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转型的思考.ppt_第1页
关于网络转型的思考.ppt_第2页
关于网络转型的思考.ppt_第3页
关于网络转型的思考.ppt_第4页
关于网络转型的思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网络转型的思考,唐雄燕 博士 中国网通集团研究院 2005年10月19日,2019/7/6 2,提纲,通信行业面临的挑战 网络转型的意义 网络转型的途径 网络转型的问题,2019/7/6 3,通信行业面临的挑战,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颠覆了传统电信商业模式 免费使用 P2P 人们对信息通信的个性化、移动性、多媒体化的需求日益强烈 传统电信无法满足要求 信息通信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结合愈加紧密 信息服务的重要性将超越单纯的通信服务 技术飞速进步不断对行业管制和运营模式提出新的挑战 如VOIP,IPTV,2019/7/6 4,固网运营商的困境,对于许多传统运营商,庞大的PSTN当前依然是立身之本,衣食父母 固话电话收入不断下降的趋势已不可避免 移动话音对固网话音的替代作用愈加明显 IP电话极大分流传统长途电话 整个话音业务被SMS、EMAIL、IM、网络电话等其他通信方式替代情况越来越严重 竞争的加剧和低端客户的增加使ARPU每况愈下,增量不增收 (2005年上半年我国PHS新增用户占新增固定电话用户的579,在固定电话用户中所占的比重从2004年底的209上升到236) 运营商的努力只能延缓固话收入“下滑”的趋势,Gartner,2005.3,话音业务将成为标准化的廉价日用品 2009年,所有技术(PSTN/VOIP/移动)所有距离的话音业务都将是标准价,不限时的包月制语音价格将是PSTN和VOIP的标准模式 话音业务走向无线化 2009年,75的呼出分钟由移动发起(04年为20) 2009年,35目前的消费类PSTN用户(4亿)将停止使用传统的固话,而只要靠移动或VOIP业务 话音业务收入将继续下降 2009年,消费类PSTN业务收入将降低40 2010年前,低成本话音将是3G的主要驱动力 2010年,3G话音价格将比主导的2G语音便宜50%,话音业务的命运,2019/7/6 6,信息通信业的主旋律,移动 随时随地、个性化,宽带 视频、多媒体、海量信息,融合 网络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开放 网络开放、业务开放、产业开放,2019/7/6 7,转型是唯一出路,转型的基本方向 从窄带通信向宽带通信转型 从主要提供话音连接的服务商向提供包括内容服务在内的综合信息通信服务商转型 从单业务运营商向全业务运营商转型 转型的主要内容 业务转型 服务转型 技术转型 网络转型 管理转型 文化转型 ,转型是系统工程 转型是渐进过程 转型是长期任务 转型是风险事业,2019/7/6 8,网络转型:电信转型的基础,I P 是网络转型的技术基础 宽带是网络转型的基本特征 融合是网络转型的主要方向 开放是网络转型的成功之道,网络转型服从于业务转型 网络转型服务于业务转型,2019/7/6 9,1、网络转型的技术基础:IP,公理 网络由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转型是必然趋势 未来的网络将是全IP网 问题 未来的IP是何种IP?(NGI,IPv6,IP电信网,NGN,单或多IP网) 转型过程中PSTN何去何从? 如何解决互联网与传统电信网理念上的差异?(如VoIP,P2P),2019/7/6 10,NGN与NGI之争,目标一致,理念不同 NGN与NGI都基于IP技术,希望实现的理想目标基本相同 NGN与NGI之争反应了电信界与计算界的不同理念 不同的思想基础 NGN的思想基础:话音优化的网络; 终端“弱智”,网络智能化; 强调控制; 可管理的IP网(IP电信网); 属于运营商的封闭式专网; 网络资源收费 NGI 的思想基础:数据优化的网络; 终端智能化,网络“弱智”; 强调自治; 自由的互联网; 属于全球的开放式公网; 网络资源免费 殊途同归 NGN与NGI是从两个极端出发,向着共同的理想互相靠拢:NGN的体系结构逐步开放,用户终端智能化(发展道路是由“中央集权,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民主自由”);NGI则需要逐步增强分布式控制,局部引入智能节点(发展道路是由“无政府状态”到“地方自治”),2019/7/6 11,NGN与NGI,IBM Cisco Microsoft,Data world,Telephony world,Network centric Control structure within network,Application centric No control structure within network,Future communication networks,Legacy operators,问题:NGN与NGI谁会走得更快?,2019/7/6 12,难题:如何解决IP技术问题?,目前还没有能很好解决IP QoS与安全问题的灵丹妙药 QoS、安全问题与IP的简单灵活是一对矛盾。要彻底解决IP QoS与安全问题,必然要牺牲IP的简单灵活特性,这又会回到ATM的老路 IPv6能很好地解决IP地址问题,但今天全球IPv6的发展主要是由政府和学术机构在积极推动,其商业驱动力还不足够强烈。现实存在的庞大IPv4网络与应用要演进到IPv6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漫长的过程。