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端康成心理情结在作品中的投射.doc_第1页
论川端康成心理情结在作品中的投射.doc_第2页
论川端康成心理情结在作品中的投射.doc_第3页
论川端康成心理情结在作品中的投射.doc_第4页
论川端康成心理情结在作品中的投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论川端康成心理情结在作品中的投射 吴云铃院 系: 汉语言文学系 专 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班 级: 091 学 号: 910105114 指导教师: 宋向红 职称(或学位): 副教授 2013年5月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声明本人指导的 同学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大小、难度适当,且符合该同学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本人在指导过程中,通过网上文献搜索及文献比对等方式,对其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进行了检查,未发现抄袭现象,特此声明。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目 录前言2一、孤儿情结:身世飘零叹孤独,魂无归处为情牵2(一)爱的饥渴和弥补2(二)母爱的缺失与憧憬3二、处女崇拜情结:像雪一样白,像血一样红3(一)童年的不幸3(二)恋情的失意4(三)日本传统女性观的影响4三、故乡情结: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5(一)温情的伊豆5(二)浓情的京都6四、死亡情结:没有比生更坏的开始,没有比死更好的结束6(一)生长环境6(二)宗教信仰7(三)生活时代7五、结束语8致谢8参考文献8论川端康成心理情结在作品中的投射 吴云铃 (汉语言文学系 指导老师:宋向红)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的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同时也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关于川端康成,不论是他的一生的际遇还是他的作品都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在童年的不幸和恋情失意的双重打击下,他的性情严重扭曲,变得孤僻、伤感、自卑,再加之生不逢时,经历战乱、经济萧条与复兴等动荡多变的时期使得长期压抑在心头的感情变态成各种情结,例如孤儿情结、处女崇拜情结、故乡情结、死亡情结等等。这些心理情结构成川端康成鲜明的个性特征,继而投射在文学创作中,成就了一代大师的文学地位。关键词:情结; 孤儿; 处女; 崇拜; 故乡;死亡 Discussing Kawabata Yasunaris psychological complex projection in the worksWu Yunling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Department, Supervisor: Song Xianghong)Abstract: Kawabata Yasunari ,a famous novelist, was the the writer of Japanese New Sensational School ,as well as the first Japanese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About Kawabata Yasunari,there are huge controversies whether on his life encounter or on his works. Suffering from the double whammy of unfortunate childhood and disappointed love affair, he got a serious distortion on his temptation which became