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学 院 教育学院 专 业 学前教育 学 号 1007020108 学 生 姓 名 曾文慧 指导教师姓名 张豹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指导教师单位 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 2014 年 4 月 1 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位论文写作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写作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编入有关数据库,提供网上服务。(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2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摘 要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其特殊的问题,而混龄教育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独特的价值。正如NAEYC(全美幼教协会)所指出的,混龄编班形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儿童发展。在欧美许多国家的幼儿园编班是混龄的,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同龄编班制,当我国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一些幼儿园开始了混龄教育的尝试,试图补偿独生子女社会化方面的某种缺憾,其根本的成效还有待论证。针对此问题,笔者立足于混龄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借鉴现代幼儿教育理论和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以幼儿社会性发展为导向,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结合实际幼儿园进行了研究,探索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关键词: 混龄教育 社会性发展 幼儿Mixed-age educations effects on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developmentAbstract single-child as a special group, has special issues in the aspe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mixed-age education has a unique value to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As NAEY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ointed out, the form of mixed-age helps cultivating childrens soci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n many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 the kindergarten classes are mixed-age, while most of the kindergartens in our country are still using the same-age form. When Chinas one-child socialization problem becomes a social phenomenon, some kindergartens start to attempt mixed-age education, try to fix some drawbacks of the only-child socialization aspects, the fundamental effect is to be verified. For this problem, the author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in mixed-age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reference the modern theor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following the main point on the soc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ren, using literature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observation method,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research of the kindergarten, to explore mixed-age educations effects on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mixed-age education, socialization development, children目录1问题提出41.1研究问题41.2研究意义42概念界定52.1混龄教育52.2社会性63文献综述73.1 国外研究现状73.2国内研究现状84研究方法94.1研究对象94.2研究方法94.2.1文献研究法94.2.2 访谈法124.3观察法155研究结论156对混龄教育的建议及现状反思166.1建议166.2现状反思177反思178参考文献171问题提出1.1研究问题在欧美许多国家的幼儿园编班是混龄的,却很少见到混龄教育研究的文献和成果,理由非常明确,因为混龄编班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传统的做法,它的价值在许多有关社会的、认知的研究文献中已经包含了。同样在德国慕尼黑国家学前教育研究所的研究项目中,赫然呈现出一项混龄教育的国际合作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在于,传统的混龄教育年龄跨度小,仅仅局限于3岁之前的混龄和36岁的混龄,现在他们正在研究的是年龄跨度更大的混龄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同龄编班的教育组织形式,严格依据年龄(一般是1岁以内的年龄差)把幼儿划分成小班、中班和大班。这种同龄编班的形式便于实施集体教学,是与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课程体系相一致的。