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三国演义》本事研究述评_第1页
(论文)《三国演义》本事研究述评_第2页
(论文)《三国演义》本事研究述评_第3页
(论文)《三国演义》本事研究述评_第4页
(论文)《三国演义》本事研究述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6 年第4 期明清小说研究 总第8 2 期1 k R e s e a r c h M i n g 蚰dQ i n gD y l l 鹏t i e sN o v e l s N 0 ,4 ,2 0 0 6 c e 鹏r a l ,N O ,8 2 三国演义本事硼究述评 韩伟表 摘要五个世纪来,三国演义的本事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2 0 世纪2 0 年 代以前、2 0 世纪2 0 年代到8 0 年代以前、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研究者在史志杂 记、小说诗文、戏剧曲艺、讲史平话、时事风尚等方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极大 地促进和深化了三国演义的研究。当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应该引起研究 界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三国演义本事研究研究史 自三国演义( 下简称演义) 行世后,就有论者对其本事原委进行了探究。 综观五个世纪的本事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 0 世纪2 0 年代以前。这一阶段对演义本事的探究方式主要 表现为传统的序跋、评点和一些文人的笔记载述;探讨思路则多以正史的通俗化 为旨归;其论断的特点是重直观感悟轻逻辑实证,多零星随感少系统分析。如明 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清李渔古本三 国志序“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和清溪居士重刊三国志演义序“悉本陈志裴 注,绝不架空杜撰”等。但该阶段也有一些颇具识见的认识。如: 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卷六 ( 罗贯中) 其人博极典籍,非特借陈志裴注,敷衍成书而已;往往正史及 注,并无此语,而杂史小说乃遇见之。清徐时栋烟屿楼笔记卷四 ( 演义) 其书组织陈志裴注及唐宋小说而成。林纾畏庐琐记 小说杂考 这些论断突破了“羽翼信史”的传统观念,视野已放延至杂史传说、唐宋小说、笔记 1 0 6 讲史乃至时俗风尚诸方面。 第二阶段是2 0 世纪2 0 年代到8 0 年代以前。该阶段最突出的成就与特点是 现代学者在现代小说观念和历史演进法、逻辑实证、社会历史批评等新理论方法 的指导下,对演义的成书过程和本事原委作了动态梳理和理论概括。鲁迅、胡 适在2 0 年代初勾勒了“陈志裴注及杂记一说三分金元杂剧一演义”的成 书轨迹,他们的许多论断和思路都为后来的研究者不断深味生发。3 0 年代前 后,郑振铎、孙楷第等利用新发现的资料,对三国志平话与演义的关系作了 细致透辟的考察,填补了成书过程的缺环。4 0 年代,李辰冬将三国故事的演变 归纳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历史与传说综合等三个时期,对各时期三国题材内 容与演义成书的作用和关系作了辩证阐发。王大错考证古本三国志演义 则排比史料以阐明每回故事之渊源,涉及三国志、史记、汉书、后汉书、 通鉴纲目等数十种史志杂记。 5 0 年代以来的研究者则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严重影响等原因,总体而言,基 本没有突破现代学者肇创奠立的宏邃堂庑。 第三阶段是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这一阶段的研究者继承并发展了现代学者 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对探源文献史料的范畴作了比较大的扩展,并对有关史料作了系统的 钩稽辑录。 就范畴而言,历史史料方面已不再局限于陈志裴注,而延伸到了后汉书、 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十七史详节、汉书、史记、左传、战国策等。 文学史料方面,世说新语、搜神记等古小说及唐诗宋词、变文、唐人小说、宋人 笔记等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戏曲方面涉足了水饰、参军戏、院本、南戏等领域;讲 史话本除“说三分”、三国志平话外,新编五代史平话、京本通俗小说、清 平山堂话本等也为学者所关注。 而史料钩辑方面的成就尤为显著。如朱一玄等编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辑 录了明以前有关三国人物故事的文献资料三百余条( 种) ;沈伯俊等编的三国演 义辞典也对演义的本事原委做了提要钩玄;许盘清等整理的( 三国演义) 与 ( 三国志) 对照本将演义与三国志、资治通鉴的有关内容作了详细比 照 。另外许多单篇论文的钩稽也颇多可取之处( 详第二部分) 。 其二,对“探源”的内涵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突破了单纯狭义的文献史料 考索排比,而拓展至小说修辞、叙事艺术、创作心理、社会思想、时代因素、文化精 神等层面。