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柳永词中的意境美_第1页
(论文)论柳永词中的意境美_第2页
(论文)论柳永词中的意境美_第3页
(论文)论柳永词中的意境美_第4页
(论文)论柳永词中的意境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 X M D x B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O FG U A N G X IU N I V E R S l T YF O RN A T I O N A I 。1 T I E S ( P h i l o s o p h ya n dS o c i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 第2 9 卷第5 期口2 0 0 7 年9 月 V O L 2 9N o 5 口S E P 2 0 0 7 目 论柳永词中的意境美 口白 虹 摘要北宋婉约派的“倚声家之祖”柳永,其词缠绵悱恻、凄美哀婉,极尽韵味之致,处处凸现着 意境美,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归纳起来,集中地表现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意境 羡美学特征,韵味无穷的意境美美学特征。 关键词 柳永;词;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 1 2 2 2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3 8 1 7 9 ( 2 0 0 7 ) 0 5 0 1 6 8 0 4 o nA e s t h e t i c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i nL i u Y o n g sP o e t r y B A IH o n g F A NX i a o f e i ( Y a h a nU n i w e7 s i t y ,Y a n 7 a n716 0 0 0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h ep o e t r yo fI i uY o n g ,f a t h e ro fW a n y u eS c h o o li nw r i t i n g “c i ” 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i su s u a l l yw i t hs a da n ds e n t i m e n t a lb e a u t y I t sa e s t h e t i c v a l u ec a nb es u m m e du pa sap e r f e c tf u s i o no ff e e l i n ga n ds e t t i n g ,a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t h er e a la n dt h ei m a g i n a r y ,a n dal i n g e r i n gc h a r m K e yW o r d s :I i uY o n g ;C i ;b e a u t yi n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心”6 4 它是 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早在 庄子齐物论中就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刘 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已开始将“境”的概念用于 诗歌理论,盛唐之后,文学意境论开始全面展开。王昌龄曾 在他的诗格中,就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他指出 “意境”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是“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其意旨就是要求作家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 这样的意境方能真切感人。他还讨论了意与景的关系,提 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 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 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 如“缘境不如日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 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司空图等提出了“境生 于象外”、“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步扩大了意 境的研究领域。1 2J ( ”2 ”2 2 4 随后,意境逐渐成为中国诗学、画 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学者文入都对此作以补充、发挥, 直至清末王国维而集于大成。最终,今人对此作出了明确 而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 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 间。, 虻gJ ( P 2 2 4 ) 这句话把抒情性作品作为生发意境和创造意境 的前提,实质上归纳了意境的三个特征。一是“情景交融”, 二是“虚实相生”,三是“韵味无穷”。而柳永的词作则恰好 蕴涵了这三种美学特征。 