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及建议_第1页
浅谈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及建议_第2页
浅谈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及建议_第3页
浅谈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及建议_第4页
浅谈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及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谈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及建议班 级: 2012级法学汉班 学 号: 20121106339 姓 名: 李宇歌 指导教师: 春荣 2015年 12月 25日浅谈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及建议法政学院2012级法学汉班 李宇歌指导教师 春荣摘要沉默权制度的萌芽破土阶段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的英国。而在接下来三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与不断完善后,它却逐渐演化成为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与强大国家机器相互抗衡的最后一张王牌。我国刑事诉讼法随着1998年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的签署而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进一步的规定,沉默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肯定。但令人遗憾的是,2012年新刑诉法依旧没有将沉默权制度作为国家意志加以立法确认,在实践中,沉默权依旧作为一种模糊的概念被实践和应用。随着世界人权制度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保障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的人身权利已经成为各国趋势与共识,沉默权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本文试图从沉默权制度的由来、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在制度上的必要性和建议。关键词 沉默权制度 必要性 建议 人权 沉默权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围绕其利弊和社会影响所产生的激辨就从未停止过,而它的完善过程恰恰也是在这种环境慢慢随时间积淀而成。正如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一样,沉默权制度并非无瑕之玉,但却也并非毒树之果。纵观当今世界,在人权意识不断加强,更加注重法治,平等的大环境下,沉默权制度的作用日益体现。而随着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的颁布,沉默权制度对于我国限制甚或消除“刑讯逼供”,保障人权,贯彻无罪推定原则等方面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1、 沉默权制度的含义及历史发展 (一)沉默权的含义 沉默权,顾名思义,即是人享有的沉默的权利。而在学术领域,分为狭义沉默权和广义沉默权两种概念。 李星星、周召.新刑诉法中沉默权的确立与实现.鄂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21卷第一期.第15页狭义的沉默权一般指在刑事法律范畴方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时,对侦查,检查,审判人员的询问及讯问时有权拒绝回答和保持缄默,以及基于采用精神或武力强制行为侵犯该权利所得到的证据不得作为有罪证据使用的权利。 广义的沉默权则是指公民关于自身言论权利的表现形式,换言之,是指公民有说话与不说话的权利,该权利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受其他制约。而根据学者张雪的观点,广义的沉默权主要应指以下几项权利:(1)任何人有权拒绝其他人或其他机构的提问,并且不受强制;(2)任何人有权拒绝可能会对自己不利的提问,并且不受限制;(3)任何人因犯罪嫌疑而受到公权力讯问时,有权拒绝1回答问题并不受强制;(4)任何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在审判过程中有权拒绝强制作证或提问;(5)公权力机关不得在被告人受到刑事指控后对其进行犯罪方面的讯问;(6)被告人不得因拒绝回答问题或认证而遭到判决的不利影响或后果。 张雪.试问在我国应否建立沉默权制度.经济与法.2011年第8期.205页而本文则着重从沉默权的狭义方面来进行探讨与建议。(2) 沉默权的历史发展 说起沉默权的历史发展,则必然要从两个事件说起。1.约翰李尔本事件 1637年的一天,英国商人约翰李尔本因为出版当时所谓的“禁书”而遭到了当地星座法院的起诉,在庭上,李尔本因为拒绝宣誓而遭到当地法院的强压训斥,然后他一字一顿说出了下面一段话,声响不大却注定响彻云霄:任何人都不得发誓受折磨,哪怕是装模作样也不行!事情的发展顺理成章,李尔本毫无悬念的败诉并被施以肉刑以告惩戒,但故事的高潮却刚刚开始:李尔本通过不断的控诉赢得了大众的同情,点燃了人们心中对自由的灯塔,终于,在两年后,议会掌权后宣布废除星座法院作出的判决并确立了法律禁止强迫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自证其罪的原则,沉默权制度至此在英国这片沃土上萌芽。2.米兰达事件 如果说李尔本事件是初步确立了沉默权制度,那么深究真正将沉默权制度推向顶峰的原因,则不得不提米兰达事件。故事发生在1963年,这是注定将定格在人类法治长河中的一个年份。美国公民米兰达因为被警方指控犯有强奸、绑架罪名而被警方逮捕。在讯问过程中,被害人对米兰达进行了指认,米兰达也对所犯的事实供认不讳,所有迹象表明此案似乎已经宣判终结。然而,猜对了故事的开头却未被猜的对结尾,在法院审判过程中,警察承认在询问过程中没有告知被告人有权聘请辩护律师,当然更不存在辩护律师在场的可能。辩护律师现场提出反对意见后,法庭仍作出维持原判的决定,在经历了上诉州最高法院被驳回的情况下,米兰达发起了最后一攻,向联邦最高法院提出调卷的申请,经过最高法院法官艰难的博弈,最终以5:4的微弱优势宣判证据无效,在裁决中,联邦最高法院对警察的职权进行了警告和约束,并提出了四条意见,这便是著名的米兰达警告:(1)你有权保持缄默。