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地方标准】db11z 384.14-2008 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14部分 手持移动终端联接技术要求(国内外标准大全) .doc_第1页
【DB地方标准】db11z 384.14-2008 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14部分 手持移动终端联接技术要求(国内外标准大全) .doc_第2页
【DB地方标准】db11z 384.14-2008 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14部分 手持移动终端联接技术要求(国内外标准大全) .doc_第3页
【DB地方标准】db11z 384.14-2008 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14部分 手持移动终端联接技术要求(国内外标准大全) .doc_第4页
【DB地方标准】db11z 384.14-2008 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14部分 手持移动终端联接技术要求(国内外标准大全)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35.240.01m 63db北京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db11/z 384.142008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 14 部分:手持移动终端联接技术要求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imag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part14: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mobile terminals networking in imag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2008-05-28 发布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1/z 384.142008目次前言. ii引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3.1 手持移动终端.13.2 移动终端图像接收.13.3 公众无线数据通信网络.13.4 gsm .23.5 cdma 无线系统.23.6 3g 移动通信系统.23.7 wap.24 缩略语.25 移动终端图像接收参考模型.25.1 系统参考模型图.25.2 系统参考模型图说明.35.3 移动终端视频接收流程.46 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技术要求.66.1 功能要求.66.2 主要性能要求.67 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技术要求.77.1 基本功能.77.2 协议要求.77.3 主要性能要求.77.4 视频格式转换及封装要求.87.5 视频流传输的质量控制.88 手持移动终端性能要求.88.1 硬件性能要求.88.2 系统软件性能要求.98.3 支持服务要求.9idb11/z 384.142008前言db11/z 384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 1 部分:总体平台结构; 第 2 部分:视频格式与编码; 第 3 部分:通信控制协议; 第 4 部分:传输网络; 第 5 部分:图像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 第 6 部分:图像存储与回放要求; 第 7 部分:工程要求与验收; 第 8 部分:危险场所的施工与验收; 第 9 部分:图像资源及系统设备编码与管理; 第 10 部分:图像采集点设置要求; 第 11 部分:控制权限分类与管理; 第 12 部分:图像采集区域标志的设计与设置; 第 13 部分:图像信息存储系统; 第 14 部分:手持移动终端联接技术要求; 第 15 部分:软件质量评价方法; 第 16 部分:视频图像字符叠加要求; 第 17 部分:运行维护要求; 第 18 部分:系统平台技术要求。本部分为db11/z 384的第14部分,规定了手持移动终端接入图像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联接技术要求 及其性能要求。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市公安局、北京泰 可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声迅电子有限公司、亚太安讯网络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富盛星电子有 限公司、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信息产业部第六电子研究所、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研究所。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杨栋梁、娄健、杨树林、宋国建、吕元元、杜振洲、姚世全、王小平、周巧霖、宋银芳、余和初、马新风、李刚。iidb11/z 384.142008引言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意见(京政发200617号)文件精 神,以本市应急指挥部门目前使用的图像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并考虑数字图像信息系统建设的实际需 求,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信息办牵头组织开展了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 范的编写工作。编写组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信息办等政府管理部门、技术 研究机构与图像信息系统相关企业组成。本标准作为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的组成部分,初步构建了图像信息管理平台利用公众无线数据 网络实现图像资源调用的技术框架,对图像信息管理系统与手持移动终端之间联接的关键环节进行了规 范,对移动终端图像接收相关的主要设备提出了技术要求。iiidb11/z 384.142008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 14 部分:手持移动终端联接技术要求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图像信息管理系统中,通过公众无线数据通信网利用流媒体转发方式进行移 动终端图像接收的技术要求,对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和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与无线网关的接口、 与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功能关系行了规范,并对手持移动终端的性能进行了规定。本标准适用于手机、pda 等手持移动终端进行图像接收的系统设计和验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合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 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合于本标 准。