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黄光宇先生学术思想及学术团队研究实践回顾.pdf_第1页
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黄光宇先生学术思想及学术团队研究实践回顾.pdf_第2页
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黄光宇先生学术思想及学术团队研究实践回顾.pdf_第3页
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黄光宇先生学术思想及学术团队研究实践回顾.pdf_第4页
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黄光宇先生学术思想及学术团队研究实践回顾.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SSUE 3 JUN. 2013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020 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 黄光宇先生学术思想及学术团队研究实践回顾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Eco-city Review of Academic Thoughts and Practice on Eco-city Study Carried out by Mr. Huang Guangyu and the Research Team 邢 忠 XING Zhong 摘 要 黄光宇先生是我国山地城市学 的奠基人和生态城市理论方法研究的 开拓者。 文章以生态城市规划思想为主 线, 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思想的发 展, 回顾了黄光宇先生在生态城市规划 建设领域的学术思想: 早期对生态城市 概念、 衡量标准及生态规划的专业应对 思路的认知; 后期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 方法研究, 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建设关 键技术研究, 以及自然环境资源规划评 价与非建设用地生态规划。 最后, 对黄 光宇先生及其培养的学术团队的相关 研究与实践予以简要介绍。 关键词 黄光宇; 生态城市; 生态规划理 论与方法; 学术团队 Abstract: Mr. Huang is the founder of urban study on mountain city, and a harbinger of eco-city study 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This paper is underlined by eco- city planning research, with a review on related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context, shedding light on both fi eld of early Mr. Huangs research and late planning projects of his research team. Not only early research thoughts on the concept of eco-city, apprising standards, associated planning trajectories are involved, but also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of eco-city planning, key technologies of ecological planning on mountain city, as well as natural resources assessment and non- development land planning on eco-city perspective. A brief induction of associated ecological planning projects carried out by the research team is unfolded fi nally. Keywords: Huang Guangyu; Eco-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Theory and Methodology; Research Team 自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Eco-city, Ecopolis or Ecological city)有着很长的理念渊源。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人居理想环境描述, 还是古代欧洲 城市或田园村落, 都可以看出生态城市思想的影子。从老子的道德经、 柏拉图 (Plato)的理想国到摩尔(Thomas More)的乌托邦 、 康帕内拉(Campanella) 的太阳城,从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到道萨迪亚斯 (Doxiadis)的普世城 ,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想生活的探索与追求1。 随着人口、 资源、 环境问题的加剧, 生态城市作为一种应对时代挑战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受到世 界范围的普遍关注。 黄光宇先生早在1985年便开始将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应用到国家 星火计划项目示范试点规划与设计项目中; 1987年, 在四川乐山展开绿心环形生态 城市结构新模式的规划研究与实践; 1989年, 深刻阐释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并提出 生态城市的十条衡量标准。 随后二十余年里, 黄先生一直活跃在生态城市社会推动 与思想研究领域, 1992年, 与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创立了中国科 学院、 建设部山地城镇与区域环境研究中心并任首届主任; 2001年, 倡导成立了中国 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并任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黄光宇先生 中图分类号 X171.4;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6-2181(2013)03-0020-11 作者简介 邢 忠: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山地城镇 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 乡生态规划与技术科学团队, 教授, 博士生导师, xingzhongvip.sina. com 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 山地生态与技术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278504) ; 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项目 (2012ZX07307-001) 2013年第3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21 主持完成的“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建 设关键技术” 获得城乡规划领域最高 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 。 