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7 年7 月 第2 4 卷第4 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0 fY u n v a n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U | l i v e 馆i t v V O L2 4 N o 4 叫2 0 0 7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农耕文明气质 秦丽辉 (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 5 0 0 3 1 ) 摘要:传统阅读的弊根是把陶渊明放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框架中来审理。其实陶渊明出任 的直接原因是贫、饥,上有老下有小而归隐是由于他生于乡野官场生活终不适应。在中国古代田园诗人中。唯有 他笔下的田园世界呈现“可居而可赏”的境界。他的诗风是农耕气质的伟大象征。他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分量和 意义堪与屈、李、杜比肩。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可居而可赏;农耕文明气质 【中图分类号】1 2 0 6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2 8 6 7 X ( 2 0 0 7 ) 0 4 0 1 4 0 0 4 世间任何一种文明。总有相应的养育、支撑此 种文明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生活方式。中国文明的根 基是土地、农业和农耕。中国古代的文艺,尤其是 诗歌( 抒情诗) ,取得了独步世界的成就。但当我 们试图将它与中国文明的根基本身作对接的时候, 会发现一些蹊跷的方面。姑举两点: 其一,尽管从诗经开始,就出现了大批 内涵深厚的农事诗( 田园诗的雏形) ,但在整个中 国占代诗歌史上,描写农业劳作、展现田园生活的 诗歌,无论数量还是分量,都没有取得过核心的地 位。也就是说,一种文明的根基,在这种文明的诗 歌里被边缘化,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其二,就以农事诗、田园诗而论,大量的作品 趋向几个极端。在这些作品中所展现的田园生活, 要么“可居而不可赏”,要么“可赏而不可居”。 要么“既不可居亦不可赏”。 让我们深感欣慰的是,正是在这“被遗忘的 角落”中,有一个孤独而执着的歌者陶渊明。 历史上的田园名家不少,但只有陶渊明笔下的田园 世界达到“可居而可赏”的境界,真正呈现了中 国古代社会农耕文明的气质。 陶渊明之所以能担当这一重大使命,成就这一 境界,来自于他从两个方面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思 想( 主要是儒家思想) 的局限。第一个方面是委 心和投身于被儒家贬为“小人之事”的田园劳作 中,度过了“欣慨交心”的一生。第二个方面是 突破了“唯隐居为持节”、“唯出仕为正途”的文 化视域,赢得了与土地的真正交流与对话。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 始终占主流的思想。即使在魏晋这个思想大变动, 大解放的时代,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孔子仍然 被认为是最大的圣人邮 岬。意味深长的是,作 为中国古代文明根基的农耕、农事,在儒家思想中 一开始就被置于卑贱的地位。比如儒家学说的开创 人孔子,虽然实行“有教无类”,而且“自行束惰 以上”而“未尝无诲”,但其教育仍然是有禁区 的。这个禁区就是农业技艺。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 “吾不如老圃。“樊退出。子日:“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 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善义,刖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恃。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焉 用稼? ”i 2 j ( “” 而在“亚圣”孟子那里,虽然他反复以“五亩之 宅,树之以桑”来宣扬和建构自己的王道学说, 但是对信奉神农之言、自耕自食的许行予以猛烈批 判,称其为“南蛮鹅舌之人”。”。 儒家贱农的思想不仅“源远”,而且“流长4 , 千百年来一直弥漫于中国士人的意识中。强大而根 深蒂固。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作为名门之后 又从小“游好在六经”的陶渊明,在断断续续做 了四年官以后,毅然离开官场,走进田园,劳作于 其中。他对自己处身其中的田园生活底气十足,用 诗歌表达了对农业劳作、躬耕自食的信心: I 收稿日期】2 0 0 7 0 5 2 0 【作者简介】秦丽辉( 1 9 7 1 一) ,男( 傈僳族) ,云南丽江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讲师。 1 4 0 万方数据 第4 期 秦丽辉: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农耕文明气质 先师有遗训,忧遣不忱贫。曙望避难逮,转欲志长勤。 采耒欢时务,解赢劝衣人。平畴史远风,盘苗亦怀新。虽 未量岁磅。即事多所欣。耕种有志时,行者羌问津。日八 相与归。壹泉劳近郜。长吟掩柴几聊为陇亩民。( ( 癸卯 岁始春怀古田台) 其二) 咖 而在另一首 的四言诗中,他对一向敬仰 的孔圣人发出的是“孔耽道德樊须是鄙”的 惋惜。 值得一提的是,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并非如一 般人想象的那样:整天过的是。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的逍遥日子。实际情形呢? 且看他 写的两首诗: 天遭尚且远。