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与协调_第1页
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与协调_第2页
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与协调_第3页
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与协调_第4页
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与协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 目: 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与协调 学 院: 商学院 专 业: 会计学 姓 名: 霍 杨 指导教师: 李亚杰 完成日期: 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题目: 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与协调选题意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论证:会计与税法的目标不同,使得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产生差异,而这些差异会对企业及税务机关带来不利影响,选题的主要意义就是通过分析这些差异,可以采取协调措施,减轻不利影响,希望能够为我国会计制度的健全以及新一轮税制该给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文的创新行在于对不同的费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协调方法,以减少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分析,论证了费用在二者之间协调的可行性。主要内容:本文一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中的概念及范围的界定,通过这些界定引出本文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阐述几种不同的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具体差别;第三部分针对这些差异提出了差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第四部分对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差异的协调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提出来具体的协调方法;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目的要求: 本文的目的是针对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差异的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协调建议,缩小费用在二者之间的差异。这就要求本文要紧紧围绕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来写,费用在二者之间的差异时确实存在的,并且协调的措施举行可行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计 划 进 度 :11月28日-12月6日 设计论文提纲、调查提纲、初步收集资料、确定论文任务书1月4日-2月15日 实习调查、撰写论文2月17日-2月21日 交论文和调研报告初稿3月3日-3月10日 修改论文和调研报告3月17日-3月21日 定稿、提交调研报告指 导 教 师 签 字: 主管院长(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辽 宁 大 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论文题目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与协调学生姓名霍杨学 号100604229年级、专业2010级会计学指导教师姓名李亚杰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所在院系商学院会计系第一次指导(对确定题目、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指导意见):毕业论文题目设计有些大,可以从具体某一方面着手写。指导方式:(请选择) 面谈 电话 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 2013 年 12 月 17日第二次指导(对论文提纲的指导意见):思路可以,结构框架现在看不规范。可以收集资料写初稿,但写稿时按学校模板的格式来写。注意格式:题目、一级标题,二级标题的写法。指导方式:(请选择) 面谈 电话 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 2014年 1 月 1日第三次指导(对初稿的指导意见):1、 会计准则、会计规范、会计制度这几个相关概念混淆。2、 收入、成本费用在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方面的本质区别没有写出来。3、缺少实例,使文章内容不具有说服力。指导方式:(请选择) 面谈 电话 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 2014年 3 月 15日第四次指导(对修改稿的指导意见):1、 论文思路混乱,调理不清晰。2、 修改论文题目,缩小题目范围。3、要有承上启下衔接段落的句子,以及注意论文格式要求。指导方式:(请选择) 面谈 电话 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 2014年4月12 日第五次指导(对是否定稿、进入答辩及其它指导意见):1、新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用词不对,应该删除新。2、正文中第三部分实证分析和文章内容不符,可以删掉。3、费用的界定不够准确。4、文中再增加一些具体事例。指导方式:(请选择) 面谈 电话 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 2014年 5 月 2日主管院长(主任)签名 院系盖章 年 月 日注:指导意见如不够填写可加附页指导教师评语学 生: 专 业: 论文题目: 论文共 页,设计图纸 张。 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评分: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辽宁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单评阅人评语:评阅人评分:评阅人签字: 年 月 日答辩委员会评语:院(系)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小组)于 年 月 日审查了 届 专业学生 的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评语:答辩成绩: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会(小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阅人评分:指导教师评分 :答辩成绩:总成绩:院长(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注:评阅人评分满分为100分,指导教师评分满分为100分,答辩成绩满分为100分;总成绩为三者的算术平均值(四舍五入)。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我国对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改革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由于会计的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而税法的目标是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二者的目标不同,所以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必然会产生差异。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颁布,使我国会税分离的现象得到改善,但是由于二者的目标不同,二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别,这些差别已成为在税收工作和会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税收体制的完善以及健全的会计体系的建立。