一、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美学特征 王国维说:“文学有二元质焉:日景,日情。” 3 渖”意境 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 成。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好的诗人,往往能够“景 中生情、情中含景”。首先看看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 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 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 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佳作,也是柳词和宋婉约 词的杰出代表作。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 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创造了一种虽有 “花鸟缠绵”,却更有“弦泉幽咽”的意境之美。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的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 点和时节。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 4 ”可 见词中时节大约应在农历七月,正是深秋季节。然而词人 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之景,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 染其氛围,融情于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好 万方数据 一幅凄清冷落的清秋景色。中间五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 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又以白描手法 勾勒出了一幅难分难舍的送别场景。此情此景,令人伤怀, 让人悲伤得说不出话来,其景何酷,其情何伤? 一种感伤之 情便蕴藉在这清秋时节和离别的场面之中,真是由景生情, 情融其中,让人落寞而伤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楚天阔。”其景虽然开阔,而胸却难以释怀,千里之间,竟装 不下无限惆怅,装不下那无边的离愁。正所谓“孤帆远影碧 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其景之开阔无边,则尤见其情之怅 惘无限。楚天虽阔,柳思绵长,空廓、寂寥、忧伤、落寞之意 境便充盈于胸问,让人欲语而又无言。其情之真,其愁之 浓,其伤之痛,可见一斑,实乃是真正的情景交融了。柳词 景生情,情生景,愁痛之触,伤感之情,互藏其宅,貌离而神 合,情景交融而莫分。表面上句句都在写景,细品则字字都 在抒情,真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妙。 再细而品嚼,词的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由 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由 我而始,自古皆然。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 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词,映 射了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 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较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 明显而深刻。写到情感的最高处时,作者笔锋一转,写“千 里烟波”、沉沉暮霭,由抒情到写景,由实写送别场景到虚拟 别后情景,借景抒情,不仅形象地展示了他那深广如烟波、 浓密如暮霭的离愁,同时也通过壮阀的景物描写使得词境 顿开。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到;“词有点,有染。柳耆 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 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间隔, 隔则警句成死灰矣。”L 5 “”柳永正是成功地运用了点染技 法,描绘了一幅晓风拂杨柳、残月挂梢头的清丽藏面,以其 凄清、幽婉、寂寥、残缺的意境,衬托出了作者自己绵邈的离 情、冷落的客情。真可谓字字珠玑,极具艺术魅力,而从中 折射出的意境美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关于雨霖铃词牌名的选择,柳永也是经过了深刻的 思考,该词牌本来就给全词定下了忧伤落寞的悲伤基调,凸 现着深沉凄清的意境美。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 传唐玄宗因安禄山叛乱而迁蜀,入斜谷,时霖雨连日,栈道 中而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采其声作曲而寄遗恨。白居 易就曾以李杨之恋而作长恨歌,读罢往往令人泪湿青衫。 姑且不论唐玄宗因其贪恋女色,终误江山,但就李杨之恋来 看,他们二人的情感是真挚而深刻的,可谓感天而泣地。然 而,对于唐玄宗来说,因为他身居帝位,社稷为重,女色为 轻,于是想爱而不能爱,得到的也必将会失去,最终酿成了 爱情悲剧,正所谓“此恨绵绵无绝期”。爱之深,恨之切,是 之谓也。