。信息产品的消费涉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包括经济实体、科研单位、政府机关等。2.5 管理的法制化21世纪是信息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整套的信息法律制度得以制定,信息法制随之发展,基本形成了一个信息法体系,包括信息资源管理法、信息技术法、信息产业法、信息流通法、信息安全保密法、信息产权法、国际信息合作与交流法等,对信息服务几个重要环节实行了法律的约束,规范了市场行为,保护了信息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利用,信息发布与传播得到了保护,国际信息合作也进入了法制化轨道,信息立法实现与国际接轨。这些都将有力地促进21世纪信息服务业向纵深方向的发展。21世纪是知识、信息为一体的大跨越的信息时代。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信息服务业将有着广阔的前景。3 企业信息服务针对企业信息需求在宏观和微观上出现的新特点,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企业信息服务。3.1 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信息业的奋斗目标 当前企业信息需求的日益高涨为步履艰难的信息业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电子信息服务业和新兴的信息产业以其快速高效、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向传统的信息机构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另一方面,国家对这些信息机构的投入相对减少,竞争日益激烈,信息机构只有以需求为导向,不断向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使自身得到更大的发展。因此,今后信息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信息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信息产业,并实现功能社会化、结构网络化、信息生产和服务产业化、手段现代化,只有充分掌握信息用户的需求特点和规律,才能在合适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向对口的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3.2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队伍是保障大企业信息需求的关键。企业信息人才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外语、专业、电脑)、心理素质(公关、合作精神、受挫能力)和商机判断能力。信息人才结构可以有3个层次:一是EIMS系统规划、建设、管理高级人才。他们能从企业战略全局角度,根据国家信息产业政策、法规和企业实际构筑EIMS模型并加以实施,还能协调与企业决策层、其他职能部门、政府和社会信息机构的信息开发与合作。二是信息调研高级人才。他们能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发现有用线索,他们是能给决策层提供预测咨询的专家。三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人才。他们是能出色完成日常信息工作,承担对系统子系统软、硬件的维护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3.3 调整功能,构造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实行企业信息化服务,相应地,其服务功能、组织结构、产品系列等都应以企业信息化经营和信息资源竞争的需要为出发点,从企业经营决策目标、企业市场竞争态势等来合理构造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和管理企业信息资源。(1)企业信息发布服务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新型的或传统的传播通讯手段向企业提供国家政策、社会事件、行业经验、市场行情、技术前沿、经济态势、国际形势等企业日常生活管理、市场营销、决策支持所需的即时信息,同时形成与企业的双向信息交流传输。(2)企业信息查询服务体系。靠一两个单位建立完整的数据库服务体系是不可能的,需突出营销功能范围内最有能力和最有特色的几个数据库的重点建设和服务,如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企业产品数据库、企业技术进步数据库、企业商情数据库等,其它大部分数据库则以引进、改造或联网的形式提供服务,将代理其他机构的数据库查询或销售服务,并向企业提供全面的联机检索服务。(3)企业信息专供服务体系。按企业、产品、行业、问题等类别重组专题信息,加工特殊需要的定向信息,如企业竞争对手的跟踪档案、企业特种产品和技术的市场或技术动态、企业专项指标或参数的系列数据信息等,由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