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_野客吟诗月作魂_论李白诗歌中之明月_第1页
(论文)_野客吟诗月作魂_论李白诗歌中之明月_第2页
(论文)_野客吟诗月作魂_论李白诗歌中之明月_第3页
(论文)_野客吟诗月作魂_论李白诗歌中之明月_第4页
(论文)_野客吟诗月作魂_论李白诗歌中之明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野 客 吟 诗 月 作 魂 ” 论李白诗歌中之明月 甘正芳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党委宣传部, 江苏 常州2 1 3 0 0 1) 收稿日期:2 0 0 5-1 1-0 5;修回日期:2 0 0 6-0 1 -1 0 作者简介: 甘正芳 (1 9 6 4 -) , 女, 四川资阳人,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副研究员, 从事思政和古典文学研究。 摘要:明月是典型的文学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李白是写月最多的 诗人, 其月亮意象思维深受我国日月阴阳文化思维模式以及 诗经 、 仙话幻想和历朝诗赋乐府的影响。 他借明月 意象向外探取宇宙的奥妙, 向内则反观心灵的隐曲。 李白之人月相得体现的是诗人与月之精神契合, 以及诗人与 天地万象共享历史哲学与时间哲学的精神探索。 关键词:李白;明月;渊源;人月相得;精神契合;历史和时间哲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I 2 0 7 . 2 2 文献标识码:A 一、 李白诗中千姿百态的明月 明月是典型的文学意象和永恒的主题,也是 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据统计, 唐诗三百首 中月的意象有9 6处, 几乎每3首诗就 有一处, 居各种天体意象之冠 1 3 4 5 - 3 4 6。 据袁行霈先生 对李白诗自然意象的统计, 明月 (秋月) 意象出现 7 4次, 居于天、 日、 月、 云、 雪五种运用最多的天象 类意象之列 2 。而据杨义先生统计, 全唐诗5 0 8 3 6 首诗中, 月出现1 1 0 5 5次; 李白的1 1 6 6首诗中, 月出 现5 2 3次 1 3 4 6。 从少年时代的“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 盘”( 古朗月行 ) 起, 李白一生创作与月有关的诗 多达3 2 0余首, 虽然明月不是李白诗中出现最多的 意象, 却是其诗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超级意象, 开咏 月之风气。 李白诗歌中的月, 千姿百态, 千变万化: 就形 态而言有圆月、 弯月、 半月; 就色彩而言有明月、 朗 月、 皎月、 皓月、 清月; 就景物而言有山月、 海月、 云 月、 花月、 沙月、 湖月、 星月、 水月、 冰月、 石上月; 就 地点而言有秦地月、 潇湘月、 天门月、 金陵月、 竹溪 月、 西楼月、 三江月、 芦洲月; 就时节而言有秋月、 晓月、 寒月、 古时月、 汉月; 还有孤月、 新月、 高月、 归月、 薄月、 禅月、 梦月等。诗人把月比作飞天镜、 瑶台镜、 白玉盘; 诗人可泛月、 醉月、 步月、 乘月、 揽 月、 寄月, 甚至可赊月、 借月。 李白的“ 沙月” 和“ 石上月” 则迥异前人, 从而 创造了新的明月意境。如“ 目皓沙上月, 心清松下 风”(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 ) ; “ 手舞石上月, 膝横花 间琴”( 独酌 ) ;“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 春 日独酌二首 ) 等。前人多从流动的角度来描写和 刻画明月, 将月光比作流水, 而李白之“ 沙月” 和 “ 石上月” 则是凝固性多于流动性, 诗人希望通过 这些物象映衬出月之皓月之皎。月光虽白于沙和 石, 但当其投射在沙和石上时, 却愈显其皓其皎。 与其说这是光之色彩, 倒不如说是心之感受。诗人 以沙和石作月之陪衬,从通常流动的意象中发掘 出超流动的意象。 明月激发了诗人的诗兴和灵感,其明月诗蕴 藏了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月亮不 再是自然客体,而是具有了诗人的情感和人格意 志,从而使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明月意象和明月主 题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正所谓 “ 谪仙醉后云为 态, 野客吟诗月作魂”(唐吴融 题兖州泗河中石 床 ) 。 J O U R N A LO F J I A N G S UT E A C H E R SU N I V E R S I T YO FT E C H N O L O G Y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6年2月 第1 2卷第1期 F e b . , V o l . 1 2 , N o . 1 2 0 0 6 二、 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探源 李白之与明月结缘,已成文学史上之重要话 题。据说李白曾拜谒宰相,自称 “ 海上钓鳌客李 白” 。