柳永选此词牌,其问不正是借“玄宗之酒杯而浇自 己心中的块垒”吗? 那种难舍难分,却不得不分的境遇不正 是自己吗?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海誓山盟 过后,却是“执手相看泪眼”,“雨霖铃”成了泪汾汾;“十里五 里,长亭短亭”,却原来是“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故词牌名 一出现,分明便有了几分寒意,便有了忧怨和落寞,便有了 缠绵悱恻的柔肠寸断,便有了柳词那种情别伤离的凄美情 怀,便有了这种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唱。 二、虚实相生的意境美美学特征 虚和实,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虚实相 生,是文学艺术各个门类普遍遵奉的艺术法则o 6 ( P 3 2 1 ) 中国 传统绘画讲究“意到笔不到”,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竹成 妙境”;传统音乐追求“弦外之音”,寻求“此时无声胜有卢” 的特殊韵味。与此同理,传统诗词尤其注意“韵外之致”或 “味外之旨”,要求在极有限的篇幅之内包涵尽可能丰富的 情感内容。由是,虚实相生的艺术传统,特别受到古代诗人 词人的青睐。 在柳永的词作中,经常可以看到虚实相生的妙用。例 如八声甘州,分踢是在抒写自己的离情别绪,却偏偏要从 对方着笔:“想佳人、妆楼颓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又如 戚氏,本来是在抒写眼下的羁旅牢愁,却偏偏要叙及过去 的青春好梦:“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在这里, 自己是实,佳人是虚;眼下是实,过去是虚。一方面,实生发 虚、导引虚;另一方面,虚又补充实、丰富实。实而不致平实 失貌,虚而不致渺茫难求,如此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这就是 虚实相生的基本内涵。我们不妨以风栖梧而作赏析: 独倚危楼风细细。忘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 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首词写别后相思之情。上片写景,登高望远,引起一 片春愁,草色,烟光,残照,都映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与寂 寞之意,从而将实境引入虚境,进入下片。下片主要是抒 情,无论是饮酒,还是唱歌,思念的愁绪始终得不到解脱,直 至迸出了最后两句半是誓言、半是宽慰的话,从而升华为一 种爱情精神专一、执著的精神,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它成为后世经常引用的佳话,使词由实 而虚,虚实相生,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往往能生出新的联想,即 由实到虚,由虚到太虚。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的三境界 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 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 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7 ( ”4 。而第二境所引句即出自柳 永的风栖梧,它的意思是做学问与做事业,都必须在选定 目标之后,执著的追求,才能成功。也就是说既然选择了理 想和目的,那就要为此付出代价。“衣带渐宽”,指人的衣带 宽松了,就是身体消瘦了。“伊”,就是她,指所爱的人。王 国维引用时,“伊”当然是指大学问大事业。柳永是说,为了 她,我宁愿付出我的代价,憔悴消瘦也值得。 8 ”从词中 G x M D X B 万方数据 G x M D x B 可以看出,柳永说他面对歌妓酒女,但都不能安慰自己,所 以“强乐还无味”,那么这个“伊”如果从肤浅的表面上理解, 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是眼前的歌妓酒女所不能代替的 一个人。很显然,这个“伊”字即是“虚”的最好佐证,配之以 自己失意的悲哀情愫,如何不使千古读者不为之动情呢?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亦在情理之中。因此,我们绝不能肤浅 地理解柳永该词的深意,这里蕴藏了很深的意旨,其实,这 未尝不是柳永自己在回首当年之意了。这个“伊”,未始不 暗指他过去的生活,过去用他的劳力精神付上去追求的那 些东西,他填写的那些词。柳永是一个敢于表现自己真感 情的人,他这两句话无异于矢誓明志:你们举世的人都批评 我鄙视我,使我在仕宦上受了多少挫折,但我现在回首当 年,为了我所爱的( 不管是女子也罢,理想意志也罢) ,我付 上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是永远不会后悔的。这是他在愁 苦心境的重压下喊出的铮铮誓言,是纵然受尽感情的折磨, 也终不后悔的誓言。它使词章在情感的最高处戛然而止, 既点明了题旨,又荡气回肠,余韵不绝。 可见,柳永词虚实相生的魅力的确令人称道,这种虚实 相生、由实入虚的意境美的境界真是“虚故而纳万境”,蕴涵 着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三、韵昧无穷的意境美美学特征 明朝陆时雍说:诗“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 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物色 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 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 9 “”2 8 可 见,韵味的确是诗美不可缺少的因素,更是意境的一个突出 的特征。