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异树同花”之辨析析-----王维与华兹华斯诗歌意境的比较分析_第1页
(论文)“异树同花”之辨析析-----王维与华兹华斯诗歌意境的比较分析_第2页
(论文)“异树同花”之辨析析-----王维与华兹华斯诗歌意境的比较分析_第3页
(论文)“异树同花”之辨析析-----王维与华兹华斯诗歌意境的比较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 8 卷第5 期 V 0 1 1 8N O 5 重庆工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o fC h o n g q i n g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2 0 0 4 年1 0 月 O c t 2 0 0 4 【文学与写作】 “异树同花”之辨析 王维与华兹华斯诗歌意境的比较分析 李薇 ( 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 0 0 7 1 5 ) 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o n D i f f e r e n tT r e e s w i t h t h eS a m eF l o w e r s C o n t r a s ta n a l y s i sb e t w e e nt h e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so fW o r d s w o r t h Sa n dW a n g w e i 7 S p o e t r y L IW e i ( C o l l e g e o f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S o u t h w e s t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o n g q i n g 4 0 0 7 1 5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t h ed i f f e r e n tl e v e l so f m o o di nW o r d s w o r t ha n dW a n g w e i S p o e t r y T h r o u g h 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b e t w e e nt h e d i f f e r e n tm o o d si n t h e i rp o e t r y ,t h i sa r t i c l et r i e st op r o b ei n t o t h ec a u s eo f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 T W Om a i nr e a s o n sa r ed i s c u s s e d :o n ei S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t t h e o r y o f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t h e o t h e ri S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t 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t h en a t u r e F t o mt h ea n a l y s i s t h i s p a p e rp o i n t s o u tt h a t a 1 1t h o s er e a s o n sd i s c u s s e dc a nb e c o n c l u d e di n t o o n e ,t h a ti S 。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u r a l o r i g i n s K e yw o r d s :W a n g w e i ;W o r d s w o r t h ;m o o d ;a t t i t u d e t o w a r d n a t u r e ;m o d e r a t e ;p a s s i o n 1 “意境说”概要 王维与华兹华斯都以其各自创作的田园诗闻名,二者诗作的 主题、意境等许多方面都很相似,因此有些学者将王维与华兹华斯 的诗比喻为“异树同花”。这种说法过于笼统,极易引起误解,是不 科学的。二者的诗作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其 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二者诗中意境的不同。为了辨明二者在本质 上的区别,首先要对意境有个清楚的界定。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 独创的一个理论范畴。意境之说发于唐唐人以境论诗大致自大 历、贞元之际始,可考见得为托名王昌龄的诗格与诗僧皎然。王 昌龄作的诗格中认为,要写好“物镜”,必须心身融人自然之镜, 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熟悉得犹 如掌中之物,才能逼真得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 地体验人身境界的娱乐愁怨,有了这样深刻的情感体验,然后才能 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 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精思诚意才能真切感人。