withdrawn, sentimental and inferior .Whats worse, not favored by chances ,he experienced the instable and uncertain period of wars ,economic depression and recovery. And these made the long-term depression in his mind twist into a variety of complex ,such as the orphan complex ,virgin-worship complex, hometown complex and death complex .All these psychologic complexes formed the distinct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 ,such as the orphan complex ,virgin-worship complex, hometown complex and death complex. All these psychologic complexes formed the distinct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Kawabata Yasunari, cast in his creative writing ,and achieved the status of a great master.Keywords: complex ;orphan ;virgin ;worship; hometown ;death 前言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其笔下的作品经久不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彰显出其源远流长的艺术生命力。关于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的研究角度甚多,时间之长,跨度之广。其内容多立足于文本,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亦或是考察作家的生平经历、性格特征与作品的关系。然而目前从心理学角度,尤其是从文学心理学角度探析川端文学的论述还比较少,有人提及却未近一步展开研究。本文主要从文学心理学角度浅析川端康成心理情结在其作品中的种种微妙的表露和变形。并通过这次学术研究,让世人更加走近川端康成的内心世界,对他的作品的理解有一个质上的飞跃。一、孤儿情结:身世飘零叹孤独,魂无归处为情牵川端康成的一生命途多舛。1899年6月4日,在大阪诞生一个婴孩,谁也没想到随着新生的到来,死亡的脚步也正在一步步逼近他们。在川端康成还尚在襁褓之际,他的父亲就因为感染肺病而撒手人寰。紧接着由于长期服侍父亲,母亲也染病死去。他曾说:“父母相继病死,深深刻入我幼小的心灵上的,便是对疾病和夭折的恐怖。”1(288)此后川端康成跟随着祖父祖母回乡下生活,姐姐交付给姑姑寄养。祖母的疼爱与怜惜温暖了川端康成无助孤独的心灵。不幸的是几年后祖母和姐姐芳子也相继意外去世了。她们的离世无疑给川端康成的心灵蒙上一层死亡的阴影。此后川端康成和失明的祖父相依为命。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命运又再一次无情地将祖父从川端康成身边夺走了,自此川端康成成为真正的孤儿,飘零在凄冷的人世间。这位敏感的少年沉浸在巨大的悲哀之中,在遭遇亲人一个个离去的变故后,他的性情严重扭曲,变得孤僻、伤感、自卑,胆怯懦弱,害怕热闹场面,不敢参加学校里的活动,常常逃学,过着离群索居的日子,心中充盈着令人窒息的忧郁与伤感。“我孑然一身,在世上无依无靠,过着寂寥的生活,有时也嗅到死亡的气息”2(68),他被世人戏虐是“送殡的名人”。世间最暖人心的天伦之爱在他心灵中是一片沙漠,这对人生是不幸的,但对作品确有特殊的力量。在优秀作家那里,文学作品总会有作家自己的声音,川端康成也不例外。在品读他的一系列作品,我们会看到“孤儿根性”是纠缠川端一生的情结, 始终贯穿他创作的始终,也成为他文学的潜流之一。(一)爱的饥渴和弥补一方面,在他创作的许多短篇小说中,我们总是敏感地嗅到散发着的“孤儿情结”的独特气息。例如在其创作的爱犬爱丽、花的日记、开校纪念日、花未眠等一系列作品中,主人公不约而同都是孤儿或接近孤儿的单亲孩子。例如爱犬爱丽中的小主人公绫子,她从小失去母亲, 由双目失明的祖母抚养长大。