黄光宇先生是我国山地城市学的 奠基人和生态城市理论方法研究的开 拓者, 在学科前沿研究、工程实践与人 才培养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在当今倡导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的背景 下, 回顾黄光宇先生的学术思想与项目 实践, 仍不失实践运用价值与深远的理 论研究指导意义。 1 黄光宇早期生态思想与城市 生态问题的跨学科应对研究 1.1 生态城市认知及衡量标准 1.1.1 生态城市的复合系统性内涵与 和谐性特征 二十世纪八、 九十年代, 以追求人 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生态化运动在世 界范围内蓬勃开展。 黄光宇先生在1987 年结合乐山环形生态城市结构新模式 研究, 深刻剖析了生态城市的复合系 统特征: “生态城市, 是建立在现代科 学技术基础上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 调发展的文明、 舒适的理想城市” 2。 生态城市的 “生态” 已不是狭义的生物 学概念, 而是包含社会、经济、 自然复 合协调、 持续发展的含义; 生态城市的 “城市”在地理空间上已不是 “城市 市” , 而是 “区域市” (即城乡融合) , 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存的复合系 统3,这同马世骏、王如松提出的“社 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4在内 涵上具有相同的认知。生态系统的重 要性得到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认可, 第 二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的组织者 澳大利亚建筑师唐顿(P.F.Downton)认 为, 生态城市就是人类社会内部、人类 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平衡的城市。 唐顿 强调, 生态上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应以这 样一种方式建设城市, 即不仅保护, 还 要修复和保持所有生命依赖的生态系 统5。 “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 生态学 认识上的一个巨大飞跃是把人及其活 动纳入生态系统的概念之中” 6。 系统复合性内涵充分体现于生态 城市建设的过程性与传统和谐性的认 识观念,其思想直接作用于后来生态 城市的规划原理与方法,如“高效 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 7, “天城合一: 山水城市建设的人类生 态学原理” 8。 生态城市是建立在城市 发展与自然演进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城市, 也是生态健康的城市 (Ecologically Healthy City) ; 用中国传 统文化理念来理解, 也可以称为 “天人 合一” 的城市(The City With Men and Nature in Harmony) , 即人与自然高度 和谐、 技术与自然高度融合的人类住区 发展的更高形式, 也是城市物质文明与 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3。 1.1.2 生态城市的概念界定与衡量标 准研究 生态城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不断 创新和解决矛盾的生态化发展过程, 也是生态城市理论形成与完善的过 程。 1989年, 黄光宇先生在瞭望上 发表要重视山地的开发与保护一 文, 引起了学术界关注。结合多年的研 究与实践, 黄先生从生态城市研究的 学科特征、 研究方法及发展方向三个层 面界定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 根据生态学原理, 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 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 并应用社会 工程、生态工程、 环境工程、 系统工程 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 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 保护与合理利 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的再生和综合 利用水平, 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 修复、维护和发展能力, 使 人、 自然、 环境融为一体, 互惠共生9。 正如前苏联生态学家N杨诺斯 基(N Yanitsky)所指出的, 生态城市是 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 然充分融合, 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 最大限度的发挥, 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 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物质、 能 量、 信息高效利用, 生态良性循环的一 种理想栖境。 美国生态学家R雷吉斯特 (Richard Register) 则认为, 生态城市即 生态健康的城市, 是紧凑、 充满活力、 节 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10。 相比 杨诺斯基和雷吉斯特对生态城市的概 念界定, 黄先生给出的概念界定融合了 更多工程规划的专业理解。 生态城市建设的衡量与评价标准 是领域内的关键研究点之一。 1985年黄 光宇先生与研究团队在国家星火计划 项目四川万源官渡山区集镇综合示范 试点规划与设计课题研究中, 汲取了 大量节地、 节能、 环境保护的第一手资 料; 1987年国际住房年前后, 在德国汉 诺威大学的学术讨论会上进行了专题 学术交流, 在英国伦敦第16届国际建协 (UIA)大会上由课题组顾问唐璞教授 作了专题报告, 得到了高度评价。 