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规范标准_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综合防尘技术规范_第1页
技术规范标准_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综合防尘技术规范_第2页
技术规范标准_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综合防尘技术规范_第3页
技术规范标准_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综合防尘技术规范_第4页
技术规范标准_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综合防尘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文件 兖矿集团发2013226 号 兖 矿 集 团 有 限 公 司 关于发布Q/YK0004-2013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综合 防尘技术规范等五项企业标准的通知 各专业公司, 各能化公司, 各矿处, 集团公司各部室、 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矿井综合防尘管理, 有效预防、 控制和 消除粉尘危害,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集团公司制定了 Q/YK0004-2013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综合防尘技术规范 、 Q/YK0007-2013 综 采 工 作 面 综 合 防 尘 技 术 规 范 、 Q/YK0008-2013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综合防尘技术规范 、 Q/YK0009-2013 综 掘 工 作 面 综 合 防 尘 技 术 规 范 、 Q/YK0010-2013 炮掘工作面综合防尘技术规范 等五项企业标 2 准,现予以发布,自 2013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 各单位和部门要深入开展五个标准宣贯工作,明确责任分 工, 强化教育培训。 各安全培训机构要把五个标准的内容纳入安 全培训计划, 努力实施全覆盖、 多手段、 高质量的安全技术培训。 各单位及有关业务部门要对照标准, 深入开展自查自纠, 对达不 到标准要求的,必须明确责任,限期整改,按期达标,确保综合 防尘水平全面提高。 二一三年四月二十四日 Q/YK 00042013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总体要求 2 5 防尘供水系统 3 6 粉尘治理 3 Q/YK 00042013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兖矿集团有限公司通防部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兖矿集团有限公司通防部、综机管理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振平、王洪权、杨培举、夏孝明、王永胜、于晓波、刘守华、王绪友、马旭、 王建周、任晓东、朱申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有效期2年,到期复审。 Q/YK 00042013 1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综合防尘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粉尘综合防治的总体要求及防尘供水系统、 粉尘治理的技术要 求。 本标准适用于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煤矿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粉尘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安监总煤调2010121号) GB 5748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AQ 1020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GBZ 192.4-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MT/T 2401997 煤矿降尘用喷嘴通用技术条件 MT 5Ol 长钻孔煤层注水方法 煤矿安全规程(2011)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粉尘 dust 煤尘、岩尘和其他有毒有害固体微粒的总称。 3.2 粉尘分散度 determination of dust 表示粉尘粒径大小的组成情况,反映固体物质被粉碎的程度的指标。 3.3 游离二氧化硅 free silica 岩石或矿物中没有与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结合而呈游离状态的二氧化硅。 3.4 Q/YK 00042013 2 静压注水 static pressure water infusion 通过钻孔并利用供水管道中水的静压力将水注入煤层中。 3.5 动压注水 dynamic pressure water infusion 通过钻孔并利用注水泵提供的动压力将水注入煤层中。 