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之三.ppt_第1页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之三.ppt_第2页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之三.ppt_第3页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之三.ppt_第4页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之三.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之三,论仁,孔子整个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 仁是一种爱人利人,与人相亲的美德。仁为人后天能获取的一种德行,只要自觉与实践,就能获得它。(阅读教材74页),一、仁是什么?,1、教材75页 是指言行举止中的“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在这章里,孔子讲“仁” 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仁心少,品德差。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导行:请你说说如何践行?,2、教材79页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有志于仁的人和具有仁德的人,不会为了苟且求活命而损害仁道;只有牺牲生命以成就仁道。 (舍生取义),导行,(1)、文天祥的故事 元世祖下令把文天祥处死。这一天,北风怒号,阴云密布。京城柴市的刑场上,戒备森严。市民们听到文天祥将要就义的消息,自发集中到柴市来,一下子就聚集了一万人,把刑场团团围住。只见文天祥戴着镣铐,神色从容,来到刑场。他问旁边的百姓,哪一面是南方。百姓们指给文天祥看了。他朝着正南方向拜了几拜,端端正正坐了下来,对监斩官说:“我的事结束了。” 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这位四十七岁的民族英雄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了一身的浩然正气。,(2)、谭嗣同的英雄事迹 谭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 他在狱中写下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变法的决心,这无疑是对顽固派的有力冲击,而且坚定了仁人志士的变法救亡的决心,他的死,正表现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的英勇斗志,他死得其所。 当代的英雄人物?,3、教材80页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事:从事,照着去做。,【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导行:,柳下惠坐怀不乱 提起柳下惠(春秋时鲁国人),人们都知道他是个“坐怀不乱”的好男人。有一次柳下惠出远门,夜里住在都城门外,其时天气非常寒冷,忽然有一个女子前来投宿,穿得很单薄,柳下惠怕她冻死,就让她躺在自己怀中,用衣服遮盖住她,一直到天亮也没有什么越礼的行为。柳下惠坐怀不乱,正是“非礼勿动”的最佳例子。此外,他为人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多次遭到贬谪,但不离开父母之邦,所谓“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柳下惠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高度评价。 坐怀不乱:【释义】形容男子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褒义词。典故出自柳下惠的故事。,二、如何行仁?,1、教材76页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乡里间具有仁厚的风俗,是一件美事。选择风俗不仁厚的地方作为住所,怎能算是明智呢?” 讲析: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的故事。,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学别人办丧事玩。孟母见此情景,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安顿儿子。”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说:“此处也不适合安顿我的儿子“。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孟子以进退朝堂的规矩作为自己的游戏。此时,孟母说:“这正是适合安顿我儿子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等到孟子长大了,学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最终成为了圣贤。,启示: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2、教材86页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 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 ,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 交朋友。” 【读解】 工匠做工与思想品德修养从表面上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但实质上却有相通的道理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注解说:“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为助”常言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就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品德修养也是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 受他们的影响 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在无形在得到提高。其实,这也正是颜渊篇里曾子说君子“以友辅仁”的道 理。从另一个角度说,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选择交往的对象是非常重要的 。,3、教材92页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所希望得到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算得到了,君子也不愿享有。贫穷与卑微,是人人所厌恶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而长期处于这种境地,就算遭遇到了,君子也不逃避。一个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又怎么能成为君子呢?所以君子即使是在很短暂的时间也不违背仁,在急遽仓促的时候还是坚守仁道,在困顿流离的时候也还是坚守仁道。”,事例,不饮盗泉: 盗泉:古泉名,在山东泗水县。 比喻为人廉洁。 出 处 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不饮盗泉之水,是古代留用至今的一句俗语,字面意思是,只因此泉名为盗泉,所以即使口渴,也绝不饮用一滴。后用于表示坚守节操,不污其行的高尚节操。,4、教材94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总结: “仁”是包罗万象的范畴,上至宇宙万物,下至人类社会,无所不包,无所不含的一种抽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