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5009.23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植物油脂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与之前的《GB/T 9696-2008》和《GB/T 5528-2008》相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

  1. 适用范围扩大:新标准不仅涵盖了食用植物油的检测,还扩展到了动植物油脂,这表明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包括了动物油脂的水分及挥发物测定,而前两者主要针对的是植物油或特定类型的油脂。

  2. 技术方法更新:GB 5009.236-2016引入了更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例如卡尔·费休法来直接测定水分含量,这种方法比传统方法更为准确和灵敏,能够有效减少检测过程中的误差,提高结果的可靠性。相比之下,《GB/T 9696-2008》和《GB/T 5528-2008》所采用的方法可能较为传统,可能不包括或未明确推荐此类现代分析技术。

  3. 指标细化与量化:新标准对水分及挥发物的具体测定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并明确了具体的限量要求,为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更为严格和明确的标准。而旧标准可能在某些细节指标上不够具体或量化要求不那么严格。

  4. 食品安全视角强化:作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5009.236-2016更加注重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检测过程的卫生控制和样品处理的规范性,确保检测结果能真实反映产品在实际消费中的安全性,体现了对公众健康保护的加强。

  5. 标准体系整合:新标准的出台,可能是为了统一和整合原有的多个分散标准,形成一套更加系统、协调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体系,便于监管和执行,同时也减少了行业遵循多标准的复杂性。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16-08-31 颁布
  • 2017-03-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 5009.23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植物油脂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pdf_第1页
GB 5009.23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植物油脂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pdf_第2页
GB 5009.23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植物油脂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pdf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 5009.23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植物油脂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 B5 0 0 9.2 3 62 0 1 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植物油脂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2 0 1 6 - 0 8 - 3 1发布2 0 1 6 - 0 9 - 2 0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 布G B5 0 0 9.2 3 62 0 1 6 前 言 本标准代替G B/T9 6 9 62 0 0 8 动植物油脂 水分和挥发物含量测定 和G B/T5 5 2 82 0 0 8 动植物油脂 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测定 。本标准与G B/T9 6 9 62 0 0 8和G B/T5 5 2 82 0 0 8相比, 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植物油脂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 ; 本标准将G B/T9 6 9 62 0 0 8和G B/T5 5 2 82 0 0 8方法合并。G B5 0 0 9.2 3 62 0 1 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植物油脂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动植物油脂中水分及挥发物含量的两种方法。本标准第一法 沙浴( 电热板) 法 适用于所有的动植物油脂; 第二法( 电热干燥箱法) 仅适用于酸价低于4m g/g的非干性油脂, 不适用于月桂酸型的油( 棕榈仁油和椰子油) 。第一法 沙浴( 电热板) 法2 原理在1 0 32的条件下, 对测试样品进行加热至水分及挥发物完全散尽, 测定样品损失的质量。3 仪器和设备3.1 分析天平: 感量0.0 0 1g。3.2 碟子: 陶瓷或玻璃的平底碟, 直径8 0mm/9 0mm, 深约3 0mm。3.3 温度计: 刻度范围至少为8 01 1 0, 长约1 0 0mm水银球加固, 上端具有膨胀室。3.4 沙浴或电热板( 室温1 5 0) 。3.5 干燥器: 内含有效的干燥剂。4 分析步骤4.1 试样制备在预先干燥并与温度计一起称量的碟子中, 称取试样约2 0g, 精确至0.0 0 1g。液体样品: 对于澄清无沉淀物的液体样品, 在密闭的容器中摇动, 使其均匀。对于有浑浊或有沉淀物的液体样品, 在密闭的容器中摇动, 直至沉淀物完全与容器壁分离, 并均匀地分布在油体中。检查是否有沉淀物吸附在容器壁上, 如有吸附, 应完全清除( 必要时打开容器) , 使它们完全与油混合。固体样品: 将样品加热至刚变为液体, 按液体试样操作, 使其充分混匀。4.2 试样测定将装有测试样品的碟子在沙浴或电热板上加热至9 0, 升温速率控制在1 0/m i n左右, 边加热边用温度计搅拌。降低加热速率观察碟子底部气泡的上升, 控制温度上升至1 0 32, 确保不超过1 0 5。继续搅拌至碟子底部无气泡放出。为确保水分完全散尽, 重复数次加热至1 0 32、 冷却至9 0的步骤, 将碟子和温度计置于干燥器中, 冷却至室温, 称量, 精确至0.0 0 1g。重复上述操作, 直至连续两次结果不超过2m g。G B5 0 0 9.2 3 62 0 1 62 5 分析结果的表述水分及挥发物含量(X) 以质量分数表示, 按式(1) 计算:X=m1-m2m1-m01 0 0(1) 式中:X 水分及挥发物含量,%;m1 加热前碟子、 温度计和测试样品的质量, 单位为克(g) ;m2 加热后碟子、 温度计和测试样品的质量, 单位为克(g) ;m0 碟子和温度计的质量, 单位为克(g) ;1 0 0 单位换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6 精密度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 0%。第二法 电热干燥箱法7 原理同第2章。8 仪器和设备8.1 分析天平: 感量0.0 0 1g。8.2 玻璃容器: 平底, 直径约5 0m, 高约3 0mm。8.3 电热干燥箱: 主控温度1 0 32。8.4 干燥器: 内含有效的干燥剂。9 分析步骤9.1 试样准备在预先干燥并称量的玻璃容器中, 根据试样预计水分及挥发物含量, 称取5g或1 0g试样, 精确至0.0 0 1g。9.2 试样测定将含有试样的玻璃容器置于1 0 32 的电热干燥箱中1h, 再移入干燥器中, 冷却至室温, 称量, 准确至0.0 0 1g。重复加热、 冷却及称量的步骤, 每次复烘时间为3 0m i n, 直到连续两次称量的差值根据测试样品质量的不同, 分别不超过2m g(5g样品时) 或4m g(1 0g样品时) 。重复加热后样品的质量增加, 说明油或脂已自动氧化。此时取最小值计算结果, 或使用第一法。G B5 0 0 9.2 3 62 0 1 63 1 0 分析结果的表述 水分及挥发物含量(X) 以质量分数表示, 按式(2) 计算:X=m1-m2m1-m01 0 0(2) 式中:X 水分及挥发物含量,%;m1 加热前玻璃容器和测试样品的质量, 单位为克(g) ;m2 加热后玻璃容器和测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