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 环发大会举行的“未来生态城市顶峰 论坛” (Earth Summit the 92 Global Forum)上, 黄光宇先生与团队的研究 论文 “论生态城市的概念与评判标准” (Ecopolis: Concept and Criteria)获国 际建筑学院荣誉证书和联合国技术信 息促进系统发明创造科技之星奖。获 奖论文提出10条衡量的标准: (1)广泛 应用生态学原理来规划建设城市,城 市结构合理, 功能协调, 符合生态平衡 要求; (2)消除工业 “三废” 污染, 做到 基本无噪声, 无垃圾废物, 空气清新, 环境卫生; (3)利用高科技, 发展保护 自然资源、 控制生态平衡的新技术, 提 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广泛 利用本阳能、风能、水能来替换传统 能源, 用新材料代替传统材料, 达到很 高的经济效益和最低的物质、能量消 耗; (4)城市的绿色空间增多、灰色空 间减少, 绿化覆盖率至少达30以上, 人均城市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0平方 ISSUE 3 JUN. 2013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022 米, 中等和中等以上的城市区普遍建立 城市森林公园; (5)居住、 教育、就业 岗位户外康乐活动空间平衡协调发展; (6)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 人、 车分 流, 交通通畅, 井然有序; (7)城市的 传统文化与历史风貌得到良好的继承 和保护; (8) 良好的建筑环境与空间环 境, 生态建筑在城市中得到逐步应用与 推广 , 城市生活安全、 方便、 舒适; (9) 有先进的现代城市管理技术和完善的 城市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系统; (10)具 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条件11。 解读国际上公认的生态城市发展 原则, 黄光宇先生在生态城市研究方面 的前瞻性可见一斑。 澳大利亚城市生态 协会(UEA)1997年提出的生态城市发 展原则为: 退化的土地; 城市开发与生 物区域相协调、 均衡开发; 实现城市开 发与土地承载力的平衡; 终结城市的蔓 延; 优化能源结构, 致力于使用可更新 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 减少化石燃料 消费; 促进经济发展; 提供健康和有安 全感的社区服务;鼓励社区参与城市 开发; 改善社会公平; 保护历史文化遗 产; 培育多姿多彩、 丰富的文化景观; 纠正对生物圈的破坏。欧盟提出的可 持续发展人类住区 (sustainable human settlements)十项关键原则是: 资源消 费预算; 能源保护和提高能源使用效 率; 发展可更新能源的技术; 可长期使 用的建筑结构;住宅和工作地彼此邻 近; 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 减少垃圾产 生量和回收垃圾;使用有机垃圾制作 堆肥; 循环的城市代谢体系; 在当地生 产所需求的主要食品5。 1.2 城市生态面临的环境问题及生态 规划的专业应对研究 1.2.1 城市生态问题的城市规划专业 认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中国城 市生态环境问题将进一步突显, 特别是 黄光宇先生在2004年所发表的文章中 指出: (1)支持城市发展的生态能力受 到严重削弱, 包括发挥生态服务的自然 空间受到蚕食, 城市正常的生态过程发 生质的改变, 表现为城市土地、 荒野、 城市森林、 城市水体、 城市湿地等自然 生态资源减少, 城市无序扩展、土地失 控、 浪费严重, 污染型缺水加剧, 城市 地质灾害、生物灾害、 洪水灾害加剧, 城市生物多样性骤减等; (2)关系城 市市民生活质量的生态要素继续受到 威胁, 表现为: 可供采集的清洁的地表 水源与地下水源水量逐渐减少, 水质恶 化; 近郊土壤和水污染加剧, 产自近郊 区的居民食用的蔬菜、 水果等食物中有 毒有害物质含量普遍攀升; 由于小汽车 交通的发展, 城市空气污染中氮氧化物 污染物含量出现大幅度上升, 汽车尾气 污染成为许多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 源, 垃圾围城现象特别在中小城市日显 突出 ; (3)欠发达地区城市的生态问 题开始趋于严重, 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 发展的压力, 生态问题被忽视, 生态建 设和生态复建在绝大部分欠发达城市 尚未开展, 城市生态用地侵占严重, 城 市各类灾害加剧, 人居环境质量不容乐 观; (4)伪生态、 破坏生态的规划与建 设有泛滥的趋势, 表现在: 严重缺水地 区大搞大面积的水面; 干旱地区规划大 面积的草坪; 大规模移植大树, 进行生 态破坏转移;假借生态名义大搞高档 房地产开发;不尊重生态规律大搞名 不符实的湿地公园、 生态公园、 生态住 区等; (5)生态规划建设缺乏严肃的科 学依据, 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表现在: 城市生态安全基础研究薄弱; 城市生态 用地的布局模式、 结构形态、 量化指标 等科学的支持体系不完整; 城市生态体 系的动态过程研究缺乏, 许多规划设 想难以找到科学数据的支持; 实施中的 许多城市生态工程难以奏效; (6)城市 规划的各层次, 包括区域规划、 城镇体 系、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 城市设计等 缺乏生态理论的指导与支持, 建设性的 生态破坏时有发生, 建设所得的效益 难以补偿生态环境的损失1。 1.2.2 城市生态问题的专业应对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需要跨学 科专业在规划设计层面的协作,整合 城市生态系统的关联子系统,尊重自 然过程,维持城市系统的整体健康, 以此寻求相应的规划理念,这在当今 的生态城市研究理论中仍然为主流方 向。20世纪90 年代由加拿大学者查 尔斯瓦尔德海姆(C Waldheim)在美 国景观建筑师詹姆斯康纳 (J Corner) 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创造了景观 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概 念。 随后由莫森莫斯塔法维(Mohsen Mostafavi)带领英国建筑联盟学院 (AA School)在更大范围将此概念 推向高潮,其目标是整合生态规划、 景观设 计、市政工程和建筑学等学 科知识 来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景观 都市主义强调时间进程(Processes Over Time)、过程形态(Forms of Process)、水平性(Horizontality)、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s)、生态学 (Ecology)、技术(Techniques)与操 作方法(the Operational Method), 想象力(Imagination)12 。