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_写作培训资材大全580_第1页
公文写作_写作培训资材大全580_第2页
公文写作_写作培训资材大全580_第3页
公文写作_写作培训资材大全580_第4页
公文写作_写作培训资材大全58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系统进化、制度变迁与复杂组织开放型复杂巨系统全息协同学导言李宗诚(苏州大学经济研究所 苏州215000)摘要 历史的进化过程与现实的复杂组织,是需要复杂性科学深入探索和重新解释的开放型复杂巨系统领域。本文将概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全息协同学一般原理;资源配置动力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全协同过程博弈论。新分析对于资源配置系统引入广义技术构成并确定泛理性博弈行为;在资源配置和资源荷载之间引入基本技术约束(及变量),在系统功效和系统损耗之间引入基本经济约束(及变量);内容涉及分工结构、信息空间、制度安排、行为规则、合作与竞争、委托与代理、交易费用、网络化、概率分布、运动方程、动态联盟等。关键词 系统进化 制度变迁 复杂组织 全息协同性 动态联盟1 引言对于历史演进巨系统和现实复杂性组织的探索12,要求我们以非线性动力学、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态统计理论、分形几何、协同学、混沌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对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博弈论、公共选择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3、非线性动态经济学、激励机制设计理论4、信息经济学等加以综合和创新。一个基本的思路是:以Max有关简单劳动、原始生产和财产关系的假设为基本出发点,将North,Olsen,Williamson等人提出的人类行为假设5加以改进并在适当的环节上补充进来,对新制度主义者Schotter,Axelrod的博弈论图解加以修正和拓展并置于适当的位置。在进行这种拓展的时候,还应部分地改进有关理论和方法(例如,Dietrich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和Stevens的集体选择理论6),并在有限范围内加以运用。在按时序重新分析并解释历史演进巨系统和按空间深入探讨并设计现实复杂性组织方面,文7 15 已做出一些工作和结果。这些工作以复杂巨系统为基本研究对象,以社会经济复杂性为突破口,从基本研究框架、基本概念、主要范畴系统、主要研究方法、基本原理、主要动力学方程以及应用原理和技术方法等层面,对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综合和创新,取得具有重要意义的进展。这些工作试图在“复杂科学全息协同学理论”这样的标题之下,提供一个由一系列分析框架构成的研究框架体系。这个框架体系包括:I.全息协同学分析框架;II.资源配置动力学分析框架;III.实践巨系统基本分析框架;IV.系统功效价值论分析框架;V.复杂经济巨系统全息协同学分析框架;VI.资源配置系统-环境分析框架;VII.资源间接配置系统分析框架;VIII.资源直接配置系统分析框架;X.经济组织分析框架。从X到I框架,涵盖面(抽象度)越来越大;从I到X框架,复杂程度(具体度)越来越高。在复杂巨系统全息协同学分析框架下,复杂系统或复杂巨系统被划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各个具有自适应性、自学习性和自组织性的系统(或自系统),另一方面是对系统(或子系统)进行集中适应、集中学习和集中组织的超级系统。这里隐含一些基本假设,由这些基本假设引出一系列基本作用域、特殊作用域和典型作用域。其中,典型作用域包括:自组织竞争域、集中组织竞争域、基本协同域、自组织合作域和集中组织合作域。全协同关系存在于各个系统(或子系统)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与超级系统的集中适应、集中学习、集中组织之间。全协同性原则是整体性原则与非整体性原则的统一。新理论试图将整体性原则与非整体性原则结合起来,从各个系统(或子系统)的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与控制大系统的集中适应、集中学习、集中组织之间的协同关系上研究复杂巨系统的存在、变化和发展。利用集中组织序参量和分散组织序参量,新理论不仅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而且研究系统从简单有序到复杂有序的转变。本文是对文7 15的概括。这些新工作试图建立适用于历史演进过程和现实复杂组织的新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全息协同学一般原理;资源配置动力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全协同过程博弈论。