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6 年5 月 第3 3 卷第3 期 求是学刊 S E E K 矾G r R I l 7 m M a y ,2 0 0 6 V 0 1 3 3N o 3 口重塑文学史:古代文学研究新视界 论隋唐士人对陶渊明的拒斥 刘中文 (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 1 5 0 0 6 ) 摘要:伴随着士人对陶渊明人生模式和诗歌艺术的认同接受,批评陶渊明的声音也一直未断。这些批评涉 及了除陶渊明的人品和道德以外的所有方面,包括陶渊明的思想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生存方式、生活态度、 社会理想,以及陶渊明的“酒”。“拒陶”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唐代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关键词:隋唐士人;拒斥;陶渊明 作者简介:刘中文( 1 9 6 4 一) ,男,黑龙江青冈人,文学博士,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人员,从事中国 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1 2 0 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0 7 5 0 4 ( 2 0 0 6 ) 0 3 0 1 0 9 0 6 收稿日期1 2 0 0 4 1 0 一1 1 就接受美学而言,反对、拒斥也是一种形式的 接受。隋唐士人对陶渊明的反对与拒斥主要在四 个方面。 一、批评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反对陶渊 明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 隋代的王通,1 8 岁举秀才,向隋文帝献太平 之策而不见用,于是归隐家乡,授徒著书,虽然朝 廷多次征召,皆不就。就其归隐的人生之路来讲, 似乎与陶渊明有些许相似,然他却对陶渊明的文 章提出了批评。文中子中说记日:“或问陶元 亮,子日: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 先生传则几于闭关也。”( 卷第九) 短短数言,却 是对陶渊明人生态度与文学创作的全面否定。何 为其然也? 第一,王、陶志趣异也。王通曾说:“周 公之道,其神之所为乎! ”I l l ( 卷第一) 他一生对儒家 思想推崇备至,并以周公、孔子的后继者自居,试 图通过著述为天下立“极”,被称为“王孔子”。陶 渊明虽然有儒家的仁德情怀,但他的文章更多表 达的是道家出世思想,在骨子里与王通格格不入, 陶诗所体现的遁入田园、与世隔绝、遗落世俗、忘 怀社会的思想是王通不能认同和接受的。王通的 弟弟王绩追摹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作五斗先 生传,其中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 有仁义厚薄也”之语,王通颇为不满,批评道:“汝 忘天下乎? 纵心败矩,吾不与也。” 1 ( 卷第三) 表达 不与同道之志,情感颇为激切。第二,王、陶文学 观念相龃龉。陶渊明崇尚道家“自然”观,文学创 作强调“真”,对于文学创作目的,他坦白说:“既醉 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饮酒序) 、“常著文章自娱” ( 五柳先生传) 。而王通认为诗歌应当“上明三纲, 下达五常” 1 ( 卷第二) ,特别强调文学的政教作用 和功利性,轻视文学的审美价值,把是否合乎儒家 思想看作是衡量文学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在他 看来,陶渊明的作品不具备儒家的道德内涵,更不 会有社会教化作用,因而不满。对于王通的论陶 之言,清人陈澧评论道:“王通浮躁,宜其不能读渊 明之文耳。”【2 j ( P 2 4 9 ) 此言精当,一语中的。王通是 陶渊明接受史上否定陶渊明人文精神的第一人, 他对陶渊明的批评实质上是儒、道两家价值观、人 一】0 9 万方数据 生观、文学观、美学观的一次碰撞。刘宋以来的历 代陶学家都在不同程度地认同、接受、推崇、张扬 陶渊明的人格与生存方式,陶渊明的影响与日俱 增,作为隐逸文化的原型之一,陶渊明及其作品的 文化学内涵也越来越丰厚。王通的弟子能向王通 提出有关陶渊明的问题,这从侧面说明了隋唐易 代之际陶渊明的影响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作为 一类士人的代表,陶渊明的社会价值及其文学创 作的审美价值已被学术界和更广泛的士人群体所 关注。 