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辅导资料】26套2011年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_第1页
【高考辅导资料】26套2011年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_第2页
【高考辅导资料】26套2011年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_第3页
【高考辅导资料】26套2011年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_第4页
【高考辅导资料】26套2011年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名校重点班总复习讲解高考语文总复习讲解(16)三、课堂检测1.(2003年北京春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闻 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 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这两首诗都是抒发_。(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2.(2003年上海春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1)(2)题甲过华清宫(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乙题华清宫(宋)杜常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注:朝元阁:唐朝宫殿。长杨:指长杨宫,汉代宫殿。(1) 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诗。(咏史)(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_,讽刺了_;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送荔枝一事 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 兴衰或兴废或更替)3.(2002年全国春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村行王禹偁偁马穿山径句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偁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D. 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解析:A、C、D三项是对诗歌的正确赏析。B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分析和“对比”之说不当,“数峰无语”是写人因眼前景色可爱而对山忘言,以上句“有声”衬托“无语”之静。(2) 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D)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解析:A项是分析主旨,但以偏概全;B项也是以偏概全;C项“渗透”之说不当。诗中先说“信马悠悠野兴长”,后说“吟余忽惆怅”,可见D分析恰当。4.(2002年上海春招)阅读下文,完成(1)(4)题。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林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蛩(qing):蟋蟀。(1) 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C)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 词中所说的“心事”指_。(希望抗金报国)(3)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知音少,弦断有谁听?)(4) 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答:_(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5. (2001年上海春招)阅读下文,完成(1)(3)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人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诗。(诗圣 律诗)(2) 从诗中_和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任意写出其中两句即可)(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_。(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四、课后练习1.阅读上面诗歌,完成(1)(2)题。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C.第三句用拟人手法,写园中树木与主人的亲密关系。D.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E.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 答: (C D C.第三句应是写园中树木不管人事。D.尾句应是写树木春来依旧开花,含蓄表达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答:_(诗人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着诗人的伤感;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完成题目。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此诗的意境特征(诗歌通过“幽草”“黄鹂”“涧边”“深树”“春潮”“野渡”“春雨”“小舟”等自然形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暮春图画,流露出诗人身在其中独有的一种喜悦之情。)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曾写道:“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你同意王国维的观点吗?为什么?答:_(同意,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作者用一“闹”字描写花满枝头吐花喷焰的景象,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春意盎然的景象跃然纸上。)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答:_。(“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使读者抚今思昔,与下文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南 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1)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_的景象,而全诗抒发了_的情感,这是运用了_的表现手法。(开阔、盎然、美丽、迷人 羁旅中愁苦悲哀、无以自遣 反衬)(2)三、四两联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试解说。(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有绝代才华,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绝句(其一)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1)诗中_二字是全诗之纲,概括地说明了诗人_的心情。(客愁 饱受乱离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2)此诗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作简要分析。答:_。(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7.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1)(3)题中吕 卖花声 怀古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1)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以_的典故反映_的历史。(2)诗人选取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者之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_,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主旨:_。(3)整个作品在_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情调沉郁悲哀,“长叹”中包含着_的复杂感情。(11.虞姬自刎 楚汉相争 12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 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 13.叙述史实 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蚕丛:传说中的开国君主,此代指蜀国。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1)本诗开篇与诗人的另一首诗蜀道难有什么不同?(蜀道难开篇感情豪放,富有气势;而本诗开篇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觉。)(2)尾联借用君平典故有什么作用?(用典委婉地启发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循循善诱,凝聚着深厚情谊,其中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9.阅读下面的唐诗,对其表达技巧或思想内容进行赏析。(任选其一)秋 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注:秋词是作者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期间写的。春朝:春天的早晨。排云:凌云。排,冲破。碧霄:碧蓝的天空。表达技巧:(开头两句,正反对照鲜明。三四两句,诗人抓住秋天晴空的特点,并用一鹤冲天加以渲染,突出一幅天高气爽的开阔图景;而诗人油然而生的诗情,也随同排云而上的白鹤直到碧霄。)思想内容:(悲秋几乎是古代诗文的传统题材。本篇首句对古人逢秋多寂寥的这种普遍现象进行了概括。次句反其意,说自己认为秋天胜过春天。全诗见不到对秋的一丝伤感,而是充满了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表现出诗人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台 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答:(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暮 江 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齐安郡后池绝句杜牧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对这首唐诗的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有人认为是一句“闲笔”,有人却认为是“极为关键的一句”,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诗予以赏析。