2009年, 在哈佛大学举办的生态都市主义大 会将“生态都市主义” (Ecological Urbanism)推向世界, 它继承了景观 都市主义的观点,并将生态的内涵 比以往更全面地融 入其中,强调生 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 资源服务(resource services)、调 节服务(regulatory services)、支持 服务(support services)、文化服务 (cultural services) 13。 生态都市主义 很快作为一种设计纬度被许多学者所 关注, 凸显设计过程中自然过程的融入 和对大地景观尺度的重新审视, 如 “以 尺度、 流动及设计三个主轴作为主要思 路, 以论证生态城市主义的可操作性及 经验反思” 14。 2013年第3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23 黄光宇先生在阐释城市生态问题 的重要性后, 认为需要反思传统城市 规划的生态学后果, 将其应用于城市规 划的各个规划设计阶段: (1)城市总体 规划的修编要从维育城市生态安全的 高度出发, 加强对城市自然生态要素的 评价, 确定科学的城乡空间发展构架, 确保城市发展的生态支持能力; (2)要 密切关注城市最主要的生态灾害问题, 如: 城市热灾害、水灾害、风灾害、地 质灾害等; (3)城市生态科学理论、规 划方法应纳入城市规划的教育培训体 系, 提高城市决策者、规划建设与管理 人员的生态自觉和生态意识3。 2 生态城市的研究发展方向及 其在国内外规划建设中的进程 2.1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2.1.1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结合大量工程实践, 黄光宇先生 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1)制订生态城市建设的全面规划; (2)建立结构合理、 功能协调、 可持续 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 (3)实施循环经 济, 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商 业和服务业, 建立高效、 低耗、 低污的 产业、 流通体系; (4)建立安全、 便捷、 通畅的生态交通体系; (5)倡导绿色 建筑设计和建筑材料, 为市民提供健 康、 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 间; (6)发展生态文化教育, 提高生态 意识, 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7)建立生态城市建设实施的监控管 理体系3。 黄光宇先生提出, 仅依靠现行的 规划设计编制办法和管理制度已显得 很不适应, 需要采取多学科、 多专业、 多部门的协作配合和群众的参与, 不断 创新, 使生态城规划建设向着更加科 学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应从理论与应 用两个方面进一步进行探索与研究, 理论方面应涵盖: (1)生态城市建设的 理论体系; (2)生态城市的城乡协调关 系; (3)生态城市的结构与功能; (4) 生态城市的空间组织与发展形态; (5) 生态城市的管理与调控机理等。应用 方面包括: (1)生态住区; (2)生态建 筑; (3)生态交通; (4)生态产业; (5) 生态复建; (6)生态城市的绿地生态系 统; (7)生态城市的循环系统(水与废 物等); (8)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法 等。 2.1.2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主旨内容的 时代延续 上述研究方向对当前的低碳生态 城市建设仍具有前瞻性意义。 近年来, 在“生态城市”概念的基础上, 衍生了 “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2009年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上, 由住房和城乡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首次正式提出。 概念的背后, 生态城市面对的环境问题 及专业应对思路依然在延续: “低碳生 态城市” 是以低能耗、 低污染、 低排放 为标志的节能、 环保型城市, 是一种强 调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全新城市发展 模式, 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 深刻认识基础上, 以降低温室气体排 放为主要目的而建立的高效、 和谐、 健 康、 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15。 生 态城(镇)建设的本质意义是改善传统 城市(镇)的发展模式和规划理念。 建 设生态城(镇)的实质是推进和实施城 市的绿色发展、 低碳发展。 生态城(镇) 建设经历了: 注重“人工环境”的生态 城, 侧重物质环境美化、 绿化、追求城 乡融合注重 “环境技术运用” 的生态 城, 应用节能进化技术、 生态技术和新 能源, 实现循环型经济和城市功能的有 机整合注重“科技引导, 保护自然生 态” 的生态城, 达到科技与生态、 人文与 生态的完美融合, 生态、新能源科技的 研发与应用在城市中共同推进16。 黄光宇先生对城市生态规划发展 趋势的预测对今天的规划研究与实践 仍具现实意义: (1)生态化成为各层次 规划的基本要求之一,表现在总体规 划阶段即突破了传统的用地分析, 将支 持城市发展的自然生态要素空间特征、 结构特征、数量特征的分析纳入到总 体规划的前期研究阶段, 作整体发展 的考虑, 并更加重视空间布局结构的生 态化以及自然生态要素的生态化设计; (2)重构城市发展与自然的平衡, 将区 域和城市的自然生态用地视为城市发 展的前提与基础, 开展生态区划与城市 非建设用地规划; (3)城市自然生态要 素的规划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自然生 态规律在城市河流及两岸建设规划、 城市生态森林建设规划、城市绿地系 统规划、 城市生态公园、人工湿地公园 中得到体现, 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控制城市无序蔓延、 改善城市环境、 提 高城市生态服务功能、 满足市民休闲、 旅游、 体育健身等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 (4)生态城市建设成为政府关注的 重点之一,全国涌现出大量建设生态 城市或花园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 市、山水城市、循环经济城市等生态 型城市,这些城市都从环境保护、人 居体系等角度对生态城市的内涵进行 了发掘。 