然而同龄编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因较少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而导致“一刀切”的教学方式 等。同时,我国大多幼儿是独子女,缺乏兄弟组妹而导致异龄交往不足或缺失,而同龄编班又不能弥补这种缺失和不足,从而会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造成某些潜在的不利影响。当我国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幼儿园开始了混龄教育的尝试,一般是以“大带小”的形式在部分时间或局部领域里进行一些混龄活动,试图补偿独生子女社会化方面的某种缺憾,其根本的成效还有待论证。针对此问题,笔者立足于混龄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探讨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1.2研究意义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幼儿有一种天生的与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而我们的教育实施却往往由于过分强调年龄差别而使幼儿的这种先天倾向受到抑制,这是有悖于儿童的天性的。“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它们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没有与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的交往,使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没有与同龄者的交往,对事物共同的体验就失去了可资比较的机会和协商合作的可能。”应该说,同龄交往和异龄交往对儿童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 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集体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我们应该鼓励不同年龄间的幼儿进行相互交往,并让他们从中受益。作为同龄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混龄教育可以为幼儿提供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同时,在幼儿园实际的教育组织中,同龄交往与异龄交往也应该是共生共存的,两者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年龄混和的情况下,与自己年长或年幼者的友谊并不会取代同龄人间的友谊,反而是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补充同龄人间的交往。”因此,当我国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部分幼儿园开始了各种形式的混龄教育的尝试,如“部分混龄”或“完全混龄”,“间断性混龄”或“连续性混龄”等,试图补偿独生子女社会化方面的某种缺憾。本课题借鉴现代幼儿教育理论和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以幼儿社会性发展为导向,探索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2概念界定2.1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混龄教育最早在德国。德国的幼儿园在年龄编班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混龄编班,即将不同年龄组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德国称之为小组)中游戏、生活和学习。这种混龄编班在德国全国范围内所有幼儿园中实施。近年来,随着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许多幼儿园也开始采用混龄教育这种新的教育模式 著名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提出的“环境影响”、“以儿童为中心”等教育理念,对孩子由“自然人”到“社会人”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而且,它有别于国内传统幼教的特点之一是混龄班教学,即将不同年龄组的幼儿编在同一个班级中学习、生活和游戏,这种编班模式若能结合国内幼教模式加以改进实施,将对幼儿素质教育、对促进幼儿良好社会化的形成具有独特的意义。2.2社会性 “社会性”是一个人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幼儿的社会性是指幼儿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过程中的意识观念和行为,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幼儿掌握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在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社会性会逐步获得发展。幼儿不仅能学会与别人进行最初的社会交往,开始建立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长幼关系、师生关系等,而且还会慢慢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愿望、情感和态度,能按照社会行为规范行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认知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社会情绪情感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发展。1.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与好胜心、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2.情绪情感的发展,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与兴趣等;3社会交往的发展,包括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合作、轮流、分享、遵守规则、解决冲突)、人际关系等;4.