这是一个新的统一的分析框架,它涉及非线性动力学、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态统计理论、协同学、生产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人口理论、博弈论、专业化与分工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定量社会学、知识社会学、信息经济学、国家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系统动力学、决策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非线性动态经济学、增长理论、组织理论、激励机制设计理论等领域。 2 关于资源配置系统、泛理性博弈行为及基本技术经济条件在关于制度变迁、历史演进和复杂组织的研究方面,逻辑起点以及处于逻辑起点上的范畴的原生性至关重要。整个人类历史的起点明显先于社会制度的起点,而社会制度的起点明显先于社会复杂组织的起点。处于整个人类历史起点上的那些范畴和概念与处于社会制度起点上的那些范畴和概念相比,前者是原生的和基本的,后者则是从属的和衍生的;而处于社会制度起点上的那些范畴和概念与处于社会复杂组织起点上的那些范畴和概念相比,前者是原生的和基本的,后者则是从属的和衍生的。整个人类历史的起点既不应选在人类出现之前,也不应选在人类出现之后,而应选在人类从动物界分离之时。一百多年的多学科研究表明,处于蒙昧状态的原始人的行为既不是非理性的,也不是纯粹理性的,而是泛理性的。原始人的个体与群体在恶劣的生存条件约束下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与处于整个人类历史的起点上的那些范畴和概念相比,不论Coase的“交易费用”和具有排他性的“产权”,North的“预期收益”、“国家”及其“暴力潜能”,还是Olsen的“搭便车”行为、Dietrich的“管理效率”和“组织成本”3,或是Yang的“专业化”、“分工结构”和“内生交易”16,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其他如“剩余索取权”、“机会成本”,等等,都是从属性的和衍生性的。因此,这些范畴和概念不适合作为有关制度变迁、历史演进和复杂组织研究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如图1所示。 全球一体化 社会革命 大联盟 复杂度 知识革命 网络化 科技革命 信息化 产业革命 工业化 国家 利益集团 阶层 战争 产权 交易 市场 成本 资本 制度 体制 意识形态 科学 知识体系 人类 工具 策略 计划 泛理性 社会组织 生产 技术 管理 效率 创新 专业化 分工 获益 公平 文化 语言 规范 规则 伦理 生命组织 群体 需要 动机 目标 行为 博弈 心理 调节 系统功效 系统损耗 合作关系 竞争关系 自适应性 学习 系统 环境 相互作用 非线性 不可逆性 相变 能量 耗散性 资源配置 资源荷载 信息 有序化 自组织 非平衡性 协同性 混沌性 自然历史的起点 生命历史的起点 人类历史的起点 社会制度的起点 社会复杂组织的起点 图1 范畴序列和概念组群:系统演化生命进化人类演进制度变迁组织创新按照资源配置动力学,我们可以将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运动过程归结为资源配置运动过程。与自然领域非生命的资源配置运动过程不同,生命的资源配置运动过程是与生命的需要和目的密切相关的;与简单生命的资源配置运动过程不同,动物的资源配置运动过程是在非理性博弈行为的作用下进行的;与一般动物的资源配置运动过程不同,人类的资源配置运动过程是在理性或泛理性博弈行为的作用下进行的。在相对封闭的任一区域(自然界限、行政区划、阶层、国家等)范围内,在人口的数量、禀赋和分布与该范围内人口所需要的资源数量、禀赋和分布之间,存在着资源数量的稀缺性、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资源分布的非均匀性。在理性或泛理性博弈行为的作用下,人类的资源配置运动过程涉及资源的数量、禀赋和分布。如图2所示。在本文及其前列和后续的一系列专论建立的新框架中,资源配置、博弈行为和复杂组织结构构成中心内容。在这个中心部位,资源配置动力学和系统功效价值论构成基本内容,这方面内容主要在配置主体(组织和个人)与资源及其要素之间展开;泛理性博弈行为研究构成主要内容,这方面内容主要在配置主体(组织和个人)之间展开;复杂组织结构分析构成核心内容,这方面内容主要涉及人员的数量、禀赋和分布,专业化基础和社会分工结构,组织效率和社会公平程度。新理论研究的基本因素和基本关系如图3所示。组织结构分为动力基础、信息机制和决策结构三个层次。