鬼神茫昧然。姑发念善事,饨悦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直戈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 雨端L 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 思鸡鸣,曩晨愿鸟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偻目前。吁嗟身 后名于我如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怨诗楚 调示庞主簿邓沽中) 川”但 饥采驱我去。不知竟何知。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务毒馈赠岂虚来。谈谐终目昔,筋至辄倾杯。情 新知新蝮,言咪进赋诗。感干潺母忘。愧我非韩才。衔戢 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 p 】( 帅 这两首诗可以说是陶渊明穷苦田园生活的实 录。因为一个没有切身体验过饥饿的人,绝对写不 出“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这样的诗句。同题是,既然乡间生 活如此艰辛,那么一直以自已家世为荣( 陶的祖 父陶侃是晋大司马,祖父做到太守) 并一度出仕 的陶渊明为何弃官归田,去承受这份艰辛呢? 在这个问题上,传统的误读实在太深。正如朱 光潜先生所说,“自钟嵘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 宗一般人能看重陶渊明隐逸的一面;自从颜真卿 做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后,一般人又看重陶 渊明忠贞的一面。”“2 ”传统误读的弊根在于 把陶渊明放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框架中来审视。认 定除了“忠”和“隐”外,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 正是这样的眼光把陶渊明的真实面目和伟大文化 意义遮敝了。 我认为。陶渊明的为官主要不是出于。兼济 天下”。陶渊明出身名门,但从父亲开始,家道日 衰。到陶渊明这一代,已处于半耕半读的状态,除 了依旧拥有较高的文化优势( 知书) 外,其日常 生活状态与普通农民并无区别。关于陶渊明出仕的 原因,完全可以在他诗文中找到。饮酒( 其十 八) 说他“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在陶渊明 去世后,他的老朋友颜延之做过一篇陶徵士诔 悼念他。诔文的序言说: ( 渊明) 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不任,纂菽不蛤; 母老子幼就荐勤匮远惟田生敢亲之艾追悟毛子捧檄 之怀,初解州府三帝,后为彭泽夸。” 可见,陶渊明出仕的直接原因是:病,穷,饥,上 有老,下有小。所以说他放下犁头去求官的初衷是 很单纯也是很实际的,只是为了改变生存困境,养 家糊口,用他的诗来说就是“倾身营一饱”,而绝 没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更没有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其次,陶渊明的归隐( 其实是归而未隐,因 为自己本来就是乡下读书人) 也并非主要出于官 场污浊下的“独善其身”。对陶渊明,官场生活确 实是违心的,但这种违心主要不是来自官场的黑 暗,而是来自于官场生活与乡下生活的反差。陶渊 明生长于乡野,本已养成“爱丘山”的积习,过 惯了乡下人那种“懒散”的生活。进人官场,以 陶渊明的正直,官场中的污浊当然会让他每每攒 眉,但对他来说,更可怖的还在于官场中各种俗套 成规、繁礼缛节让他太不适应,烦不胜烦,到了 “望云”则“惭高鸟”、“临水”便“愧游鱼”的 程度。 在历史资料中,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关于陶渊明 为官期间政绩的记载。想来,陶渊明虽然肯定是个 清廉的官员,却未必是个合格的官员。因为一个人 一旦进人官场,就要遵守甚至合理运用其中的游戏 规则,才可能在官场立足,甚至有所建树。而陶渊 明恰恰不具备这样的素质。过去,我们把陶渊明的 辞官看成是蔑视权贵、沽身自好,实在抬举他了。 陶渊明自己的说法是:“饥饿虽切,违已交病。” 这话什么意思? 梁启超先生把它转换成现代文: “做官混饭吃的苦痛,比挨饿的苦痛还厉害! ”终 于。在一次与督邮的冲突中( 巡视工作的督邮要 求陶渊明柬带见他) ,陶渊明与“心为行役”的官 场生活决绝。 通以上分析可看出,陶渊明虽然表面上出入于 “仕”与。隐”之问,但其实并不符合“达则兼济 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标准。因此,他绝不是 也不应该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榜样。也正因他不符 合标准,不是榜样,他才听能到文明深处的伟大召 唤,并以自己“任何力量都不能剥夺的自 由” 5 】( ”6 融入田园乡间,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 一1 4 1 万方数据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 4 卷 真正开启了来自土地深处的声音,这是陶渊明的福 分,也是中国土地的福分。 陶渊明生命的底色是乡野的,活脱脱一个农 夫。他有是一个性情极真诚、笃厚,心境极平和, 对大千世界有着极深广的同情和极高体悟能力的 人。有了这样的根底,他对自己栖居的土地,对土 地上的一丘一壑,一柳一桃,一人一事,一苦一 乐,无不触目成趣,胸中无一时不活泼泼的。他随 手所拾,信笔所至,便成绝妙的诗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直思故渊。开荒南亩际。守拙归园田。方 宅十余亩革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眭暧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颊。