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29511.ppt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29511.ppt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29511.ppt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29511.ppt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2951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授课教师,徐春娟,绪 论,哲学基础,体 质,藏 象,病 因,病 机,附:中医哲学思维及方法,总 目 录,精气血津液,经 络,养生与治则, 思考题,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健康: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亚健康:未病、慢性疲劳综合征 科学:古称:“格物致知”,最早见于严复天演论。正确反映客观世界某一领域内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理论体系: 思维方法: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各种文化现象 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中医基础体系,医学基础原始积累,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内经,难经,文化基础传统文化,形成标志,形成基础,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二)中医学的自然属性,以自然科学 为主体, 各学科知识 相交融的 医学科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百 科 全 书,(三)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医 学 模 式,中医学,西医学,基本概念,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 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 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 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社会心理环境:整体医学模式,二、中医学的学术特色及优势,学 术 特 色,整体医学,个体化诊疗,自然疗法,优 势,理论优势独特理论体系,治疗优势疗效、辨证,方药优势天然药物,养生保健优势养疗复一体,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 古代解剖及生理现象的观察,3. 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4.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2. 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一)先秦、秦、汉,黄 帝 内 经,伤 寒 杂 病 论,难 经,神 农 本 草 经,素问,灵枢,责难,伤 寒 论,金 匮 要 略,365 味,(二)魏、晋、隋、唐,针 灸 甲 乙 经,脉 经,诸 病 源 候 论,千 金 方,晋 皇甫谧,晋 王叔和,隋 巢元方,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三)宋、金、元,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小儿药证直诀,宋陈无择,宋钱乙,金 元 四 大 家,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儒门事亲,脾胃论,河间六书,(四)明、清,医林改错,肾命学说,明赵献可医贯,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医宗必读,明李中梓,清 王 清 任,温 病 学 说,明 吴 又 可 温 疫 论,清 王 士 雄 温 热 经 纬,清 薛 生 白 湿 热 条 辨,清 吴 鞠 通 温 病 条 辨,清 叶 天 士 温 热 论,温病四大家,(五)近代与现代,唐容川、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中西汇通派,证的研究 文献整理 中医现代化,现 代,五、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注重宏观观察,重视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西医微观 中医宏观,五脏一体 天人合一(自然、社会),道家儒家:中和平衡,强调功能联系,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 理系统,(二)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 司外揣内,外:外在表现,内:内脏病机,有诸内,必形于外。,2 取象比类,(援物比类、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 在某些属性或关系相同 或相似,而推论出它们 的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 同或相似的逻辑。,五行学说,3 比 较 和 分 类,比较:同异关系 脾胃(中州),分类,纳运,升降,润燥,病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治法:汗 吐 下 和 温 清 消 补,4 归 纳 与 演 绎,归纳:个性与共性,演绎:(推演络绎),肺金大肠鼻皮毛 “金曰从革”肃杀、收敛、潜降,5 试 探 与 反 证,假 说,试探:初步设想相应措施,反证:结果原因 骨折补骨药(肾主骨) 以方测证,六、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恒动观念,证候,运动 变化 发展,整体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 成的,任何事物都由各种要素以一 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 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中医学的整体 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自 然界、社会)之间的完整性、统一性和 联系性的认识。,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诊断上:察外知内,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即所谓“天人一体观”、“天人合一”,生理方面,病理方面,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年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社会的治与乱:政治经济,脱营:尝贵后贱,失精:尝富后贫,恒动观念,恒动观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 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由也成败倚伏生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人体生理功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平衡协调过程 脏腑功能脏腑气化,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症,证,病,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风寒束表 脾胃虚寒。