品德发展,包括爱周围人、爱集体、爱祖国、礼貌、诚实、爱劳动等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性领域要求“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和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相关研究中评价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为:(1)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信心、独立性、坚持性。(2)情绪情感表达与控制情绪、爱周围人、爱集体。(3)文明行为礼貌、诚实、合作、遵守规则。(4)交往行为与教师及小朋友的交往、解决冲突。23文献综述3.1 国外研究现状以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为代表的混龄教育在西方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玛丽亚蒙台梭利非常反对将儿童按年龄分组,她认为,社会生活的魅力在于一个人可以遇到不同类型的人,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种人为的隔离,它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对儿童的滋养,会阻碍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随着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在世界的影响,混龄教育在西方也广为推行,成为主要的编班形式。 王晓芬,刘晶波. 论幼儿混龄教育的必要性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7(11)在美国,混龄教育经历了从盲目崇拜大力兴办到衰退再到普及的过程。德国作为典型的混龄教育国家,绝大多数幼教机构都采用了0-3岁,3-6岁幼儿混龄教育。当前,德国研究者侧重研究的是更大年龄跨度的混龄教育。在国外关于混龄教育的研究中,有研究者提出,混龄教育模式具有三个共同的要素:不管能力如何,将不同年龄的儿童编在同一年级中,强调儿童发展的需要和怎样最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坚信发展适宜性方案和整体发展观,即发展不仅包括学业成绩,还包括儿童的社会性心理和身体健康。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列举了理想的混龄班应具有发展适宜性方案、异质学习者团体、整体学习观、引导儿童积极参与的活动、利用幼儿园和社区将技能应用到真实生活情境中、教师作为促进者、强调学习的过程、整合课程、灵活的班级组织形式、不断进步、真实评价等特征。 王晓芬. 国外幼儿混龄教育研究概述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6(03)Kinsye(1996)认为大龄幼儿在学习、游戏、活动中跨年龄交往的积极参与是促进所有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Way(1979)和 Pratt(1983)的研究表明,混龄编班对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年长幼儿或在某一特定的学业方面较熟练的幼儿会成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或同伴的“老师”,年长幼儿会成为年幼幼儿在行为和学业方面的榜样,这一角色体验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自我信心与效能感。 成洁萍 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在混龄活动中,年幼的幼儿可能从年长的幼儿身上学到较多的显性操作技能,从而有助于增强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幼儿与近似年龄或大于自己2 岁年龄的同伴的互动交往超过与同龄幼儿的交往。从混龄交往的方式来看,大孩子比小孩子更多地用语言与他们的伙伴交流,混龄交往对于提高幼儿语言能力有较强的积极作用,两岁左右的幼儿可由与学前幼儿的相处中增进语言能力。3.2国内研究现状在我国,究者们对混龄教育进行了考察研究和理论探讨。有研究者对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认为皮亚杰、维果茨基强调认知发展与在社会情境中建构知识有密切关系;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则强调对他人行为、态度和情感反应的观察和模仿的意义。他们的观点为混龄教育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指出:“同伴间的认知冲突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混龄教育为幼儿心理发展创造了最近发展区;观察、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榜样越是多样化,观察者就越有可能作出创造性反应。” 罗璇. 我国幼儿混龄教育现状与展望J. 毕节学院学报. 2011(03)有研究者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考察混龄教育对幼儿园4-5岁幼儿认知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并以受认知水平影响最大的创造性人格特质幽默感为切入点,考察其与心理理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混龄班4-5岁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及幽默感的发展均显著优于同龄班。”有研究者对4岁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情绪理解能力的测查,指出“混龄编班对4岁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和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童的梦艺术幼儿园混龄课题研究组对3-5岁三个年龄段幼儿混龄编班研究发现:“混龄孩子在讲述、阅读及数概念等方面优于同龄班级中的孩子,有极显著性差异,混龄班级孩子社会性发展也优于同龄班级中的孩子,呈现了显著性差异三个年龄段的混龄编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组合形式。 ” 童的梦艺术幼儿园混龄课题研究组. 混龄教育组织形态的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 2005(02)现有的理论研究证实,混龄教育通过创设接近真实的环境,让儿童教育儿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幼儿的认知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明显促进作用。