户庭羌 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茏中,复得返自然。【4 】( m ( 归国田居其一) 种豆南山下。革盛豆苗稀。晨* 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遣狭苹木长,夕露沾我衣。表沾不足惜,但使愿羌 违。附( 归固田居其三)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吉芙无厌时。此 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吾去欺。“”) ( ( 移居其二) 蔼蔼堂前林,中夏站清】9 l 。凯风因时拳,曰飕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坐起弄书琴。固蔬有余滋,旧答犹储令。营 己良有枉。过足非所敛。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予 戏我侧,学语束成音。此事彝复乐,聊用忘华孽。遥遥望 白云怀古一何深。f 卅“州( 和郭主簿) 人生归有道衣食目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 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末岂不苦? 痔获辞此难。四体 诚乃疲,庶无异怠干。直濯息蘑下,斗酒散襟廉。遥遥沮 溺心,千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吼。 们r a i l ) ( 庚戍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我们在这里长长地排出陶渊明的诗作,且的只是想 让人看清他在乡间的生活全貌。你看他的生活:居 住的环境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 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每天的工作是“晨出肆微 勤,日人负末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田间的景象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平 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忙了一天下来是“四体 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灌息詹下,斗酒散襟 颜”;与邻人的关系是“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 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天朗气清时是 “登高赋新诗”;息交闲卧时是“坐起弄书琴”;而 一1 4 2 一 带给他莫大快乐的竟是“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 音”。诗中所展观的,除了。登高赋新诗”、“坐起 弄书琴”属文人雅士的专利外,哪一样不是几乎 任何一个乡村都见得到的平常不过的景象? 这样的 居所这样的劳作,这样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天伦 之乐,完全是人间性的。 到了这一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田园生活 对于陶渊明已非单纯的苦或乐的问题,而是他的生 活本身只要身居其中,括在其中,脚踩在上面,便 觉得美滋滋的,受用不尽。他的境界,可以说真正 达到了。充满劳绩,而诗意地居在大地 上【,】( “。 这奇迹的诞生,来自于他的躬耕自食,来自于 其实他真不过是个会读书作诗的农夫,而其他很多 田园诗人是“士”的眼光看待田园生活: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馒荆靡。 雉睢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 此萎闲逸,怅然吟式微。【”聊( 王维渭川田家) 这样的诗,初读时觉得与陶诗差异不大,光从景象 上看,就有“墟落”、“穷巷”、“荆扉”、“雒雉”、 “麦苗”、“眠蚕”、“桑叶”、“野老倚杖”、“田夫 荷锄”等很典型的乡间物事,但细细把吟后,便 能见出者两间有云泥之别。我们在这里使用“云 泥”一词,并不想表达褒贬之意,而实在是指: 王诗似云,陶诗似泥;云自有云的超妙,而泥自有 泥的深厚;前者美得虚、远、隔,后者美得实、 近、切;前者的意境是山水画的意境,后者的意境 是真田园的意境;前者“可赏而不可居”,后者 “可居而可赏”;前者好比城里人说乡下事,后者 就是乡下人说乡下事。 陶渊明诗中那些最好的句子,总是那么平常而 动人。比如他写田中禾苗,有四句诗让我们尤难忘 怀。其中的两句是“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另外 两句是“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我们可以试 着想象一下“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是一派怎 样的景象:和风南来,拂过田垅,田里刚刚长 出不久的禾苗就象一群苏醒的鸟儿,展开万千只翅 膀写出这样诗句的人,可想对土地爱到何种深 切! 苏东坡洞察到这一点,感叹说:“陶靖节先生 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非古之耦耕植 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 妙也。” 5 ( r z s 一”) 伟大的诗人,他的伟大绝不仅属于他一个人, 万方数据 第4 期秦丽辉: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农耕文明气质 而且属于他背后的整个文明。陶渊明以他出离于中 国士人立身标准的选择,使他失去了中国传统知识 分子榜样的意义,却赢得了与中国文明的根基发生 深广交流的机遇和福分,成为了在艺术审美领域中 伟大农耕文明的守护者和代言人。