3.6 综放工作面转载喷雾系统 spray system of coal transfer system in fully mechanized top coal caving face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煤流运输系统主要包括前、后部刮板运输机,转载机,破碎机,胶带输送机等煤 流系统各转载点的喷雾设施。 3.7 煤尘堆积 煤尘堆积 coal dust deposition coal dust deposition 井下巷道堆积厚度超过2 mm,连续长度超过5 m的煤尘。 4 总体要求 4.1 煤矿井下所使用的防、降尘装置和设备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的要求,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4.2 工作面设置防尘设施管理牌板,标明工作面防尘设施种类、数量等内容。 4.3 工作面粉尘检测采样点布置见表 1,粉尘浓度计算按 GB 5748 规定的方法进行。 表1 粉尘浓度测定测点布置表 测尘点名称 生产工艺 测尘点位置 割煤 采煤机落煤 采煤机回风侧10 m15 m。 司机处 司机操作采煤机 司机工作地点。 移架 移架 支架工工作地点。 放煤 放煤 放煤工工作地点。 多工序 多工序同时作业 回风巷内距工作面端头10 m15 m处。 转载点 煤流运输 转载点回风侧3 m5 m处。 4.4 粉尘检测仪器仪表应具有有效的计量检验合格证。 4.5 矿测尘部门应根据本矿的生产情况配备足够数量且经培训合格的测尘人员,测尘员数量配备标准 见表 2。 表2 测尘员配备数量表 测尘点数量(个) 测尘员数量(个) 20 1 2040 2 4160 3 60 4 4.6 粉尘分散度和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每半年测定 1 次,工作面变动时也要测定 1 次。 Q/YK 00042013 3 4.7 粉尘浓度测定结果按月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4.8 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后,降尘效率应符合以下规定: 采煤机作业时,采煤机司机及回风侧10 m15 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不小于90%; 移架时,支架工工作地点总粉尘降尘效率应不小于90%; 放煤时,放煤工作业地点总粉尘降尘效率应不小于90%; 回风巷距工作面端头10 m15 m处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不小于95%; 转载点3 m5 m处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不小于95%。 4.9 作业人员应佩戴个体防尘用具。 4.10 在防尘用水中宜添加降尘剂提高防尘效果, 降尘剂应有有资质的卫生检验机构出具的卫生检测报 告。 5 防尘供水系统 5.1 水质水压 5.1.1 防尘用水悬浮物的含量不得超过 50 mg/L、粒径不大于 0.3 mm,水的 PH 值应在 6.09.0 范围 内。 5.1.2 工作面供水流量及压力要符合工作面防尘设计要求,加压泵站供水压力不低于 8.0 MPa。 5.2 供水管路 5.2.1 工作面顺槽主供水金属管路的管径不小于75 mm;采煤机供水管径不小于32 mm;液压支架 供水管径不小于 51 mm。 5.2.2 供水管路应安设水质过滤器,工作面顺槽入口处过滤器过滤网不低于 120 目,工作面泵站过滤 器过滤网不低于 150 目。 5.2.3 工作面顺槽供水管路每 50 m 设一个固定手柄三通阀门。 胶带运输巷三通阀门处应配备消防洒水 软管,长度不小于 25 m,软管及控制阀门要设在人行道一侧。 5.2.4 防尘管路每 200 m 及巷道汇合、分岔处要进行标示,内容包括管路尺寸、水流方向等,三通阀 门应设置说明牌。 6 粉尘治理 6.1 综合措施 工作面防尘应采取净化水幕、喷雾、冲洗粉尘和煤层注水等措施,主要防尘设施布置如图1所示。 Q/YK 00042013 4 图1 工作面主要防尘设施布置示意图 6.2 净化水幕 6.2.1 工作面进风巷设置 1 道水幕,设在工作面进风巷风流汇合点以里,并实现自动喷雾。胶带巷作 为进风巷的,在距离工作面不超过 100 m 处,增设一道水幕。 6.2.2 工作面回风巷设置 2 道水幕。第一道自动水幕设在距工作面不超过 100 m 处;第二道自动水幕 设在距顺槽回风口不大于 100 m 处,与捕尘帘配合使用。 6.2.3 捕尘帘网孔尺寸不大于 3 mm3 mm,定期清理、冲洗,保持完好。 6.2.4 净化水幕的技术要求: 喷雾压力不小于2.0 MPa; 喷嘴数量不少于3 个; 喷嘴直径不大于1.5 mm; 水幕雾化后应覆盖巷道全断面。 6.3 采煤机内喷雾 采煤机内喷雾技术要求: 喷雾压力:2.0 MPa3.0 MPa; 喷嘴直径:1.2 mm1.5 mm; 喷嘴流量:1.0 L/min3.0 L/min。 6.4 采煤机外喷雾 6.4.1 应增设采煤机外喷雾装置,可采用负压二次降尘、可调外喷雾或喷雾块外喷雾装置等,喷雾覆 盖采煤机割煤产尘部位,技术要求: 喷雾压力: 5.0 MPa; 喷嘴直径:1.2 mm1.5 mm; 喷嘴流量:2.0 L/min5.0 L/min。 6.4.2 采煤机负压二次降尘装置应安设在采煤机机身两端,如图 2 所示: Q/YK 00042013 5 图2 采煤机负压二次降尘装置示意图 6.4.3 采煤机可调外喷雾装置应安设在采煤机机身两端,如图 3 所示: 图3 采煤机可调外喷雾装置示意图 6.4.4 采煤机喷雾块外喷雾装置应安设在采煤机机身上侧两端,如图 4 所示: 图4 采煤机喷雾块外喷雾装置示意图 6.5 液压支架喷雾 6.5.1 每个支架安设不少于 6 个喷嘴,如图 5 所示,实现割煤、移架、放煤自动喷雾。