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资关系_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研究_第1页
劳资关系_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研究_第2页
劳资关系_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研究_第3页
劳资关系_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研究_第4页
劳资关系_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丽水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研究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设莲都区、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景宁县、龙泉市九个县 (市、区)。2006年全市户籍总人口252.53万,其中农业人口209.38万人,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8.4,耕地占5.2,共有62个镇、119个乡、3480个行政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辖区内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改革开放以前,丽水农民基本以土地为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农村劳动力一直从事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单一种植业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新的耕作模式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丽水农村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也逐步向农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就业,逐步形成农村劳动力就业新格局。第二次农业普查显示,2006年末,丽水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就业人数53.11万人,占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66.7,比1985年下降了14.2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12.15万人,比1985年增长71.6%;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14.39万人,比1985年增长37.2%;外出劳动力25.91万人,比1985年增长3.4倍。丽水农村全家外出户数21.60万户、人口65.90万人,全家外出人口占农村户籍人口的比重达31.7,其中流向市外24.52万人、占外出总人数的37.2。今后一个时期,丽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仍将继续扩大,各种结构性特征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本文主要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分析丽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的特征及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一、正确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规律性及重要意义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照人口学理论中“人口流动高位移规律”,劳动力总量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移,由生存条件差向生存条件好的地方转移,由劳动收益低向劳动收益高的区位转移,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转移,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种规律。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产业向其它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客观现象。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的比较收益,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动力,农民内心渴望通过改变就业来改变生活和生存环境;非农产业发展状况,这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容量,较高的劳动报酬和较好的工作条件成为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强大“磁场”;城市化水平,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需要,城市实质上就是由农民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建设起来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实际上反映出了自然和社会资源的配置、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课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任务。因此,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促进丽水农村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和较稳定就业。二、丽水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我国现行劳动法规定,劳动适龄人口的界限是男16-59周岁,女16-54周岁,本文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指2006年农村住户常住人口(即在本户居住6个月以上人口)中的劳动适龄人口。2006年末,丽水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87.49万人(第二次农业普查农村劳动力不包括普查登记时不在本村的全家外出户中的劳动力,下同),占农村住户常住人口123.40万人的70.9。其中,男劳动力46.78万人,占53.5;女劳动力40.71万人,占46.5。与全省相比,丽水农村劳动力数量占农村常住人口比重比全省低23.7个百分点,占了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3.9(见表1)。表1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构成 单位:万人、 全省丽水1、农村常住人口2379.53123.402、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2251.7687.49其中:男性劳动力比重52.653.5女性劳动力比重47.446.53、农村劳动力资源量占农村常住人口比重94.670.9(一) 劳动力年龄呈阶梯型结构丽水农村劳动力资源呈现随年龄增大人数增加的“阶梯型”结构,其中: 20岁及以下的农村劳动力6.31万人,占7.2;21-30岁的农村劳动力12.38万人,占14.2;31-40岁的农村劳动力21.37万人,占24.4;41-50岁的农村劳动力20.06万人,占22.9;51岁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27.37万人,占31.3。但与全省相比,40岁及以下的农村劳动力的比重比全省低8.4个百分点,51岁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比重比全省高出8.2个百分点(见表2)。