答:_(我认为,此句是“极为关键的一句”,结合全诗看,这句虽淡淡写来,却极为重要,是全诗的关键。它不仅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而且托出尽日看雨之人,其无聊情状可想见。诗中说“看微雨”。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鸣莺、蔷薇,尤其是相对戏水的鸳鸯。此句有空灵含蓄之妙。)13.阅读下列一首诗,回答(1)(2)题闺 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取欲抑先扬的手法。)(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14.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2)题江 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知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_,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的景物,有撷取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的_心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_。(幽静 经过漂泊后 自然质朴清新)(2)“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不必强求一致,能陈述理由即可。)1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1)(2)题。清 平 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换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1)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抒发了诗人寻觅春天的迫切心情。)(2)说说本词在构思上有哪两点新奇之处。(拟人手法 想象新奇)16.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台 城 鹿 柴 韦庄 王维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这两个“空”字表现的意境不同。“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陷入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景色依旧,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17.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C)A.首联写诗人登楼远望,面对辽阔的海天和山川形势,心事茫茫。B.颔联描写了杭州成的万家灯火和水中倒映的银河,景观开阔而美好。C.颈联取“道是无情却有情”的诗意,暗含世事沧桑、人生无定的慨叹。D.尾联以欢愉的口吻诚邀好友到望海楼上来纳凉消暑。E.全诗既有登楼所见的实景描绘,又有奇妙的想象,表现了一种闲适心境。(2)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限50字以内)(主要看对表达技巧的赏析: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18.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2)题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一个“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2)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19.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如 梦 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书写的是什么事物?(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笔法谈谈你的看法。(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2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1)(3)题。早 梅齐己万木欲冻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1)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观全诗,诗人写出了早梅的什么品性?(不畏严寒,傲然独立。)(2)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人郑谷读后说:“未若一枝佳。”你认为将“数枝”改为“一枝”好在哪里?(“一枝”紧扣诗题,更能突出梅之“早”,显出梅不同寻常。)(3)诗的一、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早梅的品性?(对比,首联以“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相对照,既点明梅花生存的恶劣环境,又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秉性,同时还照应了诗题的“早梅”第四部分(2)默写名句名篇考点讲习我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传世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其中名句名篇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语言艺术的精华。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张伟明语)考试说明明确要求: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所谓“常见”,是指活用于口头,常见于报端。“名句名篇”是指那些富有生命力的经典文句和篇章。“名篇”中既有诗歌也有散文。从近几年高考来看,名句名篇默写,课内课外兼顾,诗、词、文均有涉及。如果说名句名篇默写题在1993年还是个新生事物的话,当时感到有点措手不及纯属正常,到现在就不应该感到陌生了。这种题考的是平时的积累,因此,平常学习就要加强背诵和积累,到高考前,可作些梳理,把范围缩小些。另外还要注意书写,一定要杜绝错别字。高考题例1.(2003年全国高考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1)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_,_。”(论语雍也)(2)_,_,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3) 风急天高猿啸哀,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答:(1)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2.(2002年全国高考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2)千古江山,_。舞榭歌台,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答:(1)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1998年全国高考题)写出下列名言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1)_,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2)_,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3)旧时王谢堂前燕,_。(刘禹锡乌衣巷)_。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答:(1)玉不琢不成器(2)此曲只应天上有(3)飞入寻常百姓家(4)小荷才露尖尖角4.(1997年全国高考题)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1)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2)_,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3)_,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4)寄意寒星荃不察,_。(鲁迅自题小像)答:(1)不积跬步(2)学然后知不足(3)停车坐爱枫林晚(4)我以我血荐轩辕5.(1996年全国高考题)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孟子滕文公下)(2)莫愁前路无知己,_。(高适别董大)(3)忽如一夜春风来,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业精于勤荒于嬉,_。(韩愈进学解)_,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答:(1)威武不能屈()天下谁人不识君()千树万树梨花开()行成于思毁于随(5)由俭入奢难三、课堂检测1.写出下列名言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四句)。(1)_,可以为师矣。(论语)(2)非淡泊无以明智,_。(诸葛亮诫子书)(3)星垂平野阔,_。(杜甫旅夜抒怀)(4)夫_,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5)千磨万击还坚劲,_。(郑板桥竹石)答:(1)温故而知新(2)非宁静无以致远(3)月涌大江流(4)祸患常积于忽微(5)任尔东西南北风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1)路漫漫其修远兮,_。(屈原离骚)(2)_,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3)将秦观鹊桥仙中的空缺部分补写完整。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_。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_,又岂在朝朝暮暮。答:(1)吾将上下而求索(2)人生自是有情痴(3)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_;_。(老子)(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杜甫蜀相)(3)_,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_。(杜牧江南春)答:(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3)千里莺啼绿映红 多少楼台烟雨中4.补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