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长沙县人民政府二九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 规划背景. 1第一节 区域概况. 1第二节 规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 6第四节市级规划下达指标. 10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11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 11第二节 规划目标. 12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7第一节 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 17第二节优化建设用地结构. 18第三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19第四章 土地利用分区. 21第一节 土地用途区的划分. 21第二节 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 23第五章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28第一节 严格保护耕地. 28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29第三节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30第六章 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与管制. 33第一节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33第二节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 35第三节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1第七章 生态环境保护及地质环境评价. 44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 44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压覆矿产资源查询. 47第八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49附表1 2006-2020年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调整表. 55附表2 2006-2020年耕地保有量规划表. 56附表3 2006-2020年基本农田规划表. 57附表4 2006-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控制表. 58附表5 2006-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表. 59附表6 2006-2020年农村居民点规划表. 60附表7 2006-2020年交通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61附表8 2006-2020年水利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64附表9 2006-2020年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 66附表10 2006-2020年地类调整平衡表. 67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引导长沙县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长沙县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发展,根据长沙县土地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和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长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是引导长沙县辖区范围内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以2020年为目标年,规划范围为长沙县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土地。1 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区域概况 长沙县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东岸,省会长沙市的东郊,隶属湖南省长沙市,地处东经1125611336,北纬27552840之间,土地总面积1997.32平方公里。其西靠长沙市望城县、开福区、芙蓉区、岳麓区和雨花区,南邻湘潭、株洲两市,东接浏阳市,北连岳阳市平江县和汨罗市。全县辖16个建制镇,4个乡,276个行政村,2005年总人口74.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54万人。 全县地势北、东、南三面高,中、西部低平,整个地势近似背东朝西的“簸箕”。境内地貌以岗地、平原为主,山丘兼有,呈弧形带状分布。山地主要分布在东北、东南及西北边境,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35%;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2.17%;岗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中南部一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1.34%;平原多为河流、溪谷冲积而成,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42%;水面主要分布在平原、岗地之内,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72%。县域内诸河均属湘江水系,浏阳河、捞刀河自东向西注入湘江。 长沙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潮湿,年平均气温16.717.38C,最高气温40.6C,最低气温11.3C,年均大于10C的有效积温为5457.3C。年均降水量1287.81422.0mm,年均日照数为1677小时,无霜期275天。 长沙县旅游资源丰富。县内有众多名胜古迹,如杨开慧故居及纪念馆、黄兴故居、徐特立故居、柳直荀纪念馆、“六朝遗庙”陶真人庙;有景色宜人、山水秀丽的风景旅游区,如石燕湖、白鹭湖、影珠山等;还有以黄兴镇为代表的“农家乐”示范区和一大批乡村旅游景点。 长沙县区位条件优越。西侧紧邻长沙市区,处于“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核心区域。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已将长沙县暮云镇、黄兴镇、榔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马乡、干杉乡、安沙镇及北山镇纳入城市规划区,并将星沙镇确定为长沙市两大城市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暮云确定为长沙市 “四组团”之一。长沙县域内交通四通八达。湘江、京广铁路从西境经过;京珠高速公路、长株高速、107国道和省道207纵贯南北,319国道和长永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黄花国际机场坐落于境内黄花镇。 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1.62亿元,是1996年的3.5倍,年均递增率14.9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是1996年的2.04倍、3.79倍和4.43倍,年均递增率分别为8.24%、15.96%、17.98%,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13.8:61.4:24.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7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95亿元,是1996年的5.05倍,年均递增率19.71%。财政总收入20.0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12元。第二节 规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未来5-15年是长沙县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突出的尖锐阶段,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上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面临的机遇 (一)国家政策环境带来的机遇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缓解土地需求压力奠定了重要基础;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提供了强大动力;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为国家加大对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投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健全,为规范、约束、监督土地利用与管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科技进步及其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拓展,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为土地管理事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条件。 (二)国家、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长沙县面临地区非均衡发展的政策机遇及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同时,湖南省委、省政府实施优势地区优先发展战略,强力推进“长株潭”一体化,集中力量把“长株潭”城市群打造成省域经济核心增长极,并启动了以“长株潭”为中心,一小时通勤为半径的“3+5”城市群建设发展规划。长沙县处于“长株潭”地区经济核心区,在产业布局、资金引进等方面将面临重大机遇。 (三)“两型社会”建设带来的机遇 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两型社会”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正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所展开的一轮新的试验与探索。因而,“长株潭”经济的未来发展模式,代表了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必将引起全国乃至世界的极大关注,从而进一步强化湖南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中的吸附力和“硅谷效应”,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项目流入“长株潭”地区。长沙县处于城市群经济核心区域,“两型社会”建设无疑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四)长沙县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 长沙县处于“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核心区域,其自身发展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一是经济实力不断加强,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经济强县第一位;二是工业发展特色显著。已经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及家用电器三大产业集群。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逐步加快。在提升粮食、牲猪两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茶叶、蔬菜、花卉苗木三大新兴农业产业已初具规模。“百里花木走廊”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百里茶廊”被列入湖南省五大农业优势带之一。四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境内拥有黄花国际机场以及319国道、107国道、103省道、207省道等多条国省干线,规划还将建设沪昆客运专线、武广客运专线以及岳汝高速、长浏高速等交通干线。这些将为实现长沙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面临的挑战 (一)城镇空间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更加突出 长沙县属岗地、平原地区,大部分现有城镇,特别是中南部以县城星沙镇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较快的城镇,分布在地形平坦、资源环境优越的捞刀河、浏阳河河谷地带,城镇周边分布着大量优质耕地,城镇扩展势必占用周边优质农田,这使得城镇空间扩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 (二)土地供需压力日益加大 长沙县作为长沙市近郊县,其优越的区位决定了长沙县必须承担长沙市城市部分职能,为城镇化人口和工业化企业进驻提供必要的生活、生产空间,导致建设用地需求量较大;同时长沙县作为湖南省粮食主产区、长沙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肩负着为长沙市提供粮食和各类时鲜农产品的重任,这决定了长沙县必须保有相当数量的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另外,长沙县作为长沙市城区的“东门”,必须保留相当规模的生态用地,用以保障长沙市生态安全。由此导致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三)耕地补充任务更加艰巨 随着长沙县可垦土地后备资源逐步减少,补充耕地的成本逐年提高,难度逐步加大;优质耕地集中地区占用量较大,后备资源集中地区自然基础条件差,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投入大、难度大。导致补充优质耕地、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更加艰巨。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 2005年,全县农用地面积为165173.6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2.70%;建设用地面积为28755.8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40%;未利用地面积为5802.0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90%。见表1-1。表1-1 2005年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 单位:公顷、%地类面积比例土地总面积199731.56100.00农用地农用地小计165173.6682.70耕地58765.7329.42基本农田51206.7025.64园地5634.952.82林地82653.7041.38其他农用地18119.279.07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小计28755.8514.40城乡建设用地小计24587.9812.31城市767.660.38建制镇4893.802.45农村居民点18162.349.09其他独立建设用地380.200.19采矿用地383.980.19交通水利用地3980.081.99其他建设用地187.790.09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小计5802.062.90水域2931.561.47滩涂沼泽773.110.39自然保留地2097.391.05二、土地利用特点 (一) 岗地、平原面积大,丘陵、山地与水面面积小 长沙县岗地、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74.76%,丘陵、山地与水面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5.24%,长沙县地形条件较优越。 (二) 土地利用程度高,后备土地资源少 长沙县土地利用率高达97.10%,比长沙市平均水平高1.00个百分点,比湖南省平均水平高6.57个百分点;土地垦殖率达到29.42%,比长沙市平均水平高出4.96个百分点,比湖南省平均水平高11.41个百分点;未利用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90%,其中具备开发条件的荒草地仅1035.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2%。 (三) 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较大 长沙县2005年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14.40%,超出长沙市平均水平2.03个百分点,比湖南省平均水平高8.10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长沙县的城郊特点。三、土地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耕地后备资源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大 长沙县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经测算,2006-2020年长沙县可补充耕地的潜力为3015.94公顷,除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外,必须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充耕地563.81公顷,补充难度大;2006-2020年全县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预计为5193.19公顷。因此在长沙县域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任务十分艰巨。 (二)城镇工矿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2005年长沙县城镇工矿用地总面积为6425.64公顷,人均城镇工矿建设用地面积为188.08平方米/人,超出城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GBJ137)规定的120平方米/人的上限。 (三)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 2005年长沙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8162.34公顷,人均用地面积为370.96平方米,远远超出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规定的人均140平方米的上限标准。农村居民点布局中,聚居农户五户以下的农村居民点个数达到34780个,占全县农村居民点总个数的68.02%。 (四)土地利用统筹难度大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各行业对土地需求刚性之间的矛盾;城镇快速发展与农村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造成长沙县统筹城乡土地利用、调整和优化各行业土地利用的任务艰巨。 