当问及以何为钓线时, 李白则说,“ 以虹 霓为线, 明月为钩” 3 。 唐摭言 记载:“ 李白着宫锦 袍, 游采石江中, 傲然自得, 旁若无人, 因醉入水中 捉月而死。” 虽“ 俗传良不足信” 4 , 但人们仍把李白 入水捉月的传说,当做一种具有奇幻生命色彩的 诗月因缘来对待, 并加以吊唁。李白是我国古代写 月最多的诗人,其咏月诗歌代表了我国古代诗人 关于咏月诗歌的最高成就。他以“ 人月相得” 的诗 学意味,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 绝伦的灵感源泉。 当然, 李白的月亮意象思维并非其自创, 而是 受到我国日月阴阳文化思维模式和 诗经 的影 响。我国古代有以日月配为阴阳的祭祀礼制, 郊庙 歌辞中有祭祀日月的歌辞, 如 朝日夕月歌 等。 诗经 有“ 日居月诸, 照临下土” , “ 日居月诸, 出自 东方” (邶风日月 ) ;“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 齐风鸡鸣 ) ;“ 东方之月兮, 彼姝者子, 在我闼 兮”( 东方之日 ) ; “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舒窈纠 兮, 劳心悄兮。月出皓兮, 佼人兮。舒受兮, 劳 心兮。月出照兮, 佼人燎兮。舒夭绍兮, 劳心惨 兮”( 陈风月出 ) 。 陈风月出 写男女月下幽 会, 痴情而率直地倾吐对月下美人的思慕。诗中把 月光的皎洁明亮, 以及美人的容貌仪采, 和诗人的 热切思恋交织在一起, 产生人月互相映照、 互相阐 释的动人画面。与之相比, 李白的“ 若见天涯思故 人, 浣溪石上窥明月”( 送祝八之江东 ) 诗句, 在 意象组织上则更为缜密而精妙,但其人月相映相 喻的思维方式, 却出自 陈风 月出 。 仙话幻想和历朝诗赋乐府也对李白的明月意 象思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李白的这种意象思 维, 与 楚辞 中的月神话幻想结合时, 则产生了其 独特的艺术魅力。 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 后飞 廉使奔属”是对月神御者望舒的调遣; 天问 有 “ 夜光何德, 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 而顾菟在腹? ” 提 出了对月的生命复活和关于月的神话传说的质 疑。 汉魏六朝的诗赋乐府中则呈现出了更加多姿 多彩的明月意象。望月、 玩月和赋月的篇章或片断 出现在文人诗集中。“ 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帷。 忧 愁不能寐, 揽衣起徘徊。”( 古诗十九首 )“ 明月照 高楼, 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 悲欢有余哀。 ”(曹 植 七哀 ) 明月和闺思交融, 遂成后世明月意象思 维之重要母题。潘岳 悼亡诗三首 (其二) 中有 “ 皎皎窗中月, 照我室南端岁寒无与问, 朗月 何胧胧” , 诗人借月以抒情。南朝周祗 月赋 说: “ 气融洁而照远, 质明润而贞虚, 弱不废照, 清不激 污。” 月被赋予高远、 润洁、 柔和、 清幽的审美内涵。 南朝宋人谢庄“ 日以阳德, 月以阴灵。引玄兔 于帝台, 集素娥于后庭”( 月赋 ) 之句, 具阴阳两 极思维和神仙幻想。他更有“ 美人迈兮音尘阙, 隔 千里兮共明月” 的歌辞。李白的“ 美人如花隔云端” ( 长相思 ) 乃从此化出。 今存 乐府诗集 中有多篇以明月为母题, 如 横吹曲辞之 关山月 , 相和歌辞之 月重轮行 、 明月照高楼 , 清商曲辞之 春江花月夜 , 琴曲歌 辞之 明月引 、 明月歌 , 杂曲歌辞之 朗月行 、 明月篇 、 明月子 等。李白的 古朗月行 和 关 山月 等即以古乐府题目而展开的明月意象思维。 “ 关山月 , 伤离别也。”( 乐府解题 ) 但这种伤离 别, 已融入关、 山、 月三个意象之中, 苍茫而阔大。 六朝的徐陵有“ 关山三五月, 客子忆秦川。思妇高 楼上, 当窗应未眠”( 关山月二首 其一) ; 王褒有 “ 关山夜月明, 秋色照孤城。影亏同汉阵, 轮满逐胡 兵”( 关山月 ) 。在边月战云中, 离情别绪染上了 苍茫悲切之边塞气息。而李白的 关山月 :“ 明月 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汉 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 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 闲。” 诗人不假雕琢地展示了一派更加雄浑壮阔的 关山明月情境。头四句就展现了一幅以明月为中 心的, 涵容天山、 玉关、 长风、 云海的边塞风光图。 诗人再以明月为证,将历史和现实交融穿梭以展 现一幅宏大的场面。“ 汉下白登道” 使人联想到9 0 0 年前汉高祖领兵击匈奴, 而困于白登山七天之事。 青海湾则是隋唐时朝廷与吐谷浑、吐番频繁交战 之地。诗人借明月意象描绘天山、 玉关、 白登、 青海 湾这些边陲之地, 也抒发其悲天悯人的情怀。诗最 后四句隐含着明月高楼的意象。戍客望的是天山 明月、 云海苍茫的景色, 苦思难归, 而此时高楼中 的妻子也面对同一轮明月, 真所谓“ 隔千里兮共明 月” 。“ 未应” 说明是戍客思高楼, 诗人却逆入而写 成高楼思戍客。“ 诗在这里以出入于边塞和内地的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6 2第1 2卷 甘正芳:“ 野客吟诗月作魂” 第1期6 3 地理空间的形式,真切灵妙地表现了出入于明月 和内心的心理空间意义。” 