如何将IPv6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应用突破和业务创新”有待在实践中探索,IP技术问题:安全、QoS、地址,2019/7/6 13,如何对待PSTN?,PSTN的处境: “英雄末路,江河日下” PSTN的愿望: 老树发新芽;“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对待PSTN的态度 激进的革命派:抛弃原有PSTN网络,全面向基于IP的NGN转型 温和的改良派:考虑到交换机相对较新,设备还大量处在“青春期”,利用价值还很大,而且话音业务还是目前最重要的电信业务,2019/7/6 14,PSTN智能化:让PSTN“开源节流”,优化PSTN,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节流” 通过网络智能化创造新的增值业务,实现“开源” : 个性化业务:彩铃 ,彩话,同时振铃 ,超级无绳电话 号码类业务:全网NP,一号通UPT,个人号码 灵活的话费:固话预付费,反向付费,指定付费,话费套餐 PSTN与PHS的融合业务:一号双机,同时振铃 其他更多增值业务,PSTN智能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智能业务触发问题 用户(业务属性)数据集中管理问题,网络智能化的两种基本思路 使用NGN新技术实现网络智能化(激进派) 改造现有的PSTN设备或网络(温和派),2019/7/6 15,PSTN何去何从?,PSTN退出电信历史舞台是早晚的事 固网运营商可以延缓PSTN的衰退 在我国PSTN的改造是有现实意义的,能提升PSTN价值,开源节流,挖潜增效 PSTN是否适合改造是有条件的,投资回报是基本准绳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PSTN的改造比较容易得到各方的认同。(因为目前我们的运营体系是以PSTN为中心的) 采用何种改造方案需要根据网络现状、业务目标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019/7/6 16,2、网络转型的基本特征:宽带,公理 由窄带通信向宽带通信转型是必然趋势 未来的网络将是宽带网络 问题 对宽带通信有不同的理解 接入网的瓶颈问题(FTTH之梦如何实现?) 高带宽与高收益没有必然联系(如互联网占用了大量带宽资源,但并未给运营商带来足够的收益) 无线宽带的实现途径问题(不同技术与标准间的竞争) 宽带业务问题(例:IPTV),2019/7/6 17,宽带通信网目标体系架构,宽带通信 = 宽带接入 +宽带传送+宽带业务+宽带运营,支撑系统,认证、计费,光纤/WDM,ASON/SDH/MSTP,有线接入,终端部分,桌面终端,DSL CPE,网管、资源系统,营帐、客服,MPLS CORE,宽带接入,传送层,承载层,应用层,多媒体无线终端,多媒体终端,AP,LAN,BWA,宽带业务平台,API,开放的宽带业务平台,可管理的具有QoS和安全保障的宽带IP网,综合的宽带接入技术,宽带业务3,宽带业务2,宽带业务1,宽带业务4,IP承载网络,xDSL,PON,完善的宽带运营支撑体系,终端多样化,家庭网络纳入管理范畴,2019/7/6 18,宽带用户在互联网用户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截止到2005年6月,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经超过1亿,宽带接入用户已经超过3010万户,宽带网民已超过5000万 2002 年底宽带接入用户在全部互联网用户中仅占6.3%,而2004 年底这一比例达到了33.3%。 从2004 年第二季度开始,窄带接入用户的发展便一直处于负增长态势。2004 年窄带接入用户(拨号用户)共减少556.2 万户,而同期宽带接入用户增加了1270万户。 目前在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增长已趋缓,互联网的发展已由从前的以规模增长为主转变为以用户结构的变化为主。,2019/7/6 19,各类业务对带宽的要求,2019/7/6 20,IPTV面临的挑战,商业因素(赢利模式,节目源,管制因素等) 我国IPTV的赢利模式还不明晰 IPTV的良性产业价值链还未能有效建立 业务收入与其占用的网络资源反差太大 我国对TV类业务的严格监管是IPTV面临的重大挑战 节目问题困扰IPTV业务发展 IPTV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商业意义还有待在实践中观察 技术因素 技术与业务规范不完善,如视频编解码格式不统一,DRM、EPG、机定盒等规范有待制定,业务要求尚不明晰 城域网和接入网还没有为大规模发展IPTV做好准备 业务支撑系统还不健全,2019/7/6 21,FTTH面临的挑战,需求因素:高宽带业务有待发展,三网融合还面临政策障碍 成本因素:FTTH在成本上还无法与DSL竞争,我国降低运维成本的动力也不如发达国家强 市场因素:我国宽带接入市场的竞争和开放还很有限,驻地网市场还未放开 政策因素:国家缺乏对FTTH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运营商也更注重短期效益 技术因素:PON设备的成熟度和业务支持问题,FTTH的布线还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要求 投资回报:有赖于新业务带来收益(新业务?),2019/7/6 22,FMC的实现需要循序渐进,理想化的网络融合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希望用单一网络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 B-ISDN之梦带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NGN应该吸取B-ISDN的教训,用更加现实的态度对待融合,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FMC既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目前固定 NGN 和移动 NGN(3G或B3G) 的发展是独立的,各有自己的演进方式,要实现两个网络的完全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固定与移动网络独立的情形下,可以首先在商业层面、管理层面、业务层面以及终端层面实现FMC,让用户享受到固定移动捆绑业务 对于我国固网运营商,PSTN与PHS业务的捆绑以及网络的部分融合就是FMC的初级阶段。