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证分析及启示.doc_第1页
二战后日本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证分析及启示.doc_第2页
二战后日本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证分析及启示.doc_第3页
二战后日本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证分析及启示.doc_第4页
二战后日本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证分析及启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战后日本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证分析及启示第47卷第3期广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vo1.47no.32011年6月journalofguangx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june,2011二战后日本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证分析及启示张志新,李亚,薛翘(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淄博255049)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仅仅是通过gi进技术来实现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优质的本土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状况不仅决定l进技术的先进程度,影响;l进技术吸收能力,而且还与;l进技术效用发挥密切相关.借鉴二战后日本技术进步的成功经验,我国在实施科技发展支撑计划时,惟有通过提高国民素质,培植创新能力以及发挥人才资源效用等人力资源开发策略,中国创新型国家发展目标才能实现.关键词二战后;日本;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开发;启示中图分类号fii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ol一6597(2011)03008505二战使日本经济社会遭受重创.战争结束时,如果简单评价1945年夏的日本经济,一面是已经毫无价值大量的战争用生产设备残骸,歪歪斜斜;另一面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民众,东逃西窜.,1但从1950年起,日本开始实施科技振兴计划,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际技术扩散,快速地实现技术赶超.到2o世纪8o年代,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平都已经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部分工业技术甚至已有所超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技术强国.在技术决定经济发展的今天,研究二战后日本技术进步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早日实现.二战后日本的技术进步使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认为,只要引进世界上最尖端,最前沿的技术,国家的技术进步就可以实现跳跃式发展.其实,日本的技术进步,是基于本国人力资源状况基础上高效率循序渐进式的技术引进,而不是脱离本国人力资源状况跳跃式的技术引进.人力资源在国家或地区技术进步中的作用可以归因于以下几点:(一)人力资源状况决定引进技术先进程度.日本的技术引进,看起来是全面开花,但实际上沿着从低级到高级,从传统产业部门到新兴工业部门,从通过引进设备来引进技术到通过购买专利来引进技术这样一条路子走下来.21.日本选择这条技术引进道路主要是立足人力资源状况.战后初期的5o年代,日本社会的人力资源质量普遍不高,主要通过引进设备来引进技术;6o年代,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全体国民的教育水平,日本加大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70年代,日本教育事业和职业训练稳步发展使日本人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日本技术进步一方面依靠引进专利技术,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自主研发工作.建立在人力资源状况基础上的技术引进可以快速促进国家的技术进步譬如,日本东洋人造丝公司从美国杜邦公司引进技术所生产的尼龙,从1953年就开始打入国际市场,到1960年与电视机,晶体管收音机并列为新的主力出口商品之一.黑白电视机生产上,日本引进技术之后也只用四五年时间,其质量就达到欧美水平,在20世纪6o年代成为欧美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二)人力资源质量影响引进技术吸收能力.人力资源开发在一定意义上是通过投资(时间,金钱等)使得人的能力或技能得到提高,增强其资本属性.国际竞争主要是人才和科技竞争,技术由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得到世人的普遍认可,但是技术输入国家或地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需首先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实现由简单模仿到创收稿日期2010一ii一20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政府配套政策研究(09bjy068);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配套政策研究(o6cjjol3).作者简介张志新(1976一),男,湖北黄冈市人,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农村经济研究;李(1985-),男,山东菏泽人,山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薛翘(1986一),女,山东泰安人,山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85新扩散等环节来达到技术进步的目标.沈坤荣,耿强(2001)选取了我国1987-1998年分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自然对数(lng)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中以各地区每年的高校人数比例(h)代表人力资本存量,经检验发现,人力资本存量在模型中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但是外商直接投资流量比与高校人数比的乘积和lng呈正相关的关系.这表明,对我国经济有增长效应的,能够带来技术扩散的fdi一般要求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少对于fdi技术扩散效应的发挥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力资本不仅仅影响一国内部经济增长,同时也与技术外溢等存在良性循环关系.达塔和莫塔迪(dattamohtad,2003)发现人力资本贫乏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只能模仿,而人力资本禀赋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可以创新.33以上一正一反例子说明了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素质状况决定了引进技术吸收能力的强弱,甚至引进技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根本不起作用.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力资本制约技术外溢效应的形成.4zl(三)人力资源配置左右技术引进效用发挥.东道国从引进技术获得技术溢出效应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东道国拥有良好训练的人力资源.