,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症 证 病,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个别表面现象。 各阶段证候是疾病全过程:阶段本质反应。 每一病有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全过程本质认识。,人体病理变化,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辨证内容,辨证论治含义及应用,辨病因:风热、风寒、瘀血 辨病位:表里、气血、脏腑 辨病性:寒热虚实 辨病势:传变规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论 治 内 容,因证立法:肝气郁结疏肝理气 随法选方:疏肝理气四逆散 处方遣药:柴胡、白芍、枳壳、甘草,辨证和 论治的 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病证结合:感冒分期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肝炎肝胆 湿热、肝肾阴虚,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辨证论治病治异同,实质:证同治同,辨证论治应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感冒,夏季风热挟湿辛凉发散,芳香化湿,冬季风 寒辛温散寒,胃 下 垂,子宫脱垂,脱 肛,气短乏力,语言低微 脘腹、肛门有重坠感,中气 下陷,补中 益气,思考题,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 先秦、秦、汉 B. 两晋、隋、唐 C. 宋、金、元 D. 明清 E. 近代,单选题,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张从正 D. 朱震亨 E. 李杲,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 A. 张元素 B. 刘河间 C. 张子和 D. 朱震亨 E. 李杲,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 张从正 B. 陈无择 C. 张仲景 D. 巢元方 E. 孙思邈,1. 辨证的主要目的是: A. 辨清是何病种 B. 辨清病因、病性、病位 C. 概括出具体性质的证 D. 辨清邪正关系,多选题,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吴又可 D. 朱震亨 E. 李杲,1. 明清时期中医理论的发展有何特点? 2. 怎样理解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简答题,第一章 哲学基础,概 论,中国古代哲学,精 气 学 说,阴 阳 学 说,五 行 学 说,中医基础理论,沿 革,战国秦汉 百家争鸣 哲学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地理、气象、天文、农业、军事 渗透,1.精气说学: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2.人身三宝:精、气、神 3.沿革: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被“元气论”同化 “气一元论”,第一节 精气学说,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哲学含义 1常识概念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如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 2哲学范畴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构成世界万物的本质,抽象的物质概念。物质与功能的统一。 3泛义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二)气的医学含义 1中医学的气系统:,生理之气为核心,自然之气天地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等,生理之气人气、阴阳之气、清浊之气、脏腑 之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病邪之气六淫之气、恶气、毒气等。,药物之气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之气等,2气的医学含义:人体之气。,运行不息,极其细微的精微物质 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生命物质与生理功能的统一。,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一)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1宇宙天地合气,万物自物,“通天下一气耳。” 2生命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生死,全赖乎气。,(二)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及其存在形式 1气的运动变化:物生谓之“化”, 物极谓之“变”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2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形化气化 形气转化,3气运动的根源:气有胜复。 阴阳相错。,气,阴气,阳气,感应、可入,渗透,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万物化生,(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 1中介的含义:表征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 不同要素之间间接联系的概念。 2气的感应性:指阴阳二气的交感相应。,3气的可入性和渗透性: 可入性气很细微,既无形质, 又有形质,无处不入, 无所不有,贯通一切。 渗透性渗入其他事物之中或吸收 其他事物成分,而使自身 变为阴气、阳气、风气、 云气、天气、地气等, 表现为气的多样性。,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确立中医学的科学观 1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气是世界的本原,天地人统一于气。 2医学观:天人合一,形神合一。 人社会心理的整体医学模式。 3生命观:气是生命的本原。合阴阳之气, 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4健康观:气和则为正气 气化为形 气化 (升降出入) 形气转化 形化为气 动态平衡(和),5疾病观:病因气失其和为邪气 邪(气失和)正(气和)交争 病机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 之地升降出入失常 诊断察五脏神形,知真气虚实 气失调虚、滞、上、 下、结、散、乱,6防治观:治病之道,气内为宝 整体调节,三因制宜 调气 养生之道,以气为本,(二)确立中医学的方法论 1气化流行的整体观。 