白居易是唐代接受陶渊明成就最高的诗人, 他对陶渊明文学创作的评价有一个从怀疑否定到 认同接受的过程。元和十年( 8 1 5 ) 十二月,自居易 在与元九书中总结诗歌创作经验与理论时说: “晋宋已还,得者盖寡。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 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于时,六义 浸微矣。”认为陶诗格调过于高雅古朴,不合儒家 经典诗经的“六义”。“偏”,即陶诗未得儒家诗 教精神,偏离了儒家讽喻现实的诗学传统。“放”, 即批评陶渊明不能用儒家思想来规矩自我,而其 诗也没有弘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经国济世的思 想。从对陶渊明批评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白居易 鲜明执著的儒家文学观。虽然自居易口称陶诗不 合“六义”,但心实爱之。自居易被贬江州以后,身 世落差很大,思想有了深刻变化,他更喜爱陶诗的 闲适心、淡泊怀和高雅趣了,并相当自觉地模仿陶 渊明。 二、怀疑陶渊明的思想信仰、价值观 念、人生观、生存方式 唐代的大诗人们都景仰陶渊明的品德,但有 时对陶渊明思想深处的东西又持怀疑态度,甚至 提出批评。 王维在他的与魏居士书中对陶渊明的价值 观念和生存方式提出了批评。他说:“近有陶潜, 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 食诗云:扣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 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 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 顾 其后之累也。孔 宣父云: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可者适意,不 可者不适意也。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 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苟身心相 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 ”这篇文章大约作于 乾元元年( 7 5 8 ) ,诗人年近六十。因为文章主要意 图是招他的朋友魏居士出仕,所以否定陶渊明“出 世”的生存方式,对陶渊明拒不折腰的峻迈之节和 一1 1 0 一 解印归田的拔俗之举提出质疑、否定。王维不能 像陶渊明那样洁身引退、安贫乐道,而是和光同 尘、随俗沉浮。文中所谓孔宣父云云,明显是王维 为自己后半生“朝隐”的生存方式做辩解。陶渊明 人格磊落坦荡,气节傲岸拔俗,从文化学角度讲, 他是中国士人的人文精神的象征,是一座精神堡 垒。王维的指责恰好暴露了其思想的复杂性,以 及陶、王二人在精神境界上的距离。 王维否定陶渊明的价值观念有深层的原因。 佛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空”,“色不异空,空不异 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1 3 J ( P 3 ) ,“空”是这个世界 的真谛。王维笃信佛教并接受佛教“五蕴皆 空”【3J ( P 3 ) 的理论,认为包含了人的意识各个层面 的“五蕴”(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以及涵盖 人的各种感官的“六尘”( 色、省、想、味、触、法) ,其 本质都是“空”,人如果泯灭自我身心的存在,就永 远不会有休咎。他责怪陶渊明没有像他这样身心 与己脱离,即脱落身心,实际是用佛教理论来评判 陶渊明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葛晓音先生从另一个 角度解释了陶、王价值观念的尖锐冲突,“陶渊明 在篡夺和动乱的时代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毕生 都在躬耕田园的生活中寻求人生的真谛,并将勤 于垄亩的意义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问题联系起来 思考,彻底否定现存社会秩序,以坚定自己终身隐 逸的意志。盛唐文人则不同,尽管他们在暂 时的挫折中时常产生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愤慨和种 种怀疑,但时代给他们提供的人生道路是极其明 确的。