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0 0 8 年第4 期 从王维苏轼山水诗看“唐诗“宋诗的美学特征 王 丽 ( 毕节学院教育科学系,贵州毕节 5 5 1 7 0 0 ) 摘要:王维和苏轼,分别是前后两个山水诗创作高峰的代表人物。通过具体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出王维山 水诗与苏轼山水诗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主要表现在:从创作运思阶段对审美关系的处理来看,有 重客体与重主体的不同;从作品中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有人自然化和自然人化的不同;从诗 人的创作才能倾向来看,有以才气为涛和以才学为诗之不同。 关键词:王维;苏轼;山水诗;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1 2 0 7 2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8 6 0 2 1 ( 2 0 0 8 ) 0 4 0 0 9 2 0 5 唐诗、宋诗的比较评判由来已久,南宋人严羽 在其沧浪诗话诗辨里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还说:“截然当以盛唐为 法。” 1 盛赞盛唐诗人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在沧浪 诗话诗评中多处以盛唐诗人为一方,以晚唐或 宋代诗人为另一方进行比较,以此表明其崇唐抑宋 的态度。郭绍虞先生据此认为,“分唐界宋”之风和 明代前后七子“诗必盛唐”之说皆起自严羽。 1 1 1 4 4 再 者,上世纪自程千帆、莫砺锋、张宏生合著的被开 拓的诗世界于1 9 9 0 年问世后,学界已经基本肯定 了中晚唐诗人对宋代诗人的影响以及二者的诗歌 在美学风格上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可见,中国诗歌 史上延续几百年的“唐宋诗之争”中所指“唐诗”多 指盛唐之诗。也就是说,要真正把握唐诗和宋诗这 两种具有不同个性品格和审美特质的中国古代诗 歌,就唐诗一方而言,应该说盛唐诗歌更加典型和 充分地体现了唐诗风骨、辞章、声律、兴象、气象等 审美特质。正如钱钟书先生继程千帆先生、缪 钺。先生之后在谈艺录中所说:“唐诗、宋诗,亦非 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 2 在后来的宋诗 选注的“序”里,钱先生进一步说:“瞧不起宋诗的 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话并不错,只足他 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 价值所在。” 3 钱先生这段话之所以一再被引用,就 是因为他道出了“唐诗”、“宋诗”实质上是两种不同 的中国古代诗歌范型,打破了以朝代为诗歌分界的 思维模式,极大地启发了唐宋诗的研究者。正是在 程千帆、缪钺、钱钟书等老一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 础之上,后辈学者进一步探讨求索,现阶段学界已 基本达成共识:克服历史上“唐宋诗之争”的消极影 响,不作“唐宋诗优劣论”;宋诗作为既源于唐诗又 变化唐诗的宋型文化。的艺术载体,有其自身的审 美特质和存在价值,其历史地位应该得到与唐诗同 收稿日期:2 0 0 8 一0 5 一0 9 作者简介:王丽( 1 9 6 7 一) ,女,贵州毕节人,讲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程千帆古诗考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版) ,收录其写于1 9 4 0 年的读( 宋诗精华录) 一文,在第3 8 4 3 8 5 页上写道:“唐人之诗主情 者也,情亦萸深于唐。及五季之卑弱,而宋诗以出。宋人之诗,主意者也,意亦莫高于宋。唐人以情替汉、魏之骨,宋人以意夺庸人之情,势 也。浸假而以议论为诗。夫议论则不免于委曲,委曲则不免于冗长,长则非律绝所任t 此所以逮宋而古诗愈多也。其极至句读不葺而文采之妙 无征;节奏不均,而声调之美遂闭。此宋人之短,非宋人之长。” 缪钺诗词散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 收录其写于1 9 4 0 年的论宋诗一文,在第3 6 - - 3 7 页上写道:“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 空灵;朱诗以意胜故精能,I i i i 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辗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 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同味隽永。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白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 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譬c 游I l J 水,唐诗则如高峰远逗,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又说:“就内容论, 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实各有利弊。”还说:“宋人略唐人之所详,详唐人之所略,务求充实密栗,虽尽事 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妙。” 参见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收入汉唐史论集 ,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 9 7 7 年版。 9 2 万方数据 王丽:从王维苏轼山水诗看“唐诗”“宋诗”的美学特征 样的肯定。 唐诗宋诗的美学特质,普遍存在于它们所属时代 的各种题材的具体诗歌当中,在山水诗作品中体现得 尤为充分。比较产生于“山水诗第一个艺术高峰”之 上的王维的作品和产生于“山水诗第二个艺术高 峰” 4 之上的苏轼的作品,可以由微见著,显示出唐宋 诗之所以呈现不同艺术风貌的原因。 先举写山的两首: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睛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5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L 6 这两首诗可以说正好是缪钺先生“唐诗以韵 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 贵深析透辟” 7 这一精辟见解的印证。王诗意境飘 渺迷潆,如梦如幻,山峦开合,云雾缭绕。这样的境 界,只有当诗人全然凝神静虑,收视返听,用心灵与 大自然交流时才能达到。王维有深厚的佛学修养, 注重内心世界的涵养,追求人与自然的妙合无垠。 