4研究方法4.1研究对象广州市开发区第二幼儿园混龄班的老师3人、家长10名及两个混龄班幼儿4.2研究方法4.2.1文献研究法笔者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对几种教育专业文摘报刊教育文摘国内外教育文摘、中外文的教育类书籍,整理了比较丰富的关于混龄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文献与资料。4211关于混龄教育的定义及其特点赵爱玲的混龄教育对3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一文对混龄教育的定义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定义,而王春燕则给出了更为通俗的解释:混龄教育是指将不同年龄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幼儿按照一定的模式加以组合,以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确切地说,是把3-6岁不同年龄的幼儿编排在同一个班级内进行生活,学习,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赵爱玲.混龄教育对3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 浙江理工大学 2010张更立,沈静在幼儿混龄交往的社会性教育功能分析中指出,混龄教育的特点在于不管能力如何,将不同年龄儿童编在同一年级中,重视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学习不仅包括学业成绩还包括社会性的发展,心理和身体的健康。张更立,沈静.幼儿混龄交往的社会性教育功能分析J. 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 2007(02)郭宗礼的混龄教育模式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对比了同龄教育模式总结出:由于年龄差异,混龄教育班级中幼儿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与同龄教育的班级成员相对稳定不同,混龄教育班级成员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进行逐步更新。由于变化不大,这种更新既可以为班级增添活力,又不会根本改变班级原有的良好风气和习惯,从而使班级原有的特色和风气得以传承和保留,同时使幼儿的发展环境保持了动态平衡。与同龄教育中幼儿角色的单一性,不变性不同,混龄教育模式中幼儿角色具有横向上的多重性和纵向上的渐变性。这种教育组织形式打破了过去以幼儿年龄为界限的班级组织形式,不同年龄的孩子编制成班,每个年龄的幼儿就有更多的机会与不同年龄的幼儿接触与交往,并且在此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4222 关于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郭宗礼的混龄教育模式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在文中列出关于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几点促进作用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而王晓芬和刘晶波的论幼儿混龄教育的必要性则重点指出混龄教育弥补了独生子女成长中同伴群体缺失问题。(1)混龄教育模式为幼儿社会化发展提供了真实自然的客观环境。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2岁半至5岁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教育者必须给他们创造一个真实自然的社会交往环境。混领班幼儿角色的多重性和渐变性更为接近真实的社会交往环境,因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往往是多重角色而且是逐渐变化的。 王晓芬,刘晶波.论幼儿混龄教育的必要性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7(11)(2)混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亲社会行为包括尊重,谦让,分享合作等。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在性格上大都任性,自我中心,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而混龄教育则能弥补幼儿在交往上单一与局限的不足,为幼儿学会交往的技能与态度,学会关心,分享,助人,合作等社会性品质提供独特的帮助。(3)混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能力弱的大龄幼儿和中小龄幼儿在一起,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小龄幼儿,在中大龄幼儿的关心和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由于自己年龄小,不会出现自卑问题。(4)混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情感和自制能力的发展。在混龄儿童的交往中,幼儿能更好地体验他人的感受,更好地理解别人,控制自己,进而学会换位思考,从而产生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移情能力。(5)混龄教育模式能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起游戏,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机会,丰富了他们的交往经验,促进了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混龄教育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4223关于混龄班消极社会行为的研究与其他关于混龄教育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论文相比,王卓和杨宁的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研究则从另一个角度关注到了混龄班的消极社会行为。(1)与同龄班幼儿消极社会行为比较统计分析发现,混龄班幼儿的敌意言语行为明显少于同龄班幼儿。除此之外,混龄班和同龄班幼儿在其他类型的消极社会性行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混龄班幼儿身上也存在退缩,打斗式嬉戏,拒绝同伴,争夺抢占物品等消极的社会行为,并表现出一定的特点。王卓,杨宁.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研究J. 幼儿教育. 2011(2)混龄班幼儿特殊的社会问题交往过度,如年长儿童在照顾年幼儿童的过程中,存在过度帮助甚至包办代替的现象,以至于滋长了年幼儿童的依赖心理。交往不当,年长儿童有时会以比较粗暴的行为方式对待年幼儿童,使年幼儿童感到畏惧。