邓宁(dunning)的折衷理论认为,决定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技术外溢有两个因素:一是跨国子公司的产品所处周期;二是东道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其中包括熟练劳动和管理人员的可获性.如果东道国的劳动力素质和跨国公司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就会加大跨国公司的技术进入成本.据统计数据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在技术合同数还是在合同金额上都远远低于东部地区.2005年,从合同数看,东部地区同国外签订引进技术合同数为8316项,占全国的83.99,比中西部之和还多6960项;从合同金额看,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合同金额为1326187万美元,占全国的69.64,是中西部两地的5.2倍.5东部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宽松的制度环境是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有利条件,但致使东,中,西部地区在技术引进及其扩散效应发挥最为根本的是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及其合理配置.通过技术引进来实现技术进步不但从静态上提高了中国的技术存量,更为重要的是在动态意义上促进了中国人力资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但是中国不均衡的人力资源配置是中国各地区在引进技术实现技术进步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的原因之一.技术进步提高战后日本的劳动生产率.1955861973年间,国民经济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60%,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80,远远高于美,德,英,法,意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奠基人舒尔茨指出,二战后联邦德国和日本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恢复,其基本原因就是两国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来说,没有在战火中遭到那样严重破坏.64二战后日本人力资源开发具备以下特征:(一)教育视为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手段.战后日本发挥国家,民间和个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质的人力资源.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一方面,通过教育产生知识效应,即教育能优化人的职能结构,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挥,通过教育可以增强劳动力的工作适应性并挖掘其专业潜能,直接提高其人力资本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产生非知识效应,教育能激发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进取精神,还能培养人们的自强意识,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不断学习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提高劳动者对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间接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76.因此,人力资源开发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教育,取决于教育的水平及质量状况.战后日本教育事业发展表现在多方面,仅从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比例这一指标就可以看出战后et本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如表1所示,从20世纪6o年代到8o年代初,日本政府支出的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比重的增长速度,虽不及第一位的法国的100的水平,但日本也位列世界第三,增长率为54%;到80年代,日本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仅次于苏联的8.2,与其他发达国家基本持平,为7.1%.表12o世纪6o8o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政府支出的教育经费占国民收人的比率()英国西德美国法国苏联el本19603.07.14.619707.08.64.71975.09.06.519801988.27.1资料来源:王琥生,赵军山:战后日本经济社会统计,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8年12月版.(二)规划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二战后日本历届政府在经济计划中都提出要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1957年12月制定的新长期经济计划(1958-1962年),它是战后以来首次将教育政策和计划编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如该计划的振兴科学技术部分提出:为促使引进先进技术和发展本国技术,在整顿研究开发体制的同时,要以加强高中初中小学的科学技术教育及充实研究为基本.2o世纪6o年代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年)的第三章标题为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内容是经济发展和人的能力,振兴科学技术,确立教育及职业训练制度等三个问题.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经济政策的一环,必须提高人的能力,而提高人的能力,就必须提高全体国民的教育水平.振兴科学技术的基本问题是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教育问题.各届政府都把提高人的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1970年日本制定了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197o一1975年),在创造发展的基础一项中明确提出:为了促进情报化,以人的能力开发为目的,普及有效运用电子计算机和系统思考力的新教育,造就专门技术人才,便成当务之急.总之,把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依靠教育事业发展来培养合格劳动者和造就专门人才,实现科学技术进步成为战后日本历届政府的共识.(三)能力建设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目标.能力是指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81.这是研究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起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包括德能,智能,技能和体能高度统一.人力资源开发就是不断增大人力资源的能力含量和提升人力资源的能力水平.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源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能否迅速培养有用之材,不仅取决于毕业生人数量的增加,而且与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整体提升密切相关.日本的学校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教育着重实用能力培养.譬如,在日本大学中,工学部学生为理学部学生的6倍,人文学科的学生只占总数的13.9.