他们对明主始终抱有幻想,随时等待着 更好的出仕机会,从来没有终身坚持隐遁的打算, 因而看待生活的态度相当实际。”1 4 J ( P I O I ) 葛先生 的分析清晰地透视了王维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人 生观。 王维是虔诚的佛教徒,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他 用佛禅思想来调整心态、净化心灵、澄清心境,使 自己融入自然之中。然而作为一个社会角色,他 用儒家的仁义、兼济与独善、“无可无不可”( 论语 微子) 的态度来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生存方式。 葛晓音先生剖析了王维晚年的思想变化,认为“从 中年以后,他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越来越深。一生 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叹白发) ,内心的 矛盾和痛苦,只有在佛门中才能得到解脱。禅门 教人等同虚空,泯灭色空和是非的界限,这就使 王维又重新从禅学的角度,捡起了当初东晋支遁、 王羲之等人足于所足,则无往而不适的理论,把 适意与否当作可与不可的标准,为自己的朝隐找 到了并不新鲜的论据0 ” 5 J ( 麟) 正是因为有这样 万方数据 的价值取向,王维才选择了身心相离、形现神藏、 身仕心隐的生存方式,走上了名利双收的“朝隐” 之路。李浩先生认为:“王维对自然和隐逸的看 法,正是继承了郭象、向秀的庙堂即山林、名 教即自然的合一论,以市朝为岩穴,过着吏 非吏、隐非隐的生活,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 事之心,这是一种滑头圆通的思想。特别是在他 的后半生。”【6 J ( p 1 3 7 ) 实际上,王维的价值观念、处 世原则与生存方式明显体现了唐代文化儒、道、佛 三者融会、调和与修正的特点。 李白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叛逆精神, 他睥睨一世,傲视切,蔑视权贵,平交王侯。正 像他的诗歌惯于从高处俯瞰世界一样,李白常常 从极高的视点俯视历史与先贤。他对孔子、屈原 等先贤尊崇之至,又无不有微辞。对于陶渊明,李 白一方面景仰之至,“何日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 戏赠郑溧阳) 、“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 寄书南 陵冰余江上乘兴游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另一方面又嘲 讽陶渊明归隐的人生选择,“龌龊东篱下,渊明不 足群”( 九E l 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笑杀陶渊明,不 饮杯中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 巾,吾于尔何有”(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同时对桃花 源的境界也表示不屑,“方从桂树隐,不羡桃花源” ( 闻丹丘子于城北一以寄之) 。李白对陶渊明的评价 反映了他平生变化不定的复杂的思想和心态及其 带来的巨大痛苦。李白的人格是狂狷的,他一生 都在崇拜鲁仲连、乐毅、谢安、张良、范蠡等英雄, 又无时不以英雄圣贤自居、自许,“君看我才能,何 似鲁仲尼”(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临终歌) ,这种自居、自许、自期 实际是自我意识的过度澎胀,甚至是自我崇拜。 而当这种心态占据主导的时候,那么天下英雄唯 我独尊、非我莫属,连尧、舜、孔丘都不让,况一隐 士陶渊明了,如果不是如此的狂狷,他也就不是李 白了。李白对他所崇拜的任何一位偶像的嘲讽、 谑浪、批评都不能说明他对偶像的否定,也丝毫不 减弱李白对偶像的崇拜景仰的程度。裴斐先生最 理解李白初衷,他说:“无论非难或不敬,均非出自 对其本人的恶意。李白爱说卷舒固在我这类的 话,其对古人的态度亦如此。唯其如此,我们才很 容易从中看出他自己。”1 7 j 杜甫在尊崇、接受陶渊明的同时,也对陶渊明 提出怀疑。如: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 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 4 - - T 其挂怀抱。( 杜甫遣兴五首其三) 此诗于乾元二年( 7 5 9 ) 秋作于秦州。杜甫的初衷 是自嘲,但客观上也包含了对陶渊明的批评。