4223对搜集研究文献的反思上述有关混龄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已有文献,对本研究的有关问题提供了研究基础,成为本课题的立足点。但就已经搜集到的相关文献来看,已有相关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其一,对于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大部分文献过分关注混龄教育的积极影响,而对于混龄教育的消极社会性的影响,例如对于年长幼儿在与年幼儿童交往过程中易产生交往过度等行为,还没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二,文献的理论研究比较多,而实证性,实验性研究比较少。文献中有引入蒙台梭利教育者必须给他们创造一个真实自然的社会交往环境的观点来证明混龄教育的合理性,但还不够系统。4.2.2 访谈法通过到幼儿园实地考察,与幼儿园的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家长等交流,以了解他们对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认识情况,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的访谈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每天观察之后对两个班级的教师有目的、非正式的半结构型访谈, 访谈内容大部分是比较开放随机的问题,或者就当天的一些问题进行随机访谈。这样经常和他们讨论问题,既能获得有价值的材料又能拉近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待比较熟悉后研究者开始正式访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开始进行录音访谈。二是在整个观察结束后设计了专门的访谈问卷对园长和两个班级的教师进行半结构型访谈。笔者先后与园长和所观察的两个班级的带班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另外,为了尽可能地搜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笔者还对一部分家长和教师进行了集体访谈,使访谈结论更充分。蒙台梭利教育混龄教育中的班级是混龄编班,日常教学中还有大量的自由活动,这两因素对于幼儿个性培养和社会性发展起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有老师给笔者阐述了在混龄班级这里处处存在大带小的现象:年长的幼儿特别喜欢帮助年幼的幼儿,他们特别有成就感;年幼的幼儿也喜欢跟着年长的幼儿玩、学东西,教师教的不如她从年长的幼儿身上学的东西多、学的自然且牢固,学习年长的幼儿身上很多优点,当然缺点也会学(教师要注意适时的引导),但是幼儿都是在不断的完善自己,发现事物的善恶,什么好该学,什么坏不该学,在教师有准备环境中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老师们认为混龄班能很好地发展幼儿们的社会适应行为,在自己操作的同时完善内在的自我,很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混龄班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你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你就必须有自己的法则、规则和一些技能。大的幼儿规则感强一些,就具有领导能力,幼儿刚开始上混龄班刚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年长的幼儿处于领导的地位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对较年幼的幼儿起着示范作用,比如,在工作的时候一旦年长的幼儿保持安静,年幼的幼儿就跟着保持安静。年幼幼儿的家长会担心自己孩子被年长的幼儿欺负,其实这里的年长的幼儿基本都会很友好相处,他们会逐渐形成一种保护弟弟妹妹的责任意识,而且会用规则来解决两个年幼的幼儿的矛盾,告诉他们,打人是不对的行为,教导他们要学会诚恳道歉,无形之中年幼的幼儿就学会了规则,同时,年长的幼儿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树立了自己的良好形象。年幼的幼儿觉得哥哥姐姐是自己最敬佩的人,觉得他们很亲切,幼儿之间愿意分享自己的开心的或者不开心的事情,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年长的幼儿总是很乐意来帮忙。比如,年幼的幼儿哭的话,年长的幼儿就去帮助他们,“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妈妈放学就来接,有什么事情你可以说出来,我们才能帮助你。” 有老师表示,在混龄班的区域活动中,主要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相互合作的、联合的方式参与活动。老师根据不同儿童的发展水平来分组,做好环境创设,如何分配角色、如何分工、协调解决问题都由幼儿自行安排,老师只在一旁加以必要引导。混龄区域活动中形成一种自然的学习生态,不同的幼儿都能够获得其学习需要和需求,相互学习,共同促进。附:在访谈中了解并抽取5名幼儿,采访他们的父母及两名老师,比较他们在普通同龄班级时跟混龄班级时社会性发展的状况:非混龄班时进入混龄班后1个月人数总分(满分20)平均分总分(满分20)平均分增长率分享行为5132.6183.60.38%合作意识5122.4163.20.33%自信心与责任感5122.4173.40.38%交往行为5112.2183.60.64%结果表明,混龄班环境中游戏、活动能促进幼儿交往合作、分享、友爱帮助等亲社会行为良好的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自信心跟责任感得到增强,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与个性主动和谐地发展。幼儿期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共同生活,有利于幼儿社会能力的均衡发展以及个性的和谐发展。4.3观察法笔者将采用非参与式的观察方法,观察实际的幼儿园混龄教育活动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并且观察教师如何针对幼儿的社会性特点对他们实施混龄教育的策略。本项研究采用非参与式的自然观察,研究者的身份界定为非参与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进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尽可能追随发生在不同场景中的幼儿间的行为。 在一次混龄班的区域游戏中,老师让班上年长一点的幼儿主动去找一个年幼一点的弟弟妹妹并带领他们去区域中游戏,幼儿们都很快地找到了自己的小伙伴,并开心地玩了起来,只有晴晴没有找到自己的小伙伴,转了几个圈后又回到了原地,一声不响。老师见状便走到晴晴面前亲切地对她说:“你愿意和这位朵朵妹妹做朋友吗?”