而且这些差别也会在会计日常核算和税收工作中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例如:征纳税双方的成本增加、企业的涉税风险增加、会计信息质量降低等等。因此,本文的主要写作目的就是针对这些差异、这些不利影响,提出具体协调方法,进而使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中得到更好的协调,尽量减少这些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的写作主要思路是以费用在会计和企业所得税法中的定义及范围出发,引出费用在二者中的主要差别,而这些差别又会为企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费用在会计与所得税法中的协调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分析二者协调的可行性,既从宏观方面提出总体思路,又从微观方面给出具体建议,通过这些建议希望可以作为会计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及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参考意见,促进我国税会制度的健康发展。关键词:费用;会计;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IIAbstract Currently ,China has fastened the reformation steps of the Accounting Regulations and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with the marketing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creasingly strengthen .Since the purpose of accounting is to provide decision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information users ,and the purpose of the Tax Law is to ensure that national finance income ,the goal of them is different ,so the Accounting Regulations and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will inevitably produce diversity. With the new Accounting Regulations and the new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s promulgating , the phenomenon of accounting and taxs separation is improved .But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goals ,there are some diversities between them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work, it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 and the law on enterprise income tax. Besides ,these diversities will also bring many adverse effects in the daily accounting and taxs work .For example ,the differences will make the cost of both sides increasing and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decreasing .So the purpose of this passage is to take action to decrease the adverse effec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definition on expense in accounting and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 which leads to the diversity between them and causes lots of adverse effects. On this basis ,this passage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it not only puts forward the general thinking from the micro way but also gives the specific suggestion in the mini way ,these suggestions could lower the tax ,enrich and improve the theories of accounting and tax ,give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nsummating the accounting system and the new tax reform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coun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expense;Accounting Regulations;The Tax Law;Diversity; coordinationII目录序言1 一、概念界定21. 会计上费用的界定及范围22. 企业所得税法上费用界定的及范围2 二、 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分析2 1. 借款费用3 2. 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53. 业务招待费64.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6 5. 公益性捐赠支出66. 折旧费用7 三、费用在会计与所得税法之间差异的影响8 1. 增加税收流失的风险82. 增加征纳税成本83. 降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9 四、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协调的可行性9 1. 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内在发展是一致性的9 2. 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在观念上的相通性9 五、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协调的建议101. 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协调的总体思路102. 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协调的具体方法11六、结论13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序言会计与税收在历史上就是紧密联系的,它们的发展经历了从不可分割到互相分离,再到两者共同发展,直至今日二者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但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遵从的发展过程。企业作为市场环境中经济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它把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企业还要按照税法的规定承担国家的纳税责任,企业在日常活动中要遵从这两部法规的规定来履行义务。会计法规和税法在国际上有三种不同的分类模式:一是两种制度完全分离各自发展的模式,二是两者一致发展的模式,三是两者尽量协调发展的额模式。虽然存在协调但是分离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国际上要求税会的发展是“分离”要“适度”。