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工程给排水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1页
改造工程给排水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2页
改造工程给排水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3页
改造工程给排水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4页
改造工程给排水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造工程给排水设计【摘要】本论文通过改造工程,全面的设计了其给水排水工程,其中包括生活给水系统、生活热水系统、生活污水系统、雨水系统。设计包括设计说明部分和施工说明部分,这样可以把设计和施工结合起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浪费。 本设计本着科学的设计和选材,符合相关规定对给水排水工程的要求,同时满足现实中的使用要求。关键词:给水排水工程 设计 施工 要求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设计说第一明部分21.设计依据22.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23.管道系统2第二章 施工说明部分31 .管材32.阀门及附件33.卫生器具44.管道敷设45.防腐及油漆56.管道试压57.其它5参考文献6致 谢76前 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民用和公共建筑正向着标准更高、设备更完善、功能更齐全、技术更先进、安全性更强的方向发展,对建筑给水排水的设计、施工、材料及管理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有力地促进了给水排水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在深度和广度的进展。 本设计根据关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的要求,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考虑,把两者结合起来。科学合理、经济实用是本设计的核心。第一章 设计说第一明部分1.设计依据1.1 建设单位提供的本工程有关资料和设计任务书;1.2 建筑和有关工种提供的作业图和有关资料;1.3 国家现行有关给水、排水和卫生等设计规范及规程: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6-20032.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2.1本工程建筑属改造工程;原建筑为商业建筑,现改建成带夹层的公寓及办公建筑,建筑面积11405.76平方米。建筑高度16.90米.2.2本涉及范围包括建筑单体内的给水排水管道系统。3.管道系统本工程设有生活给水系统、生活热水系统、生活污水系统、雨水系统。3.1生活给水系统3.1.1本工程最大小时用水量13.55mh。3.1.2给水系统:a本楼的生活用水由区域内市政水泵供水,水压满足要求。3.2生活热水系统:3.2.1本工程供热水方式为集中热水供应系统。主热源为地下热水,另外供热方式为分户热水器与屋面太阳能结合供热水供热。3.3生活污水系统:3.3.1本工程室内0.000以上污废水重力自流排入室外污水管。3.3.2室内污废水排至室外并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本区域内中水处理站处理后回用。3.4雨水系统3.4.1非上人屋面雨水采用87型、上人屋面雨水采用65型。3.4.2屋面雨水均采用重力流内排水系统。3.4.3雨水管道布置祥建施图。 第二章 施工说明部分1 .管材1.1给水管道1.1.1生活给水主干管、主立管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给水管,工作压力1.0Mpa,冷熔接口。1.1.2本工程生活给水管采用聚丙烯PPR铝塑稳态给水管,热熔接口。1.1.3热水管采用聚丙烯PPR铝塑稳态热水给水管,热熔接口。1.1.4屋顶敷设的生活给水管、热水管采用ABS工程塑料管,以防紫外线辐射造成管道老化。1.2排水管道1.2.1排水管采用硬聚氯乙烯排水管,转换层汇流主横管、各立管与之的转接弯头、三通采用ABS塑料管及管件;排水主立管采用硬聚氯乙烯螺旋降噪管,专用粘接剂粘接。1.2.3埋地部分排水管道草原搞密度聚乙烯双壁缠绕排水管,热熔连接。地下室外墙以外的埋地管,均采用双壁缠绕高密度聚乙烯排水管。1.2.4与潜水排污泵连接的管道,均采用镀锌钢管,丝扣连接。1.2.5雨水立管和悬吊管采用承压硬聚氯乙烯给水管(不得采用排水管),专用粘接剂粘接。2.阀门及附件2.1闸门2.1.1生活给水管上采用全铜质闸门,工作压力为1.6Mpa。卫生间内冷热水管上采用全铜质截止阀,工作压力1.0Mpa。2.1.2止回阀:生活给水泵出水管上安装防水锤消声止回阀,其它部位均为普通止回阀。