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寄至味于淡泊--兼论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艺术境界和影响_第1页
(论文)寄至味于淡泊--兼论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艺术境界和影响_第2页
(论文)寄至味于淡泊--兼论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艺术境界和影响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 0 卷第4 期 2 0 0 8 年7 月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J o u r n a Io fT i a n j i nV o c a t i o n a II n s t i t u t e s N o 4V 0 1 1 0 J u l 2 ( ) 0 8 寄至味于淡泊 兼论陶渊明饮酒( 其五) 的艺术境界和影响 邢泽静 (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3 0 0 2 2 1 )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晋代杰出的诗人。 界的表现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意境;意象;归隐;淡泊 中图分类号:1 2 2 2 8文献标识码:A 他的饮酒组诗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从意境的营造到对精神世 文章编号:1 6 7 3 5 8 2 x 【2 0 0 8 ) 0 4 0 0 8 7 一0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脍炙人口的诗句仿佛已经成了陶渊明的代名词。而每当人们想起这位东晋伟大 的诗人,眼前也总会浮现他笔下由村墟烟火、倦鸟飞还等意象构成的清幽雅致风光。那美丽的景致中蕴涵了诗人对 于自然的衷爱和对心灵家园的探索与追求。陶渊明的诗歌以及他的人格力量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 3 6 5 4 2 7 ) ,东晋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市西南) 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我国第一 位田园诗人。对他的评价还有隐逸诗人,靖节先生。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他出身于一个官僚 家庭,曾祖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外祖盂嘉做过征西大将军。到了他的时 代,家境已经衰落,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陶渊明处在一个晋、宋易代的时期,政治的黑暗,阶级斗争的尖锐,民族矛盾 的激化,都深深地影响着他。青年时期怀有大志,但是后来和黑暗现实一接触,便使这种思想发生了变化。中年时期 为饥寒所迫,曾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时期完全过着躬耕的生活。陶渊明的作品,现存的有诗歌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 篇,辞赋两篇。他的田园诗风格平淡、自然,语言简洁、含蓄,浑厚而富有意境,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独具特色。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 0 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 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 困顿中的牢骚不平。其中艺术特色最为突出的当属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该诗约写于诗人归隐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4 1 7 年。面对篡权和动乱的年代,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秩序,还有当时 虚伪污浊的官场,亦仕亦隐的陶渊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坚定了终身隐逸的意志。自然真淳的田园生活使他冷静、 和平,几近静穆,能够在超越世俗尘嚣的更高境界寻求心灵的自由和净化,在感受大自然群动群息的过程中领悟自 然,适应天性。 本诗表现的正是诗人“复得返自然”之后那种恬淡超然,与万化冥合为一的真趣。 一、以情体物。融兴寄于自然美 做为情感语言的最高体现形式,诗歌在内容上的含蓄和凝练应归因于其意象的象征性。本诗中出现了“菊”、“南 收稿日期:2 0 0 8 一叭一1 0 作者简介:邢泽静( 1 9 7 3 一) ,女,天津市人,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文学学士,主要从事人文课程的教 学与研究工作。 8 7 山”、“山气”和“飞鸟”等意象,而这些绝不是诗人在简单地描述居所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反,却是诗人经过精心筛选后 确定的最能引起自身思想共鸣,体现内心情感的景物。 菊花历来被盛赞为花中君子。当秋风乍起,群芳凋残的时候,唯有它在秋阳下尽展风姿。其孤傲脱俗,高标独立 的花品与诗人抗心尘表、蔑视世俗的人品相契合,因此深得诗人偏爱。陶渊明在饮酒之七也写到:“秋菊有佳色,霜 露堕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早在先秦文献中就有论语对菊花的“后凋”之叹,屈原离骚中又说:“朝饮 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花代表了一种品格和修养。对菊花的喜爱则体现了对高贵品性的趋向和追 求。唐人韦应物也曾在效陶彭泽诗中写到:“霜露悴百草,时菊独妍华。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明确指出菊花经 霜奈寒的属性正是诗人高洁品性的象征。陶诗中常有“松”、“菊”入景,如“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 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辞) 。松柏虽然冬夏常青,然而并非不知时令变化,霜雪之寒岂能无感? 作者以松柏比喻自己 的卓然独立,自己和松树一样本性如此,不会随四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显示出独特的个性。此外还有“南山”之静默, “孤云”之高远,“飞鸟”之散淡,无不是诗人精神追求和内心情感的寄托。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对这些审美客体 的选择和关注,体现出陶诗注重兴寄的艺术风格。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诗文渗透着“人的觉醒”意识,也就是说,人不光要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非常重要。当我们 再次念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时,便感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试想遍地黄花,随意 采摘两支,不经意间已有“暗香盈袖”,何等闲远,何等潇洒! 这一动作表现了诗人归隐后内心的澄澈,他摒弃尘俗,全 身心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乐趣,于浑朴中透出一种超脱,可谓语淡情长,事浅言深。手执黄菊,诗人的思绪倾注在飘逸 的花姿和淡淡的幽香之间,接下来的“悠然见南山”更是进一步点染出忘情的陶然之乐,令人想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之劳形”的惬意。高大巍峨的南山默然屹立,阔大宽厚,这样的意象正与诗人历经沧桑后内心的平静从容交相契合, 是“欣于所遇”,而又“快然自足”,将自身完全融合于自然,一时之间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深得物我两契,天人合 一之妙谛。 飞鸟也是诗人自比,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学中,鸟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周易之中已有鸟 的影子,其中的鸟大都象喻着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怀。