这不禁让我们联想起川端康成的身世。他也是自幼怙恃,年幼孱弱的他从小跟着盲人祖父生活。还有美好的旅行中的小主人公花子,她在六岁时父亲就得急病去世。如果你仔细品读川端康成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笔下的很多人物都死于疾病。例如雪国里的行男、水月里京子的丈夫、以及母亲、白花红色的丧服妹妹的和服等作品中均有人物被疾病夺走生命。这也许和川端康成的父亲死于肺病有直接的渊源吧。这些都是川端康成的“孤儿情结”在其文学创作中的种种微妙的表露和变形。他运用“变形”的手法揭示出自己荒芜内心的无力感伤和孤独的境遇。在川端康成的少男少女小说中,他总是深情地吟咏父母之爱的赞歌,这实际上反映了川端康成爱的饥渴以及对这一失缺的弥补。此外,他还创作了一系列宣泄“孤儿情结”的作品。例如拾骨、油、参加葬礼的名人、十六岁日记、致父母的信等,孤儿气质的痕迹无处不在。正是因为从小生活在极度缺乏爱的环境下,身体内隐匿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才让川端康成对周遭一切事物充满敏锐的感应。从而托起了川端文学的永恒主题爱的渴望。总言之,川端康成的一生有太多的缺失: 亲情,友情,甚至爱情,所有这些, 都凝结成了他的“孤儿根性”。(二)母爱的缺失与憧憬另一方面,缺少母爱的孤儿也憧憬着母性的温暖。川端康成从小就没有见过母亲,但母亲的形象与深意却对川端康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女性观、婚恋观。在川端康成致父母的信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川端康成一直怨恨着父亲将肺病传染给母亲。于是从小就缺失母爱的体验让他的内心里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恋母情结,这一情结又因他青年时期与千代无疾而终的爱情遭遇的不幸而得到强化,在他所创作的许多女性形象中总是不自觉地表现出女性传统的母性柔情一面。这些女性大都是圣洁并充满母爱的特质,成为抚慰川端康成孤儿生命的寄托,令孤儿的川端感受到了人间的暖。同时这些女性也是川端康成对自己孤儿根性的一种解脱和拯救。例如伊豆的舞女中熏子。她流露给“我”清纯而真挚的爱,使“我”布满灰烬的干枯的心得到润泽。由于川端康从小把自己封闭起来,所以在少年时代就与人交往产生了障碍。他不知道如何表达,也不知道如何去接受爱。他的这种孤儿根性在伊豆的舞女里表露无疑。主人公“我”是一位大学预科生,由于心情忧郁,于是决定独身一人去伊豆旅行。在旅途中“我”邂逅了纯洁美丽的舞女,她称赞“我”是好人时,“我”感到自己的孤独、郁结的情怀完全舒解了。孤儿的川端康成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文中“我”毫无疑问可以说是川端康成自身的投影,才会在听到舞女毫不掩饰地说“我”是个好人时,产生如此巨大的心理震颤与激动。可以说正是由于得到舞女纯真的爱,才让“我”,也是让川端康暂时成摆脱了“孤儿的根性”,从孤僻的性格中解放出来,获得新生。而在千只鹤中,菊治与他父亲的情人太田夫人的不伦之恋,实际上是川端康成这种孤儿气质的进一步衍化和深化。在菊治看来,太田夫人身上有一种难以抗拒的温柔与温暖。让菊治可以忘却太田夫人的身份,甚至忘乎其年龄。我想,菊治一定是在太田夫人身上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母爱感觉吧。这些情节的安排都是川端康成用心良苦的杰作,都是他孤儿情结在其作品中的种种微妙的表露和变形。二、处女崇拜情结:像雪一样白,像血一样红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围绕女性这个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在拜读这些女性题材的作品时,你会不自觉地发现,“川端康成执着于女性特别是少女形象的表现和塑造”,3几乎把少女身体的各个部位写了个遍, 展现了少女独有的魅力。并且作者在这些少女身上都赋予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展现了深刻的精神境界。于是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学创作上另一道特色处女崇拜情结。川端康成之所以会如此热衷于少女形象的塑造,究其原因还是错综复杂的。