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 长沙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来源于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土地复垦。 (一)土地整理潜力 规划期间,通过对部分耕地内的沟、渠、田、林、路、村、田埂坎及一些零星土地进行整理,可新增耕地1045.48公顷,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潜力的34.67%。 (二)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通过对现有农村居民点采取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腾退宅基地等整理措施,可腾地4097.62公顷,其中可新增耕地563.81公顷,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潜力的18.69%。 (三)土地复垦潜力 通过对废弃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采矿用地复垦可增加耕地50.88公顷,占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潜力的1.69%。 (四)土地开发潜力 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坚持“适度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因地制宜确定开发后用途”的原则。土地开发潜力来源于低坡疏林地和未利用地开发。长沙县通过土地开发,可新增耕地1355.77公顷,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潜力的44.95%。第四节市级规划下达指标 长沙市下达给长沙县的各项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如下:表1-2长沙市下达的各项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 单位:公顷指标名称2005年2010年2020年指标属性总量指标耕地保有量58765.7357863.7256059.70约束性基本农田面积51206.7048866.67约束性建设用地总面积28755.8530145.4636366.00预期性城乡建设用地面积24588.1125509.7329635.31约束性城镇工矿用地面积6425.648210.0816198.00预期性园地5634.959054.809314.80预期性林地82653.7076824.0776020.07预期性增量指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2151.3911782.00预期性建设占用农用地1838.4210068.00预期性建设占用耕地968.095302.00约束性补充耕地任务量968.095302.00约束性效率指标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平方米)188.08165.39120.00约束性弹性指标有条件建设用地区5435.00约束性2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抓住“中部崛起”、“3+5”城市群发展和“长株潭” “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结合长沙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推进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统筹长沙县域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构建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新模式,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原则(一)严格保护耕地原则 坚持从保障粮食、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坚持耕地保护中数量和质量并重;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 集约利用土地原则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 统筹发展原则 根据长沙县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整合土地资源,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 促进生态建设原则 立足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倡导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土地利用模式,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 加强宏观调控原则 加强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增强土地规划参与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节 规划目标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区域产业发展定位 1、以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以长丰猎豹等汽车企业为龙头,整合县域内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形成安沙-江背的 “汽车制造产业走廊”;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为龙头,打造“工程机械之都”; 将长沙县打造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地位的新型工业基地、初具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城。 2、依托黄花国际机场以及临近武广高速客运站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临空产业、航空物流、航空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打造湖南“航空新城”。 3、依托区位优势及丰富的风景旅游和人文景观资源,立足于生态建设,发展都市近郊旅游休闲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服务省会城市,配套工业发展的物流、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 4、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为导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打造都市农业基地。 (二)主要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见表2-1。表2-1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表目标年2020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146.0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40000.00三次产业结构比6:45:49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0.5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总人口(万人)171.69城镇化水平(%)79.17城镇人口(万人)135.93农村人口(万人)35.76城镇数量(个)县城1个,中心城镇6个,一般镇10个。集镇数量(个)22规划新农村示范村(个)63等级公路网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118城镇建设主要目标自来水普及率(%)100县城人均城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12平方米以上城镇工矿人均用地面积(平方米/人)120平方米以内燃气使用率(%)90%以上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目标森林覆盖率(%)45.50城镇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城镇污水排放达标率(%)100城镇污水处理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固体废弃物处理率(%)100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千克/万元)5.0二、土地利用目标(一)土地利用战略定位1、强制性保护 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用途管制制度;对历史文化遗址用地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加强城镇建设区内永久性生态保护用地及各类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2、集约化利用 增加城镇建设用地的投入,突出园区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城镇及园区建设用地的投资强度和集约利用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用资源质量的提高。3、规模化引导 引导工业用地向园区、城镇内工业小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向城镇、集镇、中心居民点和基层居民点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的农户和企业集中。