诗经中鸟的意象更是不胜枚举。“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象征 自由、和谐;“交交黄鸟,止于棘”,则暗示了不得其所的意味。此外,庄子“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寓意大概有 二:一是追求宏大的境界,象征经过拼搏后的自由;一是选择退守,象征疏离主流群体的个体自由。该诗中的“飞鸟”取 其后者意。陶渊明怀着眷眷用世之志走入社会,但他终归为世俗和权势所不容,独自踏上了归田之路。归于田园后的 诗人,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归鸟一诗,最具代表性:“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 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诗中之鸟,生机盎然、跃动、真纯、无忧无虑,它不必再担心遭罹网罗,也不会在日暮 时飘泊无依。它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养育它的树林,这是它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翼翼归鸟”其实就是诗人思 想成熟的写照,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止泊之处:田园。这是他精神的故乡与归宿。远离了官场的浮华与丑恶,寄 心松竹的诗人心情自由如飞鸟,生活恬淡如飞鸟,幽静的山林是倦鸟的归宿,这美好的田园不也正是自己的归宿吗? 此时的诗人与鸟恍如一物,投身于宇宙大化。望着眼前的一切。诗人领悟到顺应自然天性的乐趣,同时又遐思万里。想 到那些仍在官场周旋的人们。不知他们在追求什么。也许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他们也会感到疲倦,像自己这样回到 大自然来体味人生的“真意”吧。曾经自认为多年“心为形役”的诗人一旦醒悟,他的轻松与快意自不待言。“此中有真 意,欲辨已忘言”是诗歌的境界,更是诗人的境界。陶渊明哲学思辨的习惯,对人生真意的执着追求,以及纵情投入自 然的欢愉均被包含在“忘言”的超然境界中。 二、意蕴悠远。有言外之象,象外之意 按照清代学者王夫之的理论,可以将诗歌认同为由“言、象、意、道”四个基本层次构成的复杂体系。本诗除具备言 与象统一而形成的形象美。象与意统一而形成的意境美之外,更有言外之象和象外之意所构铸的悠远意蕴。 “山气日夕佳”一句能引起广泛的言外之象。该句只是对远处景物的概写。落日西沉,暮色中的田园景色如何? 诗歌仅用一个“佳”字点出景色之妙,然而却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读者可以基于言内之象。如“山气”、“日 夕”等布置不同的背景,填充丰富的细节,从而派生出千差万别的言外之象。山色遥远,或许是“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 千点幽岩下”;亦或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也许还会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总之,鸡鸣狗吠、桑麻榆 柳、鸡黍壶酒、仗叟牧童皆可入诗人笔下的田园。这看似平淡的一笔,包蕴了太多丰富的内容,既将读者的视线从有限 的画面延展到无限的空间,又显示了诗歌“言不尽象”的含蓄美。 “飞鸟相与还”一句能引起象外之意。自远古至今,飞鸟丰富而又变化的象征意义,佐证了人与自然界的万物息息 相通。潇洒的魏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陶渊明的不俗更在于他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 理解实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写下了“飞鸟相与还”的温馨和快乐,点醒自己也点悟读者其中有“真意”,却又用“忘 8 8 言”的大境界启发人们对人生“真意”的思索和探究。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却可各以其情而自得。正所谓作者之心未 必然,而读者之心何必不然。这种艺术欣赏的过程正是读者的想像力和理解力的自由和谐运动,其间包含了二次创 作的因素。也正因此,作品才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共鸣。自唐代开始,历代“拟陶”、“和陶”之风日盛。这不仅因为文人 们较易进入陶渊明笔下幽美恬静的田园氛围,更因其诗歌的“象外之意”蕴涵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能够契合有着 不同人生经历和审美取向的后来者的心灵。应该看到,“翼翼归鸟”,在今天仍是自由和谐人生的象征,对当代人如何 对待生活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示。 北宋王安石这样评价陶渊明的这首诗:“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 矣”。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陶渊明 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是却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正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能 改变现实社会,才借酒浇愁、借酒遁世,在酒的幻觉之中营造自己的社会理想。但这种社会理想又不是像老子一样的 “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而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心灵隐逸”。历代文人中,受陶渊明人格和思 想影响的又岂止李白、王维、苏轼呢?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公认这是一首好诗歌,它的好就在于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心远地自偏”对现 代人也不无启发。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而又极度喧嚣的社会中,每个人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 山林中去。但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如何找到宁静的心灵家园呢? 只要我们的心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营造 一片属于自己的理想的天空,效仿陶渊明去采一支你衷爱的菊花,努力寻求属于自己的“心灵隐逸”,就会收获一份超 然和恬静。 参考文献: 1 杜景华陶翊明传 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9 3 2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3 3 鳊写组中国芙学吏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2 4 葛晓膏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P l a c i n gU t m o s tC h a r mo nS i m p l i c i t y 责任鳊辑:阎泽 O nt h eA r t sR e a I ma n dI n f l u e n c eo fT a oY u a n m i n g sP o e m “D r i n k i n gw i n e ”( 5 ) X I N GZ e j i n g ( T i 口行歹i nB D 口i c 口f i 0 ,l 口Z & n 旃疗i ZC D Z 跆g P ,n 蛆f i 行3 D 0 2 2 ,吼i ,l 口) A b s t r a c t :T a oY u a n m i n gw a sa no u t s t a n d i n gP o e to f J i nD y n a s t yi nC h i n a H i s “D r i n k i n gw i n e , s e q u e n c ep o e m sh a v ea n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I th a sp r o f b u n di n n u e n c eo nt h e l i t e r a t u 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