“达 生”语出庄子达生,意谓通晓生命之道。庄子 以诸多寓言论证了“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 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 庄子达生) 这一论断。“枯槁”或言植物干萎,或言人颜憔悴, 或言人生困顿。“兵革之士乐战,枯槁之士宿名” ( :庄子徐无鬼) 庄子称山林隐士为枯槁之士,认为 他们留意声名,为名而隐。陶诗饮酒其十一云: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 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 心固为好。”陶渊明认为颜回平生推行仁德,然早 天而未得长寿,隐士荣启期悟得天道,年九十鼓琴 而乐。他们一生常常陷入困境,虽有身后之名,然 而一生憔悴,历尽困厄。在杜甫看来,陶潜虽称避 世超俗,然未能通晓生命与命运的真理,未能真正 领悟人生之“道”,且其所作所为远不够通达。否 则,他又何必将孩子的贤愚系于心上呢? “枯槁” 一词,包含了杜甫对陶渊明人生及其诗歌的评价。 杜甫认为陶渊明一生艰难困苦、憔悴枯槁,而陶诗 亦风韵不足、味道枯槁。 杜甫讥讽陶潜“未达道”、“枯槁”的原因主要 有两方面。第一,价值观不能苟同。杜甫出身于 “奉儒守官”的家庭,他以稷、契自期,无论命运如 何困顿,他都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奉赠韦左承丈二十二韵) 的济世之志,“济世肯杀身” 是贯穿他一生的精神。陶渊明的价值观念是建立 在道家、儒家、佛教三者融汇的基础之上。陶渊明 以儒家的固穷、志节、仁德、道义思想来修养自己 的人格,而在人生观上又极为推崇道家的“自然” 与“真”,正如胡适先生所言:“陶潜是自然主义的 哲学的绝好代表者,他的一生只行得自然两个 字。”【8 J ( P S 0 ) 陶渊明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强调顺 应自然、融入自然、委运任化,在他看来,功名、荣 华、富贵虽然有其功利价值,但比起个体精神的自 由实在微不足道。这种超功利的价值判断是对儒 家功业济世观的背离。杜甫认为,陶潜一生避世 而未能兼天下、济苍生,其原因在于他未达儒家之 “道”,不具备儒家的仁德道义;且一生枯槁,没有 真正意义上的超越现实、抱璞含真,故亦未达道家 之“道”。第二,审美观有差异。杜甫的文学观同 样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归的,他“一方面提倡比兴体 制,要求诗歌涉及政治,有益于国事民生;另一方 面又重视陶治性情,认识到诗歌具有遣兴排闷、怡 情悦性的潜移默化作用。”【9 J ( P 2 6 6 ) 在诗歌艺术上, 杜甫追求精美,对诗之谋篇、用词、对偶、平仄、韵 一111 万方数据 律等表现形式颇为重视。“李陵苏武是吾师”( 杜甫 解闷其五) 、“子建文笔壮”( 杜甫别李义) ,杜甫推崇 汉魏风骨,更注重对汉魏六朝民歌乐府的艺术精 华的吸收。在杜甫看来,陶诗情理枯燥,风韵不 足,亦缺少对社会浓厚的仁德关怀,更没有像他那 样的精深的艺术造诣,故难中其矩,讽之以“枯 槁”。“少陵有句皆忧国,陶令无诗不说 归。” 1 0 ( P 1 7 1 6 6 )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学范式,代表着 中国古代士人思想与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其 核心就是对人生之“道”的认知与艺术表达。杜甫 这首诗表达了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认识,后人既 崇陶又尊杜,所以杜甫对陶渊明这一批评自然也 就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诗中“未必能达道”、“颇亦 恨枯槁”触及了陶渊明人与诗的核心问题,所以引 发了后世诗人学者对陶渊明是否达“道”、所达之 “道”以及陶诗审美品位、艺术风格等重要问题的 各种各样的解读,形成了陶渊明接受史上一场历 时颇久的争论,激发了人们对陶渊明的创造性阅 读。 中唐时期的一些士人也偶尔对陶渊明解绶归 去、归隐田园的价值观念与生存方式予以反对, “劝群不得学渊明,且策驴车辞五柳”( 韩翊送别郑明 府) 、“莫作隳官意,陶潜未必贤”( 李端晚游东田寄司 空曙) 、“步兵阮籍空除屏,彭泽陶潜谩挂冠”( 欧阳詹 题华十二判官汝州宅内亭) 、“莫爱浔阳隐,嫌官计亦 非”( 司空曙送菊潭王明府) ,等等,否定陶渊明鄙弃功 名的价值观念和超脱闲适的生存方式。韩袁羽、李 端、司空曙同属大历诗人,韩蠡羽生性磊落不羁、豪 侠俊迈。在大历诗人中,唯有韩翊从不鼓吹隐逸, 没有一点颓唐情调,功名心极其旺盛,甚至为得进 身,不惜巴结权贵,寄人篱下。