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建筑的起源:,早期人类活动区域变化: 丛林时期-冰河时期-洪水时期 热带丛林-山地洞穴-丘陵平原 相应居住设施演变 穴居:山洞-竖穴-半穴居-地面建筑 巢居:树栖-巢穴-干阑-地面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多元发生:(BC5800-BC2070),红山文化,大汶口-龙山文化,河姆渡-良渚文化,仰韶文化,城背溪-石家河文化,夏-商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手法的主要源头,1、适应新环境对“遮蔽性”的追求-巢居和穴居 2、建筑技术的主要源头技术手段的进步 仰韶文化-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建筑 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干栏建筑 大溪-屈家岭文化长江中游地区 多空间组合红烧土建筑,对形式美法则的探索,一、多空间组合长江中游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建筑 二、纪念性手法的诞生红山文化、河套地区新 石器时代建筑文化 三、“天象”的表达仰韶文化聚落形态,中 国 建 筑 史,第二章 夏、商、西周建筑,夏、商、西周建筑,一、对不同地域多种建筑技术的融汇 二、中国古典建筑基本形态的确立台榭 建筑与合院建筑 三、中国古典建筑基本内容-门、堂、室的 完善 四、代表性建筑:夏后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 夏、商、周三代文化特征:夏尚忠,失之野;殷尚敬,失之 鬼;周上文,失之薄。,西周国家、社会结构,王(天子) 诸侯:公、侯、伯、子、男 卿大夫、士、庶民 国(都、城) 近郊:乡、州、党、族、闾、比 远郊:遂、县、鄙、酇、里、邻,西周官制:,三 公:太师、太傅、太保 卿士寮: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 太史寮:太宗、太仆、丧史、乐师 官职与天候的关系: 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 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中 国 建 筑 史,第三章 春秋、秦、两汉建筑,春秋、秦、两汉时期,一、台榭建筑兴盛 二、追求单体建筑的高大丰富 三、建筑群体规模庞大 四、建筑及环境设计模仿“天象”、“仙境” 五、东汉时期建筑结构成熟,台榭建筑衰落,中 国 建 筑 史,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建筑,魏、晋、南北朝建筑,一、文化反思:对个性、真实、自然、形神 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对建筑观念发展产生 深远影响 二、建筑兴起“复古”风台榭建筑复兴 三、建筑材料、工艺发展迅速 四、出现了私家(士大夫)园林的萌芽,中 国 建 筑 史,第五章 隋、唐时期建筑,隋、唐建筑,一、儒家思想重新成为治国指导思想,西周 建筑制度占据主导地位 二、魏晋以来追求个性、自然、真实的文化倾向得 到充分体现,艺术风格呈现浪漫与理性并重的 状态,对建筑 产生深刻影响 三、建筑趋于“理性”,重视技术功能,建筑上几乎 没有多余装饰 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管理专业化 五、私家园林开始出现在城市住宅中,中 国 建 筑 史,第六章 宋 (辽、金)代 建 筑,宋代建筑成就及其背景:,1、废除城市宵禁、里坊制,街市面貌为之一新并出现瓦肆 勾栏等新的建筑类型。 2、创立御街千步廊手法,建筑群沿中轴线布局手法成熟。 3、高坐具普及和砖的使用使得建筑比例趋于协调。 4、砖的普及,琉璃瓦、彩绘工艺使得建筑外观精致化。 5、建筑标准化、规范化、模数化使得建筑总体质量水平大为提升。出现了营造法式这样的由官方颁布的建筑规范和技术标准典籍。 背景: 儒家“理学”的发展追求事物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导致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追求。 “文人”文化的普及。,中 国 建 筑 史,第七章 元 明 清 建 筑,元代建筑成就及其背景:,1、建筑结构简化,整体性加强。 2、出现如“减柱造”、“移柱造”等新技术。 3、琉璃、彩绘、壁画水平持续发展。 4、引入较多外来风格、技术。 背景: 经济较宋朝有明显的衰退。 中国绘画、瓷器制作水平发展。 版图广阔、民族众多。