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评估专题评估五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注: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2)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不能换成“见”。因为“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答案一: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词人通过回忆当年全盛时的欢乐反衬(对比)南渡后客居的悲凉,突出了沉重的爱国之思。答案二:主要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上片实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入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结尾两句又跌入悲怆的现实,表达了沉重的爱国之情。解析:此词作于建康(南京)上元(元宵)节时,表达了沉重的爱国感情。金兵南侵,转徙异乡,不知不觉又是一年的春天到了,因为小桃到了上元节即开花。从开封到南京虽然不远,但总觉得到了天涯海角一般,心里特别凄凉,不禁回忆起在汴梁时的繁华景象。花枝在皎洁的月光下是何等地婀娜多姿,宫殿晶莹剔透,云彩多么绚丽。往事恍如一场“华胥梦”。东风一吹像惊醒了似的,不禁潸然泪下。(1)首先回答能否,然后将“惊”与“见”的使用效果对比着谈理由。(2)忆当年全盛时的欢乐与南渡后客居的悲凉当然是对比衬托。2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暮春 苏轼簌簌无风花自亸。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千转柁。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注,我思君处君思我。注: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参考答案:(1)亸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2)虚写(或“想象”)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解析:上片主写暮春,微露惜别之情,“照坐”的“坐”,点出话别之题旨。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病相怜,友情深厚。“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一句是作者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这两句,便见作者对行人神驰心系之情。“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上句用楚辞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典故,表达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愿望。东坡与公择因反对新法离开京城出守外郡,情怀郁闷,已历数年,每思还朝,有所作为,但局面转变,未见征兆,他们四方流荡,似了了无期,所以有“飞魂”之叹。“飞魂”与“楚些”是倒装,求其语反而意奇。“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回文,有恳切浓至的情思,也是对前面“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的深情想象的一个照应。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问题。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横空老鹤南飞云,带得钟声到海幢。注:艭:小船。海幢:即海幢寺。(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参考答案:晚:归艘、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题目中关键字的理解,要结合诗句分析。(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参考答案:“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中关键字的理解,要点明它在全诗中的作用,并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注,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参考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了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解析:首先从题目及整首诗歌中把握诗歌大意,诗歌是作者在邯郸驿馆的思家之作。其次回答赏析诗句的题目的原则是要始终扣住诗句来回答问题。对诗句中的名词要关注,将其作为意象来把握其中的关系,自然地引申出对作者心情的评价。(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诗的语言质朴无华。解析: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眼前的孤寂之情是实,家人围坐之景是虚,是作者头脑中想象的景象,回答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展开。语言明白如话,是白居易诗作的典型风格。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一水:亦作“二水”。(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解析: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解析:结合作者的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该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比成浮云,是他们遮住了自己望穿长安的眼。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注: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1)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参考答案:(1)本诗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如开头一句用一“老”字,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由眼前的水波联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丽的湘君竟一夜之间愁成了满头白发。后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醉酒后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自己所做的梦,也有了体积压在船上,也压在星河之上。所以有太白遗风。(2)不矛盾。写对美好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衬托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二句情趣有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解析:(1)题考查表达技巧。