1 3 4 5 李白在诗中将“ 关山 夜月明” 的宏伟壮阔和“ 明月照高楼” 的深婉细腻 加以综合描写,从而赋予明月以自由而雄浑的新 意象。 三、 李白诗中的人月相得探幽 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 , 以月为中心意象, 写 了一夜之间明月由升到落的生命历程。月在诗中 情景兼融, 如生命之纽带, 前后通贯, 触处生情, 诗 情随月轮的升落而曲折起伏。诗题被分解为春、 江、 花、 月、 夜五种意象, 其间自然交织着“ 明月照 高楼” 式的闺思母题。而李白之赋月, 如 把酒问 月 等, 往往表现出一种“ 人月天” 之心灵 交流。“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 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虽上承张氏 春江 花月夜 对天地和生命的诘究, 但诗人却把人 月天的思维导向更加奇幻的神话境界。 “ 今人 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在博大空明和充满哲学意味的 生命质疑中,诗人的关怀不是系于高楼明月之闺 思,而是系于散发着神话意味的明月幻想本身。 “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 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这种具有高度超越性的 以人怜月的思维方式,自然令人想到李义山 嫦 娥 之诗:“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嫦 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相比较而言, 李 白的 把酒问月 比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 多了一 点神话想象的超越性, 而比李义山的 嫦娥 则多 了一些博大空明以及对生命的质疑 1 3 4 8。 “ 人月相得既是人借明月意象向外探取宇 宙的奥妙,又是人借明月意象向内反观心灵的隐 曲。” 1 3 4 8 “ 窥日畏衔山, 促酒喜得月”( 经乱离后赠 江夏韦太守良宰 ) 是写诗人被流放而遇赦东归, 在长江舟行中散去内心的忧愁,于是一线生命的 喜悦油然而生, 与天上明月顿然契合。“ 雁引愁心 去, 山衔好月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 诗人在 流放途中遇赦, 回舟江陵, 南游岳阳。诗人用拟人 手法写大雁也懂得人情, 带走愁心, 并与下句君山 有意“ 衔好月来” 互相对仗、 映衬。诗人想象新颖独 特, 在雁引山衔的万象动静中, 诗人极其微妙地写 出来的, 就是一种“ 得月” 的生命喜悦。 人月相得也体现了诗人与月的一种精神契 合。李白“ 以 人月相得 的诗学意兴, 借那轮高悬 苍空的明镜, 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 自然与人 情的互释、 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性创造” 1 3 3 7 。 “ 促酒喜得月” 是借酒而达成的一种人月间的 精神契合。诗人与月的契合还表现在, 诗人可上天 揽月,“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 宣州 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也可邀月到人间,“ 暮从 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 酒 ) 。月可乘:“ 耐可乘明月, 看花上酒船”( 秋浦 歌 其十二) ; 也可留:“ 长留一片月, 挂在东溪松” ( 送杨山人归嵩山 ) ; 还可赊:“ 且就洞庭赊月色, 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族叔晔游洞庭五首 其二) 。 月是旅伴:“ 明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梦游天姥 吟留别 ) ; 也是信使:“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 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 。李白的 月下独 酌 就充分表现这种人与月的精神契合。“ 花间一 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揭 示了诗人在孤独中的精神渴望。在美景良辰月下 花间, 却无友人同饮, 所以, 他只有举杯邀月, 视月 如人, 而与之进行情感交流。诗人之喜怒哀乐就体 现在人与月的交流过程中。诗人怨“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 就只好“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 诗人醉了, 月与影似乎也醉了。“ 我歌月徘徊, 我舞 影零乱。” 当诗人醺然载歌载舞时, 月与影也随着 诗人而“ 徘徊” 和“ 零乱” 了。