2.2 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 2.2.1 生态城市发展推动的节点回顾 国内外城市发展进程的节点与生 态主题如表1所示。 2.2.2 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进程与 城市科学的融合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的改革开 放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学术的交流。 1978年建立了中国MAB研究委员会, 1979年成立了中国生态学学会。 1984 年成立了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 委员会(周纪纶教授为主任)。1994 年, 中国政府继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 后率先制定了 中国21世纪议程中 国21世纪人口、 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 ISSUE 3 JUN. 2013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024 表1 生态城市发展推动节点与生态主题 Tab.1 main events on eco-city development and associated topics 时间 地点 事件核心议题核心生态思想备注 1971年 巴黎 (Paris)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发起人与生 物圈计划第一次MAB 国际协调理事会 4个重点研究课题(热 带、 干旱、 山地、 城市) 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 究城市问题和城市生态系统(14个MAB 研究计划的第11项) 1972年中国参加了MAB 计划的国际协调理事会 并当选为理事国 1972年 斯德哥尔摩 (Stockholm)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宣言 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 一个迫切任务 1973年 巴德瑙赫 (Badnauheim)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第11次课题专家 小组会议 特别侧重于能源利用的城市系统的生 态问题研究 从系统的、 整体的、 多因子 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系统 1975年 巴黎 (Paris) “人类居住地综合生态 研究” 工作会议 第11次课题协调会议总结了城市生态研究的开展情况 协调会召开于1977年, 波兰 (波兹南) 1977年 维也纳 (Vienna)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第五次MAB国际 协调理事会 用综合生态方法研究城市系统及其他 人类居住地。 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应用 生态学的研究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至此已有12个国家和地区 开展了城市生态研究, 如 香港、 东京、 法兰克福、 罗马、 开罗等 1990年 伯克利 (Berkeley) 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 讨论会 生态城市建设的 理论与实践 涉及城市社会、 经济和自然系统的各方 面, 并提出了 “生态结构革命” (Eco- structural Revolution)十项计划 12个与会国家代表 1992年 阿德雷德 (Adelaide) 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 学术讨论大会 生态城市设计与 国际生态重建 生态城市设计原理、 方法、 技术和政策、 研究案例。 减少物质消费量(reduce) 、 重新利用 (reuse) 、 循环回收 (recycle) 大会组织者: 澳大利亚 建筑师唐顿(P.F.Downton) 1992年 里约热内卢 (Rio de Janeiro)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未来生态城市” 高峰论 坛和生态城市设计展览 展望21世纪为创造生态 学上的清洁城市,探索 新概念、 新构想、 原理、 规范和标准, 使它成为 全球的需要,以拯救所 有生命赖以生存的生态 基础 通过了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 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宣言 指出: “为了维护我们的全球环境, 改 善我们人类住区的生活质量, 我们决心 采用可持续的生产、 消费、 交通和住区 发展方式, 防止污染, 尊重生态系统的 承载能力, 并且为后代人保存机会。 ” 中国政府代表李鹏总理 在宣言上签字 1996年 伊斯坦布尔 (Istanbul) 联合国第二届人居大会 人居环境议程提出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在生态系统承载力内去改变生产和消 费方式、 发展政策和生态格局, 减少环 境压力, 促进有效的和持续的自然资源 利用 强调减少人居环境的生态 痕迹, 使其与自然和文化遗 产相和谐, 同时对国家的可 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996年 约夫 (Yoff) 第三届国际生态城市 学术研讨会 国际生态重建计划 (The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Rebuilding Program) 重构城市, 停止城市的无序蔓延; 改造 传统的村庄、 小城镇和农村地区; 修复 自然环境和具有生产能力的生产系统; 根据能源保护和回收垃圾的要求来设 计城市; 建立步行、 自行车和公共交通 为导向的交通体系; 停止对小汽车交通 的各种补贴政策; 为生态重建努力提供 强大的经济鼓励措施等 生态城市, 中国城乡规划行 业网城市规划百科。 