不用典不用事,全凭对景物的情感投入取胜。“白 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 殊。”云雾流动,光移影幻的细微变化,若非诗人离 神去智,化作云化作雾,精神上与大自然融为不可 分割的整体,是体察不到的。这样的诗歌清空静 寂,读不出忧伤,读不出孤独,读不出惆怅。正是在 这种思与境谐的诗心灵境之中,实现了诗意空间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拓展。诗人的审美理想、心灵追求 从这对大自然空灵静穆的感悟中油然而生。诗人 消失了,情感消失了,而韵味永存。苏轼的题西林 壁则不同,诗人也写山,可是在山的旁边,分明有 一个捋须沉思的人影。横看侧看,不同的角度看到 了不同的景观,到底庐山面目如何,必须得与事物 保持相当的距离才能有全面的把握。除了跟王维 一样对自然景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之外,苏轼在诗 中还体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这样的思考 会对诗歌中抒情性文学意象的塑造及诗歌意境的 创造有一定的影响,却很有助于象征性文学意象的 营构。 再来看一组写舟行江上,诗人所见之作。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裹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5 t 3 2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看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飘渺。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6 1 6 这两首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体察和诗意的 表达方式也很不相同,“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旬,“天地外”、“有无中”流露出诗人参佛悟禅,修 身养性,志在隐逸山林,追求恬淡宁静的思想。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中“浮”字写出了前浦 在视野中的自然呈现,诗人贮立船头,极目眺望, 远处郡邑好像浮在江浦之上。同时,脚下船底阵 阵波澜涌动,仿佛摇撼着整个世界,连远处的天空 也在微微震动。诗人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突出 自己鲜明而真切的印象和感受,写郡邑,写波澜, 静与动相生并交错转换,错觉与幻觉互动,把小舟 在江面上起伏跌宕的感觉与大自然动静相对的运 动规律融为了一体,清空旷远,韵味无穷。苏轼的 江上看山,写诗人站在顺流而下疾速前行的舟 中,向后飞逝而去的群山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前山后岭,瞬息万变。仰首望山上微径,行人如飘 渺其间。在诗人变化的笔锋下,庄子的寓言,杜 甫、陆龟蒙的诗句,扬雄的赋辞,随着飞逝的群山 纷至沓来, 6 1 1 6 经诗人“点铁成金”而生出“盖将自 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 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8 的哲学思想。诗人的 宇宙观、人生观蕴含在对船与山步换形移的描述 之中。 还看一组与雨有关的诗。 9 3 万方数据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0 0 8 年第4 期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 4 2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l6 3 3 9 从上面这两首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F 】然界 行云布雨这种天气现象,不同的创作主体感受足多么 不同。王维写雨后,雨后1 1 J 问的清新空气与王维追求 的清空宁静之境相符;苏轼写一场暴风F f i 的过程,这 个过程与人生难测的际遇对应。袁行霈先生主编的 巾国文学史中评析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清新宁 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之乐 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 灵的美完全融合为一体,创造出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 的纯美诗境。”L g 此占不差。随着荷叶轻动而滑人水 中的一叶轻舟,将人的个体生命载人了大自然的怀 抱,明净月光下自然界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无尽的禅意,不足苏轼一句“诗中有画,厕中有诗” 所能概括得了的。相比之下,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五绝( 其一) 则充满着动荡,一场暴风雨 的骤然来去,这个过程短暂而又变化万千,酝酿时黑 云翻罢,雨过天晴后水天一色。区区二十八个字就把 这复杂多变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敛,然而在这里体现 高度的概括能力并不是诗人的意图,从自然景物巾悟 出妙理奇趣,把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感悟寓于E i 然景物 的描写之中才是诗人的真正用心。并且,四句诗,旬 句有来处。“黑云翻墨未遮山”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中“俄顷风定云墨色”有关。“白雨跳珠乱入船” 来自白居易悟真寺中的“赤日间白雨”和三游洞 序中的“水石相薄,跳珠溅雨”。“卷地风来忽吹散” 使人联想起韩退之“春风卷地起,山鸟皆飘浮”的诗 句。“望湖楼下水如天”则本之于柳宗元别字诗“桂 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和李贺贝宫夫人 诗“空光帖妥水如天”。 6 3 3 9 不难看出,苏轼有着强烈 的“做诗”的愿望,自然景物激发了他厚承的主体意 识,他不但体验着自己的感受,还清醒地与前人的感 9 4 受接应关联。 归纳以二比较,可以看出王维山水诗与苏轼山水 诗之所以呈现不同的艺术风貌,主要有这样一些相互 关联且能对唐宋诗歌美学品格进行“分唐界宋”的区 别性特征: ( 一) 从创作运思中对审美关系的处理上看,王 诗重审美客体而苏诗重审美主体 盛唐的山水诗直接承陶、谢对山水自然的崇敬与 爱戴之情而来,所以,在王维的诗咀,情感的表达是通 过意境的精心营造实现的,每一种意象,都饱蘸着诗 人浓烈淳厚而又含蓄深婉的情愫,诗人特别注重意象 问的组合关系,不着重彩,不用过于刺激感官的词语, 似乎唯恐损害诗中画境浑然天成的宁静清空,这样的 诗境仿佛连小舟入水的声音都经受不起,而只能以月 光下莲叶的轻微晃动来启开读者无尽的联想;终南山 “近天都”、“到海隅”、山上有“白云”、“青霭”,有“阴 晴”不定的变化,隔着小河还有可以搭话的樵夫。