而所谓“韵味”,则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 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它虽然从属于 整个文体层面,但在意境这种内蕴的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 集中。这使意境的美学特征必然是富于韵昧的,余韵无穷 的。柳永的雨霖铃的韵味所构成的美感效果就非常的明 显。那寒蝉、长亭、骤雨等几个简单的物象却让人产生了丰 富的联想,产生了凄美哀婉的韵致,和之以烟波暮霭,伴之 以晓风残月,令人回味无穷、缠绵而感伤。细细品味,古往 今来的读者,无不为之所感染,无不为之所动情。试问,谁 人又可尽言其中之韵味? 这种“韵外之致”,“味外之味”,不 仅富于韵味,其意境的内蕴更是让人咀嚼不尽,回味而悠 长。也正是这种意境美,才是这首词的最高的美学成就,而 这种意境美更是古今文人一生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试以一首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为例而予详解,其 词如下: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消消,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 宋玉悲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难忘。文期酒会,几辜风月,屡变星 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南凭远信,指暮 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这首词是一首伤怀念远的作品,描写了作者悲秋怀人、 羁旅悒郁的怀恋。全文以一“望”字领起,上片描绘所望之 景物,下片抒发望景而生之情。词人凭栏而立,视线所到之 处,“雨收云断”,一派萧索疏朗的秋景。这晚秋景象,自然 牵动了词人的悲秋情绪,使他像宋玉一样涌起“廓落兮羁旅 而无友生”( 九辨) 的感慨。士易悲秋,女易怀春。当此之 际,他应该像其他士人一样,将平生不快之事向友人尽情地 倾吐,把酒消愁。但是,词人并没有直接地抒发怀人之情, 而是融情于景,细致地描摹了跟前颇有诗情画意的秋天景 物:秋风轻拂水面,白色的苹花渐渐老去;月寒露冷的时节, 变黄的梧叶片片飘落。词人以“水风”、“苹花”、“月露”、“梧 叶”这样的景物,形象地展示了深秋季节的鲜明个性。同 时,“苹花渐老”、“梧叶飘黄”又与词人的漂泊羁旅、年华老 去的人生际遇何其相似,实际上已经暗合了他真实的人生 境况。这种目睹的与神思的,柔情的与思考的等等的韵致, 和之以“轻”、“老”、“冷”、“黄”四字,以轻盈细腻的笔触勾勒 出了清幽萧瑟的秋景之味,更烘托出了词人孤寂、冷清的漂 泊之感,让人回味无穷。至此,秋的形象,无论秋光,还是秋 色,都已经写足写透。故下文又轻轻地一转,由景而及情, 自然引出了他的“遣情伤”的情绪宣泄,正面揭示了词的主 旨:“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下片则紧承上片对故人的思念,以“难忘”转入与故人 一起度过的“文期酒会”的美好回忆,反衬出词人与故人分 离之后的孤独与痛苦。“几辜”、“屡变”说明了他在外飘零 时间之长,这种语言韵味所构成的美感效果,更增添了词人 离愁的严重态度。作者以瞬间凝望的感受,从首句“望处” 到结尾的“断鸿声里,立尽斜阳”,无不表现出了怀念故人的 深厚之情,真是上片已有悲凉之愁思,下片更含伤魂之痛 苦。这种相念而不易相聚,重逢无期,“黯相望”的结果,只 能是无尽的遗憾与失望。全词格调深沉哀婉、凄美悠远,通 篇之遗憾情绪深沉而低微,且贯穿于始终;词之韵致,已在 言外,胜过千言万语,故甚受词评家们的赞赏。 而戚氏一词,其寓实于虚,乐景写哀,作品结构的开 阎跌宕等所构成的韵味无穷的意境美也值得人们所称道。 它引起了读者审美心理的波动起伏,“韵外之致”、“味外之 味”更在其中。全词如下: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 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 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滠。正蝉吟 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孤馆度日如年。凤露渐变,悄 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 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 迁延。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 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 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 轻寒。听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 眠。 这首词属长调,乃柳永首创。宋代有人称许此词,王灼 在碧鸡漫志卷二引入而云:“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 万方数据 凄凉一曲终”。 1 0 ( P 8 4 ) 这位“前辈”究系何人,我们无从考证, 但这个评价却是恰当地指出了戚氏一曲的命意指归。要 知道,屈原的离骚在人们心中实在是太伟大了,以柳永的 一曲戚氏去追配它,给人一种难以比肩的感觉,这是很自 然的事,王灼曾也说“柳何感知世间有离骚,惟贺方回、周 美成得之”。 1 1 ( P 1 15 ) 平心而论,戚氏和离骚也是不能等 量齐观的,但是,戚氏所表现的客馆秋怀、天涯孤处的情 感确实是继承了离骚的遗韵,它言与意会,情景交融,抒 写了作者“贫士失职志不成”的感慨,几乎概括了作者一生 的思想和生活状况,集中地代表了落拓文人的共同感受,产 生了彼此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余韵悠长。 