4、理性化增长 合理调控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保障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及新农村发展理性增长的合理用地需求。5、特色化布局 根据县域特点,县域城镇形成“县城-重点镇-一般镇”三层城镇发展体系。重点发展县城以及安沙、黄花、榔梨、黄兴、春华、暮云六镇,形成“一心、两片、八组团”的空间格局。 (二)土地利用目标1、耕地保护目标 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6327.9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8866.67公顷。2、建设用地控制目标 2020年建设用地总面积控制在36365.96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29635.31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控制在16197.65公顷以内。 2006-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1781.82公顷以内;建设占用农用地面积控制在10068.00公顷以内;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5193.19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补充农用地不少于1376.60公顷。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 到2020年,全县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20.00平方米以内;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66.42万元/公顷提高到2020年305.50万元/公顷;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由2005年2.64公顷/亿元下降到2020年的0.68公顷/亿元。4、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目标 到2020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不低于3015.94公顷。5、弹性目标 2006-2020年有条件建设用地区面积控制在5435.00公顷以内。6、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到2020年,县城建设区生态保护用地保持在240公顷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不低于45.50%。 土地利用目标具体见表2-2。表2-2 2006-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表 单位:公顷指标名称2005年2010年2020年指标属性总量目标耕地保有量58765.7358039.9856327.90约束性基本农田面积51206.7048866.67约束性建设用地总面积28755.8530145.4636365.96预期性城乡建设用地面积24587.9825509.7329635.31约束性城镇工矿用地面积6425.648210.0816197.65预期性园地面积5634.959054.809339.40预期性林地面积82653.7080937.2077504.18预期性增量目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2151.0011781.82预期性建设占用农用地1838.0010068.00预期性建设占用耕地968.005193.19约束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补充农用地面积458.871376.60补充耕地任务量1005.313015.94约束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平方米)188.08165.39120.00约束性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公顷)66.42146.11305.5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公顷/亿元)2.641.330.68弹性目标有条件建设用地区5435.00约束性3 4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一节 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 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和布局,因地制宜安排耕地、园地、林地等各类用地。 规划2020年农用地面积为158916.36公顷,比2005年减少6257.29公顷。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由2005年82.70%调整到2020年79.56 %。 一、耕地 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进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确保长沙县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标得以实现。 耕地由2005年58765.73公顷调整到2020年56327.90公顷。耕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由2005年29.42%调整到2020年28.20%。 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8866.67公顷,在原保护面积51206.70公顷的基础上,核减2340.03公顷。 二、园地 发展优质果园,建设百里茶廊、有机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基地,促进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调整园地布局,引导园地向条件适宜的低丘缓坡地集中发展。加强对中低产园地的改造和管理,不断推进特色园地的规模化和基地化。 园地面积由2005年5634.95公顷调整到2020年9339.40公顷。园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由2005年2.82%调整到2020年4.68%。 三、林地 控制各项建设工程征占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生态脆弱地区的林地,重点保护和建设湘江、浏阳河、捞刀河,主要铁路、公路沿线防护林地。重点建设高标准绿色通道、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林地。加强低效林地的改造,加快受损林地的恢复和重建。 林地由2005年82653.70公顷调整到2020年77504.18公顷。林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由2005年41.38%调整到2020年38.80 %。 四、其他农用地 保障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及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必需的其他农用地。加强生态养猪场等畜禽养殖用地规划,坚持区域化布局,鼓励规模化养殖,推进标准化管理。引导新建畜禽养殖场利用废弃地、荒滩和荒山坡等。 其他农用地由2005年18119.27公顷调整到2020年15744.89公顷。其他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由2005年9.07%调整到2020年7.88%。第二节优化建设用地结构 围绕实现人口与建设用地协调增长,提高建设用地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根据市级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优先确保重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需求;保障长沙市域、长沙县域经济发展必需的城镇及独立建设用地;结合新农村建设,满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必需的村镇用地需求。2020年建设用地36365.96公顷,比2005年增加7610.12公顷。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由2005年14.40%调整到2020年18.21 %。 一、城乡建设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由2005年24587.98公顷调整到2020年29635.31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由2005年12.31%调整到2020年14.84 %。 二、交通水利用地 交通水利用地由2005年3980.08公顷调整到2020年6379.49公顷。交通水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由2005年1.99%调整到 2020年3.19%。 三、其他建设用地 其他建设用地由2005年187.79公顷调整到2020年351.17公顷。其他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由2005年0.09%调整到2020年0.18%。第三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适度开发宜农未利用土地。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和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2020年未利用地4449.23公顷,比2005年减少1352.82公顷。