晴晴点了点头,老师又说“那你和他握握手吧。”于是两双小手才握到了一起。 课后笔者与老师进行了交流,得知晴晴是一位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并且交往技能较弱的幼儿,她被送到混龄班一个星期,面对一些需要主动去交流、交往的行为、活动,她常常会显得胆怯退缩,很不自信。在今天的找弟弟妹妹作好朋友的环节中,虽然她也很有这样的意愿,但却不知怎样去邀请,需要老师帮忙;在三个星期后的搭建桥梁的区域游戏中,笔者发现晴晴在小组里面变得活跃起来,能大胆自信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跟小组小伙伴们一起商量怎么把桥梁稳固,会给年幼一点的弟弟妹妹分配简单一点的工作。在混龄班里面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他会小声地给对方说,“你愿意和我一起工作吗?”老师们会教幼儿一些交往的方式,比如“你的玩具很好玩,咱们交换来吧?”,“我把我的玩具给你玩,我喜欢你!”。在混龄班的氛围中,幼儿会被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分组,鼓励自主组织自主学习;鼓励主动交流,逐步建立起交往的自信,在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学习中学会与同伴交往。5研究结论 从在幼儿园的访谈和观察中可以发现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蒙台梭利曾说过:我们学校的经验表明了不同年龄的幼儿间可以相互交往。年龄小的幼儿可以看年龄大的幼儿做事情并请他们进行说明解释。他们是很乐意这样做的,3岁幼儿和5岁幼儿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渗透”,他们之间沟通要比幼儿与成人之间的沟通容易得多,更容易学会成人认为难以传授的东西。在混龄班中幼儿们能够相互学习,共同化解矛盾、一起解决问题,在此期间既能锻炼和提高年长的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又能让年幼的幼儿学会规则、知识和技能。面对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年长的幼儿更愿意和他们分享他们的玩具、食物,更愿意在有冲突的时候谦让他们。蒙台梭利认为“按年龄实行隔离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的滋养,阻碍了社会意识的发展”,混龄班级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比同龄班级更接近真实的社会生活。在年长幼儿教别人时他必须对他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和重新安排,同时年幼的幼儿的羡慕促进了他们自信心的发展,这帮助年长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巩固了先前学到的知识,整个过程中幼儿更多的是积极的情绪体验。年幼幼儿不会因为年长的幼儿懂得的东西比他们多而羞愧自卑,因为他们明自他们长大后也会如此能干,相应的会激发他们更积极的学习欲望。通过模仿年龄、能力与地位比自己高的同伴,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两者之间存在着保护、爱和羡慕,这是一种真正的兄弟关系。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年长的幼儿的同情心,形成关心他人的亲社会倾向,同时年幼的幼儿则能学会如何寻求帮助,如何很好地遵从年长幼儿的愿望和要求。综上所述,混龄班为幼儿提供比同龄班级更接近真实社会生活的环境,以及混龄编班为幼儿创造更好的交往气氛,可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培养幼儿共处的社会品质;可以促进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与提高;有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有助于幼儿情感体验的丰富与提高。混龄编班对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促进作用。6对混龄教育的建议及现状反思6.1建议(1)混龄班孩子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给予不同的问题和任务,提供不同的充足的材料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需要,把每个幼儿都能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引导,鼓励创造性游戏。(2)幼儿在混龄的区域活动中,给予孩子自主表现的机会,减少干预,适时干预。(3)在混龄班的幼儿交往过程中,要注意年长幼儿在与年幼儿童交往过程中易产生交往过度等行为,老师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4)做好家园联系工作,定期对家长开展关于混龄教育的座谈会,只有幼儿园与家庭共同配合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混龄教育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更有利于幼儿身心和谐发展。(5)家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通信安全员ABC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广联达考试题及答案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试题、答案
- 新版药品管理法法规培训试题(附答案)
- 三项制度安全科各岗位考试题(附答案)
- 基层医疗急救能力考核试题及答案
- 口腔外科学模拟试题+答案
- 2025版行政协议争议法院审理期间调解协议合同
- 2025年新型充电桩车库租赁及增值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区块链技术软件知识产权共享与生态构建协议
- 全过程工程咨询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高清版)DZT 0388-2021 矿区地下水监测规范
- 金属技术监督管理制度
- 企业工会制度大全
- NB-T 10316-2019 风电场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并网性能测试规范
- 长安大学地球物理学原理-第8章 地球的电磁场
- GB/T 16288-2008塑料制品的标志
- GB/T 14486-2008塑料模塑件尺寸公差
- 初中物理教师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 布克哈德迷宫压缩机精选课件
- 胰腺肿瘤影像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