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自祭文中的缘情风格从班婕妤到陶渊明_第1页
(论文)自祭文中的缘情风格从班婕妤到陶渊明_第2页
(论文)自祭文中的缘情风格从班婕妤到陶渊明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祭文中的“缘情“ x - t 格:从班婕妤到陶渊明 王冠一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 0 0 0 0 0 ) 摘要:西晋陆机在文赋里总结了自古以来文 学创作的的基本规律,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有名 论断,概括了文学创作( 包括散文创作) 中凝固成的另 外一个传统感性主义“缘情”传统。自祭文是出现 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哀祭文从汉时的班婕妤 到晋时的陶渊明,自祭文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 寄情抒怀的一种重要文学创作 关键词:自祭文“缘情”班婕妤陶渊明 出现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众多哀诔、哀祭文 中,自祭文可谓独树一帜之佳作。其中班婕妤的自悼 赋,吊影自怜,哀顽凄艳,为后来自祭文的滥觞;晋时 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临终之际为自己作挽歌诗三首和 自祭文,其衷肠之怅惘,视生死之契阔,如泣如诉,哀 而不伤,却令人扼腕与叹惋。本文将在具体分析作品的 同时,侧重于分析“缘情”风格在自祭文这种文体中的 表现,并以当前所掌握研究资料为基础试图理解和阐 释陶渊明晚期的对人生的回观与对死亡的认识。 西晋陆机在文赋里总结了自古以来文学创作的 的基本规律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有名论断在他 的叹逝赋中也有着“乐哀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 的咏叹。和陆机同为太康二英的潘岳,也同时在悼亡 赋中道出了“既履冰而知寒,吾今信其缘情”的深刻体 会。可见在文学创作( 包括散文创作) 中凝固成的另外 的一个传统感性主义“缘情”传统。 一、自悼而咏怀一班婕妤自悼赋 班婕妤的自悼赋为骚体赋的作品,朱熹楚辞后 语以为自悼赋“其词甚古,而侵寻与楚人,非特妇人 女子之能言者”。然未有确证。班婕好少有才学。工于诗 赋兼之感怀身世,亦未尝不能为之。 自悼赋 承祖考之遗德兮,何性命之淑灵。登薄躯于宫阙 兮,充下陈于后庭。蒙圣皇之渥惠兮。当日月之盛明。扬 光烈之翕赫兮奉降宠于增成。既过幸于百位兮,窃庶 向乎嘉时。每寤寝而累息兮。申佩离以自思。陈女图以 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悲晨妇之作戒兮,哀褒之为邮。 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虽遇陋其靡及兮,敢 舍心而忘兹。历年岁而悼惧兮,闵蕃华之不滋。痛阳禄 马柘馆兮仍襁褓而离灾。岂妾人之殃咎兮。将天命之 不可求。白E l 忽已移光兮,遂腌莫而昧幽。犹被覆载之 厚德兮,不废捐于罪邮。奉共养于东宫兮, 托 长信于 末流。共洒扫于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愿归骨于山足 兮依松柏之余林。 骚体赋这种文体有“音节局度。浏漓激昂,绍楚辞 之余韵,非他词赋可比”之称,整饬中见变化,情与辞相 婉转班婕妤于成帝时人宫自请供奉于长信宫。作者 感怀身世,抒情咏怀。她回忆自己人生:。承祖考之遗 德”,“蒙圣皇之渥惠”,此为“幸”;“共洒扫于帷幄兮,永 终死以为期”。此为“不幸”。幸与不幸,无法左右,作者 最终选择了一种心灵的归宿,即“愿归骨于山足兮,依 松柏之余林”。这首自祭文,饱蘸了作者的独特感受,哀 婉凄凉、辗转凄侧。文句整饬而不做作情深而张弛有 度。在男性话语占统治地位的文学时代女性文笔不被 认同,自不必说,然而这篇带有强烈的女性笔触的自 悼赋却因文体本身之谐美。抒情之自然深切而成为一 篇受人瞩目的佳作。然而也应指出,自悼赋在一定程 度上正因为它的文体特征骚体赋。而在某种程度 上限制了抒情本身和内容的流畅,但整体给人以形式 美感。是散文无法比拟的。 二、“生无所恋死无所恨”陶渊明的自祭文 与班婕妤的自悼赋相比,陶渊明的自祭文通篇 四言且押韵的文字则表明东汉末年以来的抒情小赋到 了晋宋时期,在形式上向着更整齐的方向发展。而这篇 祭文中所表达的情绪与意蕴书写也是令后人仰止的。 1 明 黄子肃诗法 见古人论写作 吉林人民 出版社1 9 8 2 年7 f l 版,第1 2 3 页 2 3 4 5 见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上海古 籍出版社。1 9 8 0 年1 1 月版第4 册第3 7 页、第2 册2 8 0 页、第l 册1 2 0 页、第3 册3 0 0 页 6 清 袁枚续诗品崇意 见郭绍虞诗品集解 续诗品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9 Y 版,第1 4 5 页 7 朱光潜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出版 社,1 9 8 8 年1 0 月版第1 0 9 页 8 儿清 刘熙载艺概经义概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2 年9 月版,第1 7 2 - 1 7 3 页 9 日 遍照金则文镜秘府论文意 见张冠湘等 8 古诗文名句录 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l O f t 版,第3 5 7 页 1 0 沈德潜 卷上见清诗话 下册上 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7 月版,第5 2 4 页 1 1 叶燮原诗外篇 见张冠湘古诗文名句录 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1 0 月版,第3 4 3 页 1 2 【清 薛雪 见古人论写作 吉林 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7 Y 版,第1 2 9 页 1 3 宋 胡仔编苕溪渔隐丛话 人民文学出版 社1 9 8 1 年版 1 4 宋 宋子京语见魏庆之 卷五 1 5 清 王夫之姜斋诗话 卷下 万方数据 自祭文 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 征,草木黄落。 