我国的税会通过对国外发展经验的借鉴形成了自身的发展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遵从税法,这一时期税会是完全统一模式;我国改革开放时税会有分离趋势但本质上没有发生变化;在后来市场经济体制下税会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并对形成的差异进行协调。通过这一系列的协调发展,在税会模式进入分离但强调“适度”性的前提下,对“度”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寻求一个平衡点在尽量缩小差异的前提下满足各个层面的要求。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相继出台,表现为理论与实务的共同发展,这有利于制定政策的部门之前相互沟通,并在会计核算和税收征管方面得到完善,能够降低二者差异造成的成本。新的企业所得税中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也影响着企业的投资策略从而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结构更加完善,促使我国经济呈现稳定快速增长。但由于最本质的是企业与国家之间所追求的目的不同,这就造成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的差异,企业要求会计制度在反映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要求其灵活性;但税法是国家对企业履行纳税义务的强制措施,它要求统一性。二者的不同造成了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为了更有利于我国的发展要求二者进行协调也成为必要。 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与协调一、概念界定1. 会计上费用的界定及范围费用由广义和狭义之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费用的定义表述为:费用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企业直接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商品进价和其他直接费用,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应当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为销售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进货费用、销售费用等,应当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是对费用广义的界定。狭义的费用仅仅指与商品或劳务的提供相联系的耗费。本文所讲的费用是指广义的费用。 广义的费用包括营业费用和损失,营业费用类会计科目是指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等;损失类会计科目指营业外支出,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项目。2. 企业所得税法上费用界定的及范围税法上广义的费用是指允许税前扣除的项目。具体包括包括成本、狭义的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销售成本、销货成本、业务支出以及其他耗费。在税法上,费用是指企业每一个纳税年度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销售(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已经计入成本的有关费用除外。销售费用主要是指应有企业负担的为销售商品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广告费、装卸费、运输费、包装费、展览费、保险费、销售佣金、代销手续费、经营性租赁费及销售部门发生的差旅费、工资、福利费等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组织经营活动提供的各项支援性服务而发生的费用;财务费用是指企业筹集经营性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其他非资本化支出。税金,是指企业发生的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转让财产损失,呆账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损失。其他支出,是指除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外,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的支出。2、 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分析由以上对会计及企业所得税法对费用的界定,可以看出费用在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由于费用种类繁多,本文不一一介绍各种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仅从以下几个科目做简单的介绍:1. 借款费用 从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上对借款费用确认和计量的不同规定可以得出二者存在如下差异:1 二者确认条件不同。会计准则确认条件是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构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这一条件没有明确“相当长”的时间标准;而税法的确认条件明确了时间标准12个月。2 二者判断标准不同。二者都允许借款费用资本化,但是判断标准不同。会计准则遵循谨慎性的原则,对开始资本化和暂停资本化的时间点有明确的规定。会计准则强调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是以“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为确认时点。而税法是遵循合理性和税收保全原则,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8条规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可以看出,税法处理上自建固定资产是以“竣工结算”作为停止资本化的时点。“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与“竣工结算”往往不在同一个时点,这样会导致二者在资本化判断上存在差异。3 二者计算方法不同。二者对于借款资本化利息的金额计算不同,会计准则从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两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规定,专门借款是以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对于一般借款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而税法没有明确规定按照不同情况的具体要求。另外,企业将闲置的专门借款存人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按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应确认为利息收入,会计上作减少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处理。4 二者利率水准存在不同。会计准则规定按照实际利率计算予以资本化的利息金额,而税法规定了允许税前扣除利息的情况: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例如:A公司于20x8年1月1日动工兴建一幢厂房,工期预计为1年零6个月,工程采用出包方式,分别于208年1月1日、20x8年7月1日和20x8年10月1日支付工程款。A公司为建造厂房发生了两笔专门借款,分别为:208年1月1日从银行取得专门借款2000万元,借款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8,借款利息按年支付.20x8年7月1日从银行取得专门借款2000万元,借款期限为5年,年利率为10借款利息按年支付。另外,在厂房建造过程中占用了两笔一般借款,具体资料为:207年12月1日向工商银行借款2 000万元,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6,按年付息。