需要弄明白“太白遗风”的内涵是什么,“太白遗风”是指李白浪漫主义的手法。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南宋)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注: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乘舟沿江东归途中。累:无罪被迫而死。杜若:一种芳草。来源:高&考%资(源#网(1)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2)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参考答案:(1)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初上,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天际。(2)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解析:第一问考查景物形象,要使用优美简练的语言描绘画面。第二问考查情感,注意审题,抓住“吊古伤今”等关键词去阐发。“古”指哪位故人,结合诗句中“沅湘”“沉累”“离忧”“杜若”不难判断出是屈原。结合注释及词人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便可知道伤今的内容。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来源:K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注。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谢将军:镇西将军谢尚。谢尚镇守牛渚时,偶遇家贫的袁宏诵诗,十分欣赏,邀请他彻夜长谈,从此袁宏名声大振。(1)这首诗中的“空”字对颈联的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针对这首诗尾联的内容,具体谈谈诗人的无尽情思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参考答案:(1)“空”字是“白白地”“无用地”的意思,强调对谢将军的怀念是毫无用处的。这个“空”字统领了颈联的内容。颈联指出,“我”也能像袁宏那样高吟好诗,可是没有谢尚那样的人来听,感慨当世不再有谢将军那样的爱才识才之人来赏识“我”的才华,与颔联的“空”呼应,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叹息。(2)尾联想象次日一早扬帆远去、落叶纷纷的情景,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凄凉寂寞,体现无尽的伤感之情。解析:(1)答此题,要了解律诗首、颔、颈、尾四联的名称,不知何为颈联,便容易将“空”字误放在第二联中去分析。(2)可调动自己的想象,想象作者想遇知音而无人赏识,不得不挂帆远去的心情。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南海旅次 曹松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1)这首诗抓住了哪些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金圣叹称赞首联两句“忽然快翻远望当归旧语,成此崭新妙起”(圣叹批唐诗甲集),请说说“妙”在何处。参考答案:(1)描写故园来书、早角吹霜、残潮荡月(或登高、家书、戍角、残潮、月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乡思)。(2)一般写思乡多写登高远望,而作者却说“忆归休上”,以免引起归思泛滥,不易裁断。如此翻新的写法,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解析:羁旅行愁之苦,那是古代交通不便而催生的一种恒常情愫。屡试不第,长期流落他乡的曹松滞留南海,内心之中一直为归思所折磨。新春到来之时,归思更是有如泉水,重涌心头。百感交集之际,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思归之作。首联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颔联巧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颈联展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清景色。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在景色的描写之中,融进了作者连年羁留南海所产生的了无终期的归思。尾联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诗人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注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2)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淡远超逸的心境。(2)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解析:第一问考查把握作者情感。关注注释明确身份(隐士),关注题目明确登山时间(半夜),通过描写“寻幽”“攀松”“到无人境”“听箫声”等行为表现出作者清净闲散的雅兴和淡远超逸的心境。第二问考查表达技巧中侧面描写和以动衬静手法。第二句写山高,三、四句写幽静。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秦楼月 向子諲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注: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作简要赏析。(2)这首词和柳永的雨霖铃都运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表现了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悲切之情。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2)向词表现的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之情,柳词表现的是离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解析:第一问告诉作者的情感,相当于一个观点,应结合诗句予以佐证,其实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二问比较向词与柳词的情感,结合注释及相关背景即可作答。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生查子 贺铸风清月正圆,信是佳时节。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心将熏麝焦,吟伴寒虫切。欲遽就床眠,解带翻成结。注:熏麝:熏炉中的香料。寒虫:蟋蟀。(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指出“心将熏麝焦,吟伴寒虫切”两句中用得最精彩的两个字,并作简要赏析。(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曾说:“贺老(贺铸)小词工于结句,往往有通首渲染,至结处一笔叫醒,遂使全篇实处皆虚,最属胜境。”请分析这首词最后两句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参考答案:(1)“焦”和“切”两个字。主人公本想点香吟诗以遣愁情,然而“熏麝”反而使心同香一样焦,吟诗声则与虫鸣一般凄切,极写心情之焦愁与凄苦。“焦”“切”语意双关,触景生情,意趣和谐。