天地万物本原于气 气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 2朴素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 (三)论述医学的基本问题,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精气),指水(万物之源) 宇宙本原之气 气的一部分 生殖之精,充塞于宇 宙之间的 无形而运 动不息的 极细微物 质。,气体状态的物质 客观存在的精微物质 一切可感的现象和状态,气,(一)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1.阴阳之气交感:氤氲化生万物。 2.无形和有形之气,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无形:弥散而剧烈 运动的状态存在。 形质:以凝聚状态存 在而形成看得见、 摸及着的实体。,(二)运动是精气的根本属性 “物之生谓之化,物之极谓之变。” 1.气机:指气的运动。 2.气化: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三)气是万物的中介 大千世界,一气牵系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一)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 精、气、神人身“三宝” 精气是构成人体生命之本原。 (二)说明生命活动的整体性 天、地、人三才:均统一于精气之中 (三)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气者,人之根本也。,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百病皆生于气。” (五)指导疾病的诊断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六)指导疾病的防治 调气,关键性问题, 阴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 阴阳的概念及其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思考题,第二节 阴阳学说,概 述,1.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古人探索宇宙本质和解释宇宙的一种世界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范畴。 2.历史沿革: (1)形成于西周:周易的易卦 (2)春秋战国时期应用于医学理论:黄帝内经,(一)阴阳的产生:指日光的向背,(二)阴阳学说的形成:,由单纯的物质概念,上升为,(日光的向背),哲学概念,(阴阳学说的形成),阴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一、阴阳的概念和特征,(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标准,火的特征升腾、温暖、向上、热烈等属阳 水的特征静止、寒凉、向下、清静等属阴,. 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实物可见,是用来标示事物 特性的概念,火、水,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4.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三)阴阳的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和可分性,1. 阴阳的普遍性: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2. 阴阳的关联性: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用阴阳来说。,3. 阴阳的相对性 属阴属阳是相对比较而言。 阴阳无限可分(阴阳的可分性) 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排斥、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如:,()阴阳双方对立是绝对的,“阴主静,阳主动”,“阴主内,阳主外”,春夏温热阳气上升,制约寒凉之气,秋冬寒凉阴气上升,制约温热之气,( 3 )阴阳即是对立又是统一的:阴平阳秘,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互根互用,()互根相互依存 互为根本 互用相互资生 相互助长 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相互用的表现,“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的一种最佳状态(即“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互藏 概念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涵阳,阳中涵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是阴阳二气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又是构建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阴中寓阳,因而阴依阳机时存在,阴以阳为根机时化;阳中涵阴,因而阳依阴而存在,阳以阴为源而生。,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消长平衡,3. 阴阳消长的形式:阳消阴长、阴消阳长,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1. 概念: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相对的 平衡状态。,2. 导致消长的原因:阴阳对立、阴阳互根。,4. 阴阳消长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5. 阴阳消长超出一定的限度,则出现转化。,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消长 阴阳的转化,发生转化的前提和条件: 极 或 重,量变,质变,“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1. 概念:指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 反的方向。,2. 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物质和功能之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病理变化的总纲(十六字总纲),、说明疾病的发生,区分病因属性,()阴阳偏盛(指邪气有阳盛或阴盛),()阴阳偏衰(指正气有阳或阴的不足),阳盛则热,导致阴病 阴盛则寒,导致阳病,邪气盛则实,阳虚则寒,导致虚寒证 阴虚则热,导致虚热证,精气夺则虚,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阴阳失调,阴盛,阴阳 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阳 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阳不制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如心的辨证:心阳虚,心阴虚,心火亢盛,表、热、实阳,里、寒、虚阴,(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的原则: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损其有余”即“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用于阴盛,配以助阳药物 热者寒之,用于阳盛,配以养阴生津药物,“补其不足”即“虚者补之”,阳偏衰阴盛温阳祛寒 