诗 人在这砦意象上着笔,注重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和 谐共存。而在苏轼的诗里,选用的意象被从自然界一 件件挑选出来,灌注了诗人的某种思想意趣之后再放 人诗中,诗人对这些审美对象之所以关注,是因为它 们的自然特征的某些方面与诗人内心的某种思辨意 绪的要求相契合。如苏轼笔下的庐山,仿佛足诗人从 自然界割下的一块,捧在掌心把玩,横看侧看,山形的 变化只是诗人思维活动的延续,“远近高低”的不同也 只能满足诗人“当局者迷”这样一种思绪曲折表达的 需要。诗人为此割断了庐山与周围自然环境的一切 联系,诗中剩下一个光溜溜的庐山。当然,它也不失 为哲理性文学作品绝妙的象征意象,这正是这首诗长 期以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 ( 二) 从作品中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王 诗写人的自然化,苏诗写自然的人化 从王维山水诗与苏轼山水诗的比较还可以看出, 盛唐山水诗中的自然景物,往往是诗人心性灵气隐入 其间,具有万化为一,物我两忘的特征。这与陶谢山 水诗传统的影响有关,与禅宗的妙悟有关,与盛唐人 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也有很大关系。盛唐人生活 在真正强大的国度,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多种多样。 除了正常的科考之外,文士还有隐逸山林的“终南捷 径”可走,且游学之风盛行。这种特定的社会现实,给 诗人们提供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佛教的广 万方数据 王 丽:从王维苏轼山水诗看“唐诗”“宋诗”的美学特征 泛传播,老庄齐物思想的深刻影响,“无生”、“虚空”等 观念被普遍接受,某种程度上则为文人提供了体察自 然景物的方式,那就是虚怀观照、心与物随。人的生 理节律与大自然的时序、节令本身就有着天然的联 系,加上这些因素的影响,就使人在与自然的接触中 易于产生回归的感觉,故而盛唐人写景时往往人被自 然景物所消融,见诗境而不见诗人。前举王维诗句 “白云同望合,青霭人看无”是白云回望还是回望白 云,青霭入看还是入看青霭? 有意无意之间,人与白 云青霭已熔融幻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诗人突 出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世界,人是这个世界的一 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足主宰。苏诗在处理人与自 然的关系上正好与王诗相反,诗人似乎永不被旖旎的 山水风光所惑,在借景抒情时永远保持着清醒的头 脑,自然景物只能为其所用,听从诗人的调遣召唤。 苏轼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是对宇宙人生深刻思考的结 果,“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 麟。” 8 9 “浩然天地间,唯我也独正。” 6 2 0 5 6 这样的观念 支配着苏轼“寓意于物”,也就足创作中将自然人格化 的审美态度:“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 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 乐。, , F s 7 3 s 6 强调人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苏轼还特别强调 人与物即主体t j 客体之问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恰 恰是王维所要避免的。 ( 三) 从诗人的创作才能倾向来看,王维以才气 为诗,苏轼以才学为诗 这一点也是盛唐诗人与宋代诗人诗歌创作的重 要区别,是唐诗宋诗呈现不同风格的最重要原因之 一。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足当我们翻开后人加注 的店术诗人作品集,或分别翻阅盛唐诗人集子和宋代 诗人集子的时候,就会发现王维的诗歌注释,多为其 诗歌中涉及的名物地理的考证说明,偶见如高步瀛 店宋诗举要注山居秋暝“王孙自可留”句,引楚 辞打J 隐士日:“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r 5 4 2 2 的情况。就足说王诗很少用典或化用古人诗句。 王维是天生的诗人,他感觉灵敏,观察细致,善于在动 静的相对转化中捕捉事物的光影形色和自然声响,并 使之在其诗中自然流露。正如缪钺先生所说:“唐人 作诗,友朋问切磋商讨,所注意者,在声响之优 劣,意思之灵滞,而不问其字之有无来历也。” 7 3 9 也 就足说,王维和他那个时代的诗人一样,作诗主要靠 的是与生俱来的诗心,是无迹可求的天才灵气。苏轼 诗歌的注释就大不一样了,如前所举孔凡礼点校的 苏轼诗集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其 一) 的注,几乎每一句的都涉及到典事或前人诗句, 江上看山也足这样。虽然苏轼也曾因此受到过批 评,但其用典精当、浑成的作品毕竟是大多数,所取得 的典事与诗人意趣水乳交融的效果也是后人无法企 及的。后人在惊羡王维天生诗才的同时,一样折服于 苏轼作诗挥洒自如,功深力勤而不露痕迹的高超技 巧。他娴熟驾驭诗歌,才学际于天人,令人为之倾倒。 综上,正是这些不同虽然不是全部,却应是 较为事要的因素,导致了王维、苏轼山水诗艺术风貌 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足影响“唐诗”与“宋诗”不同的 审美特质的原因。 释: ( 宋) 严羽沧浪诗话校释 M 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2 7 钱钟书谈艺录 M 3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2 钱钟书宋诗选注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9 陶文鹏韦风娟灵境诗心中国山水诗史 M 南京:凤皇出版社,2 0 0 4 :目录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M 3 上海:上海古籍f f 版社,1 9 9 9 :4 2 3 ( 清) 王文诰苏轼诗集 M 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挡局,1 9 9 9 :1 2 1 9 缪钺诗词散沦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3 6 3 7 孔凡礼苏轼文集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2 :2 3 7 9 5 注I=I口口口口隅凹 万方数据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0 0 8 年第4 期 _ - 一_ 一_ D i s c u s s i o no nt h