发行公司债券1亿元,于207年1月1日发行,期限为5年,年利率为8,按年支付利息。闲置借款资金均用于投资短期固定收益债券,月收益率为0.5。厂房于20x8年12月31日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 A公司为建造该厂房发生的支出金额如下表所示: 1、会计处理。(1)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2000*8+2000*l0*180360500*05*6=245(万元) (2)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4500-4000)*180360+1000*90360=500(万元)。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率=(2 000*6+10000*8)(2 000+10 000)*l00%=7.67。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500*7.67=38.35(万元)。 (3)计算建造厂房应予以资本化的利息费用金额。建造厂房应予以资本化的利息费用金额=245+3835=28335(万元)。 (4)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借:在建工程 28335财务费用 88165应收利息 15贷:应付利息 1180 20x8实际借款利息=2000*8+2000*10*180360+2000*6+10000*8=1180(万元)。 2税务处理。 (1)专门借款利息的税务处理。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专门借款的利息资本化金额为专门借款当期实际产生的利息费用。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2000*8+2000*10*180360=260(万元)。 企业将闲置借款用于投资固定收益债券,取得的短期投资收益=500*0.5*6=15(万元),企业所得税法将其确认为收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5万元。 (2)一般借款利息的税务处理。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和会计核算结果一致,即38.35万元。 (3)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甲企业建造厂房发生的借款利息应全部予以资本化,资本化金额=260+38.35=298.35(万元)。 3纳税调整。 (1)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金额为283.35万元,比企业所得税法允许资本化的金额298.35万元少15万元即资产的账面价值比计税基础少15万元确认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甲公司应进行如下账务处理: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3.75贷:所得税费用 3.75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期限内。每期纳税申报时虚进行纳税调整,累计调减15万元。 (2)企业将闲置借款用于短期固定收益债券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应填报在当期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5万元。2. 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对于职工福利费、公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会计准则规定:国家规定了计提基础和比例的,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计提,国家如果没有规定,企业应按照历史经验和实际情况合理预计。期末据实列支,多退少补。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它们是按标准扣除,未超过标准的按实际发生数扣除,即对于职工福利费不超过工资总额14%的部分,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总额2%的部分,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2.5%的部分,可以据实扣除,超过标准的,按照标准扣除。同时,职工教育经费超过标准的部分,准予在以后年度扣除。例如:某企业2013年实际发放工资1400万元,发生职工福利费支出220万元,拨缴工会经费24万元并取得专用收据,发生职工教育经费支出40万元。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限额=1400*14%=196(万元),实际拨缴220万元,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220-196=24(万元);公会经费税前扣除限额=1400*2%=28(万元),实际拨缴24万元,准予全额扣除,不需要进行调整;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限额=1400*2.5%=35(万元),实际发生40万元,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40-35=5(万元)。故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24+5=29(万元)。3. 业务招待费 会计准则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计入营业费用,可在计算营业利润时全额扣除。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5。4.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在会计上可以全额扣除;而在企业所得税法中,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出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营业收入的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例如:2013年某居民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当年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30万元,广告费240万元,业务宣传费80万元。依据会计准则,业务招待费、广告费、业务宣传费都是全额扣除,允许扣除的金额合计为350万元(30+240+80)。但是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可以扣除的业务招待费:2000*5=10万元30*60%=18(万元),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为10万元;可以扣除的广告费、业务宣传费:2000*15%=300万元320万元(240+80),可扣除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为300万元。所以税法上允许扣除的总的金额为310万元(300+10)。这样会计与所得税法上就产生了40万元(350-310)的差异。5. 公益性捐赠支出捐赠支出作为企业的营业外支出项目,允许在计算企业会计利润时扣除。而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才准予扣除。例如:某居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是300万元,通过省级人民政府机关对受灾地区捐赠35万元,其当年可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的公益性捐赠支出限额=300*12%=36(万元)。通过省级人民政府机关对受灾地区捐赠35万元低于限额36万元,所以可以全额在税前扣除,不需要纳税调整。6. 折旧费用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在折旧范围、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三个方面存在差异。 (1) 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会计上,对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不计提折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除了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外,还包括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等都不计提折旧。