王昌龄还探讨了 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 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 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 不尽日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 * 收稿日期:2 0 0 4 0 4 0 7 作者简介:李薇( 1 9 8 0 一) ,女,重庆人,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见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 皎然诗式。 李薇:“异树同花”之辨析 1 4 3 论。中唐之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 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 旨”等观点,进一步阔大了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 容和理论框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问,即 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诗境”。这个 “境”包括两部分,即“象”和“象外之象”。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为我国诗学、画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 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 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 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涵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 大类l O 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学交融”说,“典型形象” 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 合性概念。但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g a i t 去了它的 理i 仑, g l 。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作为一个表意的单纯的学术概 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 “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 对意境做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学 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它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文学形象的一种 高级形态。 2 两位诗人作品中的意境对比 根据叶威廉的观点,人对外在世界的感应可以划分为3 个阶 段。第1 个阶段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即以未进入认识论的哲 学思维之前的无智的心去感应山水,“稚心素朴不涉语”。当我们 刻意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感应时,便进入了第2 阶段:“见山不是 山见水不是水”,由无智的素心进入认识论的哲学思维去感应山 水。第3 个阶段“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对山水自然自 主的原始存在作无条件的认可,同时摈弃语言和心智活动而归回 本样的物象。第1 个阶段和第3 个阶段因为不涉语不涉心智是 不可能有诗的,无语不成诗。在这两个阶段里要求的是实际的历 验而非表现。然而,在第3 个感应方式影响下的运思和表现和第 2 个感应方式影响下的运思和表现是有着很微妙的差别的。下面 我们将王维的鸟呜涧与华兹华斯的廷腾寺作比较: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廷腾寺的前2 2 行: 五年过去了:五个夏天,和五个 漫长的冬季! 如今,我再次听到 这里的清流,以内河的低语 从山泉奔注而下。我再次看到 两岸高峻峥嵘的危崖峭壁, 把地面景物连接于静穆的天穹, 给这片遗世独立的风光,增添了 更为深远的遗世独立的意味。 这一天终于来了,我再次憩息于 这棵苍郁的青枫树下,眺望着 一处处村舍场院,果木山丘; 季节还早,果子未熟的果树 一色清绿,隐没在丛林灌木里。 我再次看到这里的一排排树篱一 算不算树篱也难说,无非是几行 活泼欢快的、野性难驯的杂树; - RJ # 牧场,一直绿到了门前; 树丛中悄然升起了袅袅的烟缕, 这难以捉摸的信息,也许是来自 林子里没有屋宇栖身的过客, 要么,是来自隐士的岩穴,那隐士 正守着火堆独坐。 接着的1 4 0 行是诗人追记自然山水“这些美的形象”,如何给与他 “甜蜜的感受”和宁静的心境,如何在景物中感到崇高的思想融合 着雄浑,智心和景物是如何活泼泼的交往,而他如何依归自然事 物,关照自然事物,i t 然如何使他“最纯洁的思想得以下碇”;自然 是他整个道德存在和灵魂的“保姆、导师、家长”。华氏在其长诗 “序曲”里曾说到,可见的景象会以其全然的庄严意象不知不觉的 进入他脑中。但真正做到这句话的体现的是王维而不是华兹华 斯。华氏诗中用的解说性、演绎性和其提倡的“景物不知不觉的 进入脑中”的观物理想相违。其全诗的3 4 都在说明外物如何影 响智心,或说明智心如何和外物交往感应,如何与自然互相补充。 