表2 丽水各县(市、区)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 单位: 全省全市莲都区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景宁县龙泉市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20岁及以下9.67.28.49.37.06.06.56.66.45.67.02130岁18.414.215.216.314.311.911.016.213.915.214.13140岁26.224.422.621.622.925.025.326.826.924.028.54150岁22.622.922.522.722.725.824.122.222.121.321.951岁及以上23.131.331.330.133.131.333.128.230.733.928.5(二)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较低丽水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2年,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其中:未上过学8.68万人,占9.9;小学文化程度36.20万人,占41.4;初中文化程度34.15万人,占39.0;高中文化程度7.58万人,占8.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0.88万人,占1.0。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丽水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较低(见表3)。表3 丽水各县(市、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单位:全省全市莲都区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景宁县龙泉市农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未上过学6.39.911.211.96.711.212.28.810.49.17.9小 学36.641.433.042.735.144.742.044.445.350.246.2初 中44.839.041.337.148.335.335.636.335.932.838.9高 中11.08.712.87.69.48.09.18.87.66.26.3大专及以上1.41.01.70.70.50.81.11.70.81.70.7三、丽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特征第二次农业普查显示,近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丽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转移就业流向、从事行业等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一)劳动力总体就业率较高2006年末,丽水农村从业劳动力为79.65万人(指常住从业劳动力,下同),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为91.0,比全省高出2.2个百分点。男性劳动力实际利用率高于女性,其中男性从业人员43.67万人,占男性劳动力资源总数的93.4,比全省高出0.9个百分点;女性从业人员35.98万人,占女性劳动力资源总数的88.4,比全省高出3.7个百分点(见表4)。从业劳动力人口性别比为121.8 (以女性为100),比1996年的138.6下降了16.8个百分点,说明丽水农村男女从业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差距在缩小。分年龄看,20岁及以下的从业劳动力2.06万人,占从业劳动力的2.6;21-30岁的从业劳动力11.29万人,占14.2;31-40岁的从业劳动力20.44万人,占25.7;41-50岁的从业劳动力19.24万人,占24.1;51岁以上从业劳动力26.62万人,占33.4。表4 农村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及性别构成 单位: 全省丽水市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88.891.0男性92.593.4女性84.788.4农村从业劳动力的就业方式分为雇主、家庭帮工、自营、务工和公职五大类。丽水农村从业劳动力以自营方式为主,自营人员为60.03万人,所占比重达78.0,其次为务工方式,所占比重为20.9(见表5)。表5 农村家庭户从业劳动力的就业方式构成 单位:万人、项 目人 数比 重家庭户从业劳动力合计76.98100雇主0.330.4家庭帮工0.140.2自营60.0378.0务工16.0620.9公职0.410.5(二)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从业结构发生变化2006年末,丽水农村农业从业劳动力53.11万人,比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减少30.43万人,下降36.4。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看,种植业从业人员48.20万人,占90.8;林业1.14万人,占2.1;畜牧业3.49万人,占6.6;渔业0.12万人,占0.2;农林牧渔服务业0.16万人,占0.3。与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相比,种植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上升了近6.8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从业人员分别下降了0.9和5.7个百分点(见表6)。表6 农业从业劳动力构成单位:万人、2006年1996年比重变化(百分点)从业劳动力比重从业劳动力比重农业从业劳动力53.1110083.54100其中:种植业48.2090.8 70.19 84.0 6.8林 业1.142.12.473.00.9畜牧业3.496.6 10.26 12.3 5.7渔 业0.120.20.180.2农村劳动力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但兼业经营特征明显。2006年末,丽水农村有35.52万户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占农村家庭常住户的比重由1996年的84.5下降到81.5。其中:纯农业户28.74万户,占农业生产经营户的80.9;以农为主的兼营非农产业的农户2.03万户,占农业生产经营户的5.7;以非农产业为主兼营第一产业的农户4.75万户,占农业生产经营户的13.4;完全不从事第一产业的非农生产经营户2.31万户,占农村家庭常住户的5.3(见表7)。可见,丽水农村有兼业经营行为的农业生产经营户已占农业生产经营户的19.1。农户经营行为兼业化,使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表7 按经营情况分的农村家庭常住户数量及比重 单位:万户、户 数比 重农村家庭常住户43.561001、农业生产经营户35.5281.5/100(1)纯农业户28.74 80.9(2)农业兼业户2.03 5.7(3)非农业兼业户4.75 13.42、非农业生产经营户2.315.33、非经营户5.7313.2(三)农村劳动力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较快2006年末,丽水农村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力12.15万人、占全部从业劳动力的比重15.2;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14.39万人、占18.1,分别比1996年提高7.3和4.3个百分点。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比全省分别低37.9个和4.6个百分点。制造业、建筑业及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是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三大”主要行业。从转移的劳动力分布行业看,制造业集中了第二产业70.4的劳动力,占非农就业劳动力比重的32.2;建筑业集中了第二产业24.4的劳动力,占非农就业劳动力比重的11.2。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等产业集中34.9的非农就业劳动力(见表8)。丽水农村从业劳动力转入到制造业、建筑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三大”行业中的劳动力占非农行业劳动力的63.1,占农村常住从业劳动力比重达31.5,比1996年的11.8提高了19.7个百分点。表8 农村从业劳动力主要行业分布 单位:万人、人数比重非农行业26.54100 一、第二产业12.1545.8 其中:制造业8.5532.2建筑业2.9611.2二、第三产业14.3954.2 其中:交通运输业1.41 5.3 批发零售业2.63 18.3居民服务业及其他服务业5.23 19.7(四) 丽水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步伐明显加快1、外出从业劳动力数量明显增加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大批农村劳动力转向异地就业。2006年末,丽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达25.91万人(不包括普查登记时不在本村的全家外出户中的从业劳动力),比1996年增加11.3万人,增长77.3。