虽然他也称“狂歌 好爱陶彭泽”( 和高平朱参军思归作) 、“闲心近掩陶使 君”( 赠兖州盂都督) ,从酒与生活态度不同的层面 认同陶渊明,但他毕竟是十足的功名之士,价值观 念与陶渊明相去甚远,不可能在灵魂深处认同陶 渊明。李端性情恬静,才思敏捷,他的诗中有近二 十首提及陶渊明,对陶酒、桃花源理想等表达了一 定程度的认同。但他的价值观念与韩蠡羽相近,为 了功名进身,他交结权臣,亲近擅权不法、排挤忠 良的佞臣元载的子弟。虽然他笃信佛禅,且在建 中年间被贬为杭州司马,但他的功名之心从未熄 灭,所以也不可能由衷地、彻底全面地接受陶渊 明。代表大历诗人另一侧面的司空曙倒是与韩、 李不同。他出身平民,仕途偃蹇困顿,曾由拾遗被 贬为荆州长林县丞。一生穷愁颓丧、自卑感伤,虽 然不像其他大历诗人那样频频歌及陶渊明,但其 一1 】2 一 诗平淡自然、清新闲逸,风格颇近陶诗。他虽然没 有韩翊那般炽热的功名心,但也没有在被贬之时 彻底地归隐田园。对于功名,他同样是割舍不下, 所以才道出“莫爱浔阳隐,嫌官计亦非”的拒陶之 言。 晚唐五代的少数士人也对陶渊明的生存方 式提出批评。“此时闻有燕昭台,挺身东望心眼 开。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李 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 这是李商隐于唐宣宗 大中三年( 8 4 9 ) 在徐州卢弘正幕中任掌书记时所 写。王粲有从军诗五首,“其一”言:“从军有苦 乐,但问所从谁”,李商隐在诗中追述平生游宦,感 卢弘正辟用之恩,对举王粲与陶潜,表达乐于入幕 从军、不愿归隐田园的心态。从价值观念上看,是 对陶渊明出世思想的一种否定。“浮客若容开荻 地,钓翁应免税苔田。前贤未必全堪学,莫读当时 归去篇。”( 方干送永嘉王令之任) 桐庐人方干,节操 高尚,“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大中末,举进士不 第,隐居镜湖中”( 唐才子传卷七) ,谥玄英先生。诗 中表达了强烈的反传统精神,尤其对以陶渊明为 代表的隐士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家精神提出质 疑。对陶渊明最不留情面的是司空图。他说:“闲 知有昧心难肯,道贵谋安迹易平。陶令若能兼不 饮,无弦琴亦是沽名。”( 司空图书怀) 他认为“道贵 谋安”,心安、身安方为得“道”,而陶渊明并未谋得 “安”,他饮酒抚琴都是沽名钓誉,是虚假的旷达超 脱。“维摩居士陶居士,尽心高情未足夸。檐外莲 峰阶下菊,碧莲黄菊是吾家。”( 司空图雨中) 他认 为,王维、陶潜空谈高旷与达观,真正如秋菊般的 高雅清逸当属我司空表圣。“五柳先生自识微,无 言共笑手空挥。胸中免被风波挠,肯为螳螂动杀 机。”( 司空图歌者十二首其六) 他批评陶渊明识见鄙 近,仍然为世事牵动杀机,未能真正地、彻底地摆 脱尘俗羁绊,不过是空谈旷达、故作姿态罢了。司 空图对陶渊明的解读是非常深刻的,他的批评启 发了后人在更广阔而深刻的理性层面上对陶渊明 的认知与思辨,是陶渊明接受史上夺人的先声。 三、否定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韩愈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的启发下, 写了一篇长达十九韵的诗歌桃源图,以诗的形 式叙述武陵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从文学接受 的角度审视,韩愈接受了陶渊明所开创的“桃花 源”主题与文学传统,然而X , - J “ “桃花源”的问题,韩 愈却鲜明地提出“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 唐”的观点,认为桃花源的社会理想是子虚乌有的 万方数据 乌托邦,“世俗宁知伪与真”,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受 着这种荒唐之说的蒙骗,这就从世界观、价值观的 层面否定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不仅如此,韩愈 在其送王秀才序中,也对陶渊明提出批评: 余少时读醉乡记,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 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邪? 