db11/z 384.1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总体平台结构3gpp ts 26.233transparent end-to-end packet-switched streaming service (pss); general descriptionrfc 3550rtp: a transport protocol for real time applicationsrfc 3551rtp profile for audio and video conferences with minimal controlrfc 2326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rtsp)rfc 2327sdp: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3术语和定义13.13.2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手持移动终端指手持的移动通信设备,包括手机、pda,不含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电脑。移动终端图像接收指利用手持移动终端通过公众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接收特定场所图像的过程。3.33.4公众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指支持手持移动终端通信的无线网络系统,包括 gsm/gprs、cdma、td-scdma、wcdma 等。db11/z 384.1420083.5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cdma 无线系统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为码分多址,是由多个码分信道共享载频的多址连接方式。cdma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结合多址连接、扩频通信、蜂窝组网等典型技术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63g 移动通信系统3g 是 3rd generation 的简称,指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相结合的新一代移动 通信系统,即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7wap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是移动 internet 应用程序的标准通信协议。它的主要设计目标是为移动设备访 问 internet 提供一种开放标准。4缩略语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 sdp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会话描述协议 rtp real time transport 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 rtsp 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实时流媒体协议rtcp real time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实时传输控制协议uaprof user agent profile, 用户代理档案msisdn mobile subscriber international isdn/pstn number,移动用户国际通用的isdn/pstn 号码imsi 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5移动终端图像接收参考模型5.1 系统参考模型图手持移动终端接收图像的系统参考模型如图 5.1 所示。25.1 手持移动终端接收图像的系统参考模型db11/z 384.1420085.2 系统参考模型图说明5.2.1 系统平台系统平台指 db11/z 384.1 中所定义的各级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具备用户管理、视频流调度、视频流转发、视频存储等主要功能。5.2.2 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是系统平台向无线网关提供流媒体转发的设备,接收系统平台发送的数字视 频流,并将其转换成适合于手持移动终端上播放的视频格式;按照需求可将同一路视频流复制,提供给 多个用户。5.2.3 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是系统平台移动用户接入和接收视频的管理设备,对手持终端用户进行初始鉴权,并对视频调用进行管理。5.2.4 网关网关主要完成公众无线数据通信网和图像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协议转换、完成手持终端与系统平台之间的通信链路建立和数据包的收发。3db11/z 384.1420085.2.5 无线网络无线网络是指公众无线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它涵盖网关与手持移动终端之间的所有设备及网络。5.3 移动终端视频接收流程5.3.1 请求与视频接收过程手持移动终端用户发起请求与视频接收过程如图 5.2 所示。图 5.2 移动终端发起与视频接收流程请求和视频接收过程描述如下:1) 手持移动终端用户向网关发出进入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查看视频图像的请求。2) 网关将手持终端的特征信息(如 uaprof)、用户标识信息(如 msisdn/imsi)、ip 地址加入到 请求中,并将请求转发给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3) 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对用户进行初始鉴权,将初始鉴权通过的用户请求信息转发给系统平台。4) 系统平台对用户进行鉴权,鉴权通过后,生成授权可观看的视频资源列表,并将其转发给移动 终端管理服务器。5) 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将视频资源列表通过网关发送给手持终端。6) 用户选取视频资源,将请求通过网关发送给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7) 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根据该视频资源使用情况做分发处理,将视频资源请求发送给系统平台,并规定视频资源的转发路径。如果该视频资源正在使用,将视频资源定位信息直接转发给终端。8) 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将视频资源定位信息直接转发给终端4db11/z 384.1420089) 系统平台根据视频资源请求,通知调度服务器将所选取的视频资源连接到指定的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将收到的视频流进行格式转换和格式封装。10) 终端根据视频资源定位信息,从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获取视频流。5.3.2 鉴权未通过处理流程手持移动终端用户请求鉴权未通过的情况有以下两种,处理流程如图 5.3 所示。图 5.3 移动终端鉴权未通过流程1) 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对用户进行初始鉴权,若初始鉴权未通过则拒绝该请求。2) 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对用户的初始鉴权通过后,将用户请求信息转发给系统平台进行鉴权。系 统平台鉴权未通过则拒绝该请求。5.3.3 结束视频查看流程手持移动终端视频查看结束分为正常结束和非正常结束两种,流程如图 5.4(a)和 5.4(b)所示。正常结束视频查看流程描述如下:1)用户向网关发送结束视频查看请求。