(2)你所说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并将要在法庭作为对你不利的依据。(3)你有权同律师进行谈话,并有权要求在你被讯问时,有律师同你一起在场。(4)如果你需要律师而又无力聘请的话,将在进行任何讯问之前代你指定律师。 百度百科.米兰达警告虽然这次判决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判决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沉默权制度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因素。以上两个事件无疑是在沉默权制度产生历程中最为惊心动魄与激动人心的缩影,而正是这一个个细微的事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不断交汇融合,勾勒出了这项制度的历史脉搏,并最终孕育出现在现代意义上的沉默权制度。2、 沉默权制度的现状 (一)沉默权制度在国内发展现状沉默权在我国的制度基础由来已久,其中在宪法上有着最为深刻的体现: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的自由”,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身体。”以及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些代表着国家最高意志的法条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对于沉默权精神及内涵的肯定,也为我国沉默权制度的引入注入了良好的现实环境。而第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50条规定:“审判人员、检查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则体现了我国刑事立法对于沉默权制度的许可,也彰显了对沉默权原则精神的认同。总体而言,随着我国司法制度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沉默权制度在我国呈现出积极发展的良好趋势。但遗憾的是,由于我国至今仍然没有将沉默权以法律明文的方式确立下来,这导致我国刑事审判在实践过程中,仍然遭受刑讯逼供,非法取证等违法行为的践踏,各类因此导致的冤假错案屡见不鲜,也为我国彻底引入沉默权制度奠定了现实基础。 (二)沉默权制度在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由于受限于法系的差别,沉默权的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其中英美法系的沉默权制度由于自身环境,发展历程等原因,不断演进和发展,并已形成了一套健全的法律制度。例如英国于1899年在刑事证据法中正式以成文法的方式确立沉默权;美国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在任何刑事案件中不得强迫被告人自证其罪”,并在日后确立了著名的“米兰达规则”。而随着沉默权制度在英美法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很多大陆法系的国家也相继规定或承认了这一制度。例如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36条规定:“被指控人依法享有就指控进行陈述或对案件不陈述的权利。”另外,日本宪法第38条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作不利于本人的供述。” 三我国实行沉默权制度的必然性 (一)沉默权制度有利于保持控辩平衡,维护刑诉程序公平 如果说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这个国家的法制建设水平,那么对弱者的法律保护程度则是这个法制建设最为深刻清晰的体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公权力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往往扮演着弱势群体的角色,而在刑事抗辩过程中,这种基于地位悬殊差距而导致的相对不平等的局面几乎处处可见,这也是导致我国冤假错案横行的根本原因。从“聂树斌”案到“赵作海”案,“佘祥林”案,一个个血淋淋案件的背后无不默默倾诉着个体与国家机器对抗时的无助与悲哀,也为我们带了了无尽的思索:公权力在大多数情况下承担着匡扶正义,赏善罚恶的光荣使命,然而一旦失控,也可以瞬间成为不眨眼的杀人机器,那么有必要引用一种制度来在它脱缰之机掣肘它的行为,这无疑是沉默权制度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设想,一旦引入沉默权制度,将会很大程度上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抗公权力提供一道屏障,中和平衡控辩双方力量上的悬殊差异,使刑事诉讼进行时更多是公诉机关用强有力证据的搜集和举证来澄清案件的事实经过,而不是要以强制力来迫使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供述犯罪事实经过,这对于保障控辩平衡维护刑事诉讼程序公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沉默权制度与无罪推定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相辅相成,互不可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其有罪。”这在本质上是对无罪推定精神的一种肯定。然而,没有沉默权作为保护制度的无罪推定也只能是无土之木,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方面,实际案件中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限难以确定,这导致权力机关容易利用法律灰色边缘进行有利行为;另一方面,在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控方一般承担举证责任,辩方承担辩护责任,面对控方不利的举证,辩方沉默只能代表着默认而不是否定,但如果引入沉默权制度,则能一改控辩双方力量上优劣形式,面对一些苍白无力或是证据力不足的指证,辩方完全可以高举沉默权之盾予以还击,不再总是砧板上的鱼肉。