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 同祖行于今夕。 羞以嘉蔬,荐以清酌,候颜已冥,聆音愈漠。呜呼 哀哉! 茫茫大块,悠悠高曼。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自余为 人,逢运之贫。 箪瓢屡磬缔络冬陈。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 门,事我宵晨。 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耔,乃育乃繁。欣以素 牍,和以七弦。 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 分,以至百年。 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偈日惜时。存为世 珍。没亦见思。 , 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摔兀穷 庐,酣饮赋诗。 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 龄身慕肥遁 从老得终,奚所复恋! 寒暑逾迈,亡既异存。外姻晨 来。良友宵奔。 葬之中野以安其魂。亩窗我行,萧萧墓门。奢侈宋 臣。俭笑王孙。 廓兮已灭,慨焉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 誉,孰重后歌? 人生实难。死如之何? 呜呼哀哉! ,自作祭文的本身。就有玩世不恭的意味。陶潜死前 回顾自己的一生。使他最感欣慰的就是没有与当时的黑 暗现实同流合污,而是安贫乐道、归隐田园,保持了高尚 的节操。所以他生无所恋,死无所恨。现在他把这种思想 感情写在一生中最后的文章自祭文里,就更表现 出他一直到死与现实的隔阂与自身世界的自足。 自祭文开始和一般祭文一样。也是先交代写祭 文的时间。但作者在交代时间,以“天寒夜长,风气萧 索”八个字简洁而又富有特征性地描绘出季秋九月的 凄凉景象为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重的悲凉气氛。接着就 落到题上,点出“死”与“祭”。开始了洋洋洒洒的自祭之 文。作者用“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来比喻自 己的将死,表现了他对生死的看法:人的一生就像来到 旅馆,是短暂的;而死却像回到了老家,是永恒的。无非 人生如梦的另一种解说而这不是一种消极的自慰,而 是对“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的世俗之徒的深刻讽 刺这也是作者一种玩世不恭的表现。 写“祭”作者用故人悲痛设饯为死者送别以相祭 奠的场面来表现。奠祭的场面是在“天寒夜长”的“今 夕”,而死这对于生者来说,又是音容渺茫,无可寻觅。 正可谓伤心惨目。 一般的祭文。或叙写死者的生平,或歌颂死者的功 业但这篇祭文却只抓住自己生前归隐田园的乐趣加 以铺排以表现他死无所恋生无所恨的思想感情。作者 的归隐意识在这里可以概括为三点:远离尘嚣、安贫乐 道、生死契阔。 对于最后一点,作者不仅生前安贫乐道,对死后也 不求厚葬不重“后歌”。他以“奢侈宋臣俭笑王孙”两 个典故。含蓄而有力的表明了自己死后的丧事。既不追 求官僚贵族那样的奢侈。也不效法沽名钓誉之辈那样 故作姿态的俭省,仍然是听任自然。最后,“匪贵前誉, 孰重后歌? ”从主观上说明了他持这种达观态度的原 因;“人生实难,死如之何? ”又从客观上说明了他死后 也只能如此。但仔细体会这四句也涵蕴着生前的贫困 和死后的凄凉都是不得已的意思从而也渗透着一种 牢骚不平之气,这样在祭文的最后就像画龙点睛一样, 使全文所表达的“生无所恋。死无所恨”的达观思想也 有不平的色彩。 如果说在自悼赋中作者的“缘情”意识,缘于对 身世的叹惋,对归途的期待。有无可奈何的人生感悟; 那么在陶潜的自祭文中,虽然有自顾萧瑟之感,但却 是一种对人生理想的抒发和对世事的讥刺。 陶渊明的晚年贫病交加的陶渊明饱受贫病的折磨, 使陶渊明的身体更加衰微六十三岁的他预感到自己的 死期将近。回顾自己艰难料到的经历,想到一生的是非 得失,有志未骋,未尝不哀思弥深。但是当这个饱经优患 的诗人把污浊变乱的现实社会给他带来的痛苦和忧 虑最后埋在自己的心中时,他的心情包括对死,似乎又 有一些平和的表现。不过他内心的悲戚究竟是难以掩饰 的。一个月中,他为自己写了挽歌诗和自祭文,表达 他此时的心情。挽歌,就是哀悼死者的歌。挽歌最早就是 送葬时牵引柩车的人所唱的葬歌。歌声哀切,以为送终 之礼。当时有这样的习俗,人死了之后亲戚朋友大都要 唱着挽歌表示哀悼。这里是陶渊明挽歌诗第三首: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 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蠛m 尧。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有时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 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 何所道。 