(2)本想尽快睡觉来摆脱思念之苦,但心乱无绪,解带时反而结成了死结;以动作写心情,化平淡为神奇。形象而又含蓄地表达出内心的愁苦和烦躁,构思巧妙,语浅意深。13阅读下面一首元词,回答问题。鹧鸪天 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1)综观全词,“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词中用了哪几种手法写“心事”?(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三句在景物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1)“心事”具体指:想家,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写“心事”的手法:用去年团圆的欢乐与今年分离的痛苦作对比写“心事”;用“两鬓秋霜细有华”“儿女团圆夜煮茶”的细节来描写“心事”。(2)动静结合。“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通过写黄昏明丽的景物来渲染气氛。写景由远及近。1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浣溪沙 周邦彦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一番春信入东郊。闲碾凤团销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注:江皋:江岸。凤团:是宋时一种名茶。(1)前人评此词第二句“颇含画意”,试作具体分析。(2)本词抒情优雅细致。请结合下片中的某个词语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1)“云鸠”云色如鸠,绘出乌云墨黑;“拖雨”则贴切状出乌云翻滚过后下雨的情景。生动而形象地画出春江烟雨图。(2)一“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方才一晌短梦,竟大有难以遣除了却之愁,故须饮茶以消其一份梦后的惘然。下句写燕子垒巢。燕子不辞辛苦飞来飞去,一次又一次衔泥而来,眼看着就渐渐营造成了新巢。燕子极忙,词人则静。句首下一“静”字,暗示的实是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悲哀,隐约见于此二句之言外。结句转为室外。“又移日影上花梢”,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句首下一“又”字,则日日空对春光之意亦隐然可见。挽合下片三句首字所下之“闲”字、“静”字、“又”字,词人心头不忍时光白白流逝的愁怨不难体味。这种淡淡的哀怨,实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情绪,而词中表现得极精微、含蓄。解析:第一问理解“颇含画意”考查的是意境,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抓住关键词“云鸠”“拖雨”去体味。第二问明考感情,实考炼字,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往往是情感的凝聚点,如“闲”“静”“又”等词传神地表达出作者淡淡的哀愁。1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完成后面的题目。寄陈伯玑金陵 (清)王士禛东风着意吹杨柳,绿到芜城注第几桥?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注:芜城:在金陵附近,作者当时在扬州为官。(1)作者在诗中巧妙地选用了“东风”“杨柳”等意象,请问表达了何种情怀?(2)本诗的表现手法较为突出,请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不超过60字)参考答案:(1)作者通过写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深沉的思念之情。(2)(示例)象征手法:杨柳历来是传统文化中的寄寓情思之物,“梅花落”之类的笛曲也常用来表达相思相忆,“杨柳”“残笛”实际是情谊的象征。声色兼具:杨柳绿遍大江南北,柳绿弥漫开来,恰如诗人的思念也弥漫开来,加以诉诸听觉的“残笛”,声色交感,尤让诗人不堪思念感怀。角色的转换:既写自己折柳寄情,也写到隔江传来的“残笛”,让鉴赏者觉得那是友人在彼岸的呼唤。角度的变化使得意境更丰富。境界的营造:东风、杨柳、残笛、潇潇湘雨、开阔的江面,这些意象组合起来,烘托出诗人的怅惘和思念。来源:高&考%资(源#网解析:第一问考查情感,把握意象“杨柳”的含义,“柳”谐音“留”,多表达离愁别绪;第二问考查多角度鉴赏,主观性较强,发挥余地较多,可以从艺术手法入手,可以从意境着手等,能够自圆其说即可。来源:高&考%资(源#网16阅读下面两首唐人边塞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塞下曲 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1)这两首同为边塞诗,但感情基调不同,王诗_,许诗_。(2)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战争”,试结合诗歌分析其情感态度的异同。参考答案:(1)高昂雄浑(感奋)凄婉哀伤(感伤)(2)同:王诗“人未还”、许诗“半不归”都表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悲苦。异:王诗表现的是秦汉以来人们的共同悲剧,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刻同情,同时也抒发了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许诗选择了一个战士的典型性的情节(即“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以少总多,突出战争的悲剧性,使人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声谴责。(意思相同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边塞诗的比较鉴赏。把握两首诗的感情基调,需了解王昌龄和许浑生活的时代。由于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代,故王诗多洋溢着高昂雄浑的激情和爱国热情;而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帝国已日益走下坡路,许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基调是凄婉、哀伤的。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情感的异同。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 石柔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1)首句中“轻黄”一词用得恰当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这首诗的构思历来为人称道,请简析其构思的巧妙之处。参考答案:(1)“轻”为重量,“黄”为颜色,这是用感觉来修饰视觉,因为浅淡的颜色会让人觉得分量很轻。这里“轻黄”借代初春新生的柳叶,与“弄”搭配,刻画出柳枝在春风里袅娜摇曳的动态。(2)这首诗构思的巧妙之处在于诗人不从本身起笔,而是借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特点比拟自己往来赴任、离家别园,这就化虚为实,把羁旅乡思溶化在具体的形象之中。(如答“托物喻人”“比喻”也可以)更巧妙的是,在比拟中用了比较,语意上更进一层,更加突出了诗人的离情旅思。解析:第一问考查炼字,弄清“轻黄”代指“杨柳”,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从视觉和感觉上写出了初春新生柳叶的特点。第二问明考构思,实际是考查“借物喻人”“化虚为实”的手法以及情感。