其次,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4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这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立法层面的体现,与之同时,在刑事诉讼法第56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对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依法予以排除。申请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的,应当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通过对这两个法条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公民使用非法证据排除时的要求,但在实际审判过程中,讯问人员采用精神刑罚以避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体损害,规避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行为屡见不鲜:强光灯,二十四小时车轮战,隔空施暴,侦查审判机关为了单纯追求效率和业绩屡屡将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权益践踏于地。而这类非法证据事后往往因为当事人难以举证而无法排除,当事人往往充当着“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悲惨角色。而随着沉默权制度的引入,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被赋予沉默权利的同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也必然从纸面落到实面,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增添浓墨的一笔。(三)沉默权制度是杜绝刑讯逼供,保障人权的必然途径纵观当今世界,对人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毅然成为各国法律发展的趋势。早在1998年,我国就签署了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初步接受了沉默权制度的正当性,然而时至今日,我国仍徘徊在法律精神和现实情况相悖的泥沼中深深不能自拔。一方面,这与我国自古一脉相承的纠问式诉讼制度传统密切相关。自古以来,恶人犯法,好人当庭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人们对恶的层面的理解中,犯法者法诛之的结果天经地义,而过程的正当与否却没有遭到丝毫质疑。另一方面,沉默权制度的实行对于刑事犯罪的作用也远非积极一面,一旦引入沉默权制度,相伴而来的肯定是破案成本的增大,破案效率的降低,刑罚威慑力的下降,许多犯罪分子借此拒不认罪,最终逍遥法外的事例也会与之滋生。相比之下,刑讯逼供在效率方面拥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应当明确的是,刑讯逼供本是毒树之果,采取所谓的“轻证据、重口供”,“口供乃证据之王”的传统方法实在是饮鸩止渴,英国著名学者培根一语中的:“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审判,其恶果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只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却是弄脏了水源。” 杨炎辉.做一个追梦的法官.法律文化周刊.2015年1月第5期.第1页正如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一样,任何一种制度的实施必定有利有弊,但我们所要做的则是在这些繁总错杂的制度中权衡利弊,选择其中一种最为科学有效的途径,毫无疑问,沉默权制度正是“这堆坏苹果之中最好的一个”。而反观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刑讯逼供行为却一直与我国法治如履随行:从“呼和吉乐图”案,到“张振风”案再到李庄重庆打黑黑幕,刑讯逼供似乎如同一个幽灵一样一直缠绕在我国法治建设的左右,侵蚀着我国法治灵魂的纯洁。而沉默权制度的建立,则将彻底摔烂这一毒果,真正捍卫起个人人格尊严与安全。 (四)沉默权制度的建立是我国法律制度向国际接轨的需要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刑事司法逐步形成了重刑的理念,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无不制约着我国司法领域的革新与发展,但伴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侦查证据手段的日新月异,对于口供方式获得定罪的依赖性大大降低,这为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奠定了先决条件。而将权利本位主义向个人本位主义的转变,则标志着我国法律向国际法律推进的道路上又进了一步。我国自1998 年正式签署 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之后,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沉默权存在的意义,但不可否认,我国法律与国际先进法律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但还未相及,面对国际范围内对人权认识的普遍升温,适时确立沉默权制度将是我国司法制度走向权利本位和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四、对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建议 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人民有沉默的自由,这是个人的权利,也是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理论依据和基石。然而在现实环境下,由于种种原因,真正意义上的沉默权在法律层面仍是空白。虽然沉默权制度在我国实施将会有种种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我国没有孕育的环境与空间,相反,广大法律精英应当奋然为它的萌发而献出自己的努力。可以欣喜地看到,当前我国法律制度正在不断进步与完善,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大众对于法律的认知有了极大的提升,此时建立沉默权制度,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和法学需要的, 也符合保障人权的要求。