及读阮籍、陶潜诗, 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 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 认为,阮籍、陶渊明等人未能真正地忘怀世俗、超 然无累而进入高远旷达的人生境界,他们耽于诗 情、旨于酒味只不过是一种寄托和逃避,这又否定 了陶渊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韩愈对桃花源和 “陶隐”的批评,是一种极为深刻的理性思索,他从 “酒”这一层面挖掘了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逸文化 中“寄酒为迹”( 萧统陶渊明集序) 的深刻内涵,同时 也清晰地洞察了隐士未能绝对超脱世事的心理层 面,客观地说,韩愈的剖析是犀利敏锐的。当然, 韩愈不可能彻底理解和认同陶渊明,因为他们志 不同、道不合。陶渊明一生执著于道家哲学的“存 道”、“保真”,其所奉之“道”是自然顺化、冥合万物 的道家哲学内涵。而韩愈一生攮斥佛老,其志在 功名与兼济,“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由是而 之焉之谓道”( 韩愈原道) ,终身所奉之“道”,是以 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这种深刻的思想差异是 陶渊明和韩愈不能相契合的真正的、根本的原因。 四、否定陶渊明的“酒“ 陶渊明和白居易同是酒文化的大家,然而,对 于陶渊明的酒,白居易却不以为然。其和微之诗 二十三首和新楼北园比先归一诗对“陶酒” 予以嘲讽、鄙薄: 初筵日未高,中饮景已斜。天地为幕席,富贵 如泥沙。嵇刘陶阮徒,不足置齿牙。卧瓮鄙毕卓, 落帽嗤孟嘉。芳草供枕藉,乱莺助喧哗。醉乡得 道路,狂海无津涯。 此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二年( 8 2 8 ) ,是年白居易由秘 书监除刑部侍郎,年5 7 。阮籍、嵇康、刘伶、陶潜 是中国酒文化的先驱,他们鲜活的“酒神”和深厚 的“酒德”召引着无数中国士人,其诗酒风流彪炳 千秋。既然“嵇刘陶阮诗,不足置齿牙”,那么窃瓮 取醉“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 了一生”( 世说新语任诞) 的晋人毕卓,和深悟酒趣、 落帽不觉、洒脱风流的孟嘉,就更要受到白乐天的 鄙夷嗤笑了。白居易的极度狂傲并非是真正地对 前贤的彻底否定,其出此狂言主要基于两个心理 层面:其一,以极度的狂傲抒写极度的疏放与旷 达,坦露晚年的处世态度;其二,在诗酒风流方面, 志轶前贤,向前贤发出挑战,“彼可取而代也”( 史 记项羽本纪)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豪气,白居易才 最终真正以诗酒而风流千古。 绾结而言,对陶渊明的反对与拒斥大都发生 在认同接受陶渊明的大诗人、大理论家身上,这说 明他们对陶渊明接受的全面、解读的深刻与透彻。 隋唐代士人对陶渊明的反对主要集中在人文精神 层面,对陶渊明的价值观、人生观、归隐田园诗酒 自悦的生存方式、超脱旷达的处世态度等方面提 出质疑与批评。唐代士人叉, - j - 陶渊明的反对从侧面 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 其一,社会政治与时代精神。唐朝的建立结 束了近四百年的社会动乱,这为发展经济、繁荣社 会提供了保障。唐政权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并打破士族与庶族的限制,大力推行科举制,提拔 重用出身寒微的士人。在经济上,颁布了均田令 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去奢省费,与民休息。在 文化上,兼容并包,敞开胸怀涵纳古今域外的文 化,这全方位地拓展了国人的视野与思维,营造了 空前自由活跃而又有浓厚思想的文化环境与氛 围。自由闳放的盛唐文化孕育了积极人世、求取 功名的时代精神和士人豪迈高远的政治抱负。而 陶渊明“出世”的生存方式恰恰与初盛唐昂扬进取 的主流精神是相乖悖的。 其二,士人对儒、释、道观念的杂糅与融合。 唐朝,儒、道、释三教并存,中唐的社会变革和社会 思潮的复杂化,使士人的意识形态体现了鲜明的 儒、释、道调和的特点。儒教治世、道教治身、佛教 治心,已经成为极为实用的人生原则。儒、道、释 在士人的实际生活中形成一种互相交融、互辅相 成的关系,并致使中唐士人采用了儒教为体、释道 为用的实用主义生存方式,这正形成了更加深厚 的三教并存的社会基础。然而,中唐士人的价值 观、人生观依然是构筑在传统的儒家思想基础之 上的,不管宗教倾向如何,也无论其思想体系中吸 收了多少释、道成分,中唐士人的价值取向始终是 人世的。这从韩愈、韩翊、李端、欧阳詹、司空曙等 人对陶渊明的批评中就可以窥见一斑。 其三,中唐士人功利务实的人生观与价值取 向。安史之乱解构了盛唐的价值体系,永贞革新 的失败粉碎了进步士人的政治理想,士人陷入了 精神苦闷之中。“他们的生命由沉沦、磨难而一步 步被贬值、被抛弃、被拘囚,甚至于荒废,他们的心 理也由惶恐、焦虑而一步步发展为孤独、苦闷、忧 郁,直至产生性格的变异。