组织结构的形成和演进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和关系,即基本技术因素及其关系和基本经济因素及其关系:在基本技术因素及其关系方面,技术创新、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与专业化和社会分工之间的相互联结和相互作用,不断推动管理创新、管理改善和管理提高,不断推动组织创新、组织改进和组织发展,从而不断完善和改进资源配置系统,在配置作用和资源荷载之间导致基本动力关系的演进和发展;在基本经济因素及其关系方面,制度创新、制度革命和制度进步与活动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的相互联结和相互作用,不断推动管理创新、管理改善和管理提高,不断推动组织创新、组织改进和组织发展,从而不断完善和改进资源配置系统,在系统功效和系统损耗之间导致基本价值关系的演进和发展。在专业深化和分工演进这两种目标(或标准)的共同引导下,创造者(个人或集团)与占用者(个人或集团)之间的博弈关系,构成复杂组织在基本技术条件约束下的主要社会基础;在效率提高和公平改善这两种目标(或标准)的共同引导下,受损者(个人或集团)与获益者(个人或集团)之间的博弈关系,构成复杂组织在基本经济条件约束下的主要社会基础。配置主体组织结构、人口数量和禀赋 环境输入 系统损耗 几 资源和要素 资源要素的数量 资源荷载 广义技术构成 配置作用 系统功效 资源要素的禀赋 (工具-技术-策略-战略) 资源要素的分布 输入 输出图2 资源禀赋、配置系统和组织结构 管理创新 / 管理改善 / 管理提高 基本技术因素 技术创新 专业化社会分工 资源配置系统 技术革命 配置作用资源荷载 技术进步 (基本动力关系) 组织创新 / 组织改进 / 组织发展 创造者 占用者组织结构动力基础/信息机制/决策结构 (个人或集团) (个人或集团)博 弈 受损者 获益者 (个人或集团) (个人或集团) 组织创新 / 组织改进 / 组织发展 制度创新 资源配置系统 制度革命 效率提高社会公平 系统功效系统损耗 制度进步 (基本价值关系) 管理创新 / 管理改善 / 管理提高 基本经济因素 图3 历史演进制度变迁复杂组织过程中的基本因素和关系3 关于复杂组织、制度安排及非平衡体系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作为深入分析与重新解释制度变迁、历史演进和复杂组织的基础,本文及其前列和后续的一系列专论提供如下新的基本概念及其组织方式:A. 提出以广义技术(工具技术策略途径战略)为中介、具有复合标准和复杂行为的“泛理性博弈”;确立以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为发展动因的“资源配置力系统”;给出资源的“配置紧度”,以确定配置作用和资源荷载;进而给出资源的“赋权紧度”,以确定系统功效和系统损耗。B. 一方面在专业深化目标下通过引入“创造者剩余”和“占用者剩余”,用“部门超配置”将资源配置和资源荷载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在分工演进目标下通过引入“创造者剩余”和“占用者剩余”,用“社会超配置”将资源配置和资源荷载结合起来;通过作用可能性边界、社会超配置函数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专业化与社会分工的相对替代和相互促进.。C. 一方面在效率提高目标下通过引入“获益者效用”和“受损者效用”,用“净系统功效”将系统功效和系统损耗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在公平改善目标下通过引入“获益者效用”和“受损者效用”,用“社会纯福利”将系统功效和系统损耗结合起来;通过效用可能性边界、社会纯福利函数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相对替代和相互促进.。D. 在资源配置之间、资源荷载之间、系统功效之间以及系统损耗之间的相对关系上分别确定“泛理性博弈”的积极均衡和消极均衡,在资源配置和资源荷载之间、系统功效和系统损耗之间的相对关系上分别确定“泛理性博弈”的可行行为和有利行为。E. 在组织的基础承载力和组织资源荷载之间、组织的配置力和一般资源荷载之间、系统的配置力和系统资源荷载之间、环境的承载力和系统荷载之间,分别对组织结构、直接配置系统和间接配置系统以及系统环境进行动力学分析,揭示历史演进巨系统基本动力学原理。F. 在监控功效和代理功效之间、主体的直接活动功效和资源效用之间、主体的间接功效和资源效用之间、实践系统功效和环境效用之间,分别对人类组织、直接配置系统、间接配置系统和实践环境进行价值论分析,揭示历史演进巨系统基本价值论原理。G. 根据专业化水平、分工结构以及相关的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运用基于Kuhn-Tucker条件的超边际分析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研究复杂组织的基础和结构,分析集团利益的差别和冲突。 H. 在组织内部竞争配置力-荷载和合作配置力-荷载之间、组织外部竞争配置力-荷载和合作配置力-荷载之间、组织内外部竞争配置力-荷载和合作配置力-荷载之间,探讨复杂组织演进和制度变迁的动力基础;在组织内部竞争功效-损耗和合作功效-损耗之间、在组织外部竞争功效-损耗和合作功效-损耗之间、在组织内外部竞争功效-损耗和合作功效-损耗之间,探讨复杂组织演进和制度变迁的价值基础。