阴偏衰阳盛滋阴降火,(六)归纳药物的性能,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调整阴阳,阴盛,阴阳 偏盛 实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阴虚,阴阳 偏衰 虚证,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关键性问题, 五行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 五行的概念、特性,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思考题,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的起源,五方,尚书大传周传,五行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五材,五行,左传,(二)五行学说的概念:,是研究五行的内涵,特性及生克规律,并以五行特性为依据归类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并以生克规律来阐释各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古代哲学理论。,一、五行的概念、特性及归类,(一)五行的基本概念,指客观世界存在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二)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附:五行系统表,1.木曰曲直:“曲直”指树木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直的特性,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和舒畅等性质、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光明、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指人类种植物和收获谷物,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4.金曰从革:从革为变革之意,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向下、滋润、闭藏的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革:本义:去毛的兽皮。 说文:“革,兽皮治去其毛。” 引申为变革。 说文解字注:“治去其毛,是更改之义。”,(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1.归类法 (1)取象比类:确定五行属性的方法之一。“取象”即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件事物特有的征象相比类,以确其五行归属。 (2)推演络绎:确定事物五行属性的方法之一。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2. 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3.对五行归类的看法 (1)五行归类,是古人对事物现象进行分类和论理的一种方 法。 (2)在中医学中,将人体生活活动和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以说明人体自身和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 (3)其基础是必须“五数”,很难符合本物的本来现象。,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般状态下(即生理状态下):相生、相克,特殊状态下(即病理状态下):相乘、相侮,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相生,(1)含义:相互资生、助长、促进,(2)次序,(3)关系:“母子关系”,木,火,土,金,水,生,生,生,生,木,生,我生,生我,木,火,土,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相克,(1)含义:相互克制、制约、抑制,(2)次序,(3)关系:“所胜”、“所不胜”关系,木,土,水,火,金,克,克,克,克,木,克,我克,克我,所不胜,所胜,水,火,金,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1)含义:制约、生化(相生+相克) (2)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关系。 (3)规律:“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素问六微旨大论) “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制化(生理),木 (我),(子)火(我生),(母)水(生我),(克我) 金 (所不胜),(我克) 土 (所胜),(1)定义: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 胜气:一行亢盛,对“已所胜”的过度克制。 复气:引起“己所不胜”的报复性压制。 五行胜复(子复母仇):指五行中的一行亢盛(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复气)的报复性制约,而使五行之气归于协调平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胜复,(2)胜气和复气的关系:复气是胜气的所不胜。“有胜则复”、“子复母仇”,(3)胜气复气的调节规律,木胜(胜气出现)克土引土衰,土衰制水不及出现水盛,水盛克火引起火衰,火衰制金不足引起金旺,金旺(产生复气)克木,使木气亢盛得以平复。,木(胜气),金 (复气),火,水,土,木旺土衰,土衰水盛,金胜克木,火衰金旺,水盛火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相乘,(1)含义,(2)次序,(3)原因,木,土,水,火,金,乘,乘,乘,乘,木,乘,不及:难以抵御其“所不胜”,太过:对“所胜”克制太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相克太过,即“倍克”。,正 常,过 弱,正 常,过 亢,乘,乘,木,木,土,土,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相侮,(1)含义: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克制,(2)次序,(3)原因,木,金,火,水,土,侮,侮,侮,侮,木,侮,一行不及,则受所胜(我克)之行所侮,一行太过,去侮所不胜(克我)之行,即“反克”、“反侮”。,金 木(旺) 木 (虚) 土,侮,侮,太过 不及,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相乘与相侮的联系、区别,(1)区别: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相反的克制异常。,(2)联系:相乘时可同时发生对另一行的反侮;相侮时可同时发生对另一行的相乘。,水气不足,水气有余,“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大论),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乘侮规律,金 木(有余) 土,克我,我克,侮所不胜(木旺侮金) 制其所胜(木旺乘土),所不胜,所胜,金 木(不及) 土,所不胜,所胜,我克,克我,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己所胜轻而侮之,1. 母病及子:母病虚弱引起子亦不足,终使两行皆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母子相及,2.