如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详细考察了诸葛亮形象由历史人物演 1 0 7 变到艺术形象的多重因子不断交合的过程;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运用历 史、逻辑和美学相统一的方法,全面梳理了三国题材演化过程中各个环节所蕴含 的文化意蕴、美学特征和创作主体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及其对演义成书的影 响;李福清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中的母题学考察也拓展和深化了演义 的溯源研究。 演义的本事研究正在由比附经史、以史衡文的考索排比向注重作者主体 性、创造性和作品文学性、艺术性、文化意涵的方向不断迈进。 下面从史志杂记、小说诗文、戏剧曲艺、讲史话本、时事风尚等方面予以概述。 ( 一) 史志杂记 l 、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 2 0 世纪2 0 年代以前,论者基本上都是把演义看成是陈志裴注的通俗化。 2 0 年代开始,这种观念才逐渐改变。8 0 年代以来,研究者对此作了比较具体的 探讨。 陈周昌指出,集“三国”故事之大成的裴注比陈志对演义的影响更大。李 福清认为,陈志突出了众多人物的某一主要特征,而“裴注保存的许多史料,为民 间说书人和罗贯中的创造性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周兆新、徐宗文考察了罗 贯中利用陈志裴注的情况和具体方法回。 9 0 年代末以来,研究视野更为宽阔。如关四平认为,陈志求真的实录精神、求 善的论断倾向、奇笔的文学色彩在史料、艺术精神、思想寄寓、表现艺术等方面为 罗贯中提供了借鉴和示范;而裴注史实纲目的情节化、人物形象的立体化、褒贬方 式的多样化则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拥刘的理论武器。 2 、资治通鉴、通鉴纲目 明胡应麟已意识到演义有参考朱熹通鉴纲目的地方( 见少室山房笔 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关羽秉烛”条) 。现代时期,演义借鉴资治通鉴 和通鉴纲目基本成为共识。如孙楷第说演义“引用史料,大抵以通鉴为 主”。8 0 年代以来的学者在前贤基础上作了具体探考。 刘知渐从文献流播的角度,小川环树通过对“董卓议立陈留王”中有关情节、 细节出处的分析,苏兴通过对张昭在赤壁之战中扮演的角色的探源,王立兴通过 版本题记和情节内容的比勘,关四平、纪德君等则从思维方式、材料整合、外在结 构体式、叙事艺术、语言风格、思想倾向、文化观念等方面,分别考察论述了演义 与资治通鉴、通鉴纲目的密切联系四。 1 0 8 3 、范晔后汉书、吕祖谦十七史详节 小川环树、李福清认为演义中苟或得曹操赠空盒后服毒自杀、“连环计”等 情节的有关细节参考了后汉书 。 长泽规矩也认为全相平话五种等早期讲史是以十七史详节为蓝本的; 小川环树也认为演义有的情节很可能是依据详节写成的。但周兆新通过考 辨,认为“三国志平话的某些情节,以及嘉靖本中相当多的情节和段落,并非来 源于详节”,但可以肯定的是“嘉靖本的论、赞、评直接引自详节”凹。 4 、史记、汉书、左传及其他 曲沐、赵清永、俞樟华等分别从英雄史观、叙事方式、人物描写、艺术风格,实 录书文和评论人物的史笔等形式、艺术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虚构等方面,具体 考察了史记对 喜剧风格对演义的影响。 关四平则立足三国戏的文化意蕴,透视了三国戏以事写心的思维方式、以雅 融俗的俯视角度、传神写意的人物塑造和悲喜交集的美学风格等对演义的深层 影响。 ( 四) 讲史平话 1 、“说三分” 宋元时,讲说三国故事已形成了专门的“说三分”类别( 宋高承事物纪原、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从有关记载可知,当时人们的同情已在刘备一方了,如 东坡志林引王彭语云,涂巷中小儿听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 曹操败,即喜唱快”。要言之,三国故事已由口头传说发展到了自觉创作的新 阶段。 2 0 世纪2 0 年代初,鲁迅把宋元“说三分”纳入到三国故事题材演化的链环中, 胡适则进一步强调了“说三分”对演义成书的重要作用,“散文的三国演义自 然是从宋以来的说三分的话本变化演进出来的”。其后一直到7 0 年代末, 1 11 基本上都是沿袭2 0 年代的观点。8 0 年代初始有学者重新作进一步探讨。 8 0 年代以来的研究者都高度肯定“说三分”对演义成书的重要作用。刘知 渐认为,较之史志,演义更重要的取材来源是宋元人的“说三分”锄。丘振声也 持相同观点,并从梁史平话等宋元话本中,钩沉了一些有关“说三分”的材料。 周兆新在8 0 年代中后期写了一系列文章,对此作了系统全面的考述。综观周先 生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演义中有三十多个故事来源于“说三分”。其 二,“说三分”提供了演义的故事主干和核心。其三, 的一个“骨架子”,后者的内容“已完全包括于此了”。演义对平话的发 展,体现在:削去了其中太过荒诞不经的事实;增加了许多历史上的真实事实;改 写了许多谬诞不经的故事;保存了一部分平话的旧事而大加增饰。此后直至五六 十年代的研究者,论断大都与郑氏同。 八九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者,在肯定平话对演义成书的重要作用的基础 上,努力尝试从不同角度作新的探讨。如叶胥等认为平话为演义的总体结 构、情节线索和人物塑造的基调提供了蓝本。李福清从史诗母题的角度,考察了 、胡适三国志演义序。 下文所引鲁迅、胡适的观点、引文均出自此两文,不再注明。 参见郑振铎三国志演义的演化,小说月报2 0 卷1 0 号( 1 9 2 9 年) ;孙楷 笫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传通俗演义,文史1 卷2 号( 1 9 3 4 年) 。下文所引郑 振铎、孙楷第的观点、引文均分别出自此两文,不再注明。 