他的诗风,就是 农业气质的伟大象征。 农耕文明的最高代表非中国文明莫属。而每一 种文明,都有它天然而特出的色调和气质。如果说 工商文明的气质是精明,那么游牧文明的气质便是 强悍,而农耕文明的气质则是平和。 对于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历代诗家有。冲 澹”、“自然”、“闲静”、“真率”、“深厚”、“渊深 朴茂”、。大匠运斤,斧凿无痕”等评语。不难看 出,这些评语尽管各有侧重,但都不离陶渊明作为 田园生活的伟大守护者和代言人的本色,可谓知道 者言。而其中最恰如其分的莫过于苏轼的评语: “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5 】( “朱光潜先生分 析说:。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 质不绮,因为它恰好处,适得其中;也因这个缘 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 亦绮。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哺】( ”不平不奇又亦 参考文献i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 9 9 6 2 十三经注疏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3 扬伯峻。盂子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4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 M 北京:中华书 局。2 0 0 3 5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 M 上海:上海文艺出 平亦奇,不枯不腴又亦枯亦腴,不质不绮又亦质亦 绮,可以归结为一个字和。而和,不正是 伟大的农业气象么? 但要真正获得这份气象是不容易的。历史上学 陶的诗人很多。亦各有创获和特色,甚至有些方面 所达到的高度还为陶渊明所不及。但其深处真处终 不及他,何也? 就在于不能真正探到“农”脉, 拥有“农”气。这一点。我们可以很容易从与盂 浩然、王维、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自居易、 范成大、杨万里等田园名家诗作的比较中见出。 陶渊明留下的作品,数量不算多,也没有 离骚那样的鸿篇巨制,但由于包蕴着这份深源 于“农”的悠邈而沉厚的气象,因而它对表达中 国文明之诗情所具有的分量和深度。完全可以与屈 原、李白、杜甫比肩。屈、李、杜的伟大,古今所 共知,而陶渊明的伟大,常被世人所忽略。对此, 古有苏轼等鸣不平,近有朱光潜等鸣不平,但都囿 于没有从农业文明的根底处去发掘陶渊明的意义, 使他离“伟大”终隔一层,不免遗憾。我认为, 正是陶渊明田园诗的农耕气质成就了这位诗人的 伟大。 版社,1 9 8 2 6 北京大学中文系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 M 北 京:中华书局,1 9 6 2 7 德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M 北京:商 务印书馆,2 0 0 0 8 王右丞集 M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7 T l l eF a r m i n gC u l t u r eE m b o d i e di nT a oY u a n m i n g P a s t o r a lP o e t r y Q i SL i h u i ( S c h o o l0 f t h e H u m a n i t i e s ,Y u a n a n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U n i v e x s i t y 。K u n m i n g6 5 0 0 3 1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0 fT a oY u a n m i n gc o n f i n e si t s e l ft oh i s 。h a p i n so t h e r sw h e np o w e d u le n o l l 出;r e l y i n go no n e s e l f w h e ni np o v e r t y ”,I nf a c t h i sa c c e p t a n c eo ft h ea p p o i n t m e n tr e s u l t e df r o mp o v e r t ya n ds t a r v a t i o nw h i l eh i sr e s i g n a t i o n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 h i sa l i e n a t i o ni nt h eo f f i c i a l d o mb e c a m e0 fh i sf a m i l yb a c k 孕J l d A m o n gt h ep a s t o r a lp o e t s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o n l yh i sd e s e r i p t i o no f t h ep a s t o r a lw o r l di sb o t hr e a l i s t i ca n di d y 1 i e H i sp o e t i cs t y l ee m b o d i e sr i c hf a r m i n gc u l t u r e n m ,T a oY u a n m i n gi so nap a rw i t ht h e g r e a t e s Ip o e t sl i k eQ l IY u a n ,L iB a ia n dD uP u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p o e m K e yw