喷雾应避免喷 到作业人员,喷雾技术参数如下: 喷雾压力:3.0 MPa5.0 MPa; 喷嘴直径:0.8 mm1.2 mm; 喷嘴流量:2.0 L/min5.0 L/min。 喷雾块 采煤机滚筒 采煤机可调外喷雾装置 采煤机滚筒 Q/YK 00042013 6 图5 支架喷雾系统喷嘴布置图 6.5.2 采煤机割煤作业时,自动开启采煤机滚筒上方的顶梁前端喷雾和回风侧 25 组架间喷雾。 6.5.3 移架操作时自动开启回风侧邻架 25 组架间喷雾。 6.5.4 放煤操作时自动开启本架或回风侧邻架喷雾。 6.6 工作面煤流运输系统喷雾 6.6.1 工作面煤流运输系统喷雾装置安装位置:刮板运输机转载点、破碎机处、转载机转载点、胶带 输送机转载点。 6.6.2 刮板运输机转载点喷雾装置安装位置及要求:工作面前、后部刮板运输机转载点喷雾装置应固 定在转载机挡煤板上,各安装 2 组,每组不少于 3 个喷嘴,前后布置,确保始终有 1 组喷雾能有效覆盖 转载处,如图 6 所示。 图6 刮板运输机转载点喷雾装置布置示意图 6.6.3 破碎机喷雾装置安装要求:破碎机应进行有效封闭,并安设自动喷雾装置。 6.6.4 其余转载点喷雾装置安装位置及要求: 转载点喷雾应安设至少2个喷嘴,喷雾实现自动化; 溜煤眼转载点及落差大于0.5 m的转载点应安装防尘罩和喷雾装置, 对卸载点封闭除尘, 见图7。 Q/YK 00042013 7 图7 溜煤眼转载点防尘示意图 6.6.5 转载点喷雾技术参数: 喷雾压力:不小于2.0 MPa; 喷嘴直径:0.8 mm1.2 mm; 喷嘴流量:2.0 L/min5.0 L/min。 6.7 喷雾加压泵及清水箱 喷雾加压泵及清水箱技术要求: 泵站应设置3台加压泵和2个清水箱; 加压泵额定压力16 MPa; 加压泵额定流量315 L/min; 清水箱容积2000 L。 6.8 冲洗粉尘 6.8.1 定期冲洗粉尘,杜绝煤尘堆积。 6.8.2 冲洗周期要求: 工作面及回风巷距工作面100 m范围内每班至少1次; 回风巷距工作面100 m以外的区域每天至少1次; 采煤工作面进风巷每半个月至少1次。 6.8.3 填写冲尘管理牌板,牌板内容中包括巷道冲洗周期、冲洗范围、冲洗日期、冲洗人等。 6.9 煤层注水 6.9.1 注水方式应采用长钻孔静压或动压煤层注水。 6.9.2 钻孔参数: 钻孔长度不小于工作面长度的 2/3; 钻孔间距10 m15 m; 钻孔直径50 m90 mm。 6.9.3 注水要求: 采取可靠的封孔方式,确保严密不漏水; 注水后煤层平均水分增加率不低于1.5%; Q/YK 00042013 8 每组注水孔要安设水压表和流量表。 _ Q/YK 00072013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总体要求 2 5 防尘供水系统 3 6 粉尘治理 3 Q/YK 00072013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兖矿集团有限公司通防部提出。 本标准由兖矿集团有限公司通防部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兖矿集团有限公司通防部、综机管理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王振平、王洪权、夏孝明、王永胜、郭英、刘守华、孙学峰、王保其、谢华东、 郭杰、郑光、朱申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有效期2年,到期复审。 Q/YK 00072013 1 综采工作面综合防尘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综采工作面粉尘综合防治的总体要求及防尘供水系统、粉尘治理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煤矿煤层厚度1.3m及以上综采工作面粉尘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安监总煤调2010121号) GB 5748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AQ 1020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GBZ 192.4-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MT/T 2401997 煤矿降尘用喷嘴通用技术条件 MT 5Ol 长钻孔煤层注水方法 煤矿安全规程(2011 年版)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粉尘 dust 煤尘、岩尘和其他有毒有害固体微粒的总称。 3.2 粉尘分散度 determination of dust 表示粉尘粒径大小的组成情况,反映固体物质被粉碎的程度的指标。 3.3 游离二氧化硅 free silica 岩石或矿物中没有与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结合而呈游离状态的二氧化硅。 3.4 静压注水 static pressure water infusion Q/YK 00072013 2 通过钻孔并利用供水管道中水的静压力将水注入煤层中。 3.5 动压注水 dynamic pressure water infusion 通过钻孔并利用注水泵提供的动压力将水注入煤层中。 3.6 综采工作面转载喷雾系统 spray system of coal transfer system in fully mechanized top coal caving face 综采工作面煤流运输系统主要包括刮板运输机、转载机、破碎机、胶带输送机等煤流系统各转载点 的喷雾设施。 