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在会计处理上,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在税务处理上,固定资产一般按照直线法计算折旧,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3)折旧年限。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所得税法规定:除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房屋、建筑物为20年;飞机、火车、轮船、机器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电子设备为3年。例如:20X3年A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000万,其中包括未投入使用的房屋的账面价值500万,A企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10年,预计净产值率为5%。会计上对A企业20X3年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额=210*2000=400万元。而税法上对A企业20X3年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额的计算则与会计上的核算不同,税法上规定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并且未投入使用的房屋建筑物不计提折旧,所以税法上20X3年A企业应计提的折旧额=(2000-500)*(1-5%)10=142.5万元。则A企业20X3年可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为400-142.5=257.5万元。由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上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根据谨慎性原则,对于折旧摊销的方法和使用年限以及净残值的规定上很灵活,企业有相对自主决定权。而税法对谨慎性原则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为了保证税收的实现,而对折旧摊销年限以及净残值的要求相对严格。总体来说,会计准则更注重经济实质,对费用的确认坚持谨慎性原则,而所得税法强调法律形式,对谨慎性原则持否定态度。虽然二者在某些方面进行了协调,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三、费用在会计与所得税法之间差异的影响1. 增加税收流失的风险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对费用规定的不同,往往会增加企业的涉税风险,二者制度上的差异,税法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漏洞,为偷税、漏税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一些企业为了少纳税,可能会将企业所得税法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成本项目都会计入会计费用税前扣除,以此操纵利润,减少企业应纳税额。在实务工作中产生两种对于税收收入不利的影响,一方面,人为操作空间的加大对纳税人的利益取向和行为选择产生影响,一些纳税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和政策间的不协调,少纳税或者不纳税;另一方面,征税人员由于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复杂性以及信息的不足,对纳税人的纳税资料很难控制和管理或由于对税收法规的把握不到位,或者由于个人利益的驱使,滥用税收权利,造成税款少征或不征。2. 增加征纳税成本 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使会计处理程序变得繁杂,因此对会计人员和税收征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分离使得会计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会计规范,具备熟练地业务操作能力,还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规范,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对于税务人员也要求熟悉会计准则,期末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项目越多,需要调整的部分也越多,这就使期末汇算清缴工作变得更加复杂、繁琐。这种双重的计算和管理工作,增加了企业的会计核算成本和纳税成本。同时,税务人员也要花大量的时间检查应税项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增加了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3. 降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利润对企业投资者的持股决策影响很大。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使得企业可以利用这些差异认为调节利润,甚至可以在增加利润的同时减少纳税。企业为了使更多的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就会想方设法增加企业的利润,使得股价上升,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当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好时,企业就可能采取弄虚作假甚至是舞弊的手段增加企业的利润。新的会计准则存在对谨慎性原则过度使用现象,再一次为人为调节利润提供了巨大的可操作空间,同时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如企业会计准则根据谨慎性原值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而税法不承认减值,导致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调节资产减值准备,进而调节上市公司的利润。这些都造成了虚假的财务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以上是对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差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阐述,这些差异还会引发很多不利影响,如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可以对或有事项确认或有负债,而税法对此却没有明确规定,容易造成征纳税双方产生争执,并且难以仲裁。由此可见,费用在二者之间的协调还是很必要的,虽然会计与税法目标不同,二者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可以通过协调尽量减少差异。四、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协调的可行性1. 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内在发展是一致性的 从表面上看,二者的服务对象是不同的,税收服务于国家而会计服务于企业及社会公众。但从本质上看,会计规范与税收法规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当今经济时代背景下,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手段之一,其目的是为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提供做保证,它的制定必须符合国家的宏观需求以促进经济发展。会计规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制定的税收法规是在不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断向会计规范靠拢。2.