廷腾寺的头2 2 行如果独立存在的话,确近乎自然山水不经解说 的呈露,体现出用毫无条件的爱和信念、不假思索的语态去肯定 景物的存在。但华氏所主张的W i s e P a s s i v e n e s s ( 保持一种聪悟的 被动) 和另一句重要的话W e m u r d e rt od i s s e c t ( 意是分解了便不 得全,是谋杀) ,在他的诗中始终未能体现其含义。事实上,对华氏 来说自然山水本身不足以构成他诗中的美学的主体对象。这一点 在他的诗行旅的前言和序曲中有明确的说明,他重复强调智 心是意义的制造者和调停者。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感物程序,其问 必然充溢演绎的进展和探索的思维的繁复性。在此,我们可以看 到王维和华氏的应物表达程序是相当不同的。王维的诗,景物自 然兴发和演出,作者不以主观的情绪或知性的逻辑介入去扰乱眼 前景物内在生命的生长与变化的姿态,景物直现读者目前;但华氏 的诗中,景物的具体性因作者介入的调停和辩解而丧失其直接性。 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祖保泉,1 9 8 0 。司空图诗品解说,1 1 0 页,安徽人民出版社。 叶维廉,1 9 8 5 “道家美学山水诗海德格”中西比较诗学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 4 4 重庆工学院学报 由于审美和感物及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两位诗人作品中 意境的不同,是由不同的历史渊源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 两点。 1 1 不同的创作理论。王维的创作理论是有其历史背景的。中 国古代是农业性的社会生活,往往是日出而作,日人而息,“晨兴理 荒秽,带月荷锄归”。长年累月都这样按部就班地生活着,所看到 的不是惊涛骇浪,暗礁险滩,而是皎日回星,依依杨柳;所听到的也 不是狂风怒吼,山呼海啸,而是鸡呜狗吠,蝉噪鸟鸣。自然界对人 类并不是那么严酷凶残,而是亲切和谐的,人们的生计全靠大自然 的赐与,只要风调雨顺,人们便对大自然感激不尽。即便时有水旱 之灾,也不认为是老天故意与人作对,而多半是人类自己有了错 处,老天爷不过是警告人们,目的是让人们改邪归正。由此可见, 中国人对自然界总是怀着亲切感,尊敬它,而不惧怕它;感激它,而 不企图与它作对。乐天安命,安贫乐道,知足长乐,这是中国人在 天人合一之中的结论。因而安贫、保守、克制遂成为中华民族的鲜 明特征。这种安贫、节制、保守的民族特征,表现在文艺理论上,就 形成了节制情感的“中和说”,要求抒情不要过分,要有节制,要“发 乎情,止乎礼义”。在文采上,则反对太鲜艳、太华丽之作,“恶紫之 夺朱”,“美言不信”,而提倡质朴典雅,清丽恬淡,外枯中膏,似淡而 实美之作。在创作上,反对标新立异,主张“原道,征圣、宗经”。这 种思想通过意境论得到体现。王维的田园诗也体现出这种思想。 此外,禅宗思想的影响在王维的诗作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 中年以后,王维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越来越深,南宗的顿悟性空之说 对于王维关照自然的方式是有影响的。在性空说的启发下,王维 表现山寺禅境强调心性与空寂之境的暗合。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如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 危石,日色冷清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末两句指禅性安定,能制妄心,正与空潭相印。亦即常建所说 “潭影空人心”之意(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为此,诗人没有正面描 写香积寺之所在,只是以超忽的笔调从侧面烘托;起初不知山中有 寺,直至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迹罕到之处忽闻钟声,而始知之。 由于林中幽冷僻静,连泉声都仿佛湮没在危石之中,本来是暖调子 的日色也冷却在青松之上。松色之冷所引起的静感与幽咽的泉声 互相衬托,渲染了一种空寂冷漠的情调。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 流”的境界却是有意追求空性与空境相和的结果。 华兹华斯的诗作以其丰富的情感表达而著称。在他看来,诗 人写诗的目的就是为了摹仿自然,宣扬真理。这一思想可以追 溯到亚理斯多德在其诗学中提出的摹仿论。根据亚理斯多德的 观点,艺术来源于摹仿,这是文学和艺术的共同特征。摹仿的目的 是要感动于人,要能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巨大震动,即“净化论”( k a t h a r s i s ) 。华兹华斯通过一首首如风景画般的田园诗,生动的再现 了自然的美,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充满激情的爱。以下是 节选自华氏的绿雀的最后两段: 在阵风中闪烁着的 远处的榛树丛中, 看他出神地栖在枝头, 然而又似要纵身飞起; 看! 他那拍动着的双翅 在他的背上和身上 洒上点点阳光和疏影 像披上了一件衣裳。 他常常弄得我眼花缭乱一 把他也当成摇曳着的绿色叶片; 他忽而纵身飞去,从茅屋檐下 传来他阵阵歌声; 当他在树丛中展翅飞舞, 好似要用他那欢快的音韵, 来嘲弄和傲视 他所假扮的那无声的形影。 在这首诗中,绿雀的一举一动都被生灵活现的展现出来。诗 人用他对大自然充满激情的爱为我们再现了一幅生动的画卷。他 的挚友诗人柯勒律治认为在本诗的最后两节中,作者表现出“对自 然的最完美忠实的描述”。 在华兹华斯的田园诗中,诗人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 得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诗人的感受,从而轻易地被诗人的激情感 染。