诗人与月的感情如此 交融, 所以,“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 虽不免会 各自分散,但他追求的终是一种永志难忘的精神 契约:“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诗人在诗中, 并 未采用嫦娥玉兔的神话, 而是借酒兴醉态, 构成了 一幅人月一体的画面, 创造了一种人月共舞的“ 心 理神话”(杨义语) 。 李白的人月相得还体现其将天上事人间化的 超常思维之中。“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玉山自倒 非人推”( 襄阳歌 ) , 宋代大诗人欧阳修认为这是 李白惊动千古的得意笔墨。气象、天象本无需买 卖, 而李白却说“ 不用买” , 似乎“ 清风朗月” 是可买 卖的, 从而以否定之形态把天上事人间化了。他也 在诗中以肯定之形态把天上事加以人间化。这种 人月相得、 天人相通的思维, 使其诗歌带上了潇洒 飘逸的神韵。明月本是不需赊、 也不需借的, 但诗 人却觉得明月是可赊、 也可借的。诗人既可从湖中 赊月色:“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 还 可从山上赊月色:“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 泉明” ( 送韩侍御之广德 ) , 诗中的 “ 泉明” 即渊 明, 因唐人避高祖李渊之讳。明月也可借:“ 天借一 明月, 飞来碧云端。故乡不可见, 肠断正西看”( 游 秋浦白陂二首 其二) , 明月虽借到了, 诗人却仍 不能看见故乡, 所以, 诗人就只有把情感寄托给明 月, 因明月是可照到故乡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 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 西。” 诗人借明月寄愁, 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总 之, 人月相通, 月亮也具有了人的生命和情感, 可 与诗人沟通和交流。从明月可买、 可卖、 可赊、 可 借, 到明月寄愁, 在这种奇幻的人月契合中, 诗人 创造了一种富有魅力的世界感觉,即在超越感和 亲和感中与天地万象共享生命、 共享情感。 在与天地万象共享生命和情感时,人月相得 体现的是诗人与天地万象共享历史哲学与时间哲 学的精神探索。诗人借月探幽, 展开了人天对话和 古今对话。 “ 苍苍金陵月, 空悬帝王州。天文列宿在, 霸业 大江流。 绿水绝驰道, 青松摧古丘。 台倾鹊观, 宫没凤凰楼。别殿悲清暑, 芳园罢乐游。一闻歌玉 树, 萧瑟后庭秋。”( 月夜金陵怀古 ) 金陵月乃六 朝古都上空的明月,它高悬 “ 帝王州”(谢语) 金陵的上方。月无古今之分, 更不专属于一方 地域, 可诗人却说“ 金陵月” , 让明月与地理结缘, 使明月也具有了丰富的人文历史意蕴,见证历史 的盛衰兴亡、 朝代的兴废更替。金陵之月仍在, 可 王图霸业、 富贵享乐却早已灰飞烟灭了。诗人选择 了典型的六朝遗迹的荒凉毁坏,写出了诗人与月 共临金陵时的所见和所感。金陵月和其他“ 天文列 宿” 是永恒的, 而“ 霸业” 如流水短暂而易逝, 明月昭示了永恒和短暂的历史哲学和时间哲学, 正是“ 四十余帝三百秋, 功名事迹随东流”( 金陵 歌送别范宣 ) 。 月夜金陵怀古 中的明月所昭示的时间哲学 也发人深省。历朝遗迹都化为废墟, 帝王出行的驰 道被冲断了, 青松摧毁了六朝的陵墓, 连当年帝王 享乐的鳷鹊观及标志王朝好气数的凤凰楼,也都 倾倒、 堙没了。这是诗人和明月一道登临怀古时所 见。当人月共临六朝建筑清暑殿的时候, 感受到的 只是一派悲凉, 连繁华一时的乐游苑也不见影了, 仿佛鬼魂在唱 玉树后庭花 这一曲萧瑟秋风中之 亡国之音。在人月相得的状态中, 诗人抓住明月的 恒在性和超越性,乘着这轮阅尽历史沧桑和王朝 更迭的明月穿越历史,在历史哲学和时间哲学的 层面上审视帝王事业的空幻感,从而为六朝霸业 的废墟唱了一曲悲凉的挽歌。 人月相得的时间哲学也体现在诗人对宇宙本 源、 短暂与永恒的时间哲学、 历史哲学的探讨。“ 青 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月 ) 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 迹, 常常引起人们无限遐思。诗人带着几分醉意而 停杯沉思, 仰望苍天而发问: 这亘古如斯之明月, 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 索与困惑,实则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 寻。诗人在宏大的时空跨越中发掘人类共同的感 觉, 探求人生哲理和天地常情。宇宙的浩瀚深邃、 时空的苍茫无垠与人生的短暂渺小都凝缩在人与 月的对视之中。“ 停杯而问” 充分体现了诗人对那 无限时空的神往与迷惑, 这是一个永恒的思考。正 因为如此, 才使诗人穿越时空, 将其人月相得的历 史和时间哲学, 呈现在我们眼前, 可谓人与月、 哲 理与诗情之完美融合。 明月长在, 而人生苦短。“ 只 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览古 ) ,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 俯仰之间, 一切皆为陈迹。 “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 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酒问月 ) 月本无今 古之分而人却有今人古人之别,今古皆是同一轮 明月, 而岁月沧桑, 人事更替。