,明清建筑:,一、单体建筑形式简化,群体布局手法成熟 二、建筑材料、工艺技术水平达到顶峰 三、建筑空间制度严整,建筑与建筑群体尺 度有缩小倾向 四、园林营造技法成熟,出现了园冶这 样的理论专著,宅、园结合成为基本居 住建筑模式,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国史前城池,1、产生于江汉平原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 2、用途:军事防御、洪水防御。 3、形式、材质:土质城墙;墙体宽、厚类似 于河堤;护城河宽阔;城池围护整个聚落。 4、分布:长江中下游屈家岭、石家河文化; 黄河中下游仰韶、龙山文化。,先秦城池:,1、“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出现多重城 池。 2、西周时期及以前,城与“国”有一一对应关 系。 3、西周时期出现城市发展高潮,城池规模 与礼制关联,有等级区分。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战时城池走集;地 方城池-县。,春秋时期两种不同的城市营造观念:,1、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管子-乘马第五:“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秦代-唐代城市:,1、“象天法地”与礼制之争。 2、“城池”与“城市”。 3、汉代的卫星城-陵邑。 4、中国特有的城市制度-“里坊制”。 5、军事防御与礼制建设。,宋代及以后的城市,1、废除“里坊制”及“街市”的出现。 2、城市文化的发展。 3、“先城后市”与“先市后城”。 4、军事、政治、商业并重。 5、明代城池营造技术的完善。,技术词汇,瓮城、雉碟、羊马墙、马面、敌楼、角楼、 钟楼、鼓楼、市楼、敦台,中国传统建筑等级制度-屋顶,重檐庑殿 重檐歇山 重檐攒尖 悬山 封山 硬山,大木作-屋架,结构类型:一、抬梁结构 二、穿斗结构 三、井干结构 柱网布局: 一、满 堂 柱 二、金厢斗底槽 三、双 槽 四、分 心 槽,技术概念,斗、拱、升、昂、栌斗、铺作、踩、科、檩、 椽、雀替、额枋、普拍枋、垂带、抱鼓石、 柱顶石 、彻上明造、月梁、升起曲线、收分、 叉手、望柱 、寻杖,中 国 宫 殿 建 筑,中国宫殿建筑发展沿革,1、新石器时代-大房子 2、夏、商时期-前堂后室台榭宫室 3、西周-合院宫室三朝五门制萌芽 4、春秋战国-台榭宫室 5、秦、汉-台榭宫室鼎盛两元构图 台榭宫室衰落 6、魏、晋、南北朝台榭宫室回光返照 7、隋、唐至明清-三朝五门制发展完善,一、先秦时期宫苑建筑模式,1、“象天法地”模仿自然界的结构和样式, 建立形式美的基本规则。 2、单体建筑确立了宫殿建筑技术、艺术手法和基本 功能 3、群体结合了台、榭和苑囿,天人之间的境界 成为宫苑环境的主要审美意象。 4、宫殿形制-产生了台榭式与合院式两种基本形 式 夏后世室 殷人重屋 周人明堂,二、秦、汉台榭式宫殿建筑基本模式,1、台榭宫殿追求尺度高大和个体形式丰富。 2、群体布局模仿天象,直接利用自然山川 形势。 3、黄帝“昆仑宫”、东海“神仙海岛”开始成为 宫苑建筑环境的主要审美 意象。 开始尝试人工模仿自然环境、部分宫苑环境 向单纯的审美对象转变。,三、隋唐以后合院式宫殿建筑发展成熟,1、合院式宫殿建筑兴起,将“空间”置于核心 地位,建筑尺度缩小,形式简化。 2、拓展“心理尺度”的同时缩小物理尺度。 3、几何化环境空间形态取代自然环境形态。 4、体验式审美过程取代景窗式观赏。 5、对自然、社会、内心秩序的同构关系的体验成为主要审美意象,同时具有“教化”意义。 “苑”与宫殿分离,完整意义上的“园林”诞生。 “神仙海岛”布局模式仍作为皇家园林基本环境模式。,宫殿建筑内容,1、前朝-殿 2、后寝-宫 3、苑囿 4、祭祀建筑-太庙、社稷坛 5、防卫设施-紫禁城 6、服务设施,概念,三朝五门、东西堂、台榭、方上、黄肠题凑 方城明楼、石五供、宝顶、陵恩殿、圜丘、 社稷坛、皇穹宇,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宗 教 建 筑,2、佛教寺院构成,(1)沿革 塔院式僧院式佛殿式伽蓝七堂制 (2)伽蓝七堂制 禅宗的七堂之制:山门、佛殿、法堂、方丈、僧堂、浴室、东司(厕所) 到明清时期演变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法堂、罗汉堂、观音殿,中国古典园林类型,皇家园林: 一、神 话 时代 昆仑园 二、仰韶战国 桑 林 三、商战国 囿 五、商东汉 台榭苑 四、秦、 汉 上林苑(延续发展至清代皇家园林) 五、英华造园体系 私家园林: 一、西汉以后别业园 二、东汉以后高士园 三、唐 以 后庭园(山池院)、宅园 四、明清私家园林 五、枯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