童年的不幸、恋情的失意、日本传统女性观的影响, 都是促成他形成处女崇拜情结的重要因素。(一)童年的不幸由于家庭变故,川端康成从小就跟着年迈的祖父祖母生活。除了祖母给予的温暖与关怀之外,他的童年缺少其他女性爱的滋润和爱抚。尤其是母爱的缺失使他对女性特别敏感,让他潜意识中对异性之爱,对青春朝气的女性充满欲望和迷恋。其次,“孤儿虚弱的体质一方面令川端充满了对健康、纯洁的少女的憧憬,只有少女光洁的肌肤,才能弥补瘦弱的川端对生命力的渴望。只有少女的纯洁,才能涤荡孤儿心中的块垒。”4另外姐姐芳子的死对川端康成形成处女崇拜情结有着必然的联系。造诣颇深的父亲曾在临终前从汉语中选择了“贞洁”和“保身”,作为膝下一双儿女的遗训。后来不幸而言中,川端康成的姐姐在十五岁时突然夭折了。她确实如父亲所期望的,终生保住了贞洁,没有被这污浊的尘世所玷污。“质本洁来还洁去”,姐姐的离世在年幼的川端康成心中留下阴霾,日后他将对姐姐这种的思念情愫转移到其他的少女身上。在川端康成创作的众多少女形象里,我觉得伊豆的舞女里的熏子身上能依稀流露出姐姐芳子的气息。在小说里熏子的年龄是14岁,一方面是因为明治时代少女的严格界限为14岁。另一方面姐姐芳子死的时候年仅15岁,我想作者在塑造熏子这个女孩形象时难免会不自觉地融入姐姐的音容笑貌吧。书中直接描写熏子的外貌特征的句子不多,但从字里行间,你依然可以勾勒出她是一个灵动活泼,纯真无邪的小女孩。她看上去约莫十七岁光景,梳着古雅而奇特的发式,闪动着一双亮晶晶的黑眼珠。书中还有一个情节是描写“我”意外在小河边看到舞女裸体的情景。“她,就是那舞女。洁白的裸体,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我看到这幅景象,仿佛有一股清泉荡涤着我的心”。5(48)书中舞女纯洁的模样像一股清冽的甘泉涤荡着“我”枯槁的心灵。这几处情节的设置是川端康成“处女崇拜”在文本上的表露和变形。(二)恋情的失意如果说童年的不幸是造成川端康成“处女崇拜”情结的开端,那么青年时代与伊藤初代无疾而终的恋情则是促使川端塑造少女形象的直接原因。失恋的痛苦,给川端康成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并那不是那种直截了当的痛苦,而是一种极端孤独的心境。“尤其是每次想到女人和恋爱的时候,无端漂泊的思绪就总归结到初代”。6(66)于是川端康成试着将这部分的遗憾转移到文学创作中,他笔下的女性大多是圣洁的化身,美的化身。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这些女主角身世总是坎坷凄苦,大多数地位卑微。我想这可能与川端康成的恋人伊藤初代的身世有必然的渊源吧。伊藤初代就是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长大,她先后经历了与母亲的死别,后来又与父亲分离,过着漂泊无依的日子,但是她总是乐观豁达,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纵观川端康成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例如雪国里的叶子,山音里的菊子,千只鹤中的雪子,还是古都里的千重子、苗子,她们都具有美得令人感动之至的声音、肉体和精神。透过这些妙龄少女,作者一次又一次地抒发他的“处女崇拜”赞歌。即使是睡美人里那群沉睡的少女,作者也极力维护她们的圣洁。如果少女的纯洁被破坏了,那么作者就会以一种极致的感情去毁灭少女的美好。例如他创作的中篇小说温泉旅馆里的女工阿雪。她自幼恃母,一个人带着弟弟艰难生活。来到温泉旅馆之后,由于年轻貌美,她常常受到不同男人的骚扰与示爱,但阿雪一直紧紧地守着自己的贞操和道德,直到有一天意外被厨工仓吉凌辱后,她失身了。后来阿雪失踪了,下落不明。可见作者对处女的崇拜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了。所以他不能容忍笔下的纯洁的女孩被伤害,即使被伤害了,也要设置一个毁灭性的结局。(三)日本传统女性观的影响如果说童年的不幸、恋情的失意是促成他形成处女崇拜情结的重要因素,那么日本传统女性观的影响也是造成川端康成处女崇拜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日本是一个有着自己日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身处男权社会,男性雄壮伟岸、女性内敛温柔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认为良妻贤母是女子的天职。