其中,男劳动力16.29万人,占62.9;女劳动力9.62万人,占37.1。农村外出劳动力总量占全省的6.5。2、外出从业劳动力主要从事二、三产业。从外出劳动力就业的行业看,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比重高达95.5,其中在第二产业就业8.18万人,占31.6,在第三产业就业16.55万人,占63.9。与全省相比,外出劳动力在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低于全省18.9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则高于全省16.8个百分点。从丽水各县(市、区)看,青田县外出从业劳动力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最高,达99.1(见表9)。农村外出劳动力中从事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占25.9,占全部外出从业劳动力的首位,其次是制造业占21.9,批发零售业占11.6,居第三位。表9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产业构成 单位:全省全市莲都区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景宁县龙泉市第一产业2.34.53.00.910.02.59.03.12.61.41.0第二产业50.531.619.016.948.342.538.544.831.021.016.4第三产业47.163.978.082.241.755.052.552.166.477.682.63、外出劳动力的主要流向乡外县内和市外省内丽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流向乡外省内的比重达82.3,其中流向乡外县内和市外省内的比重分别为35.1和32.1。由于丽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全省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丽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流向市外省内的比重大大高于全省水平。特别是近几年,外出省外从业劳动力的人数不断上升,2006年末外出省外从业劳动力占外出从业劳动力总数的17.7。从丽水各县(市、区)看,外出从业劳动力流向省内比重最高的是云和县,占该县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的94.6(见表10);外出省外从业劳动力的比重最高是青田县,占该县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的34.1。改革开放后,青田县农村劳动力纷纷踏出国门,到国外拓展谋生空间成为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大亮点,第二次农业普查显示, 2006年有0.84万农村劳动力流向国外,占该县出省从业劳动力总量的68.3%。表10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流向构成 单位:全省全市莲都区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景宁县龙泉市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业地区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一、省 内80.682.382.165.980.692.879.394.685.289.288.8其中:乡外县内43.335.153.923.835.936.525.463.529.832.140.3 县外市内19.115.111.314.710.510.214.117.119.128.814.9 市外省内18.232.116.927.434.246.139.814.036.328.333.6二、省 外19.417.717.934.119.47.220.75.414.810.811.24、外出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近几年来,丽水农村外出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并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2006年外出从业劳动力中, 40岁及以下的占81.3。其中:2130岁者最多,占39.9,其次是3140岁的占31.5;年龄超过51岁仍在外面务工的劳动力占5.9(见表11)。表11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年龄构成 单位:全省全市莲都区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景宁县龙泉市外出从业劳动力年龄构成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20岁及以下7.210.08.811.18.413.312.610.09.86.012.42130岁32.039.938.446.336.339.238.540.749.034.043.13140岁32.331.432.629.633.031.131.531.327.732.531.34150岁19.012.814.29.815.111.812.512.48.617.28.851岁以上9.55.96.03.27.24.64.95.64.910.34.45、外出劳动力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2006年末,丽水农村外出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1.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6.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3。而农村全部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分组结果为小学及以下的占51.3,初中水平的占39.0,高中水平的占8.7,大专及以上的占1.0。可见,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学历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农村全部劳动力平均水平,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是农村劳动力外出谋生的重要条件(见表12)。表12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 单位:全省外出劳动力丽水外出劳动力丽水全部劳动力外出从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100100100未上过学1.71.49.9小 学22.620.541.4初 中60.066.139.0高 中13.510.78.7大专及以上2.11.31.06、外出劳动力外出从业时间明显延长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虽然相当部分农村劳动力既从事农业生产,又在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但外出从业时间明显增加。第二次农业普查显示,2006年丽水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外就业时间10个月以上的占67.7,而短期外出从业的比重较小,外出从业时间3个月以下的比重仅占3.9(见表13)。表13 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时间构成 单位:万人、人数比重总 计25.91100从业1个月人数0.130.5从业2-3个月人数0.873.4从业4-6个月人数3.1412.1从业7-9个月人数4.2416.3从业10个月以上人数17.5367.7(五)全家外出转移就业快速增加2006年末,丽水农村全家外出户数21.60万户,人口65.90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31.7,全家外出平均户规模为3.05人。全家外出人数占全省的9.2,在全省11个市中列第5位(见表14)。表14 全省及各市农村全家外出人数及比重单位:万人、全省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全家外出人数715.0231.1582.44218.2619.7310.7755.1566.4825.6319.29120.2265.90占全省的比重1004.411.530.52.81.57.79.33.62.716.89.2由于丽水农村自然环境较为恶劣,自然灾害隐患较多,自然资源日趋匮乏,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较差。