托 体同山阿。 正如作者所说:“生无所恋死无所恨”是他对生死 的最终认识吗? 从他的行迹和诗文可以见出他的归 隐,是不同于其他许多诗人的。陶渊明的由仕而隐,不 仅绝无半点虚假而且对自己的认识转变过程又十分 真诚的袒露,归田园居中有着极其真挚的叙述。但从 另外一个角度试图在自祭文和挽歌诗中寻找另一 种情感出路:那就是表现于对生死的淡然背后,处于人 生边缘的反思,和对此生的无限情意。 人生有限,所以要付之于无限;人生苦短,所以“无 所恋”。人生尽到,所以“无所恨”。 作者的一生归隐山林生活平和而稳定,然而不得 不说,他的一生,灵魂是在飘泊的,他有一种无根于人生 感觉,所以寄情于山水。他选择了一种绝对归去,将自己 放逐于自然之中,却将一颗不舍与关切之心留于世间, 他对真善的期待与呼唤对世事一切不平与黑暗的鞭 笞都是自己对本心的叩问。在人生弥留之际,他想到了 身前身后想到了自己能想到的一切细节,对自己的生 死他的确是无恋无恨的了。这是他对于自己的自视与自 省。而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来感悟这一切时,却能够 感到一种崇高的无奈。它属于崇高的灵魂的最高形式。 “千载余情”这是古人对陶渊明最精到的概括。 结语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E l 羲皇 9 万方数据 “尚通“ 观与山水诗 叶杰英 的 (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建阳3 5 4 2 0 0 ) 摘要:山水诗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最高成就的代 表之一,已成共识。对山水诗的兴起原因的探讨,至今 仍为学界所关注。本文着重从受王充思想影响下的尚 通观念为角度。浅谈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兴盛原因。 关键词:尚通王充自然观山水诗 一、魏晋南北朝之“尚通”观 “通”一词内涵广泛,本文主要指通达、博通、通简、 通变之意。“通”渊于周易,易系辞上云:“推而行 之谓之通”,易系辞下云:“通变之谓事,一阖一辟谓 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 魏晋南北朝之“尚通”观产生重要影响的人首推东汉 著名思想家王充。王充强调“博通”。体现在对儒家文化 的批评上,成为儒家批判思潮的先声。其所涉及的一个 基本点就是力图打破汉代经学笼罩下的知识分子治学 风气,改变那种“章句之生,不览古今,论事不实”( 论 衡别通篇) 及“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 论衡 超奇篇) 的教条主义学风,他说“开户内1 5 1 之光,日光 不能昭幽,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夫一经之说犹日明 也;助以传书,犹窗牖也。百家之言,令人晓明,非徒窗 牖之开,日光之照也。”( 论衡别通篇) 他强调从人的 能力看具有广博学识的“文儒”比不读经书的“文吏” 和只读一经的“儒生”更有知识,也更有力量对于饱食 终日,无所用心之人,他视为禽兽,比作死人,予以痛 斥:“夫闭心塞意。不高瞻贤者,死之徒也! ”( 论衡别 通篇) 。王充本人就“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后汉书王 充传) 。 明代学者胡应麟认为,王充的“博通”观在“东汉、 晋、唐之间,特为贵重”(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 中) ,对后世发生了深远影响。通脱之风渐于汉末,使 之蔚为大观者则是曹氏父子。史称“近者魏武好法术, 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 晋书 傅玄传) ,注意到“贱守节”与“慕通达”的关系。鲁迅 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指 出了汉末魏初存在的尚通脱风气。他评价曹操思想行 为的一大特点就是“尚通脱”,一通脱即随便之意,此 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许多想说什么便说什么的 望 、盛 文章。更因为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 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魏 晋时的嵇康就是一位在他身上可以找到王充思想的 历史投影,他强调人的自然性,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 本性,应当使之不受束缚地发展。当代学者任继愈指 出:“论衡问孔刺孟,导致嵇康的轻贱唐虞而笑大 禹。非汤武而薄周孔”1 1 1 。“通者为贤,塞者为愚”成为 一种时代精神。士人们开始走向任情放纵,他们不修 小节。通脱简易,真实地不作修饰地表现自己的个性, 无顾忌地表现自然的感情。“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 头散发,裸袒箕踞,其后贵游子弟阮瞻、王澄、谢鲲、胡 毋辅之徒,皆祖述于籍,大道之本。故去巾帧,脱衣服, 露丑恶,同禽兽,甚者名之为通,次者名之为达 也” 2 1 。若仔细推究,魏晋六朝时期不同阶段的文人的 “尚通脱”是有差异的。建安文人的通达在于摆脱小儒 做大儒,“大儒”无论如何仍然是儒。到了正始时期,阮 籍、嵇康有疾而蹙”。将通达之风演绛成任诞之风。通 达犹可收束,任诞则荡而难返。不管其怎样,他们都是 在儒教之外找到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精神最为光辉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