3.7 煤尘堆积 coal dust deposition 井下巷道堆积厚度超过2 mm,连续长度超过5 m的煤尘。 4 总体要求 4.1 煤矿井下所使用的防、降尘装置和设备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的要求,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4.2 工作面设置防尘设施管理牌板,标明工作面防尘设施种类、数量等内容。 4.3 工作面粉尘检测采样点布置见表 1,粉尘浓度计算按 GB 5748 规定的方法进行。 表1 粉尘浓度测定测点布置表 测尘点名称 生产工艺 测尘点位置 割煤 采煤机落煤 采煤机回风侧10 m15 m。 司机处 司机操作采煤机 司机工作地点。 移架 移架 支架工工作地点。 多工序 多工序同时作业 回风巷内距工作面端头10 m15 m处。 转载点 煤流运输 转载点回风侧3 m5 m处。 4.4 粉尘检测仪器仪表应具有有效的计量检验合格证。 4.5 矿测尘部门应根据本矿的生产情况配备足够数量且经培训合格的测尘人员,测尘员数量配备标准 见表 2。 表2 测尘员配备数量表 测尘点数量(个) 测尘员数量(个) 20 1 2040 2 4160 3 60 4 4.6 粉尘分散度和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每半年测定 1 次,工作面变动时也要测定 1 次。 4.7 粉尘浓度测定结果按月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Q/YK 00072013 3 4.8 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后,降尘效率应符合以下规定: 采煤机作业时,采煤机司机及回风侧10 m15 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不小于90%; 移架时,支架工工作地点总粉尘降尘效率应不小于90%; 回风巷距工作面端头10 m15 m处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不小于95%; 转载点3 m5 m处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不小于95%。 4.9 作业人员应佩戴个体防尘用具。 4.10 在防尘用水中宜添加降尘剂提高防尘效果, 降尘剂应有有资质的卫生检验机构出具的卫生检测报 告。 5 防尘供水系统 5.1 水质水压 5.1.1 防尘用水悬浮物的含量不得超过 50 mg/L、粒径不大于 0.3 mm,水的 PH 值应在 6.09.0 范围 内。 5.1.2 工作面供水流量及压力要符合工作面防尘设计要求,加压泵站供水压力不低于 8.0 MPa。 5.2 供水管路 5.2.1 工作面顺槽主供水金属管路的管径不小于75 mm;采煤机供水管径不应小于32 mm;液压支 架供水管径不小于51 mm。 5.2.2 供水管路应安设水质过滤器,工作面顺槽入口处过滤器过滤网不低于 120 目,工作面泵站过滤 器过滤网不低于 150 目。 5.2.3 工作面顺槽供水管路每 50 m 设一个固定手柄三通阀门。 胶带运输巷三通阀门处应配备消防洒水 软管,长度不小于 25 m,软管及控制阀门要设在人行道一侧。 5.2.4 防尘管路每 200 m 及巷道汇合、分岔处要进行标示,内容包括管路尺寸、水流方向等,三通阀 门应设置说明牌。 6 粉尘治理 6.1 综合措施 工作面防尘应采取净化水幕、喷雾、冲洗粉尘和煤层注水等措施,主要防尘设施布置如图1所示。 Q/YK 00072013 4 图1 工作面主要防尘设施布置示意图 6.2 净化水幕 6.2.1 工作面进风巷设置 1 道水幕,设在工作面进风巷风流汇合点以里,并实现自动喷雾。胶带巷作 为进风巷的,在距离工作面不超过 100 m 处,增设一道水幕。 6.2.2 工作面回风巷设置 2 道水幕。第一道自动水幕设在距工作面不超过 100 m 处;第二道自动水幕 设在距顺槽回风口不大于 100 m 处,与捕尘帘配合使用。 6.2.3 捕尘帘网孔尺寸不大于 3 mm3 mm,定期清理、冲洗,保持完好。 6.2.4 净化水幕的技术要求: 喷雾压力不小于2.0 MPa; 喷嘴数量不少于3个; 喷嘴直径不大于1.5 mm; 水幕雾化后应覆盖巷道全断面。 6.3 采煤机内喷雾 采煤机内喷雾技术要求: 喷雾压力:2.0 MPa3.0 MPa; 喷嘴直径:1.2 mm1.5 mm; 喷嘴流量:1.0 L/min3.0 L/min。 6.4 采煤机外喷雾 6.4.1 应增设采煤机外喷雾装置,可采用负压二次降尘、可调外喷雾或喷雾块外喷雾装置等,喷雾覆 盖采煤机割煤产尘部位,技术要求: 喷雾压力:5.0 MPa; 喷嘴直径:1.2 mm1.5 mm; 喷嘴流量:2.0 L/min5.0 L/min。 6.4.2 采煤机负压二次降尘装置应安设在采煤机机身两端,如图 2 所示: Q/YK 00072013 5 图2 采煤机负压二次降尘装置示意图 6.4.3 采煤机可调外喷雾装置应安设在采煤机机身两端,如图 3 所示: 图3 采煤机可调外喷雾装置示意图 6.4.4 采煤机喷雾块外喷雾装置应安设在采煤机机身上侧两端,如图 4 所示: 图4 采煤机喷雾块外喷雾装置示意图 6.5 液压支架喷雾 6.5.1 每个支架安设不少于 5 个喷嘴,如图 5 所示,实现割煤、移架自动喷雾。喷雾应避免喷到作业 人员,喷雾技术参数如下: 喷雾压力:3.0 MPa5 MPa; 喷嘴直径:0.8 mm1.2 mm; 喷雾块 采煤机滚筒 采煤机可调外喷雾装置 采煤机滚筒 Q/YK 00072013 6 喷嘴流量:2.0 L/min5.0 L/min。 图5 支架喷雾系统喷嘴布置图 6.5.2 采煤机割煤作业时,自动开启采煤机滚筒上方的顶梁前端喷雾和回风侧 25 组架间喷雾。 