丽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口异地转移、下山脱贫工作,使大批农村居民实现了异地转移就业。从全家外出人数流向看,村外县内33.22万人、占总人数的50.4;县外32.68万人、占总人数的49.6。在流向县外人数中,流向市外24.52万人、占总人数的37.2,其中流向省外13.17万人、占总人数的20.0。全家外出到省外的人数,最多是青田县4.44万人、占全市的33.7,其次是缙云县4.22万人,占全市的32.0,最少的是云和县0.08万人,仅占全市的0.6(见表15)。表15 全家外出人数按外出去向分及比重单位:万人、全市莲都青田缙云遂昌松阳云和庆元景宁龙泉流向村外县内33.223.988.225.671.532.212.132.771.824.89 比重100.012.024.717.14.66.76.48.35.514.7流向县外32.683.5210.827.811.062.320.362.572.581.65 比重100.010.833.123.93.27.11.17.97.95.0流向市外24.522.797.617.080.841.810.151.811.221.21 比重100.011.431.028.93.47.40.67.45.04.9流向省外13.171.934.444.220.170.660.080.630.490.56 比重100.014.633.732.01.35.00.64.83.74.2务工经商是全家外出的主要原因,外出务工经商户达16.34万户、人口52.72万人,分别占全家外出户的75.7和全家外出总人数的80.0(见表16)。表16 按外出原因分全家外出户数、人口及比重 单位:万户、万人、总 计其 中:婚姻嫁娶投亲靠友拆迁搬家务工经商挂靠户口全家外出户 21.601.000.700.9316.340.12比 重1004.63.24.375.70.6全家外出人口65.901.171.373.0952.720.31比 重1001.82.14.780.00.5四、制约丽水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主要因素近十年来,丽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提高。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劳动力转移就业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自然环境制约丽水境内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口居住分散,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首先丽水农村有88.15万人的常住人口居住在山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71.4 。全市181个乡镇,平均户籍人口密度为133人/平方公里,而全省平均户籍人口密度为351人/平方公里,人口的分散限制了信息的传递和分享,制约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降低了第三产业的市场容量,减少了就业机会。如果远离家乡从事二、三产业,生活成本就要增加,实际收入降低,吸引力下降。因此,丽水农村劳动力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其次丽水农村人均山地多,山地限制了现代化机械的使用,单位面积产出要低于平原地区,对劳动力的投入需求更高,劳动力往往被限制在土地上。第二次农业普查显示,2006年丽水农村常住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的时间在10个月以上的人数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42.1,大大超过全省平均数。(二)劳动力素质制约丽水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文化程度构成,与全省和全国相比差距明显。未上过学人数的比重为9.9,分别比全省和全国高出3.6和3.1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的比重为9.7,分别比全省和全国低2.7和1.1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2年,分别比全省和全国低0.55年0.58年。丽水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综合素质较低,技能型劳动力缺乏已成为其转移就业的一大“瓶颈”。(三)有关制度制约 1、现行户籍制度的制约。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壁垒,虽然有所松动,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进城农民无法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福利,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在就业准入方面,仍然存在隐性或显性的城乡歧视,使得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只能成为城市当中匆匆来去的过客,而难以在城镇安居乐业,致使相当部分的劳动者在城镇干几年后又回流到农村,形成逆向转移。2、土地制度的制约。现行农地制度实行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对稳定和发展农业有重要作用。但土地流转机制至今还尚未有突破性进展,外出打工者一心挂两头,形成了农村外出打工者的“季节型”或“候鸟型”特征。同时由于土地仍是边远农村地区基本生活保障,造成许多农户既要田,又不愿意多种田、不想种好田。因而,在人多地少和农业比较利益较低的情况下,土地的分散经营既束缚着农业劳动力的手脚,又使得农业劳动者就业不充分,收入低下。(四)劳动力市场制约1、劳动力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丽水劳动力市场还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不能有效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组织与指导,农村劳动力流动仍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丽水市场上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以农民自发转移为主、组织转移为辅的基本特征。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有39.1的农村劳动力是经亲戚朋友介绍外出务工的,有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只占6.5,这就带来了务工人员跟踪管理服务缺位、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不便于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此外,劳动力流动的服务体系及中介组织建设也严重滞后,因缺乏有关信息,或信息不准导致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骗取钱财。2、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也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由于城市长期以来执行的普遍就业制度,这种制度掩盖了城市劳动力过剩的真相,成为企业内部隐蔽性过剩。当前城市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企业内部进行改组、人员优化,使得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过剩日益显现出来,通过下岗和裁员等方法,将富余人员向社会释放,城市中也形成数量可观的剩余劳动力,即使现在劳动力市场允许农民自由向城市迁移,能够转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受自身素质及就业信息等限制,在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就业人数也不会很多。3、外出劳动力缺乏制度保障。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普遍存在,不少城镇企业不为进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第二次农业普查表明: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占85.57,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占61.22,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仅占6.41,得到集体养老金人数占7.57。