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杨花”的内涵,春光将逝,随风飘散的杨花又是如此无靠无依,极易引起诗人的伤春情怀并自叹自怜,诗人自叹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而自己的流落生涯却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参考注释便可把握情感。1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江天暮雪 (元)陈孚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来源:K(1)“千崖暮如晓”一句最值得后人称道,它描绘出什么意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本诗描写的是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为何要写渔翁的活动?参考答案:(1)写出了暮天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在诗中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暮”字,又为后面写人的活动提供背景。(2)隐透出“暮雪”的影响,突出大雪的弥漫和渔翁对处境的反应,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感与纵深感,动静相间,意境高旷。解析:(1)可结合“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来想象“暮如晓”的情景,注意叙述语言的简洁、准确。(2)可从人的活动对表现诗的意境的作用这一角度去分析。来源:高&考%资(源#网1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菩萨蛮 舒亶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注,西江潮欲平。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注: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大意对即可)(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大意对即可)解析:(1)“催”之急更见“留”之切,所以答题时可从与“留”的对比中去分析其表达效果。(2)从情与景的关系上去分析,一是要写出词作表达的感情,二是要写出这一感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出来的,要突出其“思致”。2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苏幕遮草 梅尧臣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注:庾郎:南朝梁代文士。这里借指一般宦游的才子。春袍:即青袍。宋代刚入仕的年轻官员的装束。(1)这首词写草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上下阕各写出了草的什么特点?(2)欧阳修认为梅尧臣的诗词在艺术上常常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六一诗话)。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这一特点。参考答案:(1)绘形绘色。这首词用“平”“烟”“萋萋”,描写出草的形态;用“碧”“嫩”“翠”,描写出草的颜色。对比、衬托的手法。词人在上下阕分别写草色的“碧”“嫩”,和“翠色和烟老”形成鲜明的对比。(2)词中抒写了作者初仕时的得意情态和后来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心情,但都非常含蓄,只是在精心描绘的意境中微微透出,让读者于诗外揣摩得之。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第二问要答出“碧”“嫩”和“萋萋”“翠色和烟老”等特点。(2)要写出词作要表达的“不尽之意”是什么,又是如何于“言外”表达的。2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京口月夕书怀 林景熙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1)首联中的“凉”字,写出了诗人深切的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凉”的?通过写“凉”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的内容作简要的分析。(2)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诗意。请简要说说两者的异同之处。参考答案:(1)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抒发了作者旅居他乡愁苦悲凉(或苦闷、凄凉等)的心情。(2)两联诗句均借萧飒的秋天之景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在外、沦落他乡的孤独悲凉之情。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非常郁闷这层意思,把感情写得含而不露;杜诗则流露了自己多病之躯孤独登台的凄苦,“悲”“独”二字尤为传神。解析:第一问考查虚实结合的手法。景为实,情为虚,写天气之凉,更写心境之凉。第二问联系杜甫诗句比较鉴赏两联诗包含情感的异同,林诗的情感更含蓄一些,杜诗的情感更直白一些,更令人感到悲切,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悲”和“独”。2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鹧鸪天 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1)上阕写景,请就作者写景角度的变化作简要分析。(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主要从远眺近观、仰视俯视,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赏析。(要有角度,有分析)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国际市场营销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 乐器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老年康复考试题及答案
- 电声器件制造工抗压考核试卷及答案
- 有色金属配料工技能操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课件无法预览的原因
- 咖啡制作考试题及答案
- 掘进支护考试题及答案
- 反射炉工协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警示教育考试题及答案
- 体育模拟上课培训课件
- 2025年秋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标准件供货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广东茂名信宜市总工会招聘社会化工会工作者4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纳税申报流程课件
- 2025年在线少儿英语培训行业当前发展趋势与投资机遇洞察报告
- 石油管道保护施工方案
- 循环水泵设备安装方案详细指导
- 华中数控车床课件
- 行政会议接待分工方案(3篇)
- 《水力学》课件-第4章 水动力学基础(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