6.5.3 移架操作时自动开启回风侧邻架 25 组架间喷雾。 6.6 工作面煤流运输系统喷雾 6.6.1 工作面煤流运输系统喷雾装置安装位置:刮板运输机转载点、破碎机处、转载机转载点、胶带 输送机转载点。 6.6.2 工作面刮板运输机转载点喷雾装置应固定在转载机挡煤板上, 安装 2 组, 每组不少于 3 个喷嘴, 前后布置,确保始终有 1 组喷雾能有效覆盖转载处,如图 6 所示。 图6 刮板运输机转载点喷雾装置布置示意图 6.6.3 破碎机应进行有效封闭,并安设自动喷雾装置。 6.6.4 其余转载点喷雾装置安装位置及要求: 转载点喷雾应安设至少2个喷嘴,喷雾实现自动化; Q/YK 00072013 7 溜煤眼转载点及落差大于0.5 m的转载点应安装防尘罩和喷雾装置, 对卸载点封闭除尘, 见图7。 图7 溜煤眼转载点防尘示意图 6.6.5 转载点喷雾技术参数: 喷雾压力:不小于2.0 MPa; 喷嘴直径:0.8 mm1.2 mm; 喷嘴流量:2.0 L/min5.0 L/min。 6.7 喷雾加压泵及清水箱 喷雾加压泵及清水箱技术要求: 泵站应设置2台加压泵和2个清水箱; 加压泵额定压力16 MPa; 加压泵额定流量315 L/min; 清水箱容积2000 L。 6.8 冲洗粉尘 6.8.1 定期冲洗粉尘,杜绝煤尘堆积。 6.8.2 冲洗周期要求: 工作面及回风巷距工作面100 m范围内每班至少1次; 回风巷距工作面100 m以外的区域每天至少1次; 采煤工作面进风巷每半个月至少1次。 6.8.3 填写冲尘管理牌板,牌板内容中包括巷道冲洗周期、冲洗范围、冲洗日期、冲洗人等。 6.9 煤层注水 6.9.1 注水方式应采用长钻孔静压或动压煤层注水。 6.9.2 钻孔参数: 钻孔长度不小于工作面长度的2/3; 钻孔间距10 m15 m; 钻孔直径50 mm90 mm。 6.9.3 注水要求: 采取可靠的封孔方式,确保严密不漏水; Q/YK 00072013 8 注水后煤层平均水分增加率不低于1.5%; 每组注水孔要安设水压表和流量表。 _ Q/YK 00082013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总体要求 2 5 防尘供水系统 2 6 粉尘治理 3 Q/YK 00082013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兖矿集团有限公司通防部提出。 本标准由兖矿集团有限公司通防部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兖矿集团有限公司通防部、综机管理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王振平、王洪权、夏孝明、王永胜、于晓波、刘守华、马旭、李少龙、刘焕石、 郑光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有效期2年,到期复审。 Q/YK 00082013 1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综合防尘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粉尘综合防治的总体要求及防尘供水系统、 粉尘治理的技术要 求。 本标准适用于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煤矿煤层厚度1.3 m以下综采工作面粉尘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安监总煤调2010121号) GB 5748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AQ 1020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GBZ 192.4-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MT/T 2401997 煤矿降尘用喷嘴通用技术条件 煤炭科技名词(1996) 煤矿安全规程(2011)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薄煤层 thin seam 地下开采时厚度1.3m以下的煤层。 3.2 粉尘 dust 煤尘、岩尘和其他有毒有害固体微粒的总称。 3.3 粉尘分散度 determination of dust 表示粉尘粒径大小的组成情况,反映固体物质被粉碎的程度的指标。 3.4 Q/YK 00082013 2 游离二氧化硅 free silica 岩石或矿物中没有与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结合而呈游离状态的二氧化硅。 3.5 工作面转载喷雾系统 spray system of coal transfer system of working face 薄煤层工作面转载喷雾系统主要包括刮板运输机、 转载机、 胶带输送机等煤流系统各转载点的喷雾 设施。 3.6 煤尘堆积 coal dust deposition 井下巷道堆积厚度超过2 mm,连续长度超过5 m的煤尘。 4 总体要求 4.1 煤矿井下所使用的防、降尘装置和设备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的要求,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4.2 工作面设置防尘设施管理牌板,标明工作面防尘设施种类、数量等内容。 4.3 工作面粉尘检测采样点布置见表 1,粉尘浓度计算按 GB 5748 规定的方法进行。 表1 粉尘浓度测定测点布置表 测尘点名称 生产工艺 测尘点位置 割煤 采煤机落煤 采煤机回风侧10 m15 m。 