未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由2005年2.90%调整到2020年2.23%。 一、水域 水域由2005年的2931.56公顷调整到2020年的3193.31公顷,净增加261.75公顷。水域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1.47%调整到2020年的1.60%。 二、滩涂沼泽 滩涂沼泽由2005年的773.11公顷调整到2020年的762.09公顷,净减少11.02公顷。滩涂沼泽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0.39%调整到2020年的0.38%。 三、自然保留地 自然保留地由2005年的2097.39公顷调整到2020年的493.84公顷,净减少1603.55公顷。自然保留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1.05%调整到2020年的0.25%。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具体见附表1。5 第四章 土地利用分区第一节 土地用途区的划分 根据土地利用的主导用途、限制条件,按照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将长沙县土地划分为9个土地用途区。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将集中连片、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良好、面积在0.25公顷以上的现有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开发整理新增的优质耕地及上述耕地范围内的其他零星土地,为基本农田和生态建设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和其他农业设施用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全县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为56497.98公顷。 二、一般耕地区 将面积在1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区、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允许独立建设用地区、有条件城镇建设用地区、允许村镇建设用地区、有条件村镇建设用地区外的现有耕地,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的耕地及上述范围内的其他零星土地,为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和其他农业设施用地划入一般耕地区。全县划定一般耕地区面积为3228.87公顷。 三、一般农地区 将面积在1公顷以上,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允许独立建设用地区、有条件城镇建设用地区、允许村镇建设用地区、有条件村镇建设用地区外,现有果园、茶园等种植园用地、宜园后备土地资源及上述范围内的其他零星土地划入一般农地区。全县划定一般农地区面积9743.34公顷。 四、林业用地区 将面积在4公顷以上,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允许独立建设用地区、有条件城镇建设用地区、允许村镇建设用地区、有条件村镇建设用地区外,现有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宜林后备土地资源及上述范围内的其他零星土地划入林业用地区。全县划定林业用地区面积77289.23公顷。 五、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 将面积在0.5公顷以上,现有的城镇用地及规划期间新增的城镇发展用地划入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全县划定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面积为12849.92公顷。 六、有条件城镇建设用地区 将面积在0.5公顷以上,为城镇建设发展预留用地划入有条件城镇建设用地区。全县划定有条件城镇建设用地区面积为4135.00公顷。 七、允许独立建设用地区 将面积在0.25公顷以上,独立于城镇、村镇建设用地区外规划期间不改变用途的采矿地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规划的独立于城镇、村镇建设用地区以外的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划入允许独立建设用地区。全县划定允许独立建设用地区面积为3347.73公顷。 八、允许村镇建设用地区 将面积在0.3公顷以上,重点发展的村庄、集镇现状及规划建设用地划入村镇建设用地区。全县划定允许村镇建设用地区面积为17156.36公顷。 九、有条件村镇建设用地区 将面积在0.3公顷以上,为重点发展的集镇、村庄预留的用地划入有条件村镇建设用地区。全县划定有条件村镇建设用地区面积为300.00公顷。第二节 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 为限制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行为,保障规划确定的用途区目标实现,特制定各用途区管制规则。各用途区内土地利用必须严格遵循管制规则。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用地。 鼓励区内现有非农业建设用地和其它零星农用地通过整理、复垦调整为基本农田。区内确实不能通过整理、复垦调整为基本农田的非农业建设用地和其它零星农用地,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区内耕地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可调整为其他类型的农用地,但仍依照本区管制规则进行保护和管理。 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不得在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沙、采石、取土、采矿、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 严禁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业建设(高压线塔基、地下管线、通讯基站等除外);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挖鱼塘、种树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严禁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或者“设施农业”等任何名义,占用基本农田变相从事房地产开发;严禁将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还林范围;严禁擅自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基本农田区位。 符合法定条件,确需改变和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二、一般耕地区 区内土地主要用作耕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用地。 鼓励区内现有非农业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通过整理、复垦调整为耕地。区内确实不能通过整理、复垦调整为耕地的非农业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严禁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高压线塔基、地下管线以及不宜在居民点内配置的基础设施项目除外);严禁以新农村建设等名义盲目圈占、违法批占区内土地。三、一般农地区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种植园业及其服务设施使用。 鼓励区内现有非农业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按其适宜性调整为园地或其他类型的农用地。区内确实不能调整为园地或其他类型农用地的非农业建设用地,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不得擅自将区内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 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园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严禁占用区内园地、耕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油气井、高压线塔基、地下管线、通讯基站以及不宜在居民点内配置的基础设施项目除外)。 四、林业用地区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林业生产,用于直接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营林设施,用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 鼓励区内现有非农业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按其适宜性调整为林地或其他类型的农用地。区内确实不能调整为林地的非农业建设用地,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不得擅自将区内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 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严禁占用区内有林地、耕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油气井、高压线塔基、地下管线、通讯基站以及不宜在居民点内配置的基础设施项目除外);严禁以开垦耕地等名义,毁坏生态公益林,破坏生态环境。 