菊池大麓发表演说时更明确地指出: “良妻贤母是女子的天职”。从小深受日本传统女性观的影响的川端康成,也形成了独特的女性观。在他眼里,女性是圣洁与卑微的代名词。这点可以从他日后创作出的一系列女性形象解读出。例如雪国中叶子和驹子就是两个极端的代表。在岛村眼中,叶子是圣洁的,如淤泥中的青莲,纯洁静美。她善良温柔,符合日本男子所有的想象。她对行男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人动容。当披在行男脖子上的围巾有些轻微的移动,她就用温柔的动作,把围巾重新围好。川端康成试图用这些细节说服读者,将一个无可挑剔的叶子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而驹子在岛村和众多日本男人眼中就是一个消遣的玩物和性工具。即使岛村对驹子有爱意,但他仍是不自觉的从心里认为驹子是不洁净的。文中也多处流露出驹子风尘女子轻贱的姿态。书中写到岛村第三次来到雪国,他眼中的驹子不再那么美好了,她苍老了许多,只有脖颈露出的部分还是白净的。书中还有多处描写驹子挑逗岛村的细节。这些无疑都是日本传统女性观对川端影响的痕迹。总而言之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女性观既有继承,更有创新。他一方面没有简单地将叶子定性为贤妻良母,另一方面他笔下的驹子虽然沦落为娼妓,但她从未放弃对生活的憧憬,仍就保留着少女的纯真。三、故乡情结: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自从祖父去世后,苍天大地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了,于是川端康成开始了他漫漫的羁旅生活。长期在外飘荡的日子虽然凄清寂寞,但是却给了他精神上极大的慰藉。他总说自己“什么时候都可以远走高飞。对于一个天涯孤客来说,心中自有自由的天地”7(132)似乎只有出走才能排遣他心中的寂寞与哀愁,释放心中的郁结,于是汤岛、浅草、京都等地都成了川端康成精神的故乡,他无拘无束地生活在自己真正的心灵故乡上。 (一)温情的伊豆1899年6月11日,晚上九点,川端康成出生于京都附近的茨木市大字宿久庄。故乡的村庄位于京都和大阪之间。在这块莽莽苍苍的土地上,川端康成度过了他从童年到跨进青年行列的十二个春秋。故乡用她的慈爱和宽厚,小心翼翼地养育着羸弱的小川端康成长大。然而对于川端康成来说,大阪却成了心头不愿明诉的一段回忆。因为在那里的每一个呼吸都充斥着对小川端康成的无限同情和怜爱。善良村民的过分体恤,让年幼的川端康成一直处于亲人离世的悲伤气氛之中,沉重地喘不过气来。于是他常常独自外出登山远游。在雪国中作者塑造了岛村这个形象,在岛村身上我们能敏感地嗅到他散发出的天涯孤客的气质,他的存在,有川端康成的影子。文中的岛村也是一个喜欢远游的的纨绔子弟。二十岁的他,为了排遣自己苦闷的忧郁,开始了他的汤岛之旅。正是那次十天的伊豆之旅,让川端康成发现了汤岛这一心灵的故乡。汤岛旖旎的风光和汤岛人的淳朴善良抚平了他满目疮痍的心灵,使他重新燃起了生命美丽的火花。伊豆之旅,不仅给川端康成带来了心灵的满足,而且还触发了他文学创作灵感,成为其文学创作的源头。汤岛,这一美丽独特的地方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频繁出现。他的作品伊豆的舞女就流露出川端康成对这个美丽的心灵故乡无限的眷念和热忱的故乡情结。在伊豆的世界里,主人公“我”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高中生,这与现实中的川端康成年纪相仿。“我”独自一人来到伊豆旅行,寄宿在一家茶馆。茶馆的老太婆热情地招待了“我”。她见“我”被淋湿了,会关切地叫“我”取暖。在“我”离开时,她会小跑着跟在“我”的后头走了一町远。这个情节实际上是川端康成在伊豆之旅的真实场景的再现。川端康成在汤岛时,也遇到过一位如视他如己出的汤本馆老板娘,她五十四、五岁左右,会给青年的川端康成做灯芯绒的坐垫,会将喜庆之事分送的红饭留下来给川端康成吃,会给他优惠的房价等等。伊豆温厚的民风人情无不使川端康成感到温和、亲切、心神安宁,也使他第一次感受到家的温暖,故乡的温度。“每次从东京到汤岛来,一走上通往下边温泉池去的通道,便能听到谷涧的水声。立时,心胸被那水声洗涤,我一边落泪,一边在坡道急行,迫不及待”。7(148)(二)浓情的京都川端康成的故乡情结除了来自心底那份无根无依的飘零感和对故乡眷念的渴望之外,还有一部分源于心中强烈的民族感和爱国热情。