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ppt_第1页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ppt_第2页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ppt_第3页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ppt_第4页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含义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一)天人合一 1上古天人合一就是人神合一,后来发展为人按照天(有自然与神的双重含义)的规则行事的意义。,2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1)孟子在道德境界上的天人合一。 (2)庄子自然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3)易传的天人合德。,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庄子应帝王,3. 董仲舒迷信的天人感应论。 4. 张载与理学的天人合一。,“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威,殆此谓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而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暝,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二)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孔子虽然承认天命,但对鬼神采取存疑的态度。 人本思想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宋明理学否认鬼神的存在,高扬人的主体性。,所贵乎用天之道者,则指星辰以授民事,顺四时而兴功业。其大略也,吉凶之祥又何取焉?所取于天道者,谓四时之宜也;所一于人事者,谓治乱之实也。以此言之,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不其然与?” 仲长统昌言,(三)贵和尚中精神,贵和尚中,实际上就是追求所谓的和合精神。,古代的“和同之辨”: 1.西周末年的史伯已经认识到,由不同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 2.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 3.易传高度赞美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观念。,“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国语郑语,“贵和”思想往往和“尚中”联系在一起,“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和”是不同要素所组成的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中”是在两个极端中保持中间,在过程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四)刚健有为的精神,1.孔子已经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2.孟子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公孙丑,3.这种刚健有为的精神表现在个体上就是一种独立不屈的人格。 4.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的经典性的表述。 5.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革新”的观念在历史实践中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并积极促进社会变革。,“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一、 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一)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 1儒家对人类与个体超离自然状态、不断社会化的肯定。 2墨家、法家的观点。 3佛家也与人道、人文的价值观合拍。,(二)无以人灭天 1道家的自然主义 2天性与德性,(三)力命之辨与人的自由 1儒家的力命观 2道家的无为安命与逍遥自适,体现了更多地承认现实的前提下调节自身(生理、精神)而达到一种相对的自由。 3荀子、墨家、法家对命的主观力量的自信与高度肯定。,二、义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展开 (一)“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 (二)功利的取向 (三)理欲之辨的价值意蕴,三 、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一)儒家对“内圣”的追求 1“内圣”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本体追求。 2与“内圣”相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