五、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城镇建设。 鼓励区内建设优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 区内土地利用必须符合城镇建设规划。 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严禁荒芜。六、有条件城镇建设用地区 区内土地主要为城镇发展预留用地。在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内土地尚有节余的前提下,区内土地符合城镇建设规划的,可作为新增城镇用地,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核减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内相应规模。 允许城镇建设用地区内土地全部用完,区内土地符合城镇建设规划且用于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可依法视同符合规划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严禁荒芜。 七、允许独立建设用地区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居民点外原有企业发展用地及规划的企业发展用地。 鼓励区内因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及时复垦;鼓励区内建设优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 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严禁荒芜。 八、允许村镇建设用地区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村庄建设。 鼓励区内建设优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 区内土地使用必须符合村庄建设规划。 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严禁荒芜。 九、有条件村镇建设用地区 区内土地主要为村镇发展预留用地。在允许村镇建设用地区内土地尚有节余的前提下,区内土地符合村镇建设规划的,可作为新增村镇建设用地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核减允许村镇建设用地区内相应规模。 允许村镇建设用地区内土地全部用完,区内土地符合村镇建设规划且用于实施村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可依法视同符合规划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严禁荒芜。 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6 第五章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按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要求,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第一节 严格保护耕地 一、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按照不占或少占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强化对城乡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通过严格的供地政策,制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严格市场准入条件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非农业建设对耕地的占用,加强建设项目选址和用地的评价和论证,建设项目选址必须把减少占用耕地作为比选的重要因素。2006-2020年全县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5193.19公顷以内。 二、严格执行耕地“先补后占”制度 各类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先补后占”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湖南省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加大补充耕地力度,确保全县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因县域内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耕地数量不足以补偿占用耕地数量时,必须报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减免长沙县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进行易地开垦。2006-2020年,全县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015.94公顷,湖南省内跨县域易地补充耕地2177.25公顷。 三、落实耕地保有量 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6327.90公顷,主要分布在浏阳河、捞刀河及其支流金井河、白沙河沿岸的河谷、低丘地带。各乡(镇)耕地保有量情况见附表2。 四、加大耕地管护力度 按照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要求,依据耕地等级实施差别化管护。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坡改梯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推广节水抗旱技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移土培肥”等重大工程,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充分发挥耕地的生产、生态和景观的间隔功能。 五、确保补充耕地质量 加强对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评价,从数量和产能两方面严格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对补充耕地质量未达到被占耕地质量的,按照质量等级折算补充耕地的面积。积极实施耕作层剥离工程,鼓励剥离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用于新开垦耕地的质量建设。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一、科学调整基本农田布局 按照“长株潭” “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和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科学合理调整基本农田布局,适当减少“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范围内的星沙镇、榔梨镇、暮云镇、干杉乡和黄兴镇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基本农田主要布局在浏阳河、捞刀河及其支流金井河、白沙河沿岸的河谷、低丘地带。调整后基本农田的平均质量等级高于调整前的平均质量等级,严禁将不符合条件的耕地划定为基本农田。2020年,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8866.67公顷。 二、划定基本农田集中区 按照“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的方针,科学划定基本农田集中区范围,对区内基本农田进行重点保护和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尽量避让基本农田集中区,基本农田集中区分布在浏阳河、捞刀河及其支流金井河、白沙河沿岸的低丘平原地带。 三、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在基本农田集中区内,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加强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建设。基本农田集中区内非农业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优先整理、复垦,经培肥达到中等以上耕地质量后调整为基本农田。 四、创新基本农田保护机制 建立基本农田整理专项基金,积极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长沙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入院评估课件
- 健康骨骼知识培训课件
- 俄罗斯政府课件
- 企业疫情期间安全培训课件
- 企业环境安全培训的作用
- 社区纪委考核管理办法
- 社区干部纪律管理办法
- 数字农业的新质生产力特征
- 2025国家能源集团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出租车防御性驾驶
- 棋牌室员工管理制度
- 新课标(水平三)体育与健康《篮球》大单元教学计划及配套教案(18课时)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
- 仪表安装规范以及验收
- 《观潮》课件.ppt2
- 人教版(PEP)小学英语_3~6年级_单词表(带有音标)
- 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北京17号线)
- 织造工艺设计指导书
-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专项综合练习题
- 鲫鱼的外形与内部解剖
- CPS21F变频恒压供水调节器使用说明书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