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在观念上的相通性 “资本保全”与“涵养税源”这两个观念贯穿在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之中。现在市场经济中,会计收益是建立在资本保全观念的基础上,会计实务中对企业风险的评估、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以及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都是出于对资本保全的考虑。而在税法中,与“资本保全”相对应的就是“涵养税源”。早在19世纪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瓦格纳就提出了“涵养税源”的观念。他认为“国家课税不可以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免导致危机。税源应力求于所得或收益,反对课税只取于资本和财产,否则势必会逐步减少财产,削弱国民经济基础,以至导致税源枯竭”。在此基础上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协调,无论选择谁向谁靠拢或是双方各退一步都是可以的,因为二者的理念原则是相通的。正是由于会计上的“资本保全”观念和税法上的“涵养税源”观念的相通性,使得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上有了可协调的理论基础。纵观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的协调在实践上已经取得了一切成果,虽然会计与税收虽然存在着部分差异,但是从本质上看,二者的差异不是不可调和的,二者相互协调、相辅相成是经济发展的主流,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的协调势在必行。五、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协调的建议1. 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协调的总体思路 费用在会计和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的协调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两者的协调要以其中一个作为主要参考,从而做出合理调整。在具体的协调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费用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协调方式。本文通过对费用在二者之间差异的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协调的建议。首先,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这两个部门在制定企业所得税法和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应进行沟通。这两个部门作为国家主管部门,在二者的协调上具有优势,因此应加强二者之间的合作,这样可以减少由于效率低下所带来的损失,提高二者之间协调的有效性。其次,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进行协调与规范的过程中,二者应主动进行沟通与协调。这要求应加强会计规范本身的建设工作,在符合自身发展的前提下,积极与企业所得税法制定部门进行沟通,尽可能与企业所得税法协调发展。具体来说,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协调方式比较灵活。在满足会计目标与税法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使两者一致。对于涉及所得税项目的事项。会计准则处理原则比较成熟的,企业所得税法应积极与会计准则协调,对所得税法进行完善。同样,对于企业所得税法比较成熟的,会计准则应积极与企业所得税法进行协调,对会计准则进行完善。此外,对于费用在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不同的项目,应在客观差异存在的前提下选择最小差异的规范。对于符合税收目的的会计准则可以进行借鉴。2. 费用在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协调的具体方法 对于费用的协调应该对不同业务的协调采用不同的标准,对于费用在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不同规定,应选择相对比较成熟的规范作为参照,另一个规范向它靠拢。针对不同的费用采取不同的协调方法,具体如下:(1)借款费用1 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遵循重要性原则,对企业金额较小的借款费用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水平资本化,超过部分可以一次计入到期损益,以减少税法处理的调整工作量;对金额较大的借款费用,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进行全额资本化,在每年计提折旧时调整差异。2 会计准则向企业所得税法协调,将符合企业所得税法扣除标准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超过部分则进行费用化,一次性调整永久性差异。这种协调将会使分期调整缩短为一次调整,减轻工作量,提高税务调整准确性,同时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增强会计信息质量。(2)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对于这三项附加费用,在日常核算中可以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期末再根据税收制度按规定的比例进行扣除处理。因为各地区各行业的工资水平相差较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若是规定统一的工资发放标准,严格向税法的要求靠拢,就会使社会工作者的工资水平相差不多,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也可能会造成企业账面的混乱。因此,只要在国家允许的工作开支范围内,企业可以再账面上进行列支,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在进行纳税调整。(4) 业务招待费 税法上规定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扣除标准是相同的,这样会造成扣除限额在规模小的企业不够用,在规模较大的企业用不完的局面。不同规模的企业都限定了业务招待费允许税前扣除的限额是销售收入的5,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业务尚需拓展,业务招待费支出就会较大,而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一般来说已进入成熟期,业务比较稳定,业务费的支出会与营业收入成正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企业的规模,营业收入水平等规定不同的税前扣除比例,以使不同规模的企业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的力度是同等的。(5)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广告已成为连接企业与市场的桥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作为一种与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允许在税前扣除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不加控制,就会侵蚀税基,损害国家税收收入,同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会计准则可以向税法靠拢,确定一个合理的扣除比例,在规定范围内允许扣除。(6) 公益性捐赠支出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首先必须考虑的是企业的发展,只有在不影响企业正常发展的状况下才可进行捐赠。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是在对社会作贡献,这种行为是值得提倡的。因此,建议企业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国家机构和社会机构所进行的公益性捐赠允许企业税前扣除,而不实行限额规定。这样既减少了会计准则与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