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225.3-2004开化龙顶茶第3部分栽培与加工.doc_第1页
DB33T225.3-2004开化龙顶茶第3部分栽培与加工.doc_第2页
DB33T225.3-2004开化龙顶茶第3部分栽培与加工.doc_第3页
DB33T225.3-2004开化龙顶茶第3部分栽培与加工.doc_第4页
DB33T225.3-2004开化龙顶茶第3部分栽培与加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33/2003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2004-12-23实施2004-11-23发布开 化 龙 顶 茶第3部分:栽培与加工Kaihua Long Ding teaPart 3: Cultivation and processingDB33/T 225.32004代替DB33/T 225.3-1998DB33浙江省地方标准ICS 67.140.10X 55DB33/T 225.32004前 言DB33/ 225-2004开化龙顶茶系列标准分为四个部分:第1部分:苗木;第2部分:栽培技术;第3部分:鲜叶与加工;第4部分:质量安全要求。本部分为DB33/ 225-2004的第3部分。本部分是对DB33/T 225.31998开化龙顶 鲜叶与加工技术的修订。本部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本部分起草单位:开化龙顶名茶协会,开化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化县科学技术局,开化县特产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童庭伟、周晓林、余建华、汪万松、周光霖、汪樟红、余秀宏、王华恩I开 化 龙 顶 茶第3部分 鲜叶与加工1. 范围DB33/ 225-2004的本部分规定了开化龙顶的鲜叶采摘、质量要求、加工条件、工艺等技术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开化龙顶的鲜叶、加工。2. 规范性引用广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DB33/ 225-2004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NY /T 5019-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鲜叶从适制品种上采下的幼嫩芽叶。3.2嫩度新梢生长状况、芽叶组成幼嫩程度的感官指标。嫩度是鲜叶质量分级和验收的主要指标之一,视芽头大小,长短,新梢叶数及伸展程度,叶质软硬、叶色深浅而定。3.3匀度鲜叶芽叶组成均匀一致程度的感官指标,芽叶外形一致,大小匀齐,即匀度好。3.4净度鲜叶中夹杂物多少的感官指标,夹杂物少即净度好。3.5鲜度鲜叶保持原有理化特征程度的感官指标,色泽鲜绿有活力,气味清香即鲜度好。3.6摊青鲜叶采摘后杀青前的摊放处理、轻度萎凋的过程。3.7杀青利用高温破坏鲜叶中酶活性,促进内含物转化和水分散失的工艺过程。3.8揉捻在外力作用下,卷搓成条,叶细胞少数破碎的过程。3.9 初烘茶叶干燥的前期工艺过程,以散失水分为主要目的。3.10理条茶叶在热力、机械力作用下,造型为主的工艺过程。3.11焙干茶叶干燥的后期过程,目的是发挥香气滋味,进一步散失水分,使茶叶达到足干。3.12含水率鲜叶或在制品中水分占总重的百分率。4. 鲜叶4.1 鲜叶采摘4.1.1 鲜叶应分级采摘,先发先采,后发后采。4.1.2鲜叶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单芽、一芽一叶或少量一芽二叶初展,芽叶完整,色泽鲜绿,新鲜,匀净,无单片、紫芽、冻害叶、病虫害,无采摘红变指痕。4.2鲜叶品质分四等14等,分等指标见表1:表1鲜叶分等级别质量要求1单芽,嫩绿油亮,粗壮饱满,匀齐完整。2一芽一叶,芽叶匀齐粗壮,新鲜。