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李商隐与济慈诗歌创作艺术之比较_第1页
(论文)李商隐与济慈诗歌创作艺术之比较_第2页
(论文)李商隐与济慈诗歌创作艺术之比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载文学研究 李商隐与济慈诗歌创作艺术之比较 0 蔡库李睿 摘要:李商隐与济患在诗歌创作艺术上有许多相通之处,都善用清词丽句,象征以及典故二人的作品都呈现 优美与感伤的双重主题,但又略有不同:济慈的诗歌中优美占主导地- 位,创作显示外在化倾向,李商隐的诗歌则是 伤感贯穿始终,显示内在化倾向 关键词:李商隐济慈意境象征感伤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 物,他创作并流传下来的大量诗歌,千百年来隽永不变。1 9 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虽然只活了2 6 岁,却创作出了英 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颂诗。两人虽国籍不同,生活年代相隔 千年。其诗歌也各具特色,然而细读作品,就可发现两位诗 人在诗歌的创作手法上具有相通之处,其创作美学虽有区 别。但也有暗合之处。 就创作手法来讲,两位诗人的作品都有以下特点: ( 一) 诗中多用清词丽句,意境悠远清扬 济慈写诗讲求文字的精致优美和韵律的婉转悠扬,他认 为诗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美美丽的人,美好的物。所 以他的诗行也就特别的美,文字、意境、音韵,无一不美, 美得清丽,美得脱俗。例如:“山谷、晶亮的河,锦簇的山 坡。”( 哦。孤独) “夜,这般温柔,月后正登上宝 座,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但这儿却不甚明亮,除了有 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葱绿的阴暗,和苔藓的曲径。” ( 夜莺颂) 这段文字清丽淡雅,音韵张弛有节、错落有 致,意境幽远。 李商隐的诗更是以柔丽缠绵、含蓄婉曲、韵律铿锵见 长。前人评他的诗“深情缅邈”。包孕细致”,。寄托深 而措辞婉”,。沉博绝丽”。例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 灵犀一点通。”(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高阁客竟 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落 花) 其语言之优美,对偶之工巧,风格之清新绮丽,意蕴 之丰厚,情韵之细致,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像这样以清丽优美的文字、悠扬而婉转的韵律来传达出 悠远轻扬的意境的美妙章句,在两位诗人的诗歌中可以说是 俯拾即是,充满了诗情画意与审美情调。 ( 二) 诗中象征手法及典故的应用 李商隐诗中多用象征的手法,使诗歌更富暗示性,更耐 人涵咏玩味。如他的七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春 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春蚕”和“蜡 炬”,也正是执着的相思和无尽的别恨的象征。此外如嫦 娥一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 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酋诗虽题为“嫦娥”,其实 并非是在咏嫦娥,而是在写处境孤寂,长夜不寐的主人公面 对碧空皓月而触发的感时伤世的感情。至于用典,更是信手 拈来。莫林虎先生说:“李商隐作品与解读者的相互创造性 关系还体现在典故的引用、意象的_ 精美华丽、氛围的柔曼缠 绵上。”如众说纷纭的那首锦瑟中颔、颈两联:“庄生 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 玉生烟。”借神话、典故所造的意象更具有绮丽迷离的象征 性,可以理解为代表着不同的心境、诗风、爱情、人生等 等。再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 ;。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 才”(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这些典故被李商隐溶 于优美的意境和富于情韵的警旬新语中,这就使得他的用典 如同己出,故虽多用典故却不流于板滞堆砌,反而显出一种 14 1 华美。 万方数据 比较文学研宄 济慈诗中也处处闪烁着象征手法的光彩,如秋颂一 诗:“雾气洋溢、果实圆热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 伴: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使 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让熟味透迸果实的心中,使葫芦胀 大,鼓起了栀子壳。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一次一次开放 过迟的花朵,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因为夏季早填满 它们的粘巢。”这里作者用“缀满”状写葡萄果实之丰,用 老树“背负着”形容苹果结实之硕重,用熟味“透进”心 中,写果实之甜美;用“胀”“鼓”写果实的硕满。其用笔 之精细,刻画之洗练。体物之入微,处处显示出诗人极尽铺 陈雕刻之能事。把秋的景致写得生动、淋漓,洋溢着他对秋 的热爱,赞美之情。诗人在此诗中对赋这一表现手法的应用 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炉火纯青。济慈的诗多取材于古典的神 话传说,具有希腊味。在他的传世名作夜莺颂中,他 说:“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在失掉了仙域里引动着 窗扉一个美女望着大海险恶的浪花。”前一句中“列斯” 指冥府中的河,传说鬼魂饮了它便忘记前生的一切。