司机处 司机操作采煤机 司机工作地点。 移架 移架 支架工工作地点。 多工序 多工序同时作业 回风巷内距工作面端头10 m15 m处。 转载点 煤流运输 转载点回风侧3 m5 m处。 4.4 粉尘检测仪器仪表应具有有效的计量检验合格证。 4.5 矿测尘部门应根据本矿的生产情况配备足够数量且经培训合格的测尘人员,测尘员数量配备标准 见表 2。 表2 测尘员配备数量表 测尘点数量(个) 测尘员数量(个) 20 1 2040 2 4160 3 60 4 4.6 粉尘分散度和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每半年测定 1 次,工作面变动时也要测定 1 次。 4.7 粉尘浓度测定结果按月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4.8 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后,降尘效率应符合以下规定: 采煤机作业时,采煤机司机及回风侧10 m15 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不小于90%; 移架时,支架工工作地点总粉尘降尘效率应不小于90%; 回风巷距工作面端头10 m15 m处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不小于95%; Q/YK 00082013 3 转载点3 m5 m处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不小于95%。 4.9 作业人员应佩戴个体防尘用具。 4.10 在防尘用水中宜添加降尘剂提高防尘效果, 降尘剂应有有资质的卫生检验机构出具的卫生检测报 告。 5 防尘供水系统 5.1 水质水压 5.1.1 防尘用水悬浮物的含量不得超过 50 mg/L、粒径不大于 0.3 mm,水的 PH 值应在 6.09.0 范围 内。 5.1.2 工作面供水流量及压力要符合工作面防尘设计要求,加压泵站供水压力不低于 8.0 MPa。 5.2 供水管路 5.2.1 工作面顺槽主供水金属管路的管径不小于50 mm;采煤机供水管径不应小于13 mm;液压支 架供水管径不小于19 mm。 5.2.2 供水管路应安设水质过滤器,工作面顺槽入口处过滤器过滤网不低于 120 目,工作面泵站过滤 器过滤网不低于 150 目。 5.2.3 工作面顺槽供水管路每 50 m 设一个固定手柄三通阀门。 胶带运输巷三通阀门处应配备消防洒水 软管,长度不小于 25 m,软管及控制阀门要设在人行道一侧。 5.2.4 防尘管路每 200 m 及巷道汇合、分岔处要进行标示,内容包括管路尺寸、水流方向等,三通阀 门应设置说明牌。 6 粉尘治理 6.1 综合措施 工作面防尘应采取净化水幕、喷雾、冲洗粉尘等措施,主要防尘设施布置如图1所示。 图1 工作面主要防尘设施布置示意图 Q/YK 00082013 4 6.2 净化水幕 6.2.1 工作面进风巷设置 1 道水幕,设在工作面进风巷风流汇合点以里,并实现自动喷雾。胶带巷作 为进风巷的,在距离工作面不超过 100 m 处,增设一道水幕。 6.2.2 工作面回风巷设置 2 道水幕。第一道自动水幕设在距工作面不超过 100 m 处;第二道自动水幕 设在距顺槽回风口不大于 100 m 处,与捕尘帘配合使用。 6.2.3 捕尘帘网孔尺寸不大于 3 mm3 mm,定期清理、冲洗,保持完好。 6.2.4 净化水幕的技术要求: 喷雾压力不小于2.0 MPa; 喷嘴数量不少于3 个; 喷嘴直径不大于1.5 mm; 水幕雾化后应覆盖巷道全断面。 6.3 采煤机内喷雾 采煤机内喷雾技术要求: 喷雾压力:2.0 MPa3.0 MPa; 喷嘴直径:1.2 mm1.5 mm; 喷嘴流量:1.0 L/min3.0 L/min。 6.4 采煤机外喷雾 6.4.1 采煤机应安设外喷雾装置,喷雾覆盖采煤机割煤产尘部位,技术要求如下: 喷雾压力:不小于4.0 MPa。 喷嘴直径:0.8 mm1 mm。 喷雾流量:1.0 L/min2.0 L/min。 6.4.2 采煤机喷雾块外喷雾装置安设如图 2 所示。 图2 采煤机喷雾块外喷雾装置示意图 6.5 液压支架喷雾 6.5.1 每组支架安设一个顶梁前端喷雾,如图 3 所示,实现割煤自动喷雾,喷雾应避免喷到作业人员, 喷雾技术参数如下: 喷雾压力:3.0 MPa5.0 MPa; 喷嘴直径:0.8 mm1.5 mm; Q/YK 00082013 5 喷嘴流量:2.0 L/min5.0 L/min。 图3 支架喷雾布置图 6.5.2 采煤机割煤作业时,自动开启回风侧 2 组支架喷雾。 6.6 工作面煤流运输系统喷雾 6.6.1 工作面煤流运输系统应在以下位置安设喷雾装置:工作面刮板运输机转载点、转载机转载点、 胶带输送机头转载点。 6.6.2 工作面刮板运输机转载点喷雾装置应固定在转载机挡煤板上,不少于 2 个喷嘴,确保喷雾有效 覆盖转载处。 6.6.3 其余转载点喷雾装置安装要求: 转载点喷雾应安设至少2个喷嘴,喷雾实现自动化; 溜煤眼转载点及落差大于0.5 m的转载点应安装防尘罩和喷雾装置, 对卸载点封闭除尘, 见图4; 图4 溜煤眼转载点防尘示意图 6.6.4 转载点喷雾技术参数: 喷雾压力:不小于2.0 MPa; 喷嘴直径:0.8 mm1.2 mm; 喷嘴流量:2.0 L/min5.0 L/min。 Q/YK 00082013 6 6.7 喷雾加压泵及清水箱 喷雾加压泵及清水箱技术要求: 泵站应设置2台加压泵和2个清水箱; 加压泵额定压力10 MPa; 加压泵额定流量250 L/min; 清水箱容积1000 L。 6.8 冲洗粉尘 6.8.1 定期冲洗粉尘,杜绝煤尘堆积。 6.8.2 冲洗周期要求: 工作面及回风巷距工作面100 m范围内每班至少1次; 回风巷距工作面100 m以外的区域每天至少1次; 采煤工作面进风巷每半个月至少1次。 6.8.3 填写冲尘管理牌板,牌板内容中包括巷道冲洗周期、冲洗范围、冲洗日期、冲洗人等。 _ Q/YK 00092013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总体要求 2 5 防尘供水系统 2 6 粉尘治理 3 Q/YK 00092013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兖矿集团有限公司通防部提出。 本标准由兖矿集团有限公司通防部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兖矿集团有限公司通防部、综机管理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王振平、王洪权、夏孝明、王永胜、于晓波、刘守华、王绪友、马旭、王建周、 冯浩、朱申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有效期2年,到期复审。 Q/YK 00092013 1 综掘工作面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综掘工作面粉尘综合防治的总体要求及防尘供水系统、粉尘治理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煤矿综掘工作面粉尘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安监总煤调2010121号) GB 5748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AQ 1020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GBZ 192.4-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MT/T 2401997 煤矿降尘用喷嘴通用技术条件 Q/YK-JS 5-2013 炮掘工作面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煤矿安全规程(2011 年版)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粉尘 dust 煤尘、岩尘和其他有毒有害固体微粒的总称。 3.2 粉尘分散度 determination of dust 表示粉尘粒径大小的组成情况,反映固体物质被粉碎的程度的指标。 3.3 游离二氧化硅 free silica 岩石或矿物中没有与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结合而呈游离状态的二氧化硅。 3.4 综掘工作面转载喷雾系统 spray system of transfer system of fully mechanized heading face Q/YK 00092013 2 综掘工作面转载喷雾系统主要包括综掘机、刮板运输机、胶带输送机等煤流系统转载点喷雾设施。 3.5 控风装置 equipment for airflow control 安装在局部通风机风筒出风口处的装置, 将压入的轴向风改为径向风, 在掘进机司机前方形成阻止 粉尘由工作面向外扩散的空气幕。 3.6 煤尘堆积 coal dust deposition 井下巷道堆积厚度超过2 mm,连续长度超过5 m的煤尘。 4 总体要求 4.1 煤矿井下所使用的防、降尘装置和设备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的要求,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4.2 工作面设置防尘设施管理牌板,标明工作面防尘设施种类、数量等内容。 4.3 工作面粉尘检测采样点布置见表 1,粉尘浓度计算按 GB 5748 规定的方法进行。 表1 粉尘浓度测定测点布置表 测尘点名称 生产工艺 测尘点位置 割煤(岩) 掘进机作业 掘进机和除尘风机之间。 司机处 司机操作掘进机 掘进机司机处。 打锚杆眼 打锚杆眼 打锚杆眼时工人作业地点。 多工序 多工序作业 掘进巷道距回风口 1015 m 转载点 煤流运输 转载点回风侧 35 m 处。 4.4 粉尘检测仪器仪表应具有有效的计量检验合格证。 4.5 矿测尘部门应根据本矿的生产情况配备足够数量且经培训合格的测尘人员,测尘员数量配备标准 见表 2。 表2 测尘员配备数量表 测尘点数量(个) 测尘员数量(个) 20 1 2040 2 4160 3 60 4 4.6 粉尘分散度和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每半年测定 1 次,工作面变动时也要测定 1 次。 4.7 粉尘浓度测定结果按月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4.8 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后,降尘效率应符合以下规定: 综掘机作业时,掘进机司机处及掘进机回风侧4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90%; 打锚杆眼时,打眼地点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90%; 工作面回风巷距工作面1015 m处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95%; 转载点35 m处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大于95%。 Q/YK 00092013 3 4.9 作业人员应佩戴个体防尘用具。 4.10 在防尘用水中宜添加降尘剂提高防尘效果, 降尘剂应有有资质的卫生检验机构出具的卫生检测报 告。 