这个层面的“故乡”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故乡”,而更多的是文化意义上的“ 故乡”、精神的“ 故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国内的政治形势动荡不安,人性也受到了极度的压抑。他看到战后的京都和日本传统文化遭到了破坏,陷入沉思。在痛定思痛之后,他抱着一种豁然开朗的态度重新审视日本,然后凝结大半生的经历和心血写了一部关于探寻日本的“故乡”的小说古都。川端康成将自己对动乱的祖国的深切忧思和对日渐流失的日本传统文化的痛心转化为文学创作的力量。古都中作者试图通过描绘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探寻日本的“精神故乡”。所谓外部世界就是京都以及周围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而内部世界则是以千重子为核心的人情世界,是古老京都精神文化底蕴的体现。书中主人公的命运与四时风物的描写合二为一,旨在向世人重塑一个统一的日本,一个爱与美的和谐日本,而这样的世界就是川端康成理想中的 “精神故乡”。在古都里,你随处能感受到日本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平安神宫前的红色垂樱, 富于幻想的庭园,娇媚、润泽的樱花林,笔直参天的松林等等京都的自然风光是如此的秀美古朴。整个京笼罩在一片漫空新叶中,仿佛空气也染上绚烂的色彩,直渗到人们心间。随着时令的变化,京都人举行各种祭礼仪式, 例如时代节、葵节、抵园节等名目繁多。川端康成煞费苦心地把日本传统文化来个大展览。至于遮布京都各处的名胜古迹, 例如, 供市民休闲的京都御所,祭祀的总社北野天满宫、平安神宫,以及并称京都四大名胜的金阁寺、二条城、清水寺、岚山等等。这处处景观名胜, 仿佛把人带到古代的日本, 置身其境,领略到日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你品读古都时,你会发现字里行间浸透着川端康成对“京都”的无限想念和期盼。此外,川端康成这种浓重的故乡情结还体现在其他作品中。例如在美好的旅行、我在美丽的日本父母是我生命中的大树这几部作品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川端康成强烈的故乡情结。正如他自己所言“对于我来说,无家的哀愁和游子的缱绻之情早已渗入我的心田。”8(27) 四、死亡情结:没有比生更坏的开始,没有比死更好的结束1972年4月26日,川端康成以自杀的方式无言地告别了这个曾经让他无比伤感又眷恋的世界,留给世人一片哗然和遗憾。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主题与死亡有关,这些作品无不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和死亡气息。解读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与他的生长环境、宗教信仰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分不开。(一)生长环境川端康成的父母均死于疾病,这在川端康成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对病痛和死亡的恐惧。常年被疾病折磨的川端康成一直视肺结核为夺命的咒符。他总觉得自己只能活到父母辞世的那个岁数。在川端康成创作的一些作品中总是不经意地流露出这种对肺病的恐惧。例如在水月中京子的前夫、雪国中叶子的情人行男、舞姬中少女有子的孩子等等他们都不幸死于肺结核。这明显是川端康成刻意安排的情节。又例如白色的望月中,主人公“我”曾与一位夫人交往密切, 但是在得知她得过肺病后, “我”就立即和她断了来往,躲闪不及。 每次接受她的钱后, “我”都用火筷子将纸币夹住, 放在火上一张一张地烤, 直到颜色变黄后才敢使用同样, 每次收到夫人的信时,“我” 不是用火烤, 就是用日光消毒, 然后才敢阅读。正是因为从小对“死亡”的亲身的经历和深刻的体会,让年幼的川端康成对死亡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和抗拒。在十六岁的日记、葬礼的名人、油、拾遗骨 、山音等作品中都渗透出作者对对死亡的抵抗意识。例如油一文中,“我”对灯油味的极度厌恶。在十六岁的日记里,“我”为了挽回将死的祖父,开始用笔记录下祖父临死前的日日夜夜。