2)网关将该请求转发给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3)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将终止视频查看请求转发给系统平台,要求终止视频流转发;同时终止移 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的视频流转发。4)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发送视频已停止的信息给终端用户。用户收到停止视频信息后,可以选取其它视频资源或断开网络连接,退出系统。非正常结束视频查看情况描述如下:1)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侦测到视频流传送中断,告知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请求系统平台终止5db11/z 384.142008视频流转发。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发送视频已停止给终端用户。用户收到停止视频信息后,可以选取其它视频资源或断开网络连接,退出系统。2)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侦测到移动终端通信连接中断,请求系统平台终止视频流转发,同时终止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的视频流转发。图 5.4(a) 移动终端正常结束视频接收流程图 5.4(b)移动终端非正常结束视频接收流程6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技术要求6.1 功能要求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位于网关与系统平台之间,是系统平台移动用户接入和接收视频的管理设备。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和系统平台之间的通信,遵从 tcp/ip 协议。实现对手持终端用户进行初始鉴权功能、视频调用的管理功能和处理手持移动终端的非正常通信中断的功能。视频调用的管理功能包括:处理视频资源调用申请和视频资源结束申请;分配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 器,通知系统平台将需转发的视频资源发送到指定的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对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 进行流媒体转发及中断控制,应具备对多台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的调度能力。6.2 主要性能要求6db11/z 384.1420086.2.1 对手持移动终端的初始鉴权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从网关发来的手持终端请求中获取用户身份、号码信息,判别是否属于合法用 户,将转换后的用户身份信息转发给系统平台,用以对用户的最终鉴权。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自收到网 关请求至完成初始鉴权的总时延不得超过 100ms。6.2.2 平台鉴权结果转发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向系统平台发送用户鉴权请求,在收到系统平台用户鉴权结果后,完成格式转 换并转发给网关,处理时间不得超过 100ms。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向系统平台发送用户鉴权请求,如在 2 秒以内未收到平台的响应时,应向终端 发出提示信息。6.2.3 对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的管理要求应具备对多台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的调度管理能力,要求系统平台将需转发的视频资源发送到指 定的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或根据平台提供的视频资源地址,向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发送控制命令, 使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获取视频源。控制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对视频转发的启动和停止。7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技术要求7.1 基本功能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基本功能是执行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的视频转发命令,接收系统平台发送的 压缩视频流或从系统平台获取压缩视频流,将视频流转换成适合于手持移动终端上播放的视频格式,完 成视频流的转发。7.2 协议要求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与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系统平台(包括平台转发服务器、前端编码设备及其它转发设备)的连接遵从 tcp/ip 协议。 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和网关之间的通信,遵从相关协议。 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按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的指示经过网关向终端传送视频。传送控制应服从国际标准 rtsp (rfc2326),媒体包承载传输应符合国际标准协议 rtp(rfc3551)。7.3 主要性能要求7.3.1 直接转发视频流时延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在不进行编码格式转换的情况下,自收到视频流到转发至网关的总时延不应超过 100ms。7.3.2 视频格式转换时延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应能将视频流转换成 7.4 节所要求的格式。视频编码格式转换的总时延不应超过 500ms。7.3.3 格式封装时延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应将视频数据包封装成 7.4 节所要求的格式。格式封装的时延不应超过500ms。7db11/z 384.1420087.4 视频格式转换及封装要求7.4.1 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应向移动终端发送压缩的数字视频流,其编码格式应符合 h.264、avs或 mpeg4 sp/asp 等标准。7.4.2 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向移动终端发送图像的分辨率应不小于 qcif(176144)。7.4.3 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向移动终端发送图像的帧率应不小于 5 帧/秒。7.4.4 视频流采用 3gpp 封装格式。按下述方式封装视频流数据。application controlcommands(应用控制命令)+ sdpaudio data(音频数据)video data(视频数据) sender / receiver reports(收 发器报告)rtsprtp/rtcptcpudpipradio link/data link(无线连接/数据连接)physical layer(物理层)7.5 视频流传输的质量控制7.5.1 移动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应配备适当的缓冲区对发送给无线网络的视频流进行缓存。缓冲区的大小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