I. 根据不完全信息、非对称性和所有权安排,在组织内部监控配置力-荷载和代理配置力-荷载之间、组织外部监控配置力-荷载和代理配置力-荷载之间、组织内外部监控配置力-荷载和代理配置力-荷载之间,探讨社会组织总体演进和社会制度总体变迁的动力基础;在组织内部监控功效-损耗和代理功效-损耗之间、在组织外部监控功效-损耗和代理功效-损耗之间、在组织内外部监控功效-损耗和代理功效-损耗之间,探讨社会组织总体演进和社会制度总体变迁的价值基础。J. 新理论揭示:基本技术经济因素一方面通过专业化、社会分工和比较优势来影响合作和竞争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不完全信息、非对称性和所有权安排来影响监控和代理关系;合作-竞争关系和监控-代理关系决定一定的社会组织结构,而社会组织结构又影响系统功效和损耗;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社会组织结构不断变化和发展;在由社会物质形态、社会信息形态和社会精神形态共同构成的社会形态中,基本技术因素和基本经济因素构成主要基础和主导力量。如图4所示。K. 研究表明:在技术进步、专业化水平提高、社会分工演进和产权制度创新等作用推动下,人类历史先后经历六种基本类型的组织及其社会形态以简单联盟博弈为主导行为的原始共同体及其社会形态;以零和竞争博弈为主导行为的对抗型组织及其社会形态;以非对称信息博弈为主导行为的竞争型组织及其社会形态;以合作博弈为主导行为的合作型组织及其社会形态;正在兴起的网络型组织及其社会形态;以及未来以泛理性博弈为主导行为的复杂共同体及其社会形态(理想化的社会形态)。L. 研究表明:在资源配置(动力)和资源荷载(任务)、系统功效(收益)和系统损耗(成本)之间,复杂组织内外部的合作和竞争、监控和代理关系构成泛理性博弈的基础。强化整体的集中化力量,在于复杂组织内外部的合作关系和监控系统;强化局部的分散化力量, 在于复杂组织内外部的竞争关系和代理系统;在整体和局部之间实现协同性的总体化力量,在于复杂组织内外部的合作-竞争均衡关系和监控-代理平衡系统;分散组织竞争、集中组织竞争、基本协同性、分散组织合作和集中组织合作,构成全息协同系统的基本作用域。M. 在多样性选择、分布式决策、行为复杂化及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在资源配置和资源荷载、系统功效(收益)和系统损耗(成本)之间,为设计一套保证实现公平与效率双重目标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引入资源配置的可行集合、有利集合和初始资源量,给出相应的信息空间、响应函数和配置规则,并由此确定包含分散组织竞争、集中组织竞争、基本协同、分散组织合作及集中组织合作等机制在内的全协同过程机制;还简要讨论激励相容、非对称信息和委托人-代理人问题。N. 新理论所讨论的现象是在参与者水平上适当计入涨落、需求、心理行为、思维活动、理性博弈、专业化、社会分工、合作和竞争、监控和代理、集中化决策、权力分散化、利益关系等的一种复杂构成,并在经济、政治、教育、宗教、技术、科学、文化、社会风俗、民族传统、家庭(或家族)等方面(侧面、维度)划分为五种典型的组织规则,即分散组织竞争规则,集中组织竞争规则,基本协同规则,分散组织合作规则,集中组织合作规则。在基本技术约束(资源配置可行性条件)和基本经济约束(资源配置有效性条件)下,不断发展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连同不断波动的思想、情绪和博弈行为,往往最后导致组织规则由一种规则转变为另一种规则。此外,迄今没有明朗化的规则也会在社会变化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可能的规则是多支路的。0. 在从各种个体微观水平到社会宏观水平的作用变换中,新理论还引入“社会联盟构形”概念。社会联盟构形描述了一个在社会的各个局部区域对于参与者的规则分布,并且可以看作该社会的一组适当的宏观变量的集合。在新的分析中,在各种决策上出现的理性的和偏激的、有意识的和潜意识的、遗传的和受环境影响的复杂相互关系的“微观细节”将被省略。在不考虑微观影响的细节时,我们可以通过宏观变量运动的概率来描述系统。在这样的场合,我们必须求助于能够建立合理的可灵活选择的社会构形和转移概率的唯象方法。 社会精神形态 文化活动 科学研究 技术构思 情感交流 意识形态 教育活动 法制观念 伦理观念 时代精神 系统功效 资源荷载 配置作用 精神资源配置 系统损耗 社会形态基本关系 社会物质形态 社会信息形态 技术基础 生产系统 生产关系 技术规程 生产结构 经济制度 政治实体 文化载体 教育设施 政治制度 文化典籍 教育信息 法制设施 军事实体 信息载体 法规条例 军事信息 知识信息 系统功效 系统功效 资源荷载 资源荷载 资源荷载 配置作用 物质资源配置 信息资源配置 系统损耗 系统损耗 图4 社会基本形态与基本技术经济因素P. 进而建立相应的概率分布的主方程、Foke-Planck方程、Langevan方程和平均值方程。这些方程可以以相当近似的形式用于分析基本的全息协同过程。初步以临界涨落来说明复杂相变和分岔的过程。