子病犯母,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盛(子病犯母),子行虚弱,导致母行不足(子母俱虚),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 (子盗母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功能 木性舒展、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 2、说明五脏的某些相互关系 (1)以五行相生的理论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 木生火肝血滋养心 火生土心阳温煦脾运 土生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金生水肺气肃降水液下归于肾 水生木肾精滋养肝血,(2)以五行相克的理论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 金克木:左升右降 木克土:疏泄,防脾土壅滞 土克水:以土制水 火克金:心阳温煦,防肃降太过 3. 阐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合一五行系统,将人体脏腑、形体、官窍、情志分归五行,构成五个生理系统。,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说明五脏的某些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1、相生关系的传变,(1)母病及子,肾水生肝木,肾精不足肝血不足肝肾两亏,精血不足,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肝阳上亢,(2)子病犯母,亦称子盗母气,肝木生心火,心血不足肝血不足心肝血虚,心火旺盛引动肝火心肝火旺,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说明五脏的某些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2、相克关系的传变:,表现为相乘相侮。,肝(旺),脾(虚),我克,肝旺乘脾,克我,脾虚肝乘,肺(虚),肝(旺),克我,肝旺侮肺,我克,肺虚肝侮,相乘,相侮,母子相传、相乘、相侮,母病及子,肾病,肝病,脾病,心病,子病及母,木乘土,土侮木,母病及子,子病及母,金乘木,木侮金,肺病,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1、用于疾病的诊断 (1)根据五行的归属,推断病变所在 (2)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推断疾病预后,2、用于疾病的治疗 (1)防止疾病的传变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确定相应的治则和方法,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补母泻子,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虚则补其母用于母子关系虚证的治则 实则泻其子用于母子关系实证的治则,抑强用于相克太过病证的治则 扶弱用于相克不及病证的治则,(3)用于针灸疗法和情志疗法,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健脾气以补肺气,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补脾利水,泻肝清肺,泻心火滋肾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实则泻其子 虚则补其母,抑强扶弱,思考题,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上午 B. 上半夜 C. 中午 D. 下午 E. 下半夜,单选题,2.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明了阴阳的哪种属性: A. 阴阳转化 B. 阴阳消长 C. 阴阳制约 D. 阴阳互根 E. 以上均非,3.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的哪种属性: A. 相互转化 B. 互根互用 C. 对立制约 D. 消长平衡 E. 以上均非,4. 下列病理变化中“阴”的含义为“阴邪”的是: A. 阴虚则阳亢 B. 阳盛则阴病 C. 阴盛则阳病 D. 阳盛格阴 E. 以上均非,5. 下列不属于人体病理变化的是: A.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B.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C.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D. 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E.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6.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 母 B. 子 C. 所胜 D. 所不胜,7.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 : 肝 B. 心 C. 脾 D. 肾,8.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 : 木 B. 火 C. 土 D. 金 E. 水,9.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 : 肝实泻肾 B. 肺实泻脾 C. 肝实泻肺 D. 肝实泻心,10.以下哪种治法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 抑木扶土 B. 培土制水 C. 滋水涵木 D. 佐金平木,1. 关于阴阳学说的认识正确的是: A. 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可用阴阳来概括 B. 阴阳消长的结果,必然发生转化 C.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D. 五味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多选题,2. 属阴阳制约原理的治法有: A. 热者寒之 B. 阳病治阴 C. 阴中求阳 D. 阳中求阴,3.金的属性有: 从革 B. 条达 C. 清洁 D. 寒冷,4.下列可归属于“金”的有: 爪 B. 鼻 C. 发 D. 皮毛 E. 大肠,5.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 益火培土 B. 壮水制火 C. 佐金平木 D. 抑木扶土 E. 补脾益肺,关键性问题, 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及生理功能, 精气的分类、运动状态,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学说,研究人体精、气、血、津液的生成、 运行、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濡养,生理活动, 第一节 精,一、精的基本概念,概念,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广义:泛指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以及水谷精微。,狭义:专指藏于肾中之精,包括生殖之精(先天)、水谷之精(后天)。,先天之精:本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生命之本原。,生殖之精:源于肾精,主生殖的繁衍后代。