诗情哲理并茂, 读来 意味深长, 回肠荡气。人乃天地间之匆匆过客,“ 寄 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语) 。诗人以月 为人生的参照物, 通过对月之空明、 永恒、 深邃的 哲学思考, 表达了对美好人生的深深眷恋, 表现了 对人生理想、 价值的执着追求, 对人世沧桑、 王朝 兴废的深刻反思。诗歌的主题发轫于情感, 净化于 审美, 升华于哲思, 其内在精神与意蕴尤其是哲理 的思考, 体现在对月的观察、 认识和理解之中。 参考文献: 1 杨义.李杜诗学 M .北京:北京出版社,2 0 0 1 . 2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7:2 6 0 . 3 王谠.唐语林: 卷五 M .上海:文明书局,1 9 1 5:1 5 . 4 洪迈.容斋随笔: 卷三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 0 0 3: 4 9 . ( 下转第7 0 页 )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6 4第1 2卷 S o u l o f t h e Mo o n O n t h e Mo o n i n L i B a i s P o e t r y G A NZ h e n g-f a n g (P u b l i c i t y D e p a r t m e n t , J i a n g s u T e a c h e r s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C h a n g z h o u 2 1 3 0 0 1 ,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T h e m o o ni s a t y p i c a l i m a g e r y a n de t e r n a l t o p i c i nl i t e r a t u r e , a n di t i s o n e o f t h e m o s t-u s e d i m a g e r i e s i nC h i n e s e c l a s s i c p o e t r y . L i B a i w r o t e t h e m o s t p o e m s a b o u t t h e m o o na n dh i s t h i n k i n g o f m o o ni s i n f l u e n c e db y C h i n e s e Y i na n dY a n g c u l t u r e , T h e B o o ko f S o n g s , f a i r y t a l e s a n dt h e p r e v i o u s p o e t r y . L i u s e dt h e m o o nt o e x p l o r e t h e m y s t e r i e s o f t h e u n i v e r s e a n dr e f l e c t e dh i s t r u e e m o t i o n s . T h e p e r f e c t h a r m o n y o f t h e p o e t a n dt h e m o o nm e a n s t h e i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 a n dt h e e m b o d i m e n t o f L i s e x- p l o r i n g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h i s t o r y a n d t i m e . K e y w o r d s : L i B a i ; t h e M o o n ; o r i g i n ; h a r m o n y o f t h e p o e t a n dt h e m o o n ;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 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h i s t o r y a n d t i m e 责任编辑 蔡海葆 L i f e a n d A r tO n E u g e n e O N e i l l s T r a g e d i e s L I S h u n-c h u n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D e p a r t m e n t , J i a n g s u T e a c h e r s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C h a n g z h o u 2 1 3 0 0 1 ,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E u g e n e O N e i l l i s a p r o f o u n dt r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