此外,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较差,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问题也很突出,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五、促进丽水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对策思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将伴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继续深化农村制度改革,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农村劳动力要实现持续有效转移就业,首要任务是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合理配置的宏观政策环境。第一要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壁垒,制定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户籍制度,完善农村劳动力从进城务工经商到稳定定居的转移政策,要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努力消除农民进城就业困难、工资及劳保待遇过低、个人合法权益难以维护等非制度性歧视因素,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其次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根据现阶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现状,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就是要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生产要素完全推向市场,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由转让、抵押、租赁制度。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中,探索建立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把农民承包的土地从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允许进城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并鼓励用租赁、参股等多种方式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规范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市场化运作,提高土地有偿出让比重等。(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自身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积极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充分发挥丽水食用菌、茶叶、水干果、笋竹、蔬菜以及特色养殖等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对农业产业实行多层次、多环节、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密切连接起来,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它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业和有序转移,又防止了农村社会的动荡,避免可能出现的人力特别是文化层次较高的劳动力、资金、技术过度外流现象。同时,它还有利于打破城乡阻隔和工农商业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优势的发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应当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要围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努力打造一批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知名品牌,通过培育品牌,扩张品牌,提升品牌,保护品牌,实行品牌化营销战略,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和合理配置,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三)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容量 从目前丽水实际出发,在发展非农产业时要突出三个方面重点。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广阔的转移空间。小城镇是农村工业相对集中建设和进一步发展的载体,也是发展第三产业最适宜的腹地。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弹性大,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出路。根据发达国家经验,每增加1名第二产业人员,就要相应增加2-3名第三产业人员。二是发挥丽水生态优势,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它的发展能带动和促进交通、通讯、能源、商业、餐饮、轻工、文化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据有关方面测算:旅游业每收入1元就能带动社会收入5元,旅游业每就业1人就能带动解决社会就业4.7人,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丽水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各地应根据实际,积极开拓农业新功能,把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业作为丽水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战略的产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开启新的途径。三是进一步发展来料加工业。丽水各地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使青壮年劳动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已经大量转移,使现有农村劳动力中老年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较多,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在解决农村老年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的就业上取得明显成效。要通过大力培养来料加工经纪人队伍,拓展来料加工业务,进一步发展来料加工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四)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职业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三方面工作的紧密结合。一方面,职业培训是就业的基础,而就业又是职业培训最好的实现途径;另一方面,社会保障通常以就业为条件,而劳动者的就业则需要相应的社会保障。在实际工作中,要把三个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社会保障与就业互相促进、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格局。为确保这三方面工作的有效实施,就必须设立“农村劳动力专项资金”。资金主要投向培训所需的教学设备、资料印刷、贫困户和低收入劳动者补贴、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企业发展扶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项目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宏观调控部门的作用,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建成“提升素质转移就业管理服务权益保护社会保障”的良性运行机制。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农村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