这与王维诗中弥漫的有节制的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2 2 不同的自然观。尽管王维个人的人生经历有一些复杂和不 如意,总的来说,他还是生活在一个盛世文明安乐的时代氛围中。 他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看法,缺乏陶渊明那样深刻的哲理思辩,所 以山水田园对他来说,主要还是一种调节心理、怡悦情性的精神享 受。半官半隐和暂时赋闲的隐居方式使他不容易接触到乡村平和 表象下的深层内容,也看不到陶诗中所包含的辛劳、灾荒和王税剥 削等痛苦。他真正喜爱的只是E l 园生活平和宁静、优雅高尚的情 趣。在王维的诗中,自然界变成了“超尘绝俗的神仙世界和士大夫 逃避政治风云的乐土”。 华兹华斯则有着与王维截然不同的自然观。诗人的心中常常 有3 层意识,第一层是上帝的灵魂;第二层是大自然的灵魂;第三 层才是人的灵魂。上帝的灵魂是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大自然 中无处不有上帝的精神存在,而人的灵魂又是依赖于自然界的。 自然是他整个道德存在和灵魂的“保姆、导师、家长”。正像他自己 比喻的,“华兹华斯像架风一吹就会响起和谐乐音的竖琴”,对周 围的世界感觉极为灵敏,自然界中的千姿百态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而他的观察力又颇不寻常。他不仅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清楚的看 到美,而且往往能透过表面,找出事物的内在涵义。然后,在真实 黄果析编译,1 9 8 6 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黄果析编译,1 9 8 6 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葛晓音,1 9 9 3 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 黄果析编译,1 9 8 6 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黄果析编译,1 9 8 6 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李薇:“异树同花”之辨析1 4 5 而准确地把这中美描画出来的同时,使之带有一种不寻常的光彩。 他之所以能这样别具慧眼的观察自然,把自然看作具有与他一样 或相近的精神和个性,也许是因为他确信:整个自然界充满了不朽 的宇宙精神,在一切事物中都体现出所谓“神灵”的存在,大自然的 风光有治愈人们心灵创伤的能力。他的名作水仙正体现了这种 思想。以下是这首诗的最后两段: 湖面的涟漪也迎风起舞, 水仙的欢悦却胜似涟漪; 有了这样愉快的伴侣, 诗人怎能不心旷神怡! 我凝望多时,却未曾想到 这美景给了我怎样的珍宝。 从此,每当我倚榻而卧, 或情怀抑郁,或心境茫然, 水仙呵,便在心目中闪烁一 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 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 和水仙一道舞踊不息。 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真正的思想:大自然中的美景不仅有治 愈人们心灵创伤的能力,而且深深铭刻在诗人心中的自然美景在 回想过程中还可以时时刻刻给痛苦的心灵带来欢乐。这种直率的 表达方式在华氏的诗作中很常见,然而却与王维诗中含蓄的意境 表达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3 结束语 除了本文中所讨论的以上两个主要原因之外,造成王维与华 兹华斯诗作中不同意境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不同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注重逻辑关系的分析性的思维方式,而中国 人则偏向于内向型的直觉思维,他们都对中西诗学产生了直接而 重大的影响。另外,不同的语言特征对诗歌意境的表达也会产生 影响。西方文字是拼音文字,每一个字母必须置于句子结构中,才 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它必须十分注意仔细分辩语法与词性,注 意时态准确,概念清晰,所以西方语言长于细致的分析和演绎推 论;中国文字则是以形为主的表意文字,不太注意仔细分辨语法和 词性,没有精确的时态、单数和复数与词性的区分。西方语言虽长 于精细的分析演绎,但却未免缺乏形象美感,而中国文字虽不长演 绎分析,却富于形象的美感,往往让人在生动而具体的形象中领悟。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因素外,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对诗歌 意境的表现造成影响,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无法一一赘述。总 之,王维和华兹华斯的诗歌意境在一定层次上有相似之处,但二 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就像两棵不同的树上开出的两朵相似的 花,有着相似的颜色和外形。所以,将二者的诗称为“异树同花” 未免有失偏颇,容易造成误解。总的来说,造成两者在本质上不同 的根本原因就是两者所根源的文化不同。 ( 责任编辑彭熙) 、! 多八! 分! 多乱! 多“! 多“! 多式! 乒乱! 多h 竺多 ! 多h ! 乡h ! 手八曼多乱蜍哈竺多式给! 多h 纷纷! 多八! 乒卜竺多乱! 多乱! 多乱! 乱! 多卜纷纷蛉 ( 上接第1 4 1 页) 时代文学研究的社会历史批评模式的建立,也由此形成了现 代文学史写作的雏形。 某种意义上,胡适的红学研究对索隐派红学形成了全面的超 越,奠定了现代红学研究的显学地位。但就小说批评理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