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三复习的有效性的思考.ppt_第1页
对高三复习的有效性的思考.ppt_第2页
对高三复习的有效性的思考.ppt_第3页
对高三复习的有效性的思考.ppt_第4页
对高三复习的有效性的思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 新高考 对高三复习的有效性的思考,高中生物新课程培训,福州八中 陈红 2009、8,怎样的课才算是好课,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意义 二、有效率 三、生成性 四、常态性 五、有待完善,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首先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在此过程他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一、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教师讲的东西如果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二、有效率的课:应该是一节充实的课,有合理的容量和深度。课堂的有效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三、生成性的课: 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既有课程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惟有这样的课才是真实的、有活力的、引人入胜的课,四、常态的课: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过度准备的课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但给人的感觉是造假的可能性最大。,五、有待完善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但 正因为有遗憾,才更让人有再向前进一步的动力,同时也给人留下了拓展和创造的空间。,教学的理想追求“理想的教学”: 学生学有所获,力求高效地最大限度的收获(实施有效教学)。,教师的理想追求当“理想的教师”: 付出有回报,不做无效劳动,避免微效劳动(做能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师)。,新课程高考试题特点,特点1:绝大多数试题都是放在具体的实践活动或实验探究活动等情景中设问.,【08山东】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试剂并加热,出现砖红色。该成分是 A糖脂 B磷脂 C糖蛋白 D脂蛋白,【09重庆】 4、如果给人注射灭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A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B 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C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特点2: 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渗透对探究能力的考查,【09江苏】 7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白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特点3:注重与现实生活、生产、科技实践联系,特点4 : 注重运用图、表、文字材料等信息载体,考查相关思维方法和能力,【09海南】 7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000mL清水后,立即测量尿流量。下列能正确表示从输尿管流出的尿流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09广东】 12在5个相同的琼脂块上分别放置15个水稻胚芽鞘尖端,几小时后将这些琼脂块分别紧贴于5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经暗培养后,测定胚芽鞘弯曲角度(如右图所示)。正确的结果是,【09 福建】 5、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左下图为实验示意图。右下图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a,特点5:重视对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09广东】 32.为加强水体治理,珠江流域某城市构建了较大面积的人工湿地。 (3)如果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请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07广东】41题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5)如何利用afp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抗寒能力提高的香蕉植株?在运用转基因香蕉的过程中,在生态安全方面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列举两点),一、认真研读纲领性文件、领悟新课标精髓,对高三复习的有效性的思考,以新课程中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教育理念指导,在教学活动中全面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美国科学标准对教师教学态度和方法转变的要求,二、重视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探究史。科学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方法,是理解科学探究、掌握科学方法的良好范例。,生物学的每一个知识结论都是科学家通过观察、探究得出的,科学家探究知识的过程,不仅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而且呈现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不仅包含了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而且包含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等。,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新课标在基本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科学史的学习。生物科学史提供了科学探究的经典范例,蕴含着组织探究教学的优质资源。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使学生通过科学史的学习提高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获得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是生物课程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生物科学史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生物学中的一些核心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典型的生物科学史料,有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由知识传授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在中小学教学中,讲授法永远是主要的,但讲授不等于满堂灌与死记硬背;注重参与、合作、体验、探究,并不是要取消讲授,也不应是用探究发现学习来取代讲授。,考试大纲中关于科学史的考查内容,生物科学史探究教学模式图,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引导明确探究问题,作出大胆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完善,回归史实 介绍经典实验,对比实验方案 领悟探究方法,模式的运用应把握其要义,取其“神”而舍其“形” 模式的运用要因人、因课而异 模式的运用是内化、活化、再造的过程,模块一:分子与细胞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模块一涉及到的科学史: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生物膜结构的研究历程” “光合作用发现史” “ 酶的研究历程”,案例: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科学家研究生物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和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这也说明科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无止境的。,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生物膜的结构示意图,细胞膜结构的电镜照片,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进行细胞融合实验。,冰冻蚀刻亦称冰冻断裂。标本置于-100C的干冰或-196C的液氮中,进行冰冻。然后用冷刀骤然将标本断开,升温后,冰在真空条件下迅即升华,暴露出断面结构,称为蚀刻。蚀刻后,向断面以45度角喷涂一层蒸汽铂,再以90度角喷涂一层碳,加强反差和强度。然后用次氯酸钠溶液消化样品,把碳和铂的膜剥下来,此膜即为复膜。复膜显示出了标本蚀刻面的形态,在电镜下得到的影像即代表标本中细胞断裂面处的结构。,生物科学史探究教学模式则在科学史的理论教学中组织探究性学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分析推理等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思维探究能力。