很显然,在词中明显地流露出了一种宋玉悲秋,屈平遭 谗式的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须知,柳永在流落江湖之间, 时时表现着“双重人格”,他一面高唱着“才子佳人,自是白 衣卿相”这样玩世不恭的调子,表现出一种放浪不羁的个 性;另一方面,却为自己的“未遂风云之便”而耿耿于怀,他 之所以四处漂泊,可能与政治理想的追求有很大的关系,他 在朝廷中得不到赏识,只好去投奔地方官而企进用,于是唱 到“念名利,憔悴长萦伴;追往事,空惨愁颜。”真是欲进不 能,欲罢又不忍,无限酸楚之味充斥词间,让人亦欲罢不能。 该词首叙悲秋情绪,次叙暗夜幽思,末尾写出对于功名 利禄之厌倦,描绘出了一幅凄凉黯淡、残败零落的秋景,由 物色生发出了凄美的质感。上片先写登临所见:微雨飘洒 庭廊,槛菊萧疏凋落,梧桐零乱枯黄,一抹残烟,给这些景物 增添了几许凄凉。写完近景后,词人又将视线拉出庭院,写 所见远景:黯淡的飞云与夕阳,更突出了整个词境的萧条冷 落。词人触景生情,滋生出宋玉那样的悲秋情绪。写完登 临所见,又写所闻。“倦听陇水潺谖”,既实写了水流声,同 时又以抒发征戍之悲的“陇水”意象,寓含了自身的羁旅之 愁。水流声和之以秋蝉与蟋蟀的鸣声,更营造了行役之悲 的深秋寂寥的意境氛围,也为中、下片定下了感情基调。中 片下片中,词人长夜无寐,一个人孤零零地独处驿馆,在月 朗星稀的寂静夜空下思绪绵绵,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中。 中片的后三句与下片的前六句,都是写词人还没有被功名 利禄牵绊时的“暮宴朝欢”、浪迹“红楼”的自由生活。然而 好景不长,词人以一句“旧游似梦”从美好的追忆中回到了 孤零零的现实,开始了对人生进行理性的反思。“念利名、 憔悴长萦绊”,表明词人对为了名利而牺牲自己的人生价值 取向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就在他追怀往事而不堪回首时, 一阵“轻寒”之感悄悄地打断了他的思绪,词人再次回到了 现实中来,于是“听呜咽、画角数声残”,“抱影无眠”的一宿 就这样过去了,给人留下的则是淡淡的哀愁和畅想,真是 “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片篇幅较长,但却脉络清晰。词人以时间的流程与 空间的转换为线索,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他的羁旅愁绪,结构 开阖跌宕,井然有序,情景交融,意境美尽在其中。 总之,在柳永留存后世的词作中,无论是抒写与歌妓舞 女难以割舍的诚挚恋情,还是描绘羁旅行役的痛苦愁怨,都 集中地表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昧无穷的意境美的美 学特征。透过柳词意境所生成的三个特征,我们与作者产 生了情感共鸣,感受到了他的痛苦和愁怨;也体悟到了其词 的缠绵悱侧、哀婉凄美。他的词正所谓:凄清之美,美而千 年;哀婉之情,穿越时空。一 参考文献 1 叶朗中国关学史大纲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5 E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二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4 3 王国维文学小言静庵集续编 c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2 4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第十六十三经注疏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5 刘熙栽艺概词曲概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6 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 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 0 0 1 7 王国维著,李科林校注人间词话人间词 M 合肥:安徽人民出 版社,2 0 0 2 8 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 c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 9 7 9 陆时雍诗境总论 A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二版) M 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4 1 0 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 c 北京:中华书局,19 9 6 1 1 张廷杰宋词艺术论 M 研究出版社,2 0 0 2 收稿日期2 0 0 7 一0 6 1 3 责任编辑廖智宏 责任校对刘连芳 作者简介 白 虹( 1 9 7 5 ) ,女,延安大学中文系讲 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陕西延安,邮编:7 1 6 0 0 0 。 G x M D x B 万方数据 论柳永词中的意境美论柳永词中的意境美 作者:白虹, BAI Hong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中文系,陕西延安,716000 刊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7,29(5)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1条)参考文献(11条) 1.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 1985 2.