他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的日记写到一百张祖父就一定会得救。这些情节的设置,不过是川端康成借孩子童真的想法来表达自己对死亡的抗拒。又如在拾遗骨 文中作者两次写到“我”在祖父葬礼上流下鼻血,这事实上是川端康成借生理现象,对死亡的抵抗意识的再一次真情流露。再如山音中有个情节让我记忆深刻。主人公信吾的好朋友北本一生命途多桀。由于年过六旬,头发渐渐花白,为了解闷,他竟然每天对着镜子拔白头发。北本拔白发,难道不是他反抗岁月流逝,反抗没落命运以及反抗死亡濒临的激烈行为吗?(二)宗教信仰日本是一个笃信佛教及禅宗的国度,尤其是禅宗思想,自从13 世纪传入日本以后, 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审美情趣、文艺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探寻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的渊源时,会发现这与他的宗教信仰有着紧密相连的联系。他本人也说: “我是在强烈的佛教气氛下成长的, 那古老的佛法的儿歌和我的心也是相同的,佛教的各种经文是无与伦比的可贵的抒情诗”。9(430)“禅宗认为,人生是虚妄的, 人生无常, 只有死亡才是人体生命的解散; 也只有死亡, 才能达到涅磐。生与死其实不过是一个状态的两种形式”。10于是在川端康成创作的众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生命无常”的飘零感。例如在睡美人中的富有生命力量的黑姑娘的猝死就是作者对“生命无常”的诠释。又如雪国中叶子的死也很蹊跷。没有任何征兆,一场大火就扑面而来,然后作者就交代叶子被火烧死了。再如伊豆的舞女中荣吉的妻子千代子两次怀孕,不是流产,就是早产,第二个胎儿在旅途中又不幸夭折了。这也让人感到“生命的无常”啊!俗话说:“生命本无常, 恋生是妄念; 人生原空虚, 畅然向死亡。”川端康成在历经岁月的风霜和生活的洗礼后,对生死有了一番大彻大悟。他曾一再反对自杀的方式,可是他又十分欣赏古贺春江的一句口头禅:“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 死就是生”。11(338)是啊,死亡并不代表生命的终结,而是以另一种姿态延续生命。这大有佛教“轮回转生”之意。川端康成也曾在小说抒情歌,把佛教“轮回转生”之说,赞美成“人类创造的最美的爱的抒情诗”。所以在雪国中岛村见到叶子被火烧死,只是惊讶,并没有过多的悲伤,因为岛村压根儿没想到死上面去,只感到叶子的内在生命在变形,正处于一个转折,在看到叶子掉下的瞬间,他只觉得生与死似乎都停止了。(三)生活时代川端康成生活在战乱纷繁的时代。他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屠杀,又经历了关东大地震和广岛、长崎原子弹等灾害造成的惨状,以及战后的败落与振兴等重要而动荡多变的时期。川端康成用自己“临终的眼”看着这个不安的世界每天上演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他说:“日本战败也略略加深了我的凄凉。我感到自己已经死去了, 自己的骨头被日本故乡的愁雨浸湿, 被日本故乡的落叶淹没, 我感受到了古人悲凉的叹息。”12(356)在这个敏感时代,许多日本作家、艺术家纷纷选择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个方式告别世界。尤其是川端康成的得意门生三岛由纪夫的死给川端康成带来很大的打击。这个亦生亦友的三岛由纪夫在川端康成看来是这个世上唯一能读懂他的人,现在连这么一个知己也选择自杀离开人世,川端顿时觉得自己的精神世界瞬间崩塌了。于是选择自杀似乎是他命定的劫难。日本国家独有的“死亡哲学”“自杀主题”文化传统也是造成川端康成日后最终选择自杀的一个不可轻视的因素。一方面日本民族觉得自杀并不是要毁灭自己,而是是对人格、价值、尊严以及美的一种维护与保存。例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死是拒绝一切理解的”,人只有死了,才可以洗刷一个人的污名。例如千只鹤中的太田夫人,因为无法忍受自己与情人的儿子发生关系而选择自杀。之前太田夫人的女儿文子也不理解母亲的丑恶行径,但是当母亲死后,她逐渐觉得母亲变得美了。太田夫人的死让世人宽容了一切,也净化了一切。变得美了。 五、结束语川端康成复杂的心理情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