http:/ /hdwiki/ index.php?doc-view-283 2013年第3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25 时间 地点 事件核心议题核心生态思想备注 1997年 莱比锡 (Leipzig) 国际城市生态学术 讨论会 生态城市发展与建设 案例研究 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 能源保护和提高 能源使用效率, 可更新能源的技术等 2000年 库里蒂巴 (Curitiba) 第四届国际生态城市 学术讨论会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实践 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 有机垃圾制作 堆肥; 循环的城市代谢体系; 食品生产 本地化等 2002年 深圳 (Shenzhen) 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 学术研讨会 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环 境与物种多样性、 促进 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城市生态、产业生态和人类生态学理 论和方法; 生态小区、 生态产业和生态 景观保护技术和手段; 制度创新、 公众 参与城市生态文化和建设能力; 城市社 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 发展的经验与案例 中国生态学学会、 国际生态 城市建设协会等主办, 中 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 心、 SCOPE中国委员会等10 个单位协办 2009年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设计学研究院 生态城市主义国际会议 生态城市主义: 未来可 选择且可持续的城市 生态城市主义的关键性原则, 如何组织 这些原则? 在此过程中设计和规划将发 挥怎样的作用? 会议的目的在于达成对生 态城市主义及其未来发展 状况更强有力的理解 2009年 天津 (Tianjin) 第六届PECC国际生态 城市建设博览会 设计未来在自然 与和谐中享受生活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住宅及房屋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 园林绿化、 环保技术、 节 能技术及材料、 循环经济等 太平洋 经济 合 作理 事 会 (PECC)倡导,国家商务 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 部、科技部和天津市政府 主办 2009年 安徽淮北 (Huaibei) 200(中国淮北) 国际 生态城市建设论坛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 生态城市建设方法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态城市建设方 法” 、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生态产业 孵化方法” 、 “矿山受损系统修复方法与 案例” 、 “湿地生态设计方法与修复工 程技术” 国际生态 城市 建 设 理事 会、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 学委员会和淮北市政府联 合主办 2009年 北京 (Beijing)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副部长仇保兴首次正式 提出 “低碳生态城市” 概念 以低能耗、 低污染、 低排放为标志的节 能、 环保型城市, 是一种强调生态环境 综合平衡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 是以降 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而建立的高 效、 和谐、 健康、 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 环境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李迅、 刘琰谈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 发展的行动路线图设计” 2011年 雅安 (Ya an)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 国际倡议大会 生态城市建设 国际化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生 态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 国际化生态城 市 “产业绿色化、 资源循环化、 生产生活 低碳化、 人居环境生态化” 建设的实现 途径等 中国气象学会、 联合国森林 论坛、 欧洲城市联盟、 雅安 市人民政府等主办 2013年 北京 (Beijing) 生态文明国际契约 科学家联盟 通过 “多元化、 多层次、 角度”的技术创新和机 制驱动 共同致力于中国 生态系统修复、 生态环境 改善 致力于全球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改善、 整体减贫脱贫和绿色经济发展, 推动中 国生态文明和世界绿色文明的发展 亿利公益基金会联合中国 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国 际沙漠研究协会、 国际生态 系统管理计划组织 ISSUE 3 JUN. 2013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026 并实施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纲要 (1996-2050)等一系列旨在遏 制生态退化、防止环境污染、提高环 境质量、 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实施“可 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根本性措施。 1997年前后,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 究中心王如松等与宜春市人民政府江 西合作开展了宜春生态城市整体规划 研究与建设工作。 而更多的城市如北 京、天津、 马鞍山、四平、秦皇岛等进 行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与环境保护 的对策研究与规划1。 2001年,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 态规划建设学术委员会在昆明成立, 促进了生态学与城市学的学术交流。 同年, 建设部颁布了 “绿色生态住宅小 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试行),从 能源、水、 气、声、光、热、绿化、废弃 物管理与处理、绿色建筑材料系统等 方面提出了生态住宅小区的试行技术 标准。2002年第五届生态城市国际学 术讨论会深圳宣言提出了 “生态城 市建设的生态卫生、 生态安全、 生态景 观、 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五个层面的内 容” 。同年, 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 进法 , 要求工业企业污染由末端治理 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1。 2009年, 城 市发展与规划大会提出低碳生态城市 概念。2013年,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 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上来论述, 生态研究与规划建设无疑将迎来更为 广阔的空间。 