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 2004 3.王国维 文学小言.静庵集续编 2002 4.郑玄注.孔颖达 礼记正义 1999 5.刘熙载 艺概.词曲概 1978 6.曾大兴 柳永和他的词 2001 7.王国维.李科林 人间词话.人间词 2002 8.叶嘉莹 古典诗词讲演集 1997 9.陆时雍 诗境总论 2004 10.唐圭璋 词话丛编 1996 11.张廷杰 宋词艺术论 2002 相似文献(10条)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张涤云 论柳永现象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4) 柳永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第一位大量创作慢词长调的词人,第一位俚俗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突出而罕见的现象 ,可称为“柳永现象“.“柳永现象“的出现标志着词的发展进入了慢词长调繁盛的时代,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通俗文学与传统雅文学分庭抗礼的时代,也标 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大为壮大、职业文人开始出现的新时代. 2.期刊论文 袁晓薇 从“柳七风味”到“自是一家”-论柳永、苏轼词消息相通及其意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0,28(1) 关于柳永词和苏轼词之间的关系,论者多强调二者间的差异.评价二者在词史上的地位时,多倾向于苏轼对柳永的革新.这些对于柳永及其词的评价是 不够全面的.柳永和苏轼都是北宋词坛的大力革新者.柳永在苏轼之前的创造性开拓,对后起的苏轼有多方面的启发和影响,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消息相 通.苏轼的大力革新,是以柳永的开拓为基础的.在宋词发展史上,柳永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正是从柳永到苏轼前后相继的开拓,使宋词摆脱了花间令词的窠 臼,走向繁荣发展的广阔天地. 3.期刊论文 龙建国 论六朝小赋对柳永词的影响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3) 柳永前期的艳词和歌妓词多是对下层歌妓的美丽姿色、气质、高超的歌舞技艺的描写和对她们内心情感和愿望的揭示,从审美水平、表现手法和创作 技巧上都受了汉魏六朝小赋的沾溉.后期的羁旅行役词则从题材到创作方法都是从六朝纪行小赋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柳永将赋体文学所擅长的铺叙手法引 入倚声填词之中,为慢词创作开辟了新途径. 4.期刊论文 黄红霞.杨仲义.HUANG Hong-xia.YANG Zhong-yi 高卑兼有,“词“出有因浅论柳永的歌妓词 -铜仁 学院学报2009,11(3) 柳永本是“宋词革命的巨子“,但不少人对于他的词,特别是歌妓词,评价很低.主要是因为他的歌妓词中有一些低俗的内容.但这并不是柳永歌妓词的全 貌.本文试图联系柳永生活的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全面客观认识和评价柳永的歌妓词. 5.学位论文 董艳梅 柳永慢词居多现象解析及其慢词作品研究 2009 柳永是宋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也是宋词的开拓者之一。同时期词人,晏殊词以承前为主,张先词略显变化,至柳词则大变。他是宋词史上第一个 毕生致力于慢词创作的词人。词发展到柳永,乐工歌女之曲与诗客文人之词,音乐的谐美与文辞的流畅,真正得到融合,也充分显示出词有别于诗的独 特个性。柳永词大量慢词长调的创制成为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使宋词呈现出新的风貌,其本人也成为宋词昌盛的奠基者。柳永的词不但为同时代人所 瞩目,受到世人的崇拜与追捧,即使是对柳永屡有鄙夷的士大夫阶层,在进行歌词创作时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他的影响。柳永之后的宋代杰出词人如秦 观、贺铸、以及名震一时的周邦彦,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词人,无论在作词手法或艺术风格无一避免都与柳永有继承渊源。 本文以柳永乐章集慢词居多现象为契点,分析研究在乐章集中出现数量庞大的慢词的原因。目前只有一些词史著作提到过慢词蔚然大盛的 外在原因,但是对词人个体的原因也就是内因的研究是不够的。因此,将这个论题进行再深入全面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从柳永慢词居多这种现象入手 ,去深入思考乐章集中的慢词作品为何能在时代潮流中一枝独秀,从外因至内因分别进行阐述,试图给此独特的文学现象一个满意的解释。同时 ,也肯定了柳永对慢词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对确定柳永及其词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供一些确实的支撑并希望能促进对柳永慢词的文化内涵和词 史意义更深入的研究。 论文主体由三章组成。 第一章对乐章集慢词作品进行数据统计。分为两节,第一节简介词体的分类,界定文中所讲的慢词等于长调。第二节,通过摘取全宋词中柳永 、晏殊、张先、欧阳修四位词人作品中长调数量的比例,引出中心问题:柳永慢词数量远超于同时代词人。 第二章分析柳永慢词居多现象背后的原因。分别通过外因和内因两大部分阐释:客观原因从时代风气、社会经济、词体发展三方面论述;主观原因 则从柳永生存需要、杰出音乐才能、对赋体的继承三方面论述。其中重点论述柳永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