李展冬三国故事的演变,读书通讯1 9 2 0 期( 1 9 4 1 年) 。下文所引李 展冬的观点、引文均出自此文,不再注明。 王大错考证古本三国志演义,上海东方图书馆1 9 2 2 年版。 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8 3 年版;沈伯 俊、谭良啸编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1 9 8 9 年版;许盘清、周文业整理( 三国演 义) 与( 三国志) 对照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 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版;关四平三国演 义源流研究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李福清三国演义与民问文学传统 , 尹锡康、田大畏泽,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下文所引陈翔华、关四平、李福清 的观点、引文如分别出自这些著作,不再注明。 陈周昌( 三国志通俗演义) 形成过程论略,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 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8 3 年版;周兆新( 三国演义) 与三国历史的关系,求索 11 4 1 9 8 9 年第5 期;徐宗文论( 三国演义) 与( 三国志) 裴注之关系,深圳大学学报 2 0 0 3 年第3 期。 刘知渐重新评价(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研究集 ;小川环树( 三国演义) 所依据的史书,明清小说研究第二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 9 8 5 年版;苏兴稗圃 捃屑( 三国演义) 据( 资治通鉴) 例,古典文学论丛 第5 辑,齐鲁书社1 9 8 6 年 版;王立兴历史演义艺术法则的自觉把握从( 三国志通俗演义) 看罗贯中的创 作思想,南京大学学报1 9 9 0 年第5 、6 期;关四平从历史到小说的一环论 ( 资治通鉴) 在三国题材演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北方论丛 2 0 0 1 年第6 期;纪德 君论( 三国志演义) 与( 通鉴) ( 通鉴纲目) 之关系 ,学术研究 2 0 0 4 年第5 期。 ( 勿小川环树 。 a 长泽规矩也中国学术文艺史,三省堂,昭和三十三年修订本;小川环树 中国小说史研究,岩波书店1 9 6 8 年版;周兆新( 三国演义) 与( 十七史详节) 的 关系,文学遗产1 9 8 7 年第5 期。 曲沐( 三国演义) 和( 史记)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 9 8 6 年第2 期;赵清 永( 史记) 对( 三国志通俗演义) 成书影响刍议 ,贵州文史丛刊1 9 8 6 年第2 期; 俞樟华简说( 史记) 对( 三国演义) 的影响,语文学刊1 9 9 4 年第2 期。 苏兴( 三国志演义) 识小,东北师大学报 1 9 9 2 年第5 期。 梅显懋( 左传) 战争描写对( 三国演义) 的影响,社会科学辑刊1 9 9 2 年 第2 期。 辜美高( 三国演义) 的情节探源,明清小说研究集丛,汉语大词典出版 社1 9 9 7 年版;刘治立的( 傅子) 与( 三国演义) ,成都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3 期; 王振星论( 战国策 对( 三国演义) 创作的影响,济宁师专学报2 0 0 2 年第l 期。 李希凡( 三国演义) 和为曹操翻案,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上海 文艺出版社1 9 6 2 年版;叶胥、冒圻( 三国演义) 与古小说初探,扬州师院学报 1 9 8 6 年第1 期;丘振声三国演义纵横谈,漓江出版社1 9 8 3 年版。下文所引丘振 声的观点、引文均出自此著,不再注明;徐虎试论( 世说新语 对( 三国志通俗演 义) 的影响,明清小说研究1 9 9 6 年第l 期;于洪江试论( 搜神记) 对( 三国演 义) 的影响,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 9 9 2 年第1 期。 张蕊青( 三国志演义) 取材蓝本与思想渊源新探,江苏社会科学 2 0 0 3 年第5 期。 叶胥、冒圻唐诗对( 三国演义) 的影响,三国演义创作论,江苏人民出 版社1 9 8 4 年版。 l 】5 易重廉浅论胡曾的咏史诗对( 三国演义) 的影响,邵阳学院学报1 9 9 4 年第3 期。 一粟谈唐代的三国故事,文学遗产增刊第1 0 辑( 1 9 6 2 年) ;李小荣 唐代释家经疏中的三国故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3 期。 陈翔华先明三国戏考略,文献1 9 9 0 年第2 期;陈抱成元代杂剧中的 三国戏,郑州大学学报1 9 8 2 年第2 期。下文所引陈抱成观点均出此文,不再 注明;李春祥元代的三国戏及其对( 三国演义) 的影响,三国演义研究集;叶 胥、冒圻( 三国演义) 与元杂剧中的三国戏,文学遗产1 9 8 3 年第4 期;钟林斌 ( 隔江斗智) 杂剧与(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清小说研究1 9 9 6 年第l 期。下文 所引钟林斌观点均出自该文,不再注明。 罗斯宁元杂剧艺术对( 三国演义) 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 2 期。 刘知渐重新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