3一芽一叶为主含少量一芽二叶初展(20%以下),芽叶完整,匀净。4一芽一叶为主,一芽二叶较多(不得超过50%),芽叶完整。4.4低于4等鲜叶及劣变鲜叶,不得作为开化龙顶原料验收加工。4.5鲜叶盛装、运输、贮存:4.5.1鲜叶运输时,必须用清洁、透气良好的篮、篓进行盛装,不得紧压,不得用布袋、塑料装等不通气的物件盛装,防止发热红变。4.5.2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卫生,运输时避免日晒雨淋,并不得与有异味、有毒的物品混装。4.5.3鲜叶采摘后4h内要送到加工厂,不能及时运送茶厂的鲜叶,要注意保质保鲜,合理贮存。4.5.4鲜叶盛装、运输、贮存中,应轻放、轻翻、禁压,以减少机械损伤。5. 加工5.1加工场所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中规定的三级标准的要求。5.2加工场所(加工厂)应符合NY/T 50192001中的要求。5.3开化龙顶茶加工的工艺流程为:(鲜叶)摊青杀青揉捻初烘理条焙干(成品)。各工序工艺规范见附录A(资料性附录)。5.4加工设备清洗水应符合GB 5749规定。5.5参与名茶加工的人员应健康,凡染有传染病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患者一律不准上岗。5.6加工设备应符合NY/T 5019-2001的规定。附录A(资料性附录)开化龙顶茶加工工艺规范A.1摊青A.1.1摊青间应清洁卫生,空气流通,无异气味。A.1.2进入加工车间的鲜叶,应立即摊开。厚度3cm以下。A.1.3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的鲜叶要分开摊放,有表面水的鲜叶单独摊放,上午、下午采摘的鲜叶分开摊青,分别付制。A.1.4摊青时间4h12h,最多不超过20h。摊青过程中要适当翻叶散热,轻翻、翻匀,减少机械损伤。A.2杀青A.2.1可用平锅手工杀青或微型滚筒杀青、汽热杀青机杀青。A.2.2手工杀青,茶锅采用口径60cm光滑平锅,投叶量每锅0.2kg0.25kg。机械杀青选用直径30cm微型滚筒杀青机投叶量每小时25kg摊青叶,或用自动式的汽热杀青机杀青。A.2.3杀青时间:平锅杀青每锅4min5min,滚筒杀青从入筒到出筒时间1min1.2min。A.2.4杀青叶失重率:12%14%。A.3揉捻A.3.1揉捻可用手工或25型、30型揉捻机。A.3.2杀青叶必须先经摊凉后才可揉捻。A.3.3手工揉捻在篾匾内进行,每次23锅杀青叶;揉捻机揉捻每次投叶量为揉桶九成满为宜。A.3.4手工揉捻采用双手在蔑匾内来回推揉,来轻去重,反复轻揉,需时1 min 2min;揉捻机揉捻,1等芽茶0.5 min,2等鲜叶0.5 min 1min,3等鲜叶1 min 1.5min,4等鲜叶1.5 min 2min。A.4初烘A.4.1揉捻叶应立即上烘,时间稍长易红变。A.4.2烘培方式:A.4.2.1竹制烘笼烘焙:将揉捻叶均匀薄摊在烘笼上,厚1cm左右,以优质木炭为原料,旺火烘焙,笼顶温度90110。烘焙中工勤翻、快烘,每烘1min2min翻动一次。上烘量23锅杀青叶作一笼。当初烘叶紧握成团,松手即散开,就可下烘摊凉,时间20min25min。A.4.2.2烘干机烘培:烘干机进风口温度100120时上叶,均匀薄摊,以不见筛网为宜,时间5 min 6min,至初烘叶稍有触手感出叶。摊凉后理条。A.5理条A.5.1电炒锅手工理条:锅温80100,投叶量视操作人员手掌大小,一把能抓拢为度,一般每锅0.5kg0.75kg初烘叶。采用翻炒、理条、整形、抖散等手势交替进行,后期锅温降至6070,待条索挺直、白毫披露时,约20min30min时起锅摊凉。A.5.2理条机(或多用机)理条:规格有5槽、7槽、9槽、11槽等,投叶量、槽温、时间根据各理条机要求操作。手工或机械理条,炒至名茶基本走型,茶条园直,银毫显露,约八成干即可出锅摊凉。再用电炒锅手工提毫提香。A.6焙干A.6.1烘笼焙干:笼顶温度6070,投叶量为23锅约1kg2kg理条叶作一笼,4min5min翻动一次,笼温掌握先高后低,约时间4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