o r d s :T a oY u a n m i n g ;p a s t o r a lp o e t r y ;r e a l i s t i ca n di d y l l S ;f a r m i n gc u l t u r e ( 责任编辑丁立平) 万方数据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农耕文明气质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农耕文明气质 作者:秦丽辉, QIN Li-hui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刊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7,24(4) 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8条)参考文献(8条) 1.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1996 2.十三经注疏 1980 3.杨伯峻 孟子译注 2003 4.袁行霈 陶渊明集笺注 2003 5.朱光潜美学文集 1982 6.北京大学中文系 陶渊明资料汇编 1962 7.海德格尔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2000 8.王右丞集 1937 相似文献(10条)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胡波.王华 自然观与宗教信仰对中西田园诗的影响-陶渊明和华滋华斯田园诗浅议 -文教资料 2006(13)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和英国大诗人华滋华斯的田园诗进行对比研究,从二者的写作特点,写作对象以及写作手法及背景上的 同异等角度着手,来研究中西方两种田园诗的异同.通过比较研究,作者认为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特别是来自宗教信仰的差异和自然观的不同是造成陶渊 明和华滋华斯的田园诗不同的根本原因. 2.期刊论文 李开明.LI Kai-ming 玄学与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诗歌风格探源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22(3) 陶渊明,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田园诗影响深远.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表现了诗人平静悠闲、自由 自在的目标追求和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诗人返朴守真、任性自然的哲理,陶渊明在平淡中饱含着炽热思想感情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歌风格,应该说和老 、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深深烙下了东汉“玄学“的印记,形成了朴素自然的特点,创造出一种“静穆“的美学境界. 3.期刊论文 黎鲜.LI Xian 储光羲田园诗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吸收和创新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6(1) 本文的田园诗主要指描写农村的田地、园圃、人事风物的诗歌.储光羲是盛唐最重要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田园诗有他自己的特点,在写作内容、写作 对象、生活情趣、对农民态度以及艺术风貌等方面都有对陶渊明的吸收,并有创新处,使田园诗更有田园美和人情味. 4.期刊论文 李雷.LI Lei 陶渊明,诗意的栖居者生态美学视角下的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探微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9,29(2)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当代生态美学观的生成及其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陶渊明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其人、其诗处处彰 显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平衡关系,其存在实现了“诗意地栖居“.所以,在生态美学的视角下对陶渊明及其田园诗进行再读有着深远 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5.学位论文 徐瑞祥 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比较研究 2006 华兹华斯(1770-1850)和陶渊明(365-472)是中英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华兹华斯被雪莱称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他选择远离城市的田园生活作 为诗歌创作的题材,极力赞美自然的伟大,主张人类应回归自然,以恢复人类的自然本性,拯救人类的心灵。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史上继弥尔顿和莎士 比亚之后最为重要的诗人。陶渊明,开创中国田园诗歌一派。他质性自然,由于厌倦东晋腐败喧嚣的官场而退居田园。并在坚持躬耕的实践中深化了对 人生之道的认识。他倾心歌颂田园生活,在回归自然中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的平静。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田园诗人。