除此之外,日本社会还有遍布全国的庞大的学校教育网络,形成一个由企业系统职工在职教育,技术培训,职工业余教育和社会教育所组成的范围广泛,全民的,多层次的教育网络,与学校教育相连接的企业内部教育,为日本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劳动力.(四)改革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为了适应经济高速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需求,日本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为企业培养各级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战前,初级技术人员是工业学校毕业生,中级技术人员是工业专科学校毕业生,高级技术人员是大学毕业生.战后,由于将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大学或短期大学,造成中级技术人员培养空缺.因此必须改革学校体系,设立相当于旧制专科学校的教育机构.1962年日本创建高等专科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其目的是教授深厚专门的学艺,培养职业教育所必需的能力.高等专科学校的创建,不仅完善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体系,也修正了以往的单一学制,将职业高中和大学有机地连结起来.高专就业率极高,几乎是100,其中技术员占9o以上.同时,1973年2月田中内阁制订了经济社会基本计划(1973-1977年),对发展教育提出:鉴于教育的重要性,要推进整顿幼儿园,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种教育设施.,9除此之外,调整学科结构,增加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学部和学科,扩充科学技术教育,日本大学的理学部1960年为43个,1979年达89个,工学部从111个增至273个.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都加大了理工科的比重,工业高中于1958年至1959年新增设了机械,电气,工业化学等学科.大学逐渐增招理工学科学生,自1957年度开始实施增招理工科大学生8000人的计划.从1961年开始,在7到9年间,每年增招理工科大学生16000名的计划.后经修订,每年增至2万人.多种改革措施为日本技术进步做好了人力资源的储备.据统计,1956-1975年,高中升学率由51.5上升到91.9,大学与短期大学升学率由9.8上升到37.89/6.2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6o年代,约有700万名受过职业教育和技术训练的高中毕业生充实到各经济部门,成为重要的技术力量.高等教育毕业生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不断提高,1960年为6.7;1970年增至8.6;到1980年,大学,短期大学毕业生比率达到了39.1.3s4o这就保证了日本企业劳动力具有适应技术革新的潜在能力.二战后日本通过引进技术成功地实现在技术上赶超.改革开放后中国也采取了诸如以市场换技术等策略从技术先进国家引进技术,但我们未能像战后日本一样快速地实现技术进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中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足.xu(2000)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的门槛水平较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相对富裕的国家能够从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中获益,而贫穷国家却无法获得相应的利益.el1技术后发国家技术进步取决于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吸收能力严重不足阻碍了中国技术进步的历史进程.优先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是增强吸收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引进技术效应在中国发挥的迫切需要.(一)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技术进步的关键.二战后日本在技术上快速赶超欧美发达国家主要取决于全民族科技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绝非仅仅依87靠少数科技精英.因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并不完全依靠少数科技工作者或极少数科学家,而是要靠更大多数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在把引进技术与生产过程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的过程中,普通的劳动者才能发现哪些技术迫切需要,哪些技术需要改良与创新,同时也能根据国际技术的发展方向来实现技术创新.在日本几乎所有技术创新与改良都来源于生产车间的技术革新和创新部.尽管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力资源的素质显着提高,但是我国劳动者以受教育程度为代表的科学文化素质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还存在差距.到2006年底为止,我国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0a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o.71.e12所以,我国必须调整与优化教育结构,重视基础教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把教育发展转移到劳动者能力提高上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才能根据生产活动的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二)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是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通过投资于教育,健康等能促使劳动者能力提高或者通过组织和管理手段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发挥.elaj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一是人的身体素质的开发.目标是人的寿命的延长,体力的增强和耐力的提高;二是人的知识的全面开发,即通过普通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的知识水平;三是人的技能的长进,通过实践环节全面提高人的技能;四是人的创造能力最大限度的挖掘,本质在于人的创造性和创造力五是精神动力的发展,即人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的充分发挥.1.s.无论是从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还是从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都应该加大我国人力资源投入力度,以提高本国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到2005年为止,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由1990年的548.7亿元增长为2005年4665.7亿元,增长了8.5倍.12.但是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84,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40a的水平.即使表现在人力资源健康素质投资上,中国与世界差距也不小.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中国医疗支出占gdp比重略高于低收入水平国家,为5.80a;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0;人均医疗支出只有63美元,低于世界平均88水平524美元.l15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不仅不利于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也将影响我国在技术引进中对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从而延缓我国技术进步和技术自主创新的步伐.