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理学探讨成人学习的人际发展.ppt_第1页
从社会心理学探讨成人学习的人际发展.ppt_第2页
从社会心理学探讨成人学习的人际发展.ppt_第3页
从社会心理学探讨成人学习的人际发展.ppt_第4页
从社会心理学探讨成人学习的人际发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從社會心理學探討成人學習的人際發展,報告大綱,壹、何謂社會心理學 一、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二、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三、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範疇 貳、成人學習的人際發展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 一、人際發展 二、相互角色行為 三、社會影響 參、結論,壹、何謂社會心理學 麗雪報告,一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社會心理學係採用科學方法研究人與人之間相 互依賴(interdependence)、互動(interaction)、及影響(influence)的過程。 (李美枝,1986) 是社會行為的科學研究研究人的思考、感覺 與行為,如何被他人所影響。(張滿玲譯,Shelley E.Taylor,Letitia Anne Peplau David O.Sears,2003),二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1,19081924年:建立社會心理學的自我認同 (一)心理學家 William McDougall提出本能論 (二)社會學家E.A.Ross談及的問題與今日社會心理學的 課題較為接近,如:群眾行為、社會行為。 1930年代出現兩位影響力很大的社會心理學者: (一)Muzafer Sherif所作社會規範(social norm)代代 相傳的實驗研究激發了更深入的社會影響研究。 (二)Kurt Lewin被稱為應用社會心理學之父,主張採取 問題導向的方式,試將社會心理學的實驗技巧應用 於社會問題的解決,二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2,19401950年代 因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納粹屠殺猶太人,學者將研究重心轉移於偏見、團體行為、宣傳與態度改變等實用性的問題。 19501960年最熱門的理論 Leon Festinger(1957)認知失調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趨近1960年代時社會心理學者已把興趣從人際歷程(interpersonal Process)轉到個人內在歷程(Intrapersonal process)。,二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3,19601970年之間 幾乎所有的社會行為都涵蓋在社會心理學者的研 究範圍內,如:攻擊與暴力、吸引與愛、利他行為、 社會交易、模仿與仿傚、團體決定及人際知覺等。 19701980年 新興的新課題是熱、噪音、擁擠、建築設計等環 境因素對個人行為的影響。這方面研究的成果是環境 心理學的成長基石。1970年代認知心理學派已取代獨 霸心理學30年之久的行為學派,成為心理學的主流屬 社會認知範疇的歸因研究,成為社會心理學中心課題 ,也開始性問題的研究。,二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4,1980年代 除了上述重要課題外,有兩項重要發展趨 勢在1970年代已開始在醞釀,到了1980年則成 為今日社會心理學的當然成分了。 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心理學者覺得應該步出學術 象牙塔,研究與社會有關連的問題,嘗試再解 決社會問題的努力上貢獻其一份力量。 走出實驗室從是實地研究(field study),亦 卽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研究個人的社會行為。,二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5,1990年代 九年代初期先驅的心理學家發展出三大理論觀點: (一)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心理分析理論 (psychoanalytic theory) (二)行為主義(behaviorism),它提供一個非常不同 的觀點來看人類經驗,隨著Ivan Pavlov, B.Watson, B.F.Skinner等人對行為主義的發展, 行為主義著重於人類與其它動物可觀察的行為, 對於主觀的想法與感覺沒有興趣。 (三)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的觀點是由 Wolfgang Kohler, Kurt Koffka,Kurt Lewin以 及其他在三年代遷移至美國的歐洲心理學家發 展出來的。