2.2.3 黄光宇的社会活动对生态城市 规划建设的推动 1992年, 黄光宇先生与中科院成 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创立了 中国科学院、 建设部山地城镇与区域环 境研究中心, 在他的推动下, 云南、 贵州 相继成立了两个分中心, 中心的建立极 大地推动了山地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 论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2001年, 黄光 宇先生倡导成立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 黄光宇先生 生前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 四 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务院三峡工程 建设委员会三峡移民工程咨询专家组 成员, 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 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常务理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 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生态 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这些 任职的背后, 是对先生专业造诣在业界 的高度认可。 在黄光宇先生的倡导和组织下, 中 国科学院、建设部山地城镇与区域环 境研究中心1997年在重庆召开了第一 届国际山地人居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 展学术讨论会,加强了国内外在生态 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学术交流,总结 了多年来城市生态与山地人居建设理 论研究与实践的进展。 1999年在西安 召开的全国山地城镇与生态环境学术 讨论会提出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研究 的框架和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生态文 明相结合的城乡生态化建设的理念。 2001年在昆明组织召开的第二届国际 山地人居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学术 会议通过了 山地宣言。 国际会议在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同时, 有力推动 了生态城市特别是山地生态城市规划 建设理论方法的研究与发展。2012年 第三届国际山地人居与生态环境可持 续发展学术会议在重庆大学召开,生 态思想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推动了生 态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深入17。 3 黄光宇先生后期生态城市理 论方法研究与研究团队实践概览 3.1 生态城市理论与方法研究 3.1.1 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建设关键 技术 黄光宇先生创立了 “山地城市学” 的学说及其学科框架, 将现代城市规 划理论与山地学和生态学嫁接形成了 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建设理论与关键 技术, 他主持完成的“山地城市生态 化规划建设关键技术”获得城乡规划 领域最高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 。 评审专家组对该成果给予了 高度评价: “课题成果充分体现了科 学研究的自主原创性, 建立了我国的山 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建设理论与方法体 系, 进行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并获 得了广泛的认同。 对丰富和发展我国城 市规划科学理论、推动城市规划的技 术进步、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山地城市 生态化规划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和学 科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综合研究 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 具有很好的行业 推广应用前景。 ” 陶松龄教授指出: “这 项研究成果是一笔财富, 一个品牌, 也 是一种精神。不仅是重庆大学的一笔 财富, 也是国家的财富; 是一种坚持不 懈、 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黄光宇先 生带领学术团队在搭建山地城市空间 结构的生态学认知系统的基础上, 创立 了山地城市生态化建设规划理论与方 法体系。 山地生态认知: (1)山地城市脆弱 的生态系统与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要 求山地城市的空间布局必须适应山地 特征,城镇规划建设必须与自然要素 结合; (2)山地城市的建设条件复杂、 交通组织难度大, 因此, 山地城市的规 划建设必须从一开始就立足地方生态 条件, 因地制宜地考虑交通的有效组 织问题; (3)山地城市面临着地质灾 害、 山洪灾害等多种威胁, 有必要在城 镇空间发展模式层面考虑防灾减灾问 题; (4)山地城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在城镇发展的同时须考虑人文生态建 设, 有效地保护历史遗存, 寻求传统与 现代建设的共生; (5)山地城市可建 用地少且分散, 城市建设的高投入、 低 产出矛盾十分突出, 推广生态工程与生 态型基础设施十分必要; (6)山地区域 发展空间有限, 环境资源关联度高, 城 乡发展矛盾突出,推进城乡一体化生 2013年第3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27 态建设尤为重要。 理论体系创立了: (1)以山地人居 环境优化、山地城镇空间结构与发展 形态研究、山地旧城保护与更新为核 心的山地城市学理论; (2)以重构城市 与自然平衡、 城乡一体化生态建设、生 态城市技术支持系统为核心的生态城 市规划理论; (3)以山地城市空间结构 模式生态学研究、山地城镇生态化规 划建设与管理为核心的山地城市可持 续发展的生态化规划建设理论。 规划方法创立了: (1)以RS、 GIS 等数字化手段为技术支撑, 以自然生 态资源与环境评价为主线的山地城市 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方法; (2) 以生态城 市创建标准、 目标系统、 综合指标体系 及技术方法为支撑的山地城市生态规 划方法体系; (3)以阴阳相济、发展与 控制并重等辩证思维为导向的山地城 市非建设用地规划控制与管理方法。 