(1) 应当在立法层面上明文规定沉默权制度 依法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这种权利,并修改或删除现行法律上与之精神相悖的法条规定。例如取消对犯罪嫌疑人要求“如实陈述”的义务,以及修改“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当然,沉默权制度本身并非完美无瑕,很多情况下,沉默权制度由于取证慢,取证难的诸多弊端无法应对突发事件或是容易导致刑事诉讼过程过长,这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实际需要和国际先进经验,对沉默权作出一些例外的规定,在这些情况下,当事人不再享有沉默权。例如紧急情况下不讯问可能对公共安全或他人生命财产有现实重大威胁的情况下,当事人不应享有沉默权,这点在打击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犯罪中尤其重要;再如关于程序性的相关问题,像表明其身份关系的姓名、年龄、住址等问题,当事人应如实回答;再如一些非依口供否则极难破案的特殊犯罪案件,例如毒品犯罪,贪污受贿犯罪等犯罪案件,当事人也不应享有沉默权。(二)必须建立与沉默权制度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以确保沉默权制度的实现。 1. 事先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保持沉默权的权利,且保持沉默不会对审判结果具有影响。并应提前告知公诉机关以侵害沉默权方式获得的口供为程序违法,证据效力无效。 2.实行对犯罪嫌疑人讯问进行全程录音、录像的制度。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12条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可以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这无疑是我国刑事司法的又一进步,但遗憾的是,该法条仅仅规定对于可能判处死刑,无期徒刑应当全程录音录像。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各级侦查机关早已具备了全程录音录像的实力。而将侦查机关的讯问置于明处,使其不再触不可及,这有利于防止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提高刑事诉讼过程的透明度,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正享有沉默权。 3.完善律师参与制度,提高律师参与时间与权限。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侦查机关对此负有告知义务,从而将犯罪嫌疑人委托辩护人的时间提前至侦查阶段。 这对于我国完善律师参与制度意味着迈向了新的一步。但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至今仍然没有规定律师在侦查机关讯问当事人时具有在场参与权,这无疑会成为落实沉默权的一道障碍。而根据国外的司法实践表明,允许律师在场是防止司法权力滥用的有效方法。 4.将看守所职权与刑侦部门,审讯部门相互分离,明确其看守所的主要义务是看守犯罪嫌疑人,防止其外逃,串供,但同时也应承担起保障犯罪嫌疑人人身权利不受到其他损害的相应义务,并应当对其设立追责机制,防止刑讯逼供的违法行为的发生,以达到保障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利的目的。 结语 我国正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为己任。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基础就是以人为本和依法治国。沉默权作为人权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是贯彻人本主义的重要措施,即至高无上,又和蔼可亲,更值得公民为之奋斗并维护。 而另一方面,言论自由作为宪法所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建立沉默权制度,更是对我国宪法权威维护的必要手段。可以预想的是,随着我国沉默权制度的真正建立与发展,势必会使我国法律的文明程度迈入新的台阶。这其中的道路一定不会一帆风顺,甚至会充满艰险,再次,请允许我用德国著名法学家法学家耶林说的一段名言结尾:“ 世界上的一切法都是经过斗争得来的。所有重要的法规首先必须从其否定者手中夺取。不管是国家的权利,还是个人的权利,大凡一切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准备着去主张权利。” 耶林.为权利而斗争.百度文库.致 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多次得到了春荣老师精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1.李星星.新沉默权的确立及实现.鄂州大学学报.2014-01-152.丁明强.关于建立我国沉默权制度的思考.科技信息.2011-04-253.黄树标.对我国构建沉默权制度的再思考.法治社会.2014-05-154.赵承波.论沉默权确立的必要性及建立模式.价值工程.2014-11-285.王珍琴.浅谈沉默权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建议.法制博览.2014-01-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Silent Right In China OnFaculty of law 12 at Yuge LiInstructor Chunrong Synopsis:Bud break ground phase system keeping silent can be traced back 16 century Britain. And after the next evolution of more than three centuries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it gradually evolved into criminal suspects and defendants in mutual contend with the powerful state machine of the last trump card. With the signing of the Crimin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