,三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範疇,個人歷程 人際互動 團體歷程,貳、社會心理學的人際發展 昭美報告,一、人際關係的發展 (一)人際知覺(personal perception) 知覺(perception)是透過感覺器官 經驗世界的歷程,而人際知覺是對人的 特性形成判斷的過程,他是知覺者,被 知覺者與發生知覺之情境等因素交互作 用的複雜歷程。人際知覺的內涵主要包 括了印象形成及推斷行為的認知歷程。,例子,兩位即將成為室友的大學新鮮人來到學校第一次見面。他們兩人之間的性格,如:容不容易相處?是否親切和善?都會對彼此的主活產生莫大的影響。在他們見面的幾分鐘裡,他們各自努力使形成對方的印象,因為他們知道在這一年他們會有很多共處的時間。對方唸書會唸到多晚?喜歡什麼樣的音樂?對於在房間朋友聚會的感覺如何?他們設法盡可能地發現對方很多事情。 人會使用手邊可得到的訊息來形成對他人的印象一判斷他們的性格,或假設他們是何種類型的人,這種過程稱為人際知覺。諸如:我們如何形成人的印象;在形成印象的過程中,我們會使用哪些種類的訊息;我們形成的印象有多正確;有哪些偏差會影響我們的印象。,(二)人際吸引,在任一團體,必然會發現團體中的各 個成員被喜歡的程度有相當的個別差異。 好此惡彼是人際關係的自然現象,人不只 有欲與人接觸的需求,而且與接觸的人有 不同程度的好惡情感,有的避之唯恐不及 ,有的是淡來淡去的君子之交,有少數人 會使我們相聚即感到愉悅滿足,離開即感 到痛苦懷念,這些都是所謂人際吸引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 的現象。,(三)人際關係發展的過程,兩個人由陌生人到相識,視影響人際吸引之因素的進作情形,而決定兩人是否將進一步發展深度的情感關係,或回歸為知其存在但無意繼續為友的陌路狀態。所以說,感情並非靜態的,而是一種動態的發展歷程。 不同階段影響兩人關係的因素不同,在友誼發展的初期階段,空間距離是決定誰與誰較有往來的重要因素,但是到了後期,彼此之間態度、價值觀的相似超越了空間距離的重要性而成為維持友誼的基礎。,(三)人際關係發展的過程,以發展的觀點來解說感情的三種理論。 1.一般人際關係的發展歷程及社會滲透 模式 George Levinger(1970)擬論兩人關係的發展,歷經單邊知覺(unilateral awareness),雙邊表面接觸 (bilateral surfacecontact) 及互饋 (mu tuality) 三個階段 (如圖一)。,(三)人際關係發展的過程,在知覺階段,一方注意到了另一方的外在特點,但另一方並沒有意識到有人正在觀察他或評斷他。 在表面接觸階段,兩人互相意識到對方的存在並對對方即互相關係形成某種印象與態度。 到了互饋階段則超越前者而有了與對方分享知識及對對方有責任之感覺的互動,並發展了一套非形式地調制相互關係的規範。隨著互動程度的增加,兩人自我揭露(self disclosure)的程度也愈深。,人際關係發展的層次(取自G.A.Levinger),(三)人際關係發展的過程,自我揭露(self disclosure) 係指個人透過語言向他人傳達有自我各個層面之事項的對話。兩人溝通話題親密度因涉及自我層面的深淺度而有高低的差別。 一般而言,自我揭露的深度與相互吸引有互為因果的觀係,其相互影響情形如圖二所示,同心圓代表一個人各個層面的自我,楔形代表兩個人的關係 , 兩人的關係愈親密,交談話題的內涵愈滲入個人的核心層面,反過來,自我揭露愈深愈會對對方產生親密感。,圖二:社會滲透楔型模式,(三)人際關係發展的過程,2.配偶選擇的過濾假說 kerckhoff 與 Davis提出配偶選擇過濾假說 (the minitheory of the filtering factors of mate selection),(1) 空間距離的接近(physical proximity ),如果其他 變項保持恆定,近水樓台總是先得月。 (2)人口變項的因素 (demographic factor ),這包括 當事人的社經地位、教育水準、宗教信仰等 , 身 分背景相似人,共有的東西較多,方便彼此思想 的溝通。(中國人常言的門當戶對 ) (3)態度與觀念的相似。 (4)需求互補。,(三)人際關係發展的過程,3.從社會交易理論看情感發展的過程 Thibaut 與 kelley 的社會交易理論解釋人與人親近的現象。這個理論也可以用來解釋兩個異性之間情感的發展過程 ,Backman 與 Secord(1974)稱之為友誼形成的過程分析 (A process analysis of friendship formation ), 根據此一分析,原本陌生的一男一女由相識到結婚,歷經四個過程:,(三)人際關係發展的過程,(1)取樣與估計 (sampling & estimation ) 取樣係指在可能交往的一群人中,選擇願意持續交往的對象。取樣者對可能交往的人估計與對方交往可以得到的酬賞(reward)與成本(cost),酬賞與成本相抵之後的淨餘結果(net outcome)若超過取樣者的比較水準 (CL) 及其他選擇的比較水準(CL a),對方就成為他樂於交往的對手。,(三)人際關係發展的過程,(2)交易(bargaining) 在交易階段,雙方都儘可能的交換酬賞而減少交換成本,男女雙方交往的初期都儘量投對方之所好(不斷地酬賞),並避免讓對方感到不舒服(減少 cost)。給對方的酬賞愈多,對方回報的酬賞也愈多,兩人的親密感迴旋上升。 (3)囿限(commitment) 漸漸地彼此從對方所得到的酬賞大於任何其他人,因此停止對其他對象的取樣估計和交易,交往的對象就此囿限於固定的一個人。,(三)人際關係發展的過程,(4)制度化 (institutionalization) 當兩人的親密感達到某種程度之後,不言而喻的相屬感繼而產生。雙方有要求對方忠於自己的權利,及自己忠於對方之義務的默契。