3.1.2 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黄光宇先生长期跟踪生态城市理 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试图从全新 的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来诠释 生态城市, 建构其新的理论框架与方 法体系。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黄光宇先 生对生态城市的时空定位、 本质内涵、 基本特征以及它的结构功能、运行机 制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提出了生态城 市的创建标准和目标系统, 从而建构了 生态城市基础理论体系的框架。研究 认为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乡的否定, 是 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之上的, 其结构 关系、 社会组织形式、 发展运行模式等 与传统城乡相比有质的不同, 具有鲜明 的生态时代特征, 集中表现为和谐性、 高效性、整体性、多样性与全球性。 生 态城市作为一个 “进化” 的概念, 反映 了它不是一个理想的终极目标, 而是一 个“过程” , 一个协调、 和谐的进化过 程,或者说是一个“动态目标” 。 而生 态城市的运行规律揭示了这一过程并 不是绝对的“和谐” , 表现为矛盾的对 立统一体, 其关键是过程保持稳定有 序, 而稳定有序的关键是 “进化” 过程 中的循环机制、 共生机制、适应机制及 补偿机制。 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在对传统城 市规划和设计方法的反思和批判的基 础上,提出了“社会、 自然、经济与复 合生态原则” , 并对生态城市的空间形 态、 土地利用、 功能区、 生态支持系统、 市政设施系统和建筑及其环境设计等 方面在物质环境规划设计和社会文明 发展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 “生态城市物质环境生态整体规划设 计方法” , “生态支持系统的生态整体 规划方法” , 以及 “建筑及其环境生态 整体设计方法” , 进而搭建出生态城市 规划设计方法体系的框架。在建设管 理层面, 研究提出实现城乡生态化、 建 设生态城市的战略构想和实施步骤18。 设计方法在规划实践中显现出良好效 果, 凸显出 “尊重自然山水格局, 优化 环境资源配置与塑造城市特色, 促进 形成良好环境和认知特色的土地使 用” 的理念19。 3.1.3 城市自然生态环境适宜度综合 评价与非建设用地生态规划 20世纪90年代, 黄光宇先生带领学 术团队在进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适宜 度综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了非建 设用地规划研究。 我国在推进快速城 镇化的过程中,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 规划脱节, 长期将关注重点集中在建 设用地的开发建设上, 而忽视了具有重 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非建设用地的 保护、 控制与合理利用。 在城乡区域整 体环境中重新审视建设用地、 非建设 用地及二者间的共生关系, 并寻求相 应的规划控制技术,对城乡持续协调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用地相对于 非建设性用地而存在,后者构成广义 上的城镇环境区,对前者具有生态支 撑作用,并深刻影响或制约着城镇的 空间格局与环境品质20。 以现实问题为导向, 研究总结出城 市自然生态环境适宜度综合评价方 法: 综合评价目的围绕整合自然生 态资源与城市空间发展, 运用生态学的 原理和方法, 分析城市发展涉及生态 系统的适宜性、 敏感性与稳定性, 了解 自然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对城市发展可 能产生制约的因素, 从而引导城市合理 有序地发展;综合评价重点侧重 自然生态过程(如土地承载力与城镇 发展、水环境的城市发展效应、 景观空 间格局等与城镇空间发展)、生态潜力 (如生态系统的服务与居民生活质量 的提高、生态资产与社会资本的整合 利用)、 自然生态格局(区域中交错的 天然河道、 山脉、残存的自然镶嵌体、 廊道等)、 自然生态敏感分析(不同自 然系统对人类干扰的反应程度等)等; 综合评价方法生态调查部分: 主 要针对城市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有 影响的自然生态因子进行评价;生态 评价部分: 在生态调查基础上, 选取对 城市发展最敏感的自然生态因子, 注重 各因子之间应具有相互独立性和相互 关联性的特点。 以城市非建设用地为切入点,立 足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保护城乡生态环 境、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力求创立基于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城市 非建设用地规划控制技术, 并通过大 量应用实践, 逐渐成熟与完善, 形成城 市非建设用地规划关键技术体系: (1) 以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为导向的引导 技术; (2)以资源环境保护为导向的非 建设用地布局规划技术; (3)耦合城 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技术; (4)在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中统筹城 乡空间发展的技术; (5)城市非建设用 地控制管理技术。 3.2 黄光宇先生研究团队的生态城市 规划实践 ISSUE 3 JUN. 2013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028 由黄光宇先生主持和承担的规划设 计项目不下200项, 内容涉及城乡规划 各个层面, 其中多数规划设计得到了实 施, 为地方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2.1 早、 中期(1950-1999年)生态 城市思想的规划设计实践 黄光宇先生早中期生态思想的规 划设计实践(表2)以 “官渡山区集镇示 范点规划” 与“乐山城市总体规划” 为 代表, 具有典型的时代生态思想前沿 研究与实践意义。 官渡集镇规划与建设的示范试点 对建设具有山区环境特色的小集镇, 促进广大山区集镇的生态建设与发展 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集镇选址利用 荒坡劣地, 不占良田好土, 节约耕地, 提供了较好的经验; 推广适用于山区特 点的小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