虽然华兹华斯和陶渊明 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与国度,彼此之间也无影响,但他们的田园诗歌却有着相通之处。两位诗人的田园诗作如同一座桥梁沟通了东西方文学的交流。 本文试从两位田园诗人的“回归田园之路”、“诗歌创作题材”和“诗歌创作语言”三方面探讨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歌的相通之处,并试从两位诗 人的“田园诗歌意境营造”、“独特的自然观”和“蕴含在田园诗中的精神追求”三个层面上分析两位诗人诗歌的相异之处。本文通过对华兹华斯和陶 渊明的田园诗歌的初步分析比较,不仅要探寻两位诗人的创作思想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研究来揭示二人的田园诗 创作对当今诗歌发展的启示,借以为东西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作一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本文共分引言、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的相通之处、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的相异之处、结语五个部分。 引言简要介绍了两位田园诗人的生平及前人对两位诗人及其田园诗歌的研究,交代了本论文在比较其诗作时的切入点,以及论文的写作目的。 第一章“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田园诗在西方和中国的起源与发展状况。西方的田园诗可追溯到古西腊罗马时代 ,并以描写牧羊人的生活为主题;中国的田园诗也可以追溯到时诗经中的个别诗篇。第二部分简要叙述了华兹华斯和陶渊明对田园诗发展的贡献。 第二章“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的相通之处”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相似的回归田园之路,两位诗人都在对现实失望 、对理想幻灭之后,才走上了回归田园的道路,开始了以回归自然为主体的诗歌创作。第二部分比较了两位诗人田园诗中的三类共同题材:赞叹美丽的 大自然、歌颂静谧的田园生活、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第三部分阐述两位田园诗人在诗歌语言方面的共同之处:语言清新简练平淡,是人们真正使用的 语言。 第三章“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的相异之处”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比较分析了两位诗人在营造田园诗歌意境方面呈现出的巨大差异,这主 要源于二人所传承的东西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华兹华斯在其田园诗中重在个人对大自然的沉思,从而表现出西方“天人相分”的文化传统;陶渊明在 其田园诗中注重物我两忘,从而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精神。第二部分探讨了华兹华斯和陶渊明在其田园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各自独特 的自然观:华兹华斯把“童年”作为重返自然的中介;陶渊明则通过躬耕实践深化了他对自然的认识。第三部分比较分析了两位诗人在田园诗中所表现 出的相异的精神追求:华兹华斯的田园诗赞美自然的神性,主张人类应回归自然以拯救人类的心灵;陶渊明则通过歌颂田园生活来寻求精神自由和完善 自我人格。 结语部分在总结了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田园诗异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当今诗歌创作仍然要借助朴素的语言风格来高扬“回归自然”的主题。无 论是西方文化陶冶出华兹华斯,还是东方文化蕴育出的陶渊明,都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他们欣赏自然之美,在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安慰,净化受污染的 心灵。在当今自然被日益破坏、工业社会对人性严重异化的形势下,两位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A特种设备《电梯安全管理》考试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 2025年初级会计师考试财务成本管理模拟题及答案详解
- 2025年大学入学物理考试模拟题与答案解析科学新篇章的敲门砖
- 2025年零售业经理面试笔试题预测试题集
- 株洲研学课件
- 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工业自动化专家认证题库自动化控制高级工程师笔试预测题
- 公务员考试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返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机械工程设计师面试模拟题与答案手册
- 地理探索之旅:初中研学旅行方案策划
- 妇联开展宣讲活动方案
- 母婴保健培训课件学习
- 2025年6月22日四川省市直事业单位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公安涉密载体管理制度
- 2025年中国蛇养殖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JG/T 536-2017热固复合聚苯乙烯泡沫保温板
- T/CSIQ 8008-2018正装鞋
- 浙江易锋机械有限公司年产2000万只空调压缩机活塞项目环评报告
- 视唱练耳讲课课件
- 酒店管理安全总监岗位职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