,水谷之精:水谷精微所化生,维持生命活动,又称后天之本。,脏腑之精:分藏于五脏六腑之精,维持脏腑功能活动。,二、精的生成,禀受于父母,来源于水谷脾胃吸收水谷精微所化后天之精,父母生殖之精结合成 胚胎并转化为胚胎之精,先天之精,人体之精,三、精的生理功能,繁衍生命肾精产生天癸主生殖(生殖之精的作用)。,生长发育精是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生髓化血,化血,生髓肾精是生髓的物质基础。,水谷之精化血,肾精生髓化血,精充则血足,濡养脏腑濡养脏腑组织器官,维持人体生理活动。, 第二节 气,一、气的基本概念,古人认为,气是极细微、剧烈运动、具有很强活力 的精微物质。 中医学中的气,指的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二、气的生成来源,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藏于肾中,依赖于水谷之精气的化生脾胃生成,来自于自然界中的清气由肺吸入,主要来源,“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 五味篇,脏腑作用,肾的主生殖作用:原始之气,根本之气。,脾胃的运化:水谷之气、谷气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 “生气之源”,肺的司呼吸作用清气,谷气,宗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生成的基本条件,物质来源充足:先后天之精、清气,脏腑生理功能正常:肾、脾胃、肺,三、气的运动与气化,气机的概念,气机:气的运动。气具有运动的特性,人体之气是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对各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起着激发和推动作用。,气的运动形式,1. 形式: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2. 场所: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3. 意义,气的升降出入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气机调畅脏腑等功能活动。,气机不调脏腑等功能活动障碍而生病。,气运动停止生命终止。,4.气机失调,气滞、气郁气阻滞于局部或郁而不散。,气逆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气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脱气外出运动太过,大量外脱而不能内守,气闭气出入运动受阻,不能外达而郁闭于内,气化的形式,1. 形式:多种多样。,2. 场所: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气化的概念,气化: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人体的精、气、 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以及脏腑 经络等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变化。,气机与气化的关系,三、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激发和推动,温煦作用,维持人体恒定体温,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与津液等液态物质的运行,气主煦之,对液态物质 固护、统摄、控制,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护卫肌肤,防御外邪入侵,抗御邪气,驱邪外出,自我修复,恢复健康,固摄血液,防止逸出脉外,固摄汗液与尿液,防止津液外泄,固摄唾液与胃肠液,防止体液丧失,固摄精液,防止妄泄,固摄内脏,使其保持恒定位置,推动与固摄,气推动血液运行和津液生成输布与排泄,气固摄体内液态物质,防止无故流失体外,营养作用,气是富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以保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相互协调维持血液正常 循环和液体正常代谢,五、气的分类,先天之气父母之精气元气(肾中),后天之气,水谷之精气,自然之清气,宗气(胸中),营气(脉中),卫气(脉外),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五、气的分类,元 气,宗 气,营 气,卫 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元 气,1.别名,2.概念,4.分布,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藏于肾中,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元气通过三焦运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 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3.生成,来源于先天,在胚胎形成之时,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所化生,出生后又依赖脾胃吸收水谷精微的充养。,5.主要功能,元 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肾之元气)激发、推动人体的生发育与生殖,以固摄精液,尿液和纳气等的作用。,全身之元气:激发、推动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若元气不足生长发育迟缓,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的病变。,景岳全书“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元 气,含义原气,是人体的原始之气,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生成,来源于先天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 元气,充养于后天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气,分布藏于肾中三焦全身,功能,在肾之元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循行全身之元气对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起着激发、 推动作用,循行,通过,生成,充养,宗 气,1.别名,2.概念,大气、动气,积于胸中之气,为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3.生成,肺吸入的自然清气,4.分布,脾胃吸收转输而来的水谷精气,胸中,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5.主要功能,出于肺走息道而司呼吸,出于心贯心脉以行气血,影响人体多种生理活动,宗 气,含义又名大气,是聚于胸中之气,为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生成,分布聚于胸中,贯注心肺,走息道而司呼吸与呼吸、语言、发声有关,功能,贯心脉以行气血与心脏搏动,心血运行有关,影响人体多种生理活动呼吸运动、气血运行、肢体活动、视、听、语、声等与宗气有关,其上者,出于肺,循喉咙,走于息道,其下者,蓄于丹田,注入气街,下行于足,肺吸入自然之清气,脾吸收水谷之精气,结合于胸中 宗气,营 气,1.别名,2.概念,3.生成,4.分布,5.主要功能,荣气、营血,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脾胃运化吸收的水谷之精气中精专部分化生。