后一句 的典故来源于一个中世纪的传奇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奇异 的古堡,孤立在大海中;勇敢的骑士如果能冒险来到这里, 定会得到财宝并能娶古堡中的公主为妻。诗人用这个美丽的 故事来喻指夜莺的动听歌声会引动美人打开窗户。遥望并期 待她的骑士来援救她脱离险境。可见诗人能化典故于自己的 诗歌中,随意拈来,得心应手,不带任何雕琢粉饰的痕迹。 读李商隐的诗,总觉诗人在试图展现自己的悲剧意识, 在观察世界时总带有悲悯的眼光,一切事物都被浸染成死寂 的色调。李诗中,特别是其大量的咏怀、咏物和爱情诗中往 往以夕阳、晓月、秋蝉、流莺、杜鹃、残柳、枯荷、凄风、 苦雨、泪水等象征残败、濒死、苦痛的物象入诗,营造一种 寂灭冷清的伤感氛围。许多诗句直接触及伤感主题,例如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绝望的爱情和理想 托喻于烛灰而得以表达,无形的心思借助有形的、可度量的 物体而得以把握。“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即使在梦里也无法与情人聚首李商隐的沉郁感伤仿佛成了 他诗歌写作所刻意追求的一个目标。其实他瑰艳的语词并没 有释放悲凉的心情,而只是使它更加幽渺而不可触摸,通过 对琐细事物的具体描述而得以实现。 诗歌通过描述外在客观事物表达内在灵魂。李商隐把这 种自我意识加以强化。对外在事物的描绘以自我心灵为中 心,服从表达不确定的、晦暗的、难以言传的心理需要。诗 歌意象主要是为了触发、暗示心绪而不是直抒胸臆。就诗人 而言,他只是书写感触,而不是描绘所见所闻。李商隐甚至 面对一件乐器也发出感慨:“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 I 华年。”这与其说是对想象世界的描绘,倒不如说是对一种 清高、无奈、幻灭的情感的把握。那高处不胜寒的世界乃是 诗人心灵的投射,换言之,那是一个主体化了的世界。通过 把内心与外物融合,诗人甚至刨造出超乎寻常的意象。例 如:“身无彩风双匕蝶,心有灵犀一点通。” 济慈是一位吟唱美的诗人,但和李商隐一样,他的诗歌 也呈现双重主题:即纯粹优美的艺术世界和令人厌恶的现实 世界,其问也流露出诗人的感伤思想。如夜莺颂最后一 行:“音乐消逝我究竟是醒着还是睡着? ”透露了诗人 面临无处可逃的现实的感伤思想。希腊古瓮颂虽然呈现 一片欢快的气氛,但在艺术的至福世界中依然萦绕着诗人潜 意识下的人类苦难意识,比如各个诗节结尾处以否定句所提 及的伤感意象:“你永远吻不上”、“焦渴的嘴唇“、“暮 年使这一世代都凋落”。而在忧郁颂中则直接涉及伤感 主题。 与李商隐不同的是,济慈强调。诗人无自我”、“消极 能力”,所以他。宁可要充满感受的生活,也不要充满思索 的生活”。他说。消极能力”是客观外界作用于诗人心灵的 结果,是要诗人深入到客观事物中去体验、感受。使精神保 持消极状态,就是让感觉能够自由奔驰,冲破理性束缚,更 准确、更客观地观察和把握所描写的对象,进而通过想象去 捕捉美。夜莺颂就是这一诗论的最好体现。 四 通过比较我们看出,李商隐与济慈两位诗人在创作手法 及创作美学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诗句清新婉丽,意境绵远 悠扬,且都善用象征与典故。除此之外,他们的作品都呈双 重主题:优美与感伤。 所不同的是,就济慈而言,优美占主导地位,而在李商 隐那里,感伤则成了压倒性的情调。这种审美效果的差异源 于不同的创作倾向:如果说李商隐的创作有主体化倾向,可 以说济慈的创作有客体化倾向。 由此可见,中西诗人都意识到了人生的无常与悲欢,但 中国诗人往往悲叹往昔,并退隐到内心世界细细咀嚼悲伤。 而西方诗人则更关注现实,并深入到外部世界中去。中国诗 歌倾向于将美与感伤统一起来而且往往将美感伤化。而西方 诗歌则总是将二者对立起来,力图摈弃后者。李商隐与济慈 便是这一倾向最典型的诠释者。 参考文献: f 1 】马玉凰济慈诗歌美学述评【J 】辽宁大学学报,2 0 0 6 。( 5 ) 【2l 蔫稳罡浅论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美学特质【J1 江苏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2 0 0 6 。( 1 ) 【3 】陈嘉英国文学史【M 1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6 【4 】孙粱荚美名诗一百首【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0 【5 】刘学锴李商臆诗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3 ( 蔡庆,李睿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外语系3 3 0 0 1 3 ) 万方数据 李商隐与济慈诗歌创作艺术之比较李商隐与济慈诗歌创作艺术之比较 作者:蔡庆, 李睿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外语系,330013 刊名: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09,(6)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5条)参考文献(5条) 1.马玉凰 济慈诗歌美学述评 2006(5) 2.葛稳罡 寂灭世界中的凄壮与柔婉-浅论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美学特质期刊论文-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1) 3.陈嘉 英国文学史 1986 4.孙梁 英美名诗一百首 1990 5.刘学锴 李商隐诗选 1993 相似文献(2条)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 杨慧.张新军.江黎娥 优美与感伤的双重主题变奏-济慈与李商隐创作美学的平行研究 -理论月刊 2003(11) 济慈和李商隐诗歌都呈现优美与感伤的双重主题.本文通过对济慈的颂体诗与李商隐无题诗进行比较,认为在济慈的诗歌中优美占主导地位,其创作显 示外在化的倾向,而李商隐的诗歌则是感伤贯穿始终,显示内在化的倾向. 2.期刊论文 朱瑞党 李商隐与济慈诗歌艺术之比较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