e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a n gsP o e m s a n d n g sP o e m s f r o m t h eD i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W e iW a n g sa n dS h iS u s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s W A N GL i ( E d u c a t i o n a lS c i e n c eD e p a r t m e n t ,B i j i eU n i v e r s i t y ,G u i z h o u5 5 1 7 0 0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W e iW a n ga n dS h iS ua r er e s p e c t i v e l y p e a k so f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s T h r o u g ht h ec o m p a r i s o n 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f i g u r e sa tt h et w oc o n s e c u t i v ec r e a t i o n o fs p e c i f i cw o r k s ,t h em a i nr e a s o nw h yt h e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o fW e i W a n g s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si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a to fS h iS u s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si st h a t :d i f f e r e n c ei ns p e c i a l e m p h a s i so no b j e c ta n ds u b j e c tf r o m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a e s t h e t i c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tc r e a t i o no p e r a t i o n p h a s e ; d i f f e r e n c ei nt h en a t u r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h u m a nb e i n ga n dt h ep e r s o n i f i c a t i o no fn a t u r ef r o m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Db e t w e e nh u m a nb e i n ga n dn a t u r ee x p r e s s e di nt h ew o r k s ;d i f f e r e n c ei nc o m p o s i t i o no fp o e m sb yb r i l l i a n c ea n d b yl e a r n i n gf r o mp o e t s “ c r e a t i v et a l e n tt e n d e n c y K e yw o r d s :W e iW a n g ;S h iS u ;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a e s t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责任编辑陈希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上接第8 3 页】 A nS t u d yo ft h eO v e r - l o a d e da n dU n d e r - l o a d e dT r a n s l a t i o n i nT r a n s l a t i n gH o r i z o n t a lI n s c r i b e dB o a r d si nt h eF i r s tE i g h t y C h a p t e r so f AD r e a mo fR e dM a n s i o n s Z H O U H a l h o n g ( A n h u iU n i v e r s i t y ,H e f e i2 3 0 0 3 9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h et w o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t r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6 Entertaining Us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英语重庆大学版选修九-重大版2004
- 《用“四舍”法试商的除法》(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蔬菜培训基本知识总结课件
- 蔬菜品种知识培训课件
- Unit 9 Section A 1a - 2c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 2.2《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怎样通知最快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2025年常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 蓄电池知识培训课件
- 《游动物园》(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 征兵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 高温中暑急救教学
- 模块十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课件)-中职高考《机械制图》一轮复习(高教版第5版)
- 妇科临床科室管理制度
- DB13-T 6050-2025 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规范
- 红火蚂蚁咬伤急救
- 再回首二部合唱简谱金巍
- 广西南宁市三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五年级体育课教案全集
- 2025年注册测绘师测绘综合能力的真题卷(附答案)
- 项目城市轨道交通风险管理与安全评估刘连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