這一階段的明顯特徵是獨佔性與排他性。,二、相互角色行為 俊彥報告,(一)移情或移情誘發的情緒 行為的三種偽本能 暗示(suggestion) 模仿(imitation) 移情(sympathy),二、相互角色行為,(一)移情或移情誘發的情緒 就行為相互的作用來說,三者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因為每種行為傾向的表現過程都包含了至少兩個人的相互作用,其中一個是作用者,另一個是被作用者或接受者。它們是三種心理相互作用的形式,其相關的心理過程包含知、情、意三方面。,二、相互角色行為,(一)移情或移情誘發的情緒 暗示作用者的某些表象、觀點或信念 直接在接受者身上引發類似的表象、觀點和信念的過程。 模仿接受者同化吸收了作用者的身體運動的相互作用過程。,二、相互角色行為,(一)移情或移情誘發的情緒 移情作用者的情緒情感興奮直接引發接受者同樣的情緒興奮的移情或移情誘發的情緒過程。 塔德(G.Tarde)和鮑德溫(J.Baldwin)教授模仿僅僅是最重要的社會過程。我們必須先了解移情和暗示,在儘可能精確地界定它們之後,才能繼續觀察各種各樣的模仿行為。,二、相互角色行為,(二)模仿、遊戲與習慣 印象和模仿過程對社會生活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塔德社會是人的團體,他們通過模仿或 反模仿而表現出很大的相似性。,二、相互角色行為,(二)模仿、遊戲與習慣 模仿是所有集體心理生活的主要條件,因為他是作為團體的一員在思考、感覺和行動,因為他與團體中的其他成員、與作為一個整體的團體在心理活動上交互影響著。,二、相互角色行為,(二)模仿、遊戲與習慣 人的心理構造主要因素 1.有無限的學習能力 2.通過經驗吸取益處的能力 3.獲得新的反應模式的能力 4.適應千變萬化的情境的能力,二、相互角色行為,(二)模仿、遊戲與習慣 遊戲: 遊戲傾向的互動社會化影響,如原始 的表現形式(各種體育競賽)也對我們產生 重要影響,譬如塑造個體,使他們為社會生活、為合作、為服從、為領導地位、為因團體目標而推辭個人目標等等作準備。,二、相互角色行為,(二)模仿、遊戲與習慣 習慣: 不同年齡的人共有的一種傾向是,各 種心理過程通過重複都會變得容易。隨著個人年齡的增長,形成思想與行動習慣的傾向,在個人身上愈來愈固定,會愈發地偏好熟悉的東西,而不喜歡有一定新穎性的東西。,三、社會影響 淑媛報告,一、社會行為趨於一致的成因 社會影響理論四種觀點: (一)社會規範(social norms)-入境問俗、照 章行事。 (二)社會感染(social contangion)或模仿 (modeling)-依樣畫葫蘆。,(三)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不明狀況,有樣學樣。,(四)客觀自我知覺(objective self-awareness)-千夫所指,無疾而終。,社會影響理論四種觀點:,二、社會影響三個形式,(一)從眾,Sherif在西元1936年及Asch在西元1955年所做的研究,實驗證實視覺上的自動效應,這是一種視覺上的錯覺。也說明了人們會跟隨群眾的選擇而作決定。這些實驗發現從眾跟社會心理學的關聯性,改變我們的知覺、想法及行為的趨勢,使我們與團體裡面的成員達成一致。,人們都有追求正確的想法。於是便會去追求各種可能真實的情況,以讓自己可以知道的更多。在面對自己不熟悉的情況時,人們更會產生一種無所適從感,想要從其他人那裡得著問題的答案,這就是所謂訊息的影響。當人們認為其他人的判斷是對的時候,人們就會開始產生從眾行為。,(一)從眾,影響從眾因素:,1.團體的大小,2.年齡的差異,3.性別的差異,4.文化上的差異,5.團體凝聚力,(二)順從 (compliance),引發順從技巧,1.逢迎(ingratiation),2.互惠(reciprocity),引發順從技巧,3.多重要求(mutiple requests),(1)腳在門檻內技巧(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2)低空拋球技巧(The low-balling technique),(3)門在臉上技巧(The door-in-the-face technique),(三)服從,服從是用權威命令他人順從其特定的要求,人們服從他人的要求都是因為吃人家的飯或是在人屋簷下不得不低頭通常是口服心不服 。,投影片 40,(三)服從,1.破壞性服從(destructive obedience)-接受命令,傷害他人。,2.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服從-最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下達命令的權威者。,(三)服從,3.有什麼方法可以抗拒服從呢?,(1)被請求參與類似Milgram的實驗時,事先說明參與者需要負全部的責任,我們這時候或許就會開始衡量可能產生的後果,進而拒絕這樣的請求。,(2)當有人開始拒絕團體的命令時,這時對我們而言也是一個紓解,同時也可以壯膽,讓我們對於反抗團體比較不會感到那麼可怕。,(3)質疑權威者,我們可以詢問權威者會有何打算?他這麼做的真實用意是什麼。,(4)若是我們有了足夠的知識,得以抗拒的力量,就不被虛假所蒙騙。,3.有什麼方法可以抗拒服從呢?,三、社會衝擊理論,Latane在西元1981年提出社會衝擊理論。此理論陳述了社會影響力是來自於它的強度、接近性,以及影響源的數目對目標個人所產生的影響。,影響源的強度會受到三個因素影響:,(一)地位,(二)能力,(三)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