,优势: 1、生物科学史探究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显著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2、生物科学史探究教学模式能明显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三、着眼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训练,19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究,多采用从实验结果出发提出某种理论或学说。而假说演绎法,是从客观现象或实验结果出发、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使生物科学的研究结果可以超越当时科学的发展,推动科学的新发现。使遗传学由描述性科学进入理性推导和实验验证的科学。,案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学之父 (1858-1865) 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 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 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 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Mendel,1822-1884),1、子二代为什么 会出现性状分离? 2、如何解释3:1 ? 3、3:1分离比是偶然的吗?,孟德尔提出的假说,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遗传因子是独立的,不相融合,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特定的性状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分离,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模拟实验-体验假说】,模拟实验的结果证实假说中的第四点: 雌、雄配子(D或d)的结合是随机的,当后代的取样足够多时,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如果F1杂合子(Dd)产生的配子中只含有一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后代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吗?,问题:怎样才能知道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对测交实验的演绎过程:,F1,子代,1 : 1,F1,子代,全部是高茎,DD,Dd,孟德尔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 结果如下: 用杂种子一代(F1)高茎豌豆,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杂交,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这两种性状的分离比接近1:1。 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的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假说-演绎法,【体验假说演绎法】 -摩尔根的果蝇眼色的遗传实验,材料:果蝇,1926年发表基因论创立了现代遗传学的基因学说。,科学家:摩尔根,P,红眼(雌) 白眼(雄),F1,红眼(雌、雄相互交配),F2,3红眼(雌、雄): 1白眼(雄),用孟德尔的方法去分析摩尔根的实验,哪些现象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你将做了怎样的假设?摩尔根又作了怎样的假设?,例题 :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 控制。在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中(无角的基因频率和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 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一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假设一:无角为显性(A),假设二:有角为显性(A),假设成立,P Aa 或AA aa,(如果这只公牛为Aa),预测 F Aa aa 1 1,假设成立,P aa AA或Aa(6头),(若母牛中含Aa的大于或等于3头),预测F Aa aa 3 3,四、重申“模型建构”的教育价值,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把模型方法列为基础知识的范畴,明确提出“要让学生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并把它规定为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在内容标准或活动建议部分做了具体的规定。这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如此重视“模型”。,建立模型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与行为相统一的过程。通过对科学模型的研究来推知客体的某种性能和规律,借助模型来获取、拓展和深化对于客体的认识的方法,就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型方法。,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在用语言表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同时,也经常用模型来进行解释,模型已经成为高中生物学知识内容的一部分。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沃森和克里克是在当时其他科学家已经发现的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模型,然后依据模型进行推导、计算,做出预测,在揭示DNA分子结构的过程中,模型方法实际上起到了研究纲领的作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模型建构活动,其主要价值是让学生通过尝试建立模型,体验建立模型中的思维过程,领悟模型方法,并获得或巩固有关生物学概念。,高中生物学模型方法一般可根据模型方式的不同分为物理模型方法、概念模型方法和数学模型方法三类。 物理模型方法是利用实物或图画的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概念模型方法是利用通过抽象思维构建的反映原型某些方面的本质属性的概念来进行研究的方法,例如呼吸作用过程模型。 数学模型方法用符号、公式、图像等数学语言表现生物学现象、特征和状况的方法,如:种群数量变化的逻辑斯蒂曲线等。,物理模型的教学案例,这是我们常见的一道有关分类图像的辨析图:下图是某些动物的细胞分裂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设有关生物均为二倍体):(设问略),回想我们的教学,不难发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精美的动画课件,直观、生动地展示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规律性的变化,而对于必修二中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的活动建议,大伙都视而不见,认为是类似幼儿园小朋友的手工课。,事实证明:多媒体的动画课件在学生的脑海中仅是“过眼云烟”,其结果是让生物老师感到无语的是学生竟然连“同源染色体”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教学有效吗?,数学模型的教学案例,高考试题的新颖度、难度和区分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借助于图表和图形的创新。图形、图表题在考查学生的观察力;获取、分析、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和对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上具有明显的优势。,问题是:我们是否在学生最初接触此类数学模型时,是否有让学生自主建构、自主解读的过程,还是由教师“越俎代庖”?,例如,在必修一中的探究实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关注探究学习的同时,是否能利用学生们创设的实验情境,让他们尝试构建“温度、PH值对酶活性影响”的坐标曲线?,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最终应该构造一种解释或一个模型。,在必修一“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又有几位教师愿意花大气力指导学生对教材中“技能训练”环节的图的正确解读?,上图表示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为有丝分裂,则ef时期的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B若为有丝分裂,则赤道板和纺锤体都出现于de时期 C若为减数分裂,则cd时期的细胞都有23对同源染色体 D若为减数分裂,则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发生cd时期,数形结合的思想,概念模型的教学案例,例如: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的教学设计:本节可以结合“思考与讨论”中的素材,以“土壤与生物”为题,组织学生讨论,建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关系的图示模型,图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繁多且关系复杂,无法逐个研究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所以引入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概念,将营养功能相同的生物类群看成一个整体结构,研究其中的物质与能量变化、信息传递,使研究问题得到简化。这是一种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其他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