正是被贬谪,打破了他 一1 1 3 万方数据 们生活的宁静和心理的平衡,颠倒了他们的人生 信仰和价值观念。长期地甚至永久地陷入了 人类那原始的痛苦之中。” 1 1 ( P 1 5 7 ) 愈演愈烈的军 事割据和嚣张而又惨烈的宦官专政,导致了趋炎 附势、急功近利的士风的形成,“正是在这样的时 代氛围中,逐渐暴露出依附权势以求干进的狠琐 人格”【1 2J ( P 9 7 ) 。士人们既渴望积极进取、建立功 名,又清醒地意识到时不我与、壮志难酬;既想保 持骨鲠的气节、独立的人格,又不得不依附权贵, 以求仕进。这种巨大矛盾便使他们以疏离的、旁 观的姿态冷眼漠视现实,无可无不可,并以极为务 实的、功利的人生态度摧眉折腰、依附权贵、干谒 求进。正是这样的人生态度,少数中唐士人才时 而将陶渊明视为“异调”。 参考文献 文中子中说 A 四部备要,第五十五册 c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陈澧东塾杂俎 A 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 c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A 佛教经典精华 c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 0 0 3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 9 9 3 李浩诗史之际唐代文学发微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0 裴斐李白与历史人物 J 文学遗产,1 9 9 0 ( 4 ) 胡适白话文学史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王运熙,杨明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4 周紫芝乱后并得陶杜二集 A 全宋诗 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尚永亮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 M 台北:文津出版社,1 9 9 4 许总唐诗史,下册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5 责任编辑杜桂萍 O nt h eR e j e c t i o no fT A OY u a n - - m i n gb yS c h o l a r s o fS u ia n dT a n gD y n a s t i e s L I UZ h o n g w e n ( S c h o o lo fH u m a n i t i e s - S u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S u z h o u ,J i a n g s u2 1 5 0 0 6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I nS u ia n dT a n gd y n a s t i e s ,a l o n gw i t ht h er e j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旧版劳务合同范本
- 委托加工梨膏合同范本
- 弱电合同范本
- 贷款 房屋装修合同范本
- 杭州商铺投资合同范本
- 高位货架转让合同范本
- 饭店用工简易合同范本
- 社区安全知识培训课件新闻
- 龙胜租房合同范本
- 房屋承租居间合同范本
- 血液速递通道2025年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报告
- 2025年秋季开学教师会暨师德师风会议上校长讲话:守住一颗心点亮一盏灯走好一段路
- 医美行业监管趋势下2025年美容整形手术的市场需求与消费者行为分析报告
- 数字化种植牙技术
- 2025年全国教育系统师德师风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煤财务岗笔试题及答案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2025年平面设计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建筑电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果场退伙协议书
- 动火警示教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