所以,千方百计增加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是提高我国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的重要内容.(三)培植国民的创新能力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内容.技术引进不但弥补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技术缺口,同时还把创新思想深深地植根于日本人的头脑中.研究的目的是发明,或是解决一个(技术)问题,而成功的开发产生了创新,即发明的生产,推广和商业化应用.el本重视研究开发的作用,但他们并不特别重视基础研究.事实上几乎一点都不做(fujimoto,1990).l1j1el本的研究开发中只含有少量研究,却有着大量的开发.研究开发在研究实验室里工作并不多,却大多在开发部,而且主要是在工厂里,大多数开发工程师都在厂里.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认为,日本的研究开发与生产的联系是非常牢固的.由于忽视生产阶段的重要性,许多西方公司在创新方面失败了.gregory教授曾指出,美国研究人员发明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sli)方面的突破性技术,但没有人能生产.不久,日本研究人员后来居上并超过他们,掌握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其实主要就是在大规模集成电路(vsli)生产工艺上作些增量上的改进.科研同生产密切的联系增加了研究开发项目实现生产制造的可能性,要把一项产品变成一个商业化的创新就不能不依靠研究者和生产者创新能力的提高.(四)发挥高技术人才资源在技术进步中的应有作用.在内生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成为了新一轮的技术因素,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了保障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后备需要,战后日本的学校还加强了技术专业教育,培养了大批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日本在引进和推广外国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支具有相当研究水平的科研队伍,加快了技术革新的步伐.1955年日本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共有6万人,到了1975年科研人员增加到39.6万人.日本科研机关在吸收和推广外国先进技术时,不仅完全消化了引进的技术,而且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使本国工业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技术进步目标时,不仅要提高广大一般劳动者的素质,而且要做好人才资源工作.如果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国外的高新技术企业自然会转移进来.针对国际技术进步的进程加快,我国还需要大量熟悉国际技术市场和各国技术发展动态的技术人才,同时,还需准确把握本国或本行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需求,才能在国际技术市场中充分发挥作用.但是,人才流失是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人才流失不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也使得中国发展中所需的人才荒问题更加严峻.但是如果创造良好的环境,宽松的政策和灵活的手段而导致人才回流,不但可以增强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而且还可能对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大大缩小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印度软件业,日本汽车业都是依赖留学人员的创造性活动而迅速成长的.所以,关注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充分利用人才回流,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已经引进技术的正常运行,还可以积累大量的隐性技术知识,使得技术引进者更能区分哪些技术是适宜的和有发展潜力的,尽快带动国内的技术开发和创新.综上所述,二战后,日本由于非常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加速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而且还在改造创新后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这使得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想模仿日本通过技术引进实现追赶策略,但是这些国家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或生产工艺之后,由于本国人力资源状况不能对引进技术或生产工艺进行消化吸收,甚至正确利用,关键性的零部件必须依赖进口,以致长期不能形成独立的生产能力,也就不能像日本一样在科技上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因此,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如果不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劳动力素质长久不能得到提高,那么我们就只能永远跟在技术先进国家后面,难以实现真正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参考文献1丁敏.日本头脑产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李公绰.战后日本的经济起飞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e3anusuadatta,hamidmohtadi,endogenousimitationandgrowth:technologydiffusionrevisitedm.philadelphiuniversity,february2003.4陈飞翔,郭英.关于人力资本和fdi技术外溢关系的文献综述口.财贸研究,2005(1).5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6美西奥多?w.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7吴书琦.宁夏教育与宁夏人力资源开发j.宁夏教育,2003(4).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王琥生,赵军山.战后日本经济社会统计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8.1o失野恒太纪念会.日本100年m.北京:时事出版社,1984.11xub.multinationalenterprise,technologydiffusionandhostcountryproductivitygrowth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0(62).12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13张志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法律保障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4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15世界银行.国际经济统计(2004)eb/ol.http:/www./tjsj/qtsj/gjsj/2oo4/t2oo6o8l8.40234589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