Q. 针对现代社会的高度动态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环境,探讨多元化、柔性化和网 络化的组织结构设计问题。在引入包含分散组织竞争、集中组织竞争、基本协同、分散组 织合作及集中组织合作等机制在内的全协同过程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环境的复杂组织全协同决策模型。通过建立基本技术变量和基本经济变量概念,导出动态环境、全协同决策与网络组织结构三者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还初步分析组织结构对历史演进和制度变迁的影响。参考文献:1 Roger N N. The 21th centu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tragy reportJ.AD-A257167.1991,3:1-4.2 Marcus Alexander.Getting to grips with the virtual organiz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1997,30:23 美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中译本)M. 王铁生、葛立成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 Hurwicz, L.On informational decentralized systemsM.North-Holland, 1972, 297-3365 North D C. I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6 美乔.B.史蒂文斯. 集体选择经济学M. 杨小维译. 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7 李宗诚. 全息协同系统及其进化方程和支配原理J. 系统工程,1993.9,Vol.11(5).8 李宗诚.组织/自组织全协同经济系统及其计量分析J.统计与管理,1993(1)9 李宗诚.产权组织创新: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J.世界经济文汇,199910 李宗诚.自组织控制系统分析方法J.中国控制理论学术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 Li Zong Cheng (李宗诚). A rate equation of the laser that reflects the coherence of light,Optics & Technology,199512 Li Zong Cheng (李宗诚). Basis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on a nonequilibrium process,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199613 李宗诚.复杂巨系统全息协同学(第一卷)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199614 李宗诚.复杂巨系统全息协同学(第二卷)M.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200015 李宗诚.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动力学基础J.中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6 杨小凯, 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中译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The evolution of system,the change of institutionand the complex organizationIntroduction to holosynergetics for complex giant systemLi Zhongcheng(Institute of Economy,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00,CHINA)Abstract The evolutional process of history and the complex organization of reality are the field of complex open-giant system ,in expectation of the deep going exploring and reexplanat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