2.2附件2.2.1公共卫生间及住宅卫生间采用UPVC活铜防返溢地漏,地漏水封高度不小于50mm.2.2.2地面清扫口彩影UPVC制品,清扫口表面与地面平。2.2.3上人屋面采用65型、不上人屋面采用87型雨水斗。2.2.4全部给水配件均采用节水型产品,不采用淘汰产品。3.卫生器具3.1卫生器具采用下出水低水箱坐式大便器、台式洗脸盆。3.2公共卫生间采用带气压冲洗水箱蹲式大便器、台式洗脸盆。3.3公共卫生间所有卫生器具均采用感应式冲洗阀及龙头。3.4卫生洁具给水及排水五金配件应采用与卫生器具配套的节水型。3.5本工程所用卫生器具均采用陶瓷及压克力制品。4.管道敷设4.1各卫生间内给水横管暗设与墙槽,给排水立管暗装与管道井中。4.2各类给水管道穿楼板时,应设套管。安装在楼板内的套管其顶部应高出装饰地面20mm;底部应与楼板地面相平;套管与管道之间缝隙应用阻燃密实材料和防水油膏填实,端面光滑。4.3UPVC排水管穿楼板时,防火分区出应预留孔洞,管道安装完后应用阻燃密实材料将孔洞严密捣实,立管周围应设高出楼板面设计标高1020mm的阻火圈。4.4排水横管穿管道井井壁处设阻火专装置。4.5管道穿钢筋混泥土墙、楼板和梁时,应根据图中所注管道标高,位置配合土建工种预留孔洞或预埋套管。4.6管道穿过沉降缝、伸缩缝可采用不锈钢波纹管或可挠曲橡胶接头。4.7石林排水立管每层设一个伸缩节。横支管直线管段长度超过2m时,设伸缩节。伸缩节之间最大间距不得超过4m。4.8管道坡度:a.给水管水管按0.002的坡度向立管或泄水装置;b.通气管以0.01的上升坡度坡向通气立管;c.排水管道祥见图纸.4.9管道固定a.室内所有给排水管道均需要固定。管道支架或管卡应固定在楼板上或承重结构上;b.钢管水平安装支架间距,按基质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的规范施工;c.UPVC排水管道参见国标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2998);d.立管每层装一管卡,安装高度为举地面1.5m.4.10排水立管检查口距地面或楼板面1.10m。4.11管道连接a.污水横管与立管的连接、器具下水管与横管的 连接,不得采用正三通和正四通;b.污水立管偏置时,应采用乙字管或2个45弯头;c.污水立管与横管及排除管连接时采用2个45弯头,且立管底部弯管处应设支墩。4.12阀门安装时应将手柄留在易于操作处。暗装在管道井、吊顶内的管道,凡设阀门及检查口处均应设检修门。5.防腐及油漆管道支架除锈后刷樟单二道,灰色调和漆二道。6.管道试压6.1生活给水干管管试验压力为1.1Mpa。试压方法应按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的规定执行。6.2隐蔽或埋地的排水管道在隐蔽前须做灌水试验、其灌水高度不低于底层卫生器具的上边缘或的层地面高度。6.3室内雨水管注水至最上部雨水斗,持续1h后月末不下降为合格。6.4污水及雨水的立管、横直管,还应按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的要求做通球试验。6.5钢筋混泥土做水池满水试验,24h渗漏率应小于1/1000,具体应按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2中的要求执行。6.6水压试验的试验压力飙应位于系统或试验部分的最底部位。7.其它7.1图中所注尺寸除管长、标高以m计外,其余以计mm。7.2本工程室内所有管道,室外压力管道标高均指管衷心,室外污废水、雨水等重力流管道指管内底。7.3施工中应与土建施工密切合作,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及时预留孔洞及预埋套管,以防碰撞和返工。7.4施工中还应遵守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及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2施工。参考文献1. 高明远,岳秀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 谷峡主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第一版。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4. 邢丽贞主编。给排水管道设计与施工 第一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 张志刚主编。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设计 第一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机电专业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主编。民用建筑工程给水排水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出版,20047. 樊建军、梅胜、何芳主编。建筑给水排水及消防工程。北京:中国建筑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