,在脉中运行全身。,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 气,1.别名,2.概念,3.生成,4.分布,5.主要功能,卫阳,行于脉外的具有保卫作用的气。,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慓悍滑利部分化生。,行于脉外运行全身,水谷之悍气,不受脉道之约束。,温养脏腑、肌肉、皮毛,护卫肌表,控制腠理的开合,营气、卫气,营 气 卫 气,别名,概念,组成,分布,功能, 第三节 血,一、血的基本概念,中医学中的血,指的是在人体脉管内,按一定方向循行不息的、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府,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的营养物质。,血,二、血的生成,源于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水谷,脾胃,水谷精微,心肺,清气,脉中,血,消化 吸收,营气津液,上输,气化,心火化赤,吸入,“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津液,营气,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肾中所藏之精也是生血的物质基础。,肾精,髓,血,肝,归于,化,生,生,血液生成与脏腑的关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所化生的水 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心主血脉,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肝助于脾与心的生血功能。,肾,肾中精气化生元气,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肾藏精,精血互化。,血液是以水谷精微中的营气和津液为主要物质基础,在以 脾胃为主,配合心、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生成的。,三、血的循行,血液循行的方式,血,心脏,经脉,经脉,络脉,孙脉,全身各部,络脉,孙脉,食气,胃(脾),心,肺,全身,经气,浊气归,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留于四脏,血液循行的因素,条件,血液的充盈。,脉管系统的完整而通畅。,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心、肺、肝、脾)。,脏腑,心主血脉推动血行,肺朝百脉辅心行血,脾主统血血行脉道,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血液运行正常,气的作用,血液循行的因素,推动+固摄+温煦=正常运行,得寒则凝,得温则行,热则妄行,寒热因素,四、血的生理功能,营养滋润全身,维持脏腑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主濡之”,维持感觉和运动:“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 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篇,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机理:能过濡养滋润五脏,使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而实现。,“血气者,人之神,人不可谨养。”素问八正神明论,“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平人绝谷, 第四节 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液体,脏腑组织器官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津液的代谢,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胃主受纳,脾游溢精气,脾气散精,小肠主液,大肠主津,输布,脾脾气散精,肺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水行,肾,三焦决渎之官,上归于肺,灌注四旁,宣发体表,肃降内脏、肾与膀胱,水液通道,三焦气化,输布全身,主管整个人体水液代谢,分清泌浊,清者上升,固摄体血,浊者生成尿液,下输膀胱,排泄,肺:宣发,体表皮毛汗,肾:主水,气化尿下输膀胱,大肠:传导、排泄粪便滞走水份,三焦:下焦如渎浊液尿,呼吸道浊气、痰液,尿、汗、呼气、粪便,津液代谢(生成、输布、排泄)最重脏腑:肺、脾、肾 总动力:肾气蒸腾气化作用。,其本,其标,其制,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小肠,游溢精气,通调水道,宣,胃,脾,脾气散精,泌别清浊,上归于,肺,灌溉四旁,肃,皮毛,肾,膀胱,蒸腾气化,布散全身,代谢后,汗,呼气,尿,大便,生成,输布,排泄,三 焦,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津液,液:质地稠厚,濡养作用较著,津:质地清稀,滋润作用较显,滋润、濡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充养血脉,津液孙络 血液,加营气,调节阴阳,动态平衡,维持体温恒定,汗、尿、粪便,排泄废物,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血能养气,气能生血,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营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病理气虚则血虚,气旺则血足,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能行血,气能摄血,病理,气虚则血行无力,气滞则血行受阻,血瘀,病理气虚不能摄血出血,气的固摄作用使血行脉管之中而不逸出体外,气对血的作用,血对气的作用,血能载气,血能养气,病理血虚则气少,气存血中,血不断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提供水谷精微,发挥濡养作用血足则气旺,病理:血脱则气散、血瘀则气滞,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气存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二、气与精的关系,气对精的作用,气可摄精,精依气生,精能化气,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失早泄、滑精,气对精具有封藏和控制以防无故丢失的作用 (即肾气封藏作用),精的生成有赖于气化及气的运动,精对气的作用,精藏于肾,化生元气,水谷之精化生营卫元气、宗气,精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三、气与津液的关系,气对津液的作用,气能生津,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化生的动力,脾胃脏腑之气充盛则津液化生充足,气虚则津液生成不足补气以生津,气能行津,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脾、肺、肝、肾的升降出入完成津液在体内输布、排泄过程,气虚或气机不畅则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气行水行,气能摄津,津液的滋润濡养,使脾胃、肺、肾等脏腑功能活动旺盛则有助于人体之气的化生,气虚固摄多汗、多尿、尿失禁,体内的津液在气的固摄作用下维持一定的量,气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