5 防尘供水系统 5.1 水质水压 5.1.1 防尘用水悬浮物的含量不得超过 50 mg/L、粒径不大于 0.3 mm,水的 PH 值应在 6.09.0 范围 内。 5.1.2 工作面供水流量及压力要符合工作面防尘设计要求。 5.2 供水管路 5.2.1 工作面主供水金属管路的管径不小于75 mm,其中薄煤层综掘工作面管径不小于50 mm。 5.2.2 供水管路应安设水质过滤器,过滤网不低于 120 目,安装地点:掘进开门点附近、综掘机进水 管路前端(跟机行走)。 5.2.3 工作面顺槽供水管路每 50 m 设一个固定手柄三通阀门。 胶带运输巷三通阀门处应配备消防洒水 软管,长度不小于 25 m,软管及控制阀门要设在人行道一侧。 5.2.4 防尘管路每 200 m 及巷道汇合、分岔处要进行标示,内容包括管路尺寸、水流方向等,三通阀 门应设置说明牌。 6 粉尘治理 6.1 综合措施 综掘工作面防尘应采取综掘机内外喷雾、净化水幕、除尘器、转载喷雾、冲洗粉尘等措施,主要防 尘设施布置如图1所示。 图1 综掘工作面主要防尘设施布置示意图 6.2 控风装置 Q/YK 00092013 4 综掘工作面控风装置安装在局部通风机风筒出风口处, 将压入的轴向风改为径向风, 在掘进机司机 前方形成阻止粉尘向外扩散的空气幕,见图2。压入式风筒出风口距迎头的距离10 m25 m,并在作业 规程中明确规定。 图2 综掘工作面除尘装置布置示意图 6.3 除尘风机 除尘风机安装技术要求: 除尘风机吸尘口距迎头不得大于5 m; 除尘风机距迎头距离一般不超过50 m; 除尘风机吸风量应不小于400m 3/min,除尘效率不得低于95%。 6.4 净化水幕与捕尘帘 6.4.1 综掘工作面安设 2 道净化水幕,在迎头不超过 50 m 处安设第一道水幕,与综掘机联动;在开门 点以里 100 m 处安设第二道自动水幕,与捕尘帘配合使用,自动水幕处胶带上方安设导水棚,水幕喷嘴 数量 35 个,雾化后应覆盖巷道全断面,水幕技术要求: 喷雾压力:2.0 MPa; 喷嘴直径:1.2 mm1.5 mm; 喷嘴流量:1.0 L/min3.0 L/min。 6.4.2 捕尘帘网孔尺寸不大于 3 mm3 mm,定期清理、冲洗,保持完好。 6.5 综掘机内喷雾装置 综掘机作业时,应使用内喷雾装置,见图3,喷雾压力不应小于3.0 MPa。 Q/YK 00092013 5 图3 综掘机内、外喷雾装置 6.6 综掘机外喷雾装置 综掘机必须安设外喷雾装置,喷雾能覆盖截割区域,见图3,外喷雾技术要求: 喷雾压力:5.0 MPa; 喷嘴直径:1.2 mm1.5 mm; 喷嘴数量:12 个; 喷嘴流量:1.0 L/min3.0 L/min。 6.7 转载喷雾装置 6.7.1 综掘工作面转载点应安装喷雾装置,喷雾装置应相对固定,喷嘴个数不少于 2 个,喷雾能够覆 盖整个转载点。喷雾装置技术要求: 喷雾压力:2.0 MPa; 喷嘴直径:1.2 mm1.5 mm; 喷嘴流量:1.0 L/min2.0 L/min。 6.7.2 溜煤眼转载点喷雾要实现自动化,并安装防尘罩,防尘罩留有观察窗,见图 4。 Q/YK 00092013 6 图4 溜煤眼转载点防尘罩示意图 6.8 喷雾加压泵 综掘工作面应设置喷雾加压泵,喷雾加压泵技术要求: 喷雾加压泵额定压力:8.0 Mpa; 额定流量:75 L/min。 6.9 冲洗粉尘 6.9.1 定期冲洗粉尘,杜绝煤尘堆积。 6.9.2 冲洗周期要求: 综掘工作面迎头向外100 m范围内每班至少1次; 迎头100 m以外至回风巷门口区域每天至少1次。 6.9.3 填写冲尘管理牌板,牌板内容中包括巷道冲洗周期、冲洗范围、冲洗日期、冲洗人等。 7 喷浆防尘 有喷浆作业的综掘工作面喷浆除尘,按Q/YK0010-2013 规定的要求执行。 _ Q/YK 00102013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总体要求 1 5 防尘供水系统 2 6 粉尘治理 3 Q/YK 00102013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兖矿集团有限公司通防部提出。 本标准由兖矿集团有限公司通防部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兖矿集团有限公司通防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王振平、王洪权、夏孝明、王永胜、刘守华、宋兆雪、任晓东、孙学峰、王旭、 张庆勇、唐耀勇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有效期2年,到期复审。 Q/YK 00102013 1 炮掘工作面综合防尘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炮掘工作面粉尘综合防治的总体要求及防尘供水系统、粉尘治理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煤矿炮掘工作面粉尘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安监总煤调2010121号) GB 5748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AQ 1020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GBZ 192.4-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MT/T 2401997 煤矿降尘用喷嘴通用技术条件 煤矿安全规程(2011 年版)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粉尘 dust 煤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