如果固网运营商能够经营移动业务,将会极大推动FMC的发展 在控制层实现融合是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的理想境界,这将还有赖于IMS的发展和成熟。基于IMS的NGN体系架构为人们勾画出了FMC的美好前景,正在成为通信行业追逐的重要目标,2019/7/6 23,3、网络转型的主要方向:融合,公理 由分离网络向融合网络转型是必然趋势 未来的网络将是多业务融合的网络 问题 多种网络并存和不同网络的理念冲突给网络融合带来的难度 融合的程度问题(“博”与“专”的矛盾) 谁融合谁的问题(融合中的主导权问题) 融合带来的运营管理问题,有关“融合”的名词不绝于耳 FMC=Fixed+Mobile,ICT=IT+CT, IPTV=IP+TV,triple play=voice+data+video,2019/7/6 24,网络融合的方方面面,话音网与数据网的融合 固定网与移动网的融合 传送网与数据网的融合 承载层的融合:不同数据网的融合 接入层的融合:综合接入网 城域网与接入网的融合 业务平台的融合 终端的多功能融合 运营的融合 管理的融合 产业的融合 。,2019/7/6 25,固定移动融合(FMC)的驱动力,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融合是NGN的必然要求,全IP是二者的共同发展趋势,二者的演进方案在很多方面相似 用户的业务需求是FMC的基本驱动力。对于用户而言,有了FMC,可以实现真正的随时随地沟通,不但可获得一揽子服务,在通信方式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灵活性,还可以享受到固定与移动融合所产生的许多新业务 FMC能够为全业务运营商节省投资,减少运营成本 FMC有助于运营商更加灵活地开展业务,能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减低用户的离网率,并提高ARPU FMC能为业务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增强运营商的差异化竞争能力,2019/7/6 26,BT BluePhone,Single handset and telephone number supports both fixed line and cellular. Calls routed to fixed-line network within range of Bluetooth access point Out of range calls routed to cellular network,Source: BT Plc,2019/7/6 27,NGN架构下的FMC,全IP是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发展的共同趋势。固定和移动统一到NGN体系架构下之后,固定和移动只是NGN的不同接入方式 承载层的融合 都采用IP/ATM 骨干网络 业务层融合 业务层的融合可以先于核心网络层的融合,无论3G采用哪个版本,都可以进行业务层融合 移动和固定融合的业务是未来固网运营商进军移动通信领域的切入点 控制层的融合 选择3GPP的 R99或R4版本,在网络的核心控制层近期不会涉及融合问题 采用3GPP R5后的版本,基于IMS有望实现固定NGN和移动NGN在核心控制层的融合 终端的融合 可以采用多模终端,使用户可以自由地接入固定和移动网络,获得融合的业务,2019/7/6 28,Softswitch,SIP user,Multimedia Network,Common SIP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MSC, MSC-S,SGSN,Fully converged SIP-based Application / Service Infrastructure,MGW,CSCF,MGCF,MGW,基于IMS的FMC融合架构,Switch,Fixed,Mobile,来源:S imens,2019/7/6 29,IMS与软交换,IMS是移动通信界提出的概念,软交换是固网通信界提出的概念。其基本思想和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建立基于IP的融合与开放的网络平台 与软交换相比,IMS对控制层做了进一步的功能分解,实现了会话控制实体CSCF和承载控制实体MGCF在功能上的分离。IMS比软交换更“软” 从标准化和技术成熟度来看,基于软交换构建固定NGN更为现实,难度也较小,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的商用试验 从技术趋势来看,开放与融合程度更高的IMS则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固定与移动网络融合的趋势,更有前途。但会首先在移动网中应用 基于软交换的网络是NGN的初级阶段。基于IMS的NGN代表了移动与固网融合的体系架构,是NGN发展的高级阶段 目前IMS架构被ETSI、ITU-T等各方所采纳,也得到了国际上各主流设备商的支持 虽然今天NGN设备商都在依照IMS架构开发软硬件设备,但完全标准化、